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237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2018学年度黄湾中学期末考卷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表达题(75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一、选择题(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é)寥廓(kuò)峥(zhēng)嵘猝(cuì)然

B.忤(wǔ)逆山阿(ē)颓圮(qí)青荇(xìng)

C.长篙(hāo)漫溯(sù)斑斓(lán)淬(cuì)炼

D.彘(zhì)肩桀骜(ào)喋(dié)血浸渍(zì)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前,总有一些中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结果荒废了学业,损毁了身体健康。

②孙连城用天文望远镜观察着太空,心想,权力算什么?

金钱又算什么?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都是沧海一粟。

③他患有严重的胃病,日常饮食很受限制,不仅不能饮美酒,对面前的佳肴也只能浅尝辄止。

④李白的悟性太高,才气太大,澎湃汹涌的诗情,使他绝少问津律诗,而把长篇歌行写得洋洋洒洒,放任不羁。

⑤火灾警报声响持续了将近30分钟,可正在这里办公的员工们竟然安之若素,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惊慌失措。

⑥小王同学站起来说:

“陈教授刚才那翻话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⑥D.③⑤⑥

3.下面一段文字顺序已打乱,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②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

③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

④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⑤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

A.③①⑤④②B.③⑤①④②C.①⑤④③②D.①③⑤④②

第II卷选择题(75分)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酒婆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

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

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

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

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

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

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

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

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

这酒就叫做“炮打灯”。

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

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

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

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

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

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

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

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

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

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

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

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

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

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

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

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

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

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

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

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

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

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

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

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

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镇上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不多事”,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5.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

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6.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

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7.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诵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再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刚从浙皖交界处的青黛山水间归来,旬日之隔,又来到历史上先后属于燕国和幽州的冀北山地。

云雾缭绕、苍翠欲滴的南方的秀美,被一种深沉雄健的气势所替代,仿佛头顶上干爽而明亮的阳光。

忽然想到了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的一句诗“为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觉得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生活于江南水乡常州的诗人,期望向北地粗犷荒蛮的大自然汲取力量,为原本缠绵清丽的诗风注入一种刚劲的气息。

生发出这些感受时,我正站在一个名为板厂峪长城文化小镇的地方,属于秦皇岛海滨区北部山区,距离市中心约三十公里。

站在村口开阔处,把目光向远方递送出去。

这里是燕山山脉的东端南缘,山势险峻,层层山峦远近环抱,天空高远晴朗,浮云缭绕。

村北险峻绵延的山脊上,古长城依了山势起伏曲折,相距不远就有一座烽燧,兀立于一处处陡峭的峰巅之上,一直伸延到视野之外。

是十月下旬,满山浓密蓊郁的绿色中,点缀了片片簇簇的红叶,便有了生动的层次感,仿佛一块色彩斑斓的调色板。

村口处,矗立着一块“板厂峪明长城砖窑遗址”大理石石碑。

明代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穿越此地的崇山峻岭,向西蜿蜒而去。

四百五十年前的明代隆庆年间,抗倭英雄戚继光被明廷任命为蓟镇总兵官。

从山海关到北京昌平绵延两百公里的长城,都在他的防守范围之内。

在他的主持下,对这一带原来的石筑长城进行加砖修复,并增修砖制敌楼五十座,共约十五公里长。

这是秦皇岛境内明长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城墙、敌楼、墙台、关城、烽火台连绵迤逦,首尾相顾,气势雄浑。

战争和苦难已经进入史书,成为记忆和传说。

长城御敌的实用功能早已丧失殆尽,而成为审美观照的目标,历史认知的参照。

承平日久,难免让人觉得天经地义,其实这样的状态却曾经是多少代的人们梦寐以求而不能如愿的。

是哪一位西方人说过的,“和平不过是战争的间隙”,未免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幸的是,我们这几代人诞生和成长于和平的时代,得以充分享受生活的安详和美好。

第二天的行程,也仿佛是这种感悟的一个补充,一种延伸。

早餐后从住处宾馆出发,不久途经昌黎县城。

昌黎枕山依海,地名寄寓了“黎庶昌盛”之意。

这里据称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祖籍地,韩愈字昌黎,因此县城里一条主要街道就被命名为“韩愈大道”。

沿着这条道路行驶,自车窗外望,城北绵延不断的山脉便是碣石山,一座被写入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古山。

山并不是特别高,但不乏巍峨峻峭的气势。

和南方的山地被绿色彻底遮蔽不见一丝罅隙不同,甚至和板厂峪长城一带山上草木丰茂蒙络也不同,碣石山上裸露着大片的青白色岩石,形状奇特,或瘦骨嶙峋,或平展如砥,或陡峭如斧砍刀劈,或横斜如展翅欲飞。

隔着老远,分明就有一种鲜明的质感传递过来,似乎触摸到了一个人的坚硬的骨节。

这座山为人知闻,远在长城建造之前。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经过此地,写下了名篇《观沧海》,抒发了一代豪杰的壮怀。

