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6920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docx

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专题检测11有答案

专题检测(十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额尔齐斯河畔

刘斌立

额尔齐斯,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

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她一路向北,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柔美得像图瓦人里最美的姑娘。

鄂尔德西静静地坐在河畔上,他的嘴角微微有些上翘,那是黄昏最后一刻的阳光披到了他的身上。

20年了,他知道每天最后一刻的霞光收拢在河畔的位置,他从没有坐错过。

鄂尔德西深深地吸了一口带有河水潮气的空气,无比幸福地托起了一直依靠在他身边的草笛。

那根叫作“楚尔”的乐器,是鄂尔德西一生的珍爱。

于是在落霞过后,在天色渐暗时,在额尔齐斯河平缓的流淌声中,楚尔响起了她震颤的和声。

她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全靠舌尖控制着气息。

在鄂尔德西老人的嘴里,楚尔更是美妙而又神奇地可以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

那个黄昏,鄂尔德西又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了《美丽的喀纳斯姑娘》。

一阵缓慢但异常沉重的咳嗽声,突然打断了那美丽的乐曲。

鄂尔德西脸上的幸福被肺部剧烈的疼痛替代,他只能放下楚尔,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胸膛和嘴……

鄂尔德西终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告诉老人,这个电话我已经等了两年。

10天以后,我和5个图瓦少年围坐在鄂尔德西的周围,听额尔齐斯河倾诉着她的衷肠。

而鄂尔德西的楚尔正轻柔地哼唱。

65岁的鄂尔德西,已经是一个晚期肺癌病人,不能再完整地吹奏哪怕一首乐曲。

他只能断断续续地给我和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

半年后,鄂尔德西只能卧床了。

在他那间小木屋里,听我们用粗劣的技巧吹起楚尔。

每每这时,他总是看着窗外,那里有一个他深深爱着的姑娘,已经在那儿沉睡了20年。

那样的日子只延续了3个月,我和那5个少年一起将鄂尔德西以及他的楚尔埋葬在那个姑娘的身旁。

我听说,鄂尔德西和那个叫作艾琳娜的图瓦女孩,相识相爱于额尔齐斯河畔。

那根楚尔,曾经是他们相爱相伴多年的见证。

两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鄂尔德西都要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楚尔,他的艾琳娜就坐在夕阳最后的霞光下面,沐浴着爱和那些美妙的旋律。

《美丽的喀纳斯姑娘》就是鄂尔德西为她写的曲子。

我终于决定离开阿尔泰,离开额尔齐斯河畔。

我最终也没有真正学会楚尔的吹奏。

两年前,在额尔齐斯河畔听到了鄂尔德西老人天籁一般的旋律,我想留下跟随这最后一位会吹楚尔的图瓦老人学习。

我整整等了两年,一直等到他即将离世的时候才给我打了电话。

“我觉得现在的时间可以了。

”鄂尔德西在电话接通后,讲了第一句话。

“你的意思是,你同意传授我了。

”我不知道我为何如此平静,其实我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整整等了他两年。

“我想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曾经答应过艾琳娜,我的楚尔今生只为她吹响,我做到了。

”老人有点激动,又开始了一阵猛烈的深咳。

“这两年我走遍了图瓦人的村子,几乎没有人会吹了,更别说吹得像您这样好的。

”我在为这么好听的乐器而惋惜,楚尔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孤品了。

“哦,哦。

”老人想起了什么,在电话那头应答了两声又沉默了。

“你帮我选5个图瓦少年吧。

”老人平静地告诉我。

在挂断电话前,老人对我说,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

我那时并不知道,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5位图瓦少年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

我背着行囊沿着额尔齐斯河离开的时候,听到了5位少年为我吹奏的曲子,那曲子一直弥漫在那漫山遍野的落叶松林中,在那山林溪涧,我仿佛看到鄂尔德西与艾琳娜又幸福地徜徉在永恒的岁月里。

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但我知道,远山落红时,那空灵悠远的美丽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中响起,她也会随着额尔齐斯河的波涛,一路向北,流向北冰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讲述了图瓦人楚尔演奏者鄂尔德西的故事,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B.小说中写到楚尔演奏可能将要失传,“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5位图瓦少年来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深化了关于文化传承的主题。

C.小说的结尾说“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写出了“我”的遗憾之情,也说明了“我”对那5个孩子能否继承楚尔吹奏技艺的担心。

D.小说不仅写了鄂尔德西与艾琳娜的爱情故事,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边疆少数民族风景画,表达了对大自然风光的讴歌之情。

