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监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473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名词解释监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监督.docx

《名词解释监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监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词解释监督.docx

名词解释监督

名词解释

1.监督:

是指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活动所进行的监察、督察活动以及对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的纠正活动。

2.公共权力:

是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公认的和法定的权力,它以权力机关为载体,并以其特有的普遍权威性对全社会实施管理或者控制。

3.腐败:

是一个政治性概念,专指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或者活动。

无论腐败行为表现为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滥用公共权力谋求私人利益,简言之就是以权谋私。

4.政治原罪思想:

是指在原罪的权力和原罪的人结合之后,人在夺取权力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会生出种种罪行。

政治具有原罪性,因而握有权力的人在行使权力时出现滥用权力和贪赃就不可避免。

由于政治原罪的存在,政治领域必须建立一定的制约机制对政治权力的行使给予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5.议行合一理论:

主张立法权、行政权等权力都同属于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同属于由人民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机关产生,并对人民代表机关负责,受人民代表机关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不是分权关系,而是基于职能不同的分工关系,其他国家机关隶属于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只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主权理论丛国家起源出发,确定了国家权力的地位,将国家权力置于人民主权即立法权之下,找到了人民对国家权力监督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人民主权理论中的全民公决、权力监督、法律至上等内容,都对权力被滥用的防范和补救措施,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7.分权制衡理论:

分权制衡理论认为,一切握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所以立法、行政、司法等三种权力必须分别交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机构来行使。

防止权力拉用的途径就是使每个人和每个机构掌握的权力都有一定的界限,使权力的运用到此必须停止。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8.监督思想:

是人们在监督实践中,通过对监督活动的观察和思维而产生的有关监督活动的主张与观点。

9.监督理论:

是监督思想不断完善的结果,是相关主张与观点经过长期联系实际的论证、推理、演绎、归纳之后所形成的对监督活动的基本解释和系统化的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并指导监督实践。

10.一台三院:

唐代沿袭隋制在中央设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置御史大夫为台长;御史中丞为副职。

御史台下属有台院、殿院、察院等三院。

御史大夫、中丞及三院监察官各有其职掌,职责分明。

宋代大体沿袭了这一制度。

11.都察院:

明清两代的中央监察机关。

明代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两个系统并立。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其下设监察御史,负责各方面监察事务。

清代将六科给事中隶于都察院,实行单一的监察体系。

谏诤制度是指对君主言行违失的直言批评,规劝其改正错误,是对皇帝廉政与勤政的有限度的监察。

谏诤制度是监督君主决策缺失的重要机制,是中国古代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14.香港廉政公署:

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于1974年,是世界著名的监察机构,在反腐肃贪方面成效显著。

廉政公署的长官为廉政专员,下设执行处、防止贪污处、社区关系处等业务部门。

分别负责接受举报,调查核实有关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指控;审查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制度和工作程序,提出建议,以纠正可能出现贪污的工作方式;社区关系处负责向市民宣传贪污的危害,以取得市民对反贪工作的支持与合作。

15.人大监督:

人大监督亦称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工作,以及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情况,所采取的了解、审议、督促和处置的行为。

16.质询:

质询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本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及其组成人员提出的具有法律强制性的质问,有关机关和人员必须对此作出回答。

或实施了重大违法行为而实施的一种监督手段。

与询问相比,质询更加正式,更具强制性,程序上也更严格。

17.党内监督:

党内监督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专门的监督机关和党员,按照宪法、法律和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进行的监督。

18.党员监督:

党员监督之广大党员作为监督主体对各级党的组织和其他党员进行的监督。

党员监督的内容是监督对象的行为是否符合党章和党的其他规章制度的要求。

党员的监督是党内监督最基本的形式,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党员监督的依据是党章和其他规章制度。

19.侦查监督:

侦查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侦查部门除了刑事案件一切活动得监督,既包括对侦查机关、侦查部门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方面是否正确实行的监督,也包括对侦查机关、侦查部门在进行侦查活动中有无违法行为实行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立案监督、审查监督(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和侦查活动监督。

20.审查批准逮捕:

审查批准逮捕简称审查批捕或审查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等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是否逮捕犯罪嫌疑人得决定的一种诉讼活动。

审查批准逮捕是人民检察院的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职权,也是人民检察院开展侦查监督的有效途径之一。

21.刑事审判监督:

刑事审判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律的整个刑事审判工作实行的监督,既包括对人民法院所作的刑事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是否正确实行的监督。

前者主要是刑事审判活动监督,后者主要是刑事抗诉。

22.刑事抗诉:

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通过诉讼程序要求人民法院对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和裁定给予重新审理的一种法律监督活动。

刑事抗诉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

23.行政审判监督:

行政审判监督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程序中通过行使行政审判权,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使职权进行的监督。

