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160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docx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拔高训练第四篇

第1题【单选题】

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的例子,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早。

B、7、8段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

C、文中“凡是”和“都”强调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与农业丰收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

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大自然的语言》的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B、“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C、在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因为这是读者比较熟悉的现象,所以作者特意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以引起读者的认同。

D、最后一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______。

本文文体是: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冰雪融化,草木méngfā______,各种花cìdì______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rán______归来。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yù______果实的时期。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shēngnìjì______。

到处呈现一片shuāicǎoliántiān______的景象,准备迎接fēngxuězàitú______的寒冬。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说明文的写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0题【语言表达】

对下面的病句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答案】:

【解析】:

第11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何种说明方法?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的得早,对吗?

为什么?

画“【】”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的?

指出这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

【答案】:

【解析】:

第12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21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

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

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

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

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

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

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

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

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

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

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

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

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

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______。

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个具体原因。

(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划线词语“一定”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作者在文末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

(试举四例)

【答案】:

【解析】:

第13题【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确的两项()()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

【答案】:

【解析】:

第14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

“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

“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

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

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

“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

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

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

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

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

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

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

为什么?

①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②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

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答案】:

【解析】:

第15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在第

(1)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

(2)段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

请根据第(3)段文字概括一下什么是物候学。

""

选文第(4)、(5)段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

""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