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210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docx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因此我在设计千克和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

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千克和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

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

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

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

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2

  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且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2分的硬币两袋500克的盐,学生自带了一些物品。

精彩两分钟学生介绍了千克的由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接着,我拿出准备好的质量都是1千克的四样东西,一捆作业,4盒牛奶,4盒粉笔,2袋盐。

让学生掂一掂,并且估计一下哪样东西比较轻,哪样比较重?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步骤就完成了。

接着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通过投影图片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引出课题,板书:

千克和克并且让学生知道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

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接下来学习了盘秤的使用方法。

利用盘秤称一称那四样物品。

他们都是1千克。

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

让每小组的同学轮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觉牢牢记在心里。

找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

对于千克的教学到这里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教学克的有关知识。

一个两分的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小组轮流掂一掂一个两分的硬币,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

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小组之间轮流掂一掂,找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在接下来就是克与千克的关系的教学。

一袋盐,它的质量是500克,两袋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称一称这两袋盐。

盘秤上指针指向1,说明是1千克。

1000克=1千克。

接下来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内容并不难,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质量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

学生掌握较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3

  《千克和克》是学生接触的两个新的单位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________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表象认识。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质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4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千克和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5

  目前“大班额”教学是我校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了《千克和克》后有以下收获: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千克和克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两个基本的重量单位,也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

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的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在教1千克=1000克时,我及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如:

让学生掂一掂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

这样调动了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究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并掌握质量单位。

在大班额课堂中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大班额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静静坐够四十分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上课几乎是无聊的、无趣的也是浪费时间的。

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

盐、方便面、洗洁精、果冻等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组内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表象认识。

  四、教师及时评价,掌控学习活动

  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探究活动的。

如:

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哪个组的问题讨论最好,哪个组同学发言最积极,教师要及时的鼓励评价。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6

  《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

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

”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则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

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发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接着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

还让学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对1千克、几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对几千克有了较深的理解后,让学生估书包的重量,验证书包的重量,最后还让学生估体重,称体重,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

学生开展这些学习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化抽象为具象,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对克与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三、巧设问题情境——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

我在同学们还对体验几千克津津乐道时,巧设一个问题情境:

树上的小鸟看到同学们在称体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鸟飞到健康秤上,此时,指针动了动,最后停在0刻度的旁边,提问:

小鸟重几千克?

此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学生质疑无法看出小鸟重几千克,学生质疑的同时油然产生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的需要,激发了学习更小的质量单位的热情,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克”。

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

告诉学生一个小砝码重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我设计利用克与千克在感觉上明显的反差,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

最后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

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

1千克=1000克。

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像插秧与收割,老师的角色也就是播种与收割的农夫,按部就班,学生就像庄稼,整整齐齐,过程看似有条不紊却千人一面,缺乏激情,学生在平淡中接纳与收获,而新课堂和新理念更应该像一场足球赛,老师的角色是教练,学生就是运动员,球场外,教练制定战术,确定目标,球场上,运动员各尽所能,攻城拔寨,只为共同完成的目标:

胜利。

过程无法预料,但却精彩纷呈。

新课堂教学就应该如此:

既有精心完美的预设,更有激情四射的生成。

只有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才能在充满乐趣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会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千克和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后面的学习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和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

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8

  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

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千克和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学习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

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千克和克。

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

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

课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千克和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

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

课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千克和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本课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从学生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

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本课中,建立了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10个这样的2分硬币该有多重呢?

10袋这样10克的米又该有多重呢?

从学具中找出大约100克的东西等等。

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个数学推理和想象的过程,有着浓浓的数学味。

猜测和验证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称一称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另外,判断数学日记中有哪些错误是比较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

只有在深刻理解质量单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能准确的举例说出生活中大约1克或1千克的东西,以及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质量,正确地使用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比较高的。

但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

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习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有关物体质量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

所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上,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1、强化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课前请学生调查市场上物品的质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秤。

让学

  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课后请学生在家里用手掂一掂家里的一些物品,然后看看上面写的质量是多少。

  2、突出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

本课为了让学生建立一定的

  数感,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课前拿来2分钱的硬币和1千克的物品,在课堂上用手掂一掂,并找一找身边1克重的物品,学生找到了许多,如笔头、小橡皮等,并利用了橡皮、直尺、2分钱和硬币做成了小天平自己检验。

再掂一掂一个苹果等自己带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一称。

又让学生自己从书包里拿1千克的书本。

然后,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多重,发现学生基本有了质量的概念。

  3、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学生已经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4、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

  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不足之处:

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支点,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0

  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数学问题________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

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