二审监督制度是指第一审法院上一级法院根据上诉、抗诉,对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第二次审理的法律监督制度。

25.再审程序:

再审程序又称为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起并由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审判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

26.行政赔偿制度:

行政赔偿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责任对受害人予以赔偿的法律制度。

27.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外监督主体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所作的监察或者督察。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组织内部各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所作的监察和督察。

28.层级监督:

层级监督是基于行政系统上下级隶属管辖而实行的自上而下的监督,这是行政监督中最经常、最主要、最有力的监督形式。

29.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以及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的财务收支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专门稽查、审核活动,目的是严肃财经纪律,预防和纠正违法犯罪。

30.行政监察:

行政监督是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政府公务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实施的行政监督活动,其目的是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31.行政复议管辖:

行政复议管辖指行政复议机关在受理行政复议申请方面的职责权限范围。

对于行政复议机关来说,行政复议管辖是确定哪些复议申请由哪级、哪个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和审理;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行政复议管辖是确定如果不服原具体行政行为应该向哪级、哪个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32.行政复议范围:

行政复议范围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

行政复议范围既决定行政复议机关对那些行政争议拥有管辖权,同时也决定行政相对人对哪些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提出行政复议。

33.行政效能监察:

行政效能监察是指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政府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履行职责的行为产生的效率、效果、效益等情况进行监督和惩戒的一种职能活动。

34.人民政协监督:

人民政协监督指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队和各界人士,通过建议和批评的方式,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

人民政协的监督是民主监督而非权力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能对监督对象形成强势,但人民政协的监督对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的决策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35.民主党派监督:

民主党派监督指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与党员、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宪法和法律的情况、制定和贯彻执政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情况以及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的监督。

民主党派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的具体体现。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通过这种监督,郑家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遏制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贪污受贿、违法违纪等行为,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忍着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法律和决策,认真履行职责,防止出现失职、渎职行为。

37.公民监督:

公民监督是指公民基于宪法赋予的权利,通过批评、建议举报、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和个人品性所作的监督,这种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监督。

38.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用言论、出版、新闻等方面的权利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施的监督,方式有批评、建议、评论揭露违法和腐败行为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舆论监督日益成为社会控制公共权力的重要手段。

50.xx独立检察官:

美国独立检察官是专门对一高级行政官员的贪污受贿或其他违法失职行为进行调查起诉的临时性官员,其起诉对象包括总统、副总统、各部门的正副部长及相应职务的官员等。

法律赋予独立检察官很大的权力,该制度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对政府高级官员的调查监督力度。

简答题

1.简述腐败的主要特征。

答:

1)腐败的主体是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2)腐败的方式是滥用公共权力;3)腐败的结果是公权力最终成为摄取私人利益的工具,以权谋私,以至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简述监督的基本原则。

答:

监督的基本原则是蕴藏于各种具体监督制度中的普遍的、更高层次的监督规则,对各种具体监督制度起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监督的基本原则对监督主体实施的所有监督活动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即使在监督缺乏具体法律依据时,监督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监督主体提供适当的行为准则。

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依法监督原则;公开监督原则;公正监督原则;全面监督原则;全程监督原则。

3.简述清末的政党监督思想

答:

清末是我国立宪政治的活跃时期,也是政党政治的孕育时期。

作为政党思想重要内容之一的政党监督思想也逐渐开始形成.清末政党监督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党易于监督政府;2)政党能够监督政府;3)政党善于监督政府;

4.简述xx的监督思想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提出了丰富的监督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监察权独立思想;2)党政分察思想;3)弹惩合一思想

5.简述xx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答:

1)为皇权服务,直接向皇帝负责;2)为维护中央集权服务,严密控制地方;3)职责重复,机构重叠;4)监察制度基本上有章可循,但尚不科学完备;5)惩治职务犯罪;6)监察官员的地位相对独立;7)既严厉处罚诬告又允许根据传闻进行弹劾;8)对监察者实行再监督;9)监察权和行政权的混淆影响了监察效率。

6.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法律框架

7.简述党内监督的特征。

8.简述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

9.简述职务犯罪。

10简述无效行政行为的认定。

11.简述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12.简述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13.简述舆论监督的功能。

论述题

1.试述监督的特征。

2.