诗中状物十分生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在其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说的正是此事。

汉魏以后,碣石逐渐演变成为诗词中的一个意象,象征迢遥的北方荒寒之地,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此刻,望着不远处静默矗立的五峰山,这个沉睡多年的想法又苏醒了,而且似乎忽然间获得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他们既然对于大自然的美有着强烈的感知,自然也就会以美的诸多要素,如完善、和谐、均衡等等,来衡量和要求现实的社会和人生。

不管他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这点,但相互间却是具有着内在逻辑的贯通性。

社会生活中那些残酷、丑恶、纷乱的方面,从本质上讲,也都是和美的基本原则相悖逆的。

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他们所选择的事业,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是人类的彻底解放,是美在一切领域的充分发展和绽放。

置身于真实的山水自然之间,这种原本容易玄奥浮泛的感悟,却似乎具备了一种坚实可感的质地,仿佛周边伸手即可触及的形状各异的山石。

两天的行程中,行经的地方,见闻的事物,就时间的维度而言,恰好形成了某种对立又互补的关系——历史和现实,战争与和平,毁坏和建设,贫穷和富足,苦难和幸福,等等。

它们的组合,分明正是生活的整体性的一个隐喻。

想到我们置身其中的正是后一种,内心深处不由得会升起一种深长的满足。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也是在那首《浪淘沙·北戴河》中,毛泽东主席这样吟咏。

此刻,在正午时分的阳光照射下,眼前连绵的碣石山群峰上的白云,散发出玉石般润泽的光亮,和青白色的山石相互映衬。

近处,秋风从绿野间吹拂而来,身旁的葡萄树叶发出急促的窸窣之声,而葡萄的甘甜气息,也一下子变得愈发浓郁了。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7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从南方山水写到冀北山地,通过两者的比较,突出了后者气势深沉雄健的特点。

B.同是北方的山,作者也写出了不同特点:

板厂峪长城一带的山草木蓊郁,碣石山青石裸露。

C.本文前后两部分分别写长城和碣石山,前者为后者作铺垫,两者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中前后两处引用了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词句,两处引用的作用也是相同的。

E.作者认为信仰革命真理与崇拜大自然之间是相通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9.作为一篇山水游记,文中为什么要写戚继光修复长城、曹操北征赋诗、李大钊登五峰山这些内容?

10.文章结尾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11.阅读倒数第二段,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两天的行程,通过见闻的事物,作者内心深处升起了哪种深长的满足感?

(2)作者认为,长城和碣石山这些地方形成了某种对立又互补的关系,如历史和现实、战争与和平、毁坏和建设、贫穷和富足、苦难和幸福等。

请选取一处你熟悉的名胜古迹,联系本文文意和现实生活,就这个地方所体现的某种对立又互补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不能再选长城或碣石山)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慢慢来”的教育应成社会共识

闫涛

①有媒体报道,今年年初,上海市教委委托第三方机构面向15.5万多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和家长开展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到了小学后更有后劲。

②客观而言,上海市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是符合教育内在规律的,同时也是对许多家庭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抢跑”这一教育乱象的一种有力回应,具有很强的纠偏意味和警示意义。

其实,舆论引导上无论多么卖力地呼吁少给孩子补课,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都不如白纸黑字的数字调查更有说服力。

③放眼现实,频频“抢跑”或者视孩子“抢跑”为教育常态的家长比比皆是,长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在功利心态、短视思维之下,孩子虽然利用各种证书和特长敲开了名校的大门,但之后便将之废弃一边,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对生活的热爱等可能也随之一起抛掉了。

④人生是长跑,比拥有多少证书和特长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是否对自然和生活有一颗好奇心。

而且,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考查重点也越来越倾向于是否具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获得从补习班、填鸭式教学中是学不来的,更多地要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探究和思考。

对此,家长要做的是,不断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为孩子创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着力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等,这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真正的后劲所在。

⑤其实,从不久前颇受关注的阿尔法围棋之父哈萨比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能看到有一个鲜明的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宽松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没有带他们上各种辅导班,也没有将自己沉甸甸的期望寄予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童年生活是自由而快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⑥很多时候,拼娃也好,拼教育也好,不只是拼家庭的经济实力,也是拼家长的教育理念。

就像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不上辅导班的孩子或许短期内落于人后,但长远来看,只要教育的理念和大方向对了,孩子就会在日常探索中具备各种能力,未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无论是家庭层面还是学校层面,与其在起跑线上大做文章,不如从一开始就给幼小的心灵松绑,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与体验中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认知这个世界。

⑦报道中还指出,今年6月,上海市教委将继续向今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家长,以及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赠送《陪着孩子慢慢来——小学新生入学30问》宣传手册。

笔者认为,这份手册应分发到全国每位新生家长手中。

如果每位家长都有了这种慢慢来的心态,让自主探索成为孩子童年的主题,教育就多了一份从容和镇定,未来的大师也一定可以从这样的家庭中产生。

(原载于2016年3月29日《中国教育报》)

1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13.文中列举哈萨比斯、扎克伯格等人的例子,有何作用?