答案 B

解析 A项,小说还采用了插叙的记叙方式。

C项“也说明了‘我’对那5个孩子能否继承楚尔吹奏技艺的担心”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但我知道……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中响起”可知,“我”并不担心。

D项“表达了对大自然风光的讴歌之情”分析错误。

2.小说的主人公鄂尔德西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热爱艺术,技艺高超。

他一生珍爱楚尔,在河畔尽情吹奏,乐声悠扬婉转,天籁一般。

②忠于爱情,恪守承诺。

一生只为爱人吹奏楚尔,并为她谱写曲子,痴情为她吹奏20年。

③深明事理,传承文明。

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毅然决定把楚尔吹奏技艺传承下去。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需要我们结合小说中描写主人公形象的具体内容来把握。

先要做到“六抓”,即抓语言、抓动作、抓心理、抓情节、抓环境、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概括。

比如,通过分析鄂尔德西一生珍爱楚尔,在河畔吹奏楚尔,乐声悠扬婉转,天籁一般,可以概括出他热爱艺术、技艺高超的特点;通过分析他守在爱人墓旁20年,痴情地为爱人吹奏美妙的旋律,并为她谱写曲子的情节,可以概括出他忠于爱情、恪守承诺的特点;通过分析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毅然决定把楚尔吹奏技艺传承下去的行为,可以概括出他深明事理、传承文明的特点。

3.小说的标题是“额尔齐斯河畔”,有人认为改为“楚尔”更好。

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以“额尔齐斯河畔”为题更好。

①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额尔齐斯河畔”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烘托主人公额尔德西人物形象,彰显艺术魅力;③以具体独特的边疆河流为标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以“楚尔”为题更好。

①突出故事主要情节,表明故事紧紧围绕“楚尔”展开;②以乐器为题,彰显此乐器对主人公的重要性,突出人物形象;③“楚尔”见证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是主人公感情的寄托物,同时它身上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更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小说的标题选择哪个更合适,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

解答此题,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小说内容具体阐释理由。

说明理由时,可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小说环境等方面来思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下第一桩

凌鼎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

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天下竟有如此好的东西。

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

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语,也不离去。

阮大头已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

“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

郑有樟从小命中缺木,所以取名“有樟”,而今,这古桩出现在眼前,不是缘又是什么?

郑有樟下决心非要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

他很有诚意地对阮大头说:

“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然命中注定有樟,岂能错过。

您老成全我,割爱吧。

您开个价,我郑有樟保证不会让您吃亏。

阮大头一听,笑笑说:

“想看,尽管看;想买,则免谈!

再说就伤和气了。

郑有樟就这样碰了个软钉子。

郑有樟不甘心,他实在太喜欢那天下第一桩了。

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郑有樟吃饭想着这事,睡觉想着这事,想来想去被他想到了以物易物的主意。

他想起前不久在浙江东阳见过一老艺人创作的水浒人物根雕,印象中也是香樟木的,那108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说已连续雕刻好多年了。

对,买下来,送给阮大头,他八成会喜欢的。

事不宜迟,郑有樟第二天就开车赶到浙江那老艺人家,好说歹说,花了大价钱把那根雕买了下来,雇卡车运回了娄城。

果然不出郑有樟所料,阮大头一眼就相中了这大型根雕作品,请郑有樟爽快出价。

郑有樟很坦率地说:

“明人不说暗话,我只想换你的树桩。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来这一手,有点不快地说:

“肯卖,价钱好商量;不肯卖,你抬走吧。

郑有樟也没想到阮大头如此固执,悻悻而回。

藏友见郑有樟愁眉苦脸的,知道他还惦记着那天下第一桩,就给他出主意。

藏友甲说:

“阮大头的独生女今年26岁了,还没嫁人,干脆有樟兄娶了她算了,条件嘛,非天下第一桩做嫁妆不要……”

“缺德缺德,婚姻是儿戏啊?

”郑有樟一票否决。

藏友乙说:

“派人冒充算命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他心甘情愿出手……”

“损、损、损,骗他老人家,于心何忍?

”郑有樟依然不同意。

藏友丙说:

“那你干脆跪在阮大头面前,求他,不怕他铁石心肠。

“你们怎么尽出馊主意,难道就想不出一个金点子?