3.试述xx的监督主体。

4.试述监督的功能

5.试述xx的权力监督思想。

5.试述xx古代监察体制的演进

(7)。

(1)秦朝开创监察机关独立与自成系统的监察体制

秦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军事机关及其官吏的监察,在中央设立了专门监察机关——御史府。

置御史大夫一名为御史府的最高监察官,总管全国的监察。

一般的监察官员为御史。

对地方郡县两级政府及其官吏的监察,则由御史府派御史监郡,监察的重点是郡太守和郡尉。

秦朝法律规定,御史大夫与主管行政的宰相、掌军事的太尉一起,并称为“三公”。

御史大夫的地位与宰相、太尉同等,而且御史府与宰相府是并立的。

监郡御史对御史府和皇帝负责,同郡的行政、军事长官是监察与被监察的关系。

可见,在秦朝创建监察机构时,就已确立了监察机关实行独立自成系统的管理体制。

(2)两汉中央多重监察与地方垂直领导的监察体制

西汉前期因袭秦制,对中央机关及其官员的监察基本上是由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府负责,这种监察在机构上是单一的。

从西汉中期开始,对中央及其官员的这种单一监察逐渐转变为多重监察,即由三个互不统属的监察机构同时对中央机关及其官员实施监察。

一是御史府。

御史大夫为最高长官。

御史府除负责对地方郡国的监察外,其主要职掌是监察中央机关及其官员。

二是丞相司直。

丞相司直虽是主管行政机关丞相府的官员,但却只掌监察,不理行政。

丞相司直一般不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而是专司纠举中央机关及其官员。

三是司隶校尉。

中央机关及其官员,京师附近诸郡长吏,住京贵戚及进京述事的郡县吏员使者等,皆在其监察之内。

东汉中央的监察机关为两个系统。

一是御史台,亦称兰台寺、宪台。

御史台最高长官为御史中丞,东汉御史台在官员设置及其职掌上与西汉御史府大抵相同,但东汉御史台及其官员在名义上皆隶属少府。

二是司隶校尉,专司监察,除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外,“无所不纠”还负责监察京师洛阳附近一州之七郡。

为强化对地方政府及其官吏的监察,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无前106年)下诏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也即十三个监察区,由中央的御史府向各州派一名刺史为监察官,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

西汉中期,在设置十三部刺史监察郡国的同时,在郡一级置督邮一职,负责对县级官吏的监察。

督邮和刺吏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督邮对郡太守负责。

东汉地方监察机构除沿袭西汉置刺史和督邮外,又在县一级设廷掾为监察官。

使地方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备。

两汉中央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和军事机构之外,实际上由皇帝亲自领导,而地方所置的十三州刺史部,也属于中央御史府的垂直领导,地方郡国长吏无权插手。

这种垂直领导的体制经两汉四百余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3)魏晋南北朝的多重与多级相结合的监察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央机关及其官吏的监察,实行多重监察体制。

如曹魏政权中央的监察机关就是多重的四个监察系统。

一是御史台。

二是司隶校尉。

三是尚书左丞。

四是校事。

孙吴政权为御史台、丞相司直,校事和弹曲四个监察系统。

弹曲的监察职任及权势与校事相似,颇为显赫。

刘蜀政权为御史台,司隶校尉两个监察系统。

这一时期,地方为三级监察体制。

这种多重、多级的监察体制,弊多利少。

(4)隋唐中央监察机关单一化与地方监察机关垂直领导体制

隋朝鉴于魏晋南北朝在中央实行多重监察的弊病,遂设立单一的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置御史大夫一人为台长。

御史台的地位很高,与分掌政府行政的尚书、门下、内史等省并立。

掌诸

对地方州县官吏的监察,在隋文帝时未成定制,炀帝时建立司隶台,巡察”。

隋末,将司隶台并入御史台,由御史台派刺史巡察郡县。

唐朝袭隋制在中央设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置御史大夫一名为台长;御史中丞二人为副职。

御史台下属有台院、殿院、察院等三院,御史大夫、中丞及三院监察官各有其职掌,职责分明。

御史台的地位,与政府掌行政的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并立。

对地方州县及其官吏的监察,在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十道监察区。

由御史台派巡察或安抚、存抚之使巡行州县。

唐玄宗时,改十道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检察非法。

(5)宋朝中央台谏职责合一与地方他官兼领监察的的多重体制

宋朝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台和谏院两大并立的机构。

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一人为台长。

御史台下属台院、殿院、察院等三院。

谏院置左、右谏议大夫各一人,居谏官之首。

宋朝之前历代的台谏,各有其责,职责分明。

而宋朝中央尽管御史台与谏院机构并存,却开创了台谏职责合一的先例。

御史、谏官职权相混,主纠弹的御史许言事,主规谏的谏官许纠弹。

而宋朝之所以形成台谏职责合一的局面,主要是赵宋王朝的君主鉴于唐末五代君弱臣强,导致长期藩镇割据和混乱局面的教训,为巩固其统治就必须加强皇权专制,削弱宰执大臣的权利,这就需要加强台谏的职权,使台谏再有言事权,又使谏官再领纠弹权,在中央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用手中所握有的纠弹、言事之权,以遏制宰执大臣擅权。

