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5405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

【篇一: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重难点第一章课文目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知识疏理】一、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

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二、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

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地域乡村地域城镇地域区别地域范围大小大小产业活动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目形状结论农业面状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三、区域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

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

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

第一产业比重大:

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

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

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产业分布特点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经济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对外经济联系对外经济联系较少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态破坏主要是环境污染主要是环境污染四、区域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1.常用指标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区域类型: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

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中等高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比重大,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加速第三产业超第二产业,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区域空间结构内部差异小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速度,内部差异大差异逐渐缩小,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区域发展状态低水平均衡状态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五、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差异■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地带西部中部东部范围(省级行政单位,暂不含港澳台)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宁、甘(陇)、青、新等10个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划分依据自然条件较差较优越优越经济基础薄弱较薄弱雄厚发展水平低较低较高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较低高■

(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较高科技教育水平较低较高发展机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2.产业结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西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重型产业为主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地带中、西部地带东部地带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较快工业产值较低较高工业结构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较低较高城市综合实力较低较高城市密度较小较大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主要原因是:

区域开放程度中、西部地带东部地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较高外资吸收能力较弱较强小结:

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影响因素中、西部地带东部地带自然因素地形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有利于开发利用气候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低高科技、教育和文化低高对外开放程度低高经济因素发展基础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交通运输状况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其他因素地理区位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缺少东部地带的区位优势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的便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民族心理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国际化程度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济比较封闭国际化程度高,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南方与北方通常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_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土壤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工业生产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西部大开发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10+2+3)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政府政策扶植;社会环境优良;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六、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和形成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合作一般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或者是通过地方政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协商联系而形成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

1)内向的保护性:

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2)外向的竞争性:

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经济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类型:

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二、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

中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南水北调规划出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意义:

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线路西线中线东线调水源地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线路走向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秦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上自流到京津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然后分两路:

一路向北,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至济南、烟台、威海。

可调水量较小较大大源地水质最好较好差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形复杂,工程量大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现有配套设施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了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二)西气东输主体工程:

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的天然气输送至上海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道工程。

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三)西电东送含义:

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原因:

1.资源分布的不平衡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意义:

会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量大、周期长,对调出、调入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影响。

以煤炭为例:

调出区:

煤炭资源减少、地面发生沉降、产业层次偏低调入区:

大气污染、废渣处理三、产业转移■

(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公用事业费用等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导致产业转移,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

(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大陆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机电、it、化工等行业加速产业化步伐(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创造就业机会■(三)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地区便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在边远地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逐渐缩小地区差别,从而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产业转移同样会给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地理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和扩散。

项目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发展阶段低级阶段工业规模较小对环境的破坏不大重化工阶段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高科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环境的不理影响又趋于减小区域产业发展过程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过渡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缩小产业地域分布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要点提炼】1、区域的主要特征①区域的概念(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②区域的基本特征(b)基本特征:

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

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c)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3、区域产业结构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①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5、工业化的阶段工业化的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6、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7、东、中、西差异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a)范围:

东部(辽冀京津苏沪浙闽粤桂)、中部(内蒙古黑吉晋豫皖鄂湘赣)、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图示(c)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以重型产业为主,其中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快,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0%;企业形式多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4%;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0%;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镇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对外开放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科技教育水平较高较低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8、南方和北方①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a)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②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b)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区域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土壤棕壤、钙质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产业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工业产业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高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人地关系9、西部大开发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b)范围:

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