”郑有樟脸色凝重了起来。

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了解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还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窝在家里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

据郑有樟考证:

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著名的博古斋收进,后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秘藏;明代时,在安徽布政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等多人手里珍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最近,才重现江湖。

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至清初吟咏此桩的诗文。

郑有樟把这篇考证文章打印后,交给阮大头斧正。

阮大头没想到郑有樟对这天下第一桩如此有感情,如此有心,很是感动。

他拉着郑有樟说:

“来,我俩在天下第一桩前留个影。

三天后,阮大头打电话给郑有樟说:

“啥话别说,你来把天下第一桩搬走吧。

郑有樟去搬天下第一桩时,特地沐浴焚香,极是虔诚,出屋进屋前,还点了鞭炮、放了高升呢。

当时人群中说啥的都有,有说“神经病”的,有说“作秀”的,有说“文人怪癖”的……

郑有樟一点儿也不恼,他乐呵呵地说:

“我全当补药吃。

(原载《人民文学》,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有樟命中缺木,才取名“有樟”,现在“天下第一桩”出现了,他决心要把它弄到手,说明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B.郑有樟亲自去安徽调查了解“天下第一桩”的来历,还写了一番考证的文章,这是他为了得到“天下第一桩”采取的“迂回战术”。

C.郑有樟不同意三位藏友的建议,是因为这些建议是缺德骗人和有失尊严的,说明他是一个讲方法、自尊自重、有道德感的人。

D.小说围绕一件藏品“天下第一桩”展开,通过郑有樟向阮大头求取树桩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表现了做人做事应诚心正意的主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说明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说法错误,以原文来看,郑有樟是真心喜爱天下第一桩,而他的名字与树桩的联系只是他喜爱天下第一桩的其中一个原因,并不能因此说他脑袋中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B项,“采取的‘迂回战术’”说法错误,应为表现了他的认真诚恳。

D项“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错误。

5.小说中写郑有樟买东阳老艺人的水浒人物根雕与阮大头作交换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根雕精美贵重可阮大头仍不愿用天下第一桩交换,衬托出天下第一桩的价值。

②设置悬念,推动故事发展,引出后面三位藏友出主意的情节。

③突出郑有樟、阮大头对天下第一桩的喜爱,凸显郑有樟的诚恳与阮大头的固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作用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展开分析。

本题中,郑有樟用贵重的根雕与阮大头作交换,而阮大头不为所动,在内容上衬托出树桩的珍贵无比,也凸显了人物性格和二人对树桩的喜爱。

阮大头没有收下根雕,这才有了下面三位藏友出主意的情节,所以从结构上看,设置了悬念,引出了下面的情节。

6.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两段完全可以删除,你是否同意?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同意删除。

①故事讲到郑有樟搬走天下第一桩,已经结束,后两段显得多余,破坏故事的完整性;②没有这两段,小说结尾更加简洁精练,以场景描写结尾给人想象的空间;③删除最后两段,也不影响小说主题思想的表达。

(示例二)不同意删除。

①这一结尾中,郑有樟根本不在乎别人“神经病”“作秀”等议论,更突出了他对天下第一桩的痴迷;②这一结尾,突出了郑有樟宽宏大量、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小说氛围来讲,以主人公得到来之不易的东西的欢快舒心结尾,更符合小说的整体格调。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问的是是否同意删去小说结尾两段,既然是小说原有的结尾,一定可以从“不同意删除”的角度回答,理由则可以从最后两段的作用的角度去考虑。

当然也可以回答“同意删除”,理由则可以从最后两段的坏处和删除两段之后的好处的角度去考虑。

不管是分析作用,还是坏处和好处,都应该将具体内容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艺术手法等联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

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

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

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

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

背有点驼了。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

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

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进行了描写,“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的作用是创设氛围。

B.邻居们不清楚潘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的确没有结过婚,这说明邻居们有猎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

C.郑若奎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带回来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在西街花店工作,这里作者埋下了伏笔,郑若奎去潘雪娥那里买花实际是为了表达爱意。

D.在潘雪娥离开小院前,她送来的大大的、缀满鲜花的花圈和仍旧明亮洁净插着白菊花的花瓶,都暗示了潘雪娥对于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惋惜。

答案 D

解析 A项,开篇的环境描写在文中除了创设氛围外,还有暗示人们的思维状态、烘托悲剧主题等作用,此选项只说出一方面,不全面。

B项,文章中相关内容的描写是为了对潘雪娥进行介绍,并没有有意刻画邻居们的心态。

C项,无中生有。

文章中并没有明确交代郑若奎的花是从潘雪娥那里买的。

8.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在文章中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塑造人物形象。

体现出郑若奎内心的年轻活力和对爱的渴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合理引出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造成波澜。

③与男主人公的外貌、家中环境形成反差,增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解析 作答本题,要找出文中几次对花瓶和鲜花的描写,根据描写提炼出花瓶和鲜花在文中的作用。

具体分析时,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引起阅读兴趣等方面入手。

首先,注意意象对主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对郑若奎这个人起的作用;其次,文章中的一些情节是由这两个意象引发的,所以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后就是阅读效果,意象与人物之间的反差可以引起阅读兴趣。

9.小说题目“永远的门”耐人寻味,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门”指什么?