宋朝对地方各府州县及官吏的监察,则背离汉唐之规,既不设专门的监察机关,又不置专职的监察官,而是采取由地方它官兼领的多重监察体制。

这种多重监察体制,在澄清地方吏治上存在许多弊病。

如兼领监察的长官各有其本职,再兼领监察之职,非但顾此失彼,又必然出现互为推诿、上下勾结之弊。

而且兼职的监察官借巡按州县之机,与贪官相勾结,这就使宋朝地方的吏治愈来愈腐败。

(6)元朝提高中央监察机关的地位与地方沿袭汉唐的垂直领导体制元朝于世祖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年),在中央建立御史台,开创了台谏机构合—的先例。

即不再专设谏官和谏院,其谏职由御史台监察官兼行,元朝的御史台与“总政务”的中书省、“秉兵柄”的枢密院,并立为中央三大重要机关之一。

元代御史台所设的机构也与历代不同,为殿中司和察院。

殿中司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督朝廷重大朝会百官的班序,凡属违反朝会礼仪和纪律者均予以处罚。

察院负责纠察各级官吏。

元朝在地方重建监察机构,为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

元朝从中央到地方所建立的自成系统的监察体制,比汉朝地方的十三州刺史部和唐朝的十道(后改为十五道)监察区,更趋科学和严密,这就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

(7)明清两朝的监察体制更趋完善

明朝中央监察机关为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两个系统。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为加强对中央机关及其官吏的监察,又另置六科给事中专察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政务及官吏。

各科设都给事中一人为长官。

明朝在对地方官吏的监察上,也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在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吏,即浙江、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十三道。

对地方掌行政的十三个布政使司和掌军事的十六个都指挥使司的行政、军务及其官吏实施监察。

二是以十三布政使司的行政区划,置十三个提刑按察司,掌司法与监察,以监察为主。

清代的中央监察机关起初是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并立,自雍正以后,六科给事中隶属于都察院,实行单一的监察体系。

都察院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监察地方行省、府、州、县及其官吏。

各道的御史除掌稽核该省刑民案件和纠弹任务外,并稽察中央各部门事务及其官吏。

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原来的十五道增至二十道。

6.试述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涵义和特征。

7.试述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内容?

8.试述xx机关监督的对象与主要内容?

9.试述xx机关的监督权。

10.试述xx机关的监督方式。

11.试述检察机关监督的主要内容。

12.试述玩忽职守罪的认定。

答: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玩忽职守罪的构成要件

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该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玩忽职守的行为会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致使这种结果发生。

该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玩忽职守罪的界定

(1)玩忽职守罪与非罪的界限。

首先要区别玩忽职守罪与工作失误的界限。

其次要区别玩忽职守罪与一般玩忽职守行为的界限。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玩忽职守行为是否造成了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

如果玩忽职守行为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不能构成犯罪,只能按照一般玩忽职守行为,给予行为人相应的行政处分。

(2)玩忽职守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

本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在主观方面都是过失,客观方面都有严重危害后果。

二者的区别在于:

首先犯罪主体不同。

本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

其次犯罪客体不同。

本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客体

是公共安全。

再次犯罪发生的场合不同。

本罪发生在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中;重大责任事故罪则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

(3)玩忽职守罪与滥用职权罪的界限。

二者侵犯的客体、造成的后果、构成的主体是相同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

首先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

玩忽职守罪是出于过失;滥用职权罪是出于故意。

其次犯罪的行为方式不同。

玩忽职守是以不作为或作为方式表现出的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而滥用职权是以作为方式表现出的胡乱、随意使用职权或逾越职权的行为。

(4)玩忽职守罪与其他玩忽职守犯罪的界限。

《刑法》除在第397条规定

一般玩忽职守罪外,还在其他条文中规定了发生在特定领域或由特定主体实施的特别的玩忽职守犯罪。

如《刑法》第400条第2款规定的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第406条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第408条规定的环境监管失职罪,第409条规定的传染病防治失职罪,第419条规定的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等。

本罪与这些犯罪之间存在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竞合关系。

因此,对于符合特别法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犯罪,不能按照本罪定罪处罚。

13.试述刑事抗诉。

14.试述审判机关的审判监督。

15.试述行政监督对象的法律责任。

16.试述xx监察制度。

17.试述政府财务审计。

18.试述政府绩效审计

19.什么是行政复议,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

20.试述?

联合国反腐公约?

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1.试述瑞典议会监察专员制度的特点。

22.试述xx监督模式的特点

23.试述xx监督模式的特点

(1)注重对执政党的监督,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新加坡虽然长期实行一党执政,但却很注意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作用。

新加坡政府每四年一次的多党参与的国会大选就是在野党对执政党进行监督的有效机制。

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还规定,党员议员每周必须有一天回到本选区体察民情,参加群众聚会,倾听民众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