14.请结合文章,阐释“‘慢慢来’的教育”的内涵。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完下列小题。

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越国:

国名

B.且贰于楚也贰:

从属二主

C.唯君图之图:

考虑,谋划

D.失其所与与:

亲附

16.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

17.翻译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四、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①二首(其二)

杜甫②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③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④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

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是著名游览胜地。

②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正值暮春游曲江。

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

杜甫时任“左拾遗”这个谏官。

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自此,被肃宗疏远。

③〔蛱蝶〕蝴蝶。

④〔款款〕徐缓的样子。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退朝典衣沽酒,到曲江边畅饮,尽醉而归。

乃诗人处境困厄,借酒消愁。

B.处处留有酒债,原因是诗人哀叹人生短暂,体现出他“自暴自弃”的思想。

C.蝴蝶穿行,时隐时现。

蜻蜓缓飞,时点水面。

描绘出恬静、自由、美好的曲江境界。

D.我请春光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莫误时机。

寓情于景,传达出因春光易逝的伤春、惜春之情。

E.蝶舞蜓飞的曲江春景与诗人及时行乐的喜悦情怀交相辉映,体现了全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19.请从“曲江”春景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五、句子默写(10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4)《氓》中以斑鸠起兴,比喻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以桑叶起兴,类比描绘女主人公人老珠黄、容颜不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5)《离骚》(节选)中表现诗人内心极度苦闷、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6分)

21.有位学生考上了大学,给曾经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发了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

其中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改正。

(找出并改正三处即可)

老师:

你好!

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

我能有今天,是你鼎力相助的结果。

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你的希望。

你的学生刘勇

2016年9月20日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七、材料作文(60分)

22.请以“往事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内容充实,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D

5.场景特点:

简陋,嘈杂。

场景描写的作用:

突出了下层人民的贫困和思想的麻木,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为酒婆的出场蓄势。

6.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撂”“接”“举”“扬”“翻”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酒婆对酒的嗜好。

7.①借老板的困惑表达对虚假的病态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②酒婆死亡的直接原因是醉酒出车祸,但究其深层原因,则是死于以作假为常态的冷漠社会,死于贫穷而麻木的生活。

8.CD

9.①这些历史上的人和事与游记中的山水密切相关,它们是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②这些历史内容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认识价值。

③这些内容为作者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作了有力的铺垫。

10.①与文章开头部分的记述行程和景物描写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圆满,并强化游记的文体特征。

②描写了碣石山优美的自然和田园风光,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③象征了现实生活的和平美好,含蓄而巧妙地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11.

(1)这种满足感是指我们恰好置身于现实、和平、建设、富足和幸福之中,让人心中升起一种深长的满足。

(2)示例:

历史上的故宫是明清王朝的皇家宫殿,是高高在上的封建威权的象征,它是无数工匠用血汗一砖一瓦地修建而成,普通百姓对它却只能远远地仰望。

而现实中的故宫已变身为一座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一扇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它早已向普通百姓打开了大门,那里每天都是游人如织。

12.首先阐明学习兴趣、好奇心比拥有证书和特长更重要的观点;接着论述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等所倾向的能力要在生活实践、阅读探究中获得;最后提醒家长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才是根本。

13.

(1)用他们没有参加各种辅导班,最终也都有所成就的经历,呼吁父母应重视营造自由、快乐、宽松的成长环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进一步证明“慢慢来”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孩子更有发展潜力的观点;(3)增强了观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4.

(1)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不被功利心态、短视思维左右。

(2)具备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清楚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和考查重点能力的要求,懂得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3)拥有健康的教育心态,着眼于孩子的发展,而不是进度的快慢。

15.A

16.C

17.

(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18.BE

19.①借恬静美好的曲江春景抒发诗人伤春、惜春之情;②以典衣沽酒沉醉于曲江美景的生活抒写诗人借酒浇愁的苦闷心情;③通过曲江美景易逝、人生短暂的生活感悟,表达了感时伤世、壮志难酬的情怀。

20.万类霜天竞自由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1.

(1)“你”改为“您”;

(2)“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改为“我能在您的帮助下学习,非常感谢”;

(3)“造诣是那样深厚”改为“水平很高”;

(4)“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

(5)“好好改造”改为“好好学习”

22.往事难以忘怀

岁月如烟,飘然而过。

我经历过的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大多已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有一件事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那件事发生在一节语文课上。

我觉得陈老师讲课讲得津津有味,没有注意我。

于是,不由自主地从抽屉里拿出温度计,低头玩了起来。

正当我玩得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