造成郑若奎和潘雪娥感情遗憾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门”:

既指墙上画着的门,也指心门,是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顾虑等而无法沟通的现实。

造成小说两个主人公感情遗憾的原因:

①潘雪娥一贯的冷漠表现。

每次郑若奎向她致意时她总是冷漠相对。

②郑若奎的拘谨怯懦。

他不能勇敢地表达爱意,只用含蓄的方式来自我安慰。

③邻居们的看客心理。

邻居们的情绪只是随着故事的变化而变化,始终没有人为两人的感情主动做些什么。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作答本题,要注意“门”的表面含义与深层含义。

郑若奎的墙上画着一扇门,但二人却没有迈开那一步,是因为心门没有打开。

至于二人感情遗憾的原因,可以从人物方面进行探究。

如潘雪娥对郑若奎的态度,郑若奎的性格,还有邻居们的表现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二人没能走到一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里人

侯发山

周末,我和几个朋友驱车赶往靠山屯一户农家乐。

随同去的老孟,是个盖房子的,又称房地产商,这天是他请客。

刚坐下,老孟就豪气十足地对老板二狗说:

“先来盘鳄鱼肉。

二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难地说:

“老板,小店没有这个。

老孟眼也不看二狗,“啪”地甩出鼓囊囊的钱包:

“不差钱,上。

二狗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

“老板,这个真没有。

不信您问侯老板。

“行了老孟,有那个意思就行了。

来,土鸡一只,野兔一份……”二狗拿我当救星,我不能不出面。

二狗这儿有个规矩,点菜后先交钱再上菜。

我点完菜,二狗一算账,四百八。

老孟从钱夹里捻出四张百元大钞。

二狗死活不愿意,说:

“俺是实诚人,饭菜也是实价格,没法儿优惠。

老孟又抽了一张五十的。

二狗还是不愿意。

我见识过二狗的较真,劝老孟:

“人家也不容易,你也不差这一星半点的,给了吧。

老孟没说话,叉掏出一张十元的。

“还差二十。

”二狗伸着手,很执着:

“都是有本钱的,俺不能干赔本买卖。

我看不过去,刚要掏钱,①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

“不用找了。

二狗也不说话,又找回老孟三十元。

“太抠了,以后打死我也不来了。

”老孟黑着脸。

菜一道道上来了。

味道嘛,也确实不错。

老孟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了。

这当口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高声叫道:

“一碗鸽子面。

”二狗笑眯眯地应答着,收下了男孩递过去的一张红色的钱币。

面条还没做成,男孩到门外边耍去了。

我忍不住提醒二狗:

“老板,你可看清楚了,他给你的可是冥币!

“我知道。

”二狗说罢,就把团在手里的冥币撕了。

“难道男孩的父亲是个地头蛇,惹不起?

”我有点糊涂地看着二狗。

二狗淡淡一笑:

“孩子得过脑膜炎,脑子不大灵醒,经常把冥币当钱使。

老孟附和道:

“都是有本钱的,咋说也不能干赔本的买卖啊。

”听口气,完全是在嘲讽二狗。

“他也只是要碗面,没啥。

”二狗不以为然。

我由衷地说:

“你这么好心,这孩子真幸运。

二狗说:

“不只是我,村里凡是开店铺的都这样对他。

这时,服务员刚好过来端菜,她说:

“这个孩子是村长的。

老孟放下酒杯,冷冷一笑,说:

“谁说山里人老实?

也会拍马屁嘛。

二狗真是傻蛋,居然没有看出老孟的冷嘲热讽,说:

“别说吃碗面条,吃俺身上的肉俺都舍得。

“我明白了,村长在这里挂着账……行。

老板真会做生意。

”老孟一副豁然开朗的样子。

二狗没接他的话茬,叹口气,说:

“去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下起大暴雨,村长进山巡视,发现刘大爷的屋子裂缝了,忙把刘大爷背出屋子。

刘大爷说他的收音机还在屋里,刘大爷孤寡一人,收音机可是他的宝贝。

村长就放下刘大爷,刚返回屋子,轰隆一声,屋子塌了……刘大爷在屋子前跪了整整一天。

②我们几个人一下子沉默了。

临走时,老孟不声不响放到吧台上五张百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