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355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专题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两次鸦片战争

1、2、3

太平天国运动

4、5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6、7、8、9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0、11

社会生活的变迁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济南模拟)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

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解析:

B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这场战争是由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造成的,即把战争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清政府不愿意与英国进行平等的商贸往来,这从根本上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没有从战争的本质角度分析,排除。

2.(2014北京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

……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

”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A.领事裁判权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开放通商口岸D.协定关税

解析:

D 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向美国出口货物需缴纳高额关税,而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却仅需缴纳极少关税甚至免税,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通过《南京条约》之“协定关税”条款获得这一侵略权益的,故D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洋人在中国犯罪按照其本国法律判决,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的,故B项错误;开放通商口岸显然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3.(2014年重庆文综,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

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

“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解析:

D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

一是时间“1876年”,二是李鸿章的身份(“中方谈判首脑”)和所属阶级、派别,三是材料的内容。

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外国的侵略,因此A、B两项错误,从材料中李鸿章的回应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

4.(2014石家庄一模)1860年至1862年,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

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房租、地价开始上升,房租收益可获30%~40%的利润。

一些老牌贩卖鸦片的洋行,也兼营房地产。

这一现象(  )

A.说明租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B.是政治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

C.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D.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解析:

B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0年至1862年”可知,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主要是为了躲避太平军的冲击,故选B项。

A项与史实不符;太平军对地主、富商及官僚的冲击反映了阶级矛盾尖锐,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

“……在中国,在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

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

”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仍属改朝换代范畴

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C.提出新的革命方案

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解析:

A 社会基础没有改变说明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仅仅上层建筑人物的变化属于改朝换代的范畴,在这里马克思实际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6.(2014南京二模)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解析:

D 材料信息反映了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

这两项规定导致中国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故D项正确。

7.(2014武汉调研)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

面临的问题

解决办法

成本

缺少铁矿砂

从120千米外的湖北大冶运输

60两白银(每吨)

缺少焦煤

从河北开平运输或从国外进口

16两白银(每吨)

厂址位于大别山麓的低洼潮湿地带

填土、垫高地基建厂

30万两白银

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解析:

D 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虽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究其原因在于,官办企业是封建衙门官场的翻版,经营者的独断、草率决策最终影响到企业发展,C项是表面现象,A、B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应为D。

8.(2014广东六校联考)张海鹏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下列各项中洋务派为改良派、革命派提供的最关键的基础是(  )

A.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C.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

D.创建近代水师,编练新军

解析: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奠定经济基础,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因此A项是最关键基础。

9.“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

”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  )

A.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B.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D.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解析: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间生存艰难,所以A项说法勉强;材料主要不是阐明民族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排除B项;材料表明民族资本家用经营工商业的利润购买土地,排除D项;“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表明民族资本家拥有双重身份,实质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项正确。

10.(2014年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

B 《海国图志》是魏源依据林则徐《四洲志》的编译稿编写而成,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西方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主张,由其中的“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关键词可知,该书中涉及西方政治制度的内容。

A项错误,B项正确;魏源致力于呼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尚未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D两项。

11.“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

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

”(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作者批评洋务派(  )

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

B.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

D.以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

解析:

B 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比西方优越,只是在军事方面落后,因此只需要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拒绝政治制度的变革,这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作者批评洋务派在其指导下“终无所成”,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李鸿章捞取私利、缺乏魄力,故A、C两项错误;洋务运动以军事为重点,同时辅以民用工业,故D项错误。

12.(2014江南十校联考)如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

做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  )

A.服饰

B.发型

C.交通工具

D.建筑装饰风格

解析:

C 黄包车是近代从外国传入的,故C项正确;图片上服饰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A项不正确;图片上人物的发型也是属于传统发型,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B项不正确;图片上没有看出建筑装饰风格,故D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27分,共52分)

13.(2014南昌摸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着力最多、争议最大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对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从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儒学阻碍资本主义兴起的观点一直到当代的西方现代化理论,都为这一研究取向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从情感基础来说,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的表现。

……如果我们尊重事实,不把资本主义视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自然也就不必到历史中去苦苦地寻找中国资本主义的起源了。

——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如何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有哪些?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情节’可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心态的表现”这句话的理解。

(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1)问,比较简单,注意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2)问,注意答案的限定词“传统因素”,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即可。

第(3)问答案相对开放,须答出中国在近代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起决定性作用,不一定是中国最终的发展方向。

答案:

(1)说明:

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的大量主权和领土,并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打断了中国自身发展的进程。

(8分)

(2)因素:

传统封建专制制度及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传统儒家思想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

(8分)

(3)理解: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成为先进文明的体现。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在反侵略的潮流下普遍认为若西方不侵略,中国也可以同西方一样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分)

14.(2014郑州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

体者,即形质也。

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唐·崔憬《周易探玄》

材料二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若夫言主中学而以西学辅所不足者,骤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说矣。

措之于事,又不然也。

往者中国有武备而无火器,尝取火器以辅所不足者矣;有城市而无警察,亦将取警察以辅所不足者矣。

顾使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是辅所不足者,果得之而遂足乎?

有火器遂能战乎?

有警察者遂能理乎?

此其效验,当人人所能逆推,而无假深论者矣。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体”“用”的含义及地位。

(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观点。

(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观点的时代价值。

(9分)

解析:

(1)问,“含义”抓住材料信息“形质”“妙用”来概括;“地位”抓住材料信息“形质上之妙用”,由此推断二者的关系。

(2)问,根据材料信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可知张之洞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辩证地评价。

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严复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的观点,进而结合所学知识,从向西方学习、中华文化演变等方面来概括其观点的时代价值。

答案:

(1)体:

含义:

实体(或本体);(3分)地位:

第一位的,基本的。

(3分)

用:

含义:

作用(或功能);(2分)地位:

第二位的,从属的。

(2分)

(2)积极:

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开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4分)消极:

不改变封建政体,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4分)

(3)价值:

从根本上推翻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基础;推动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从器物层次深入到制度层次;推动中华文化的蜕变、新生。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