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985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

主备人

 

教材分析

内容特点:

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结构特点: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能用物质溶解度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熟练地将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4.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利用实验或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例导入;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突出重点;

通过教师精讲点拨突出难点;利用精选典型习题进行练习;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深化理解。

课时划分

课题1溶液的形成2课时

课题2溶解度2课时

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课题

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级化学备课组

课时编号

1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

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

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

学生展示:

生1:

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

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

溶液是透明的。

师: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自学:

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

1、什么是溶液?

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

3、什么是乳化现象?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活动与探究

(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分组实验:

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

填表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小组展示:

学生1:

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

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

它们都是混合物

师质疑:

(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什么是溶液?

溶液有哪些特征?

联系实际:

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小组展示:

生1:

均一、稳定。

生2:

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生3:

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

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生答:

用水和洗衣粉洗。

活动与探究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小组展示:

不同溶质溶剂的溶解情况,并填写下表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活动与探究(三):

水、植物油、洗涤剂溶解情况探究

小组试验后展示:

现象

试管内加入

物质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

洗涤剂 

教师精讲:

1、乳浊液概念: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乳化现象:

四、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诱思1:

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举例说明。

小结:

①溶质可以为:

固体、液体和气体;

②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

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诱思2:

溶液与乳浊液的区别。

五、巩固训练、反馈矫正:

《练习册》P23/3、5、16、17、18题

六、自我提升、归纳总结:

学生从获得知识、方法方面总结,教师系统归纳。

 

课后反思

 

课题

9-1溶液形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2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

实验方案的评价以及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演示实验:

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

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小组讨论:

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展示)

演示实验:

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观察结果:

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猜测结果:

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精讲:

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

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设问:

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仪器: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药品:

固态NaCl、NH4NO3、NaOH

探究内容:

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

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M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展示与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择优精讲,并描述实验结论)

实验方案:

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

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结论:

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

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多媒体演示: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实质: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小组展示:

(分析原因)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三、点拨诱思,拓展探究

引导: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投影: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轻玻璃片、NaCl、NaOH、NH4NO3。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与展示:

同学互相交流设计结果)

方案一:

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以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

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将带导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导管另一端的现象。

若导管另一端出现气泡,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气体膨胀;若导管中有一段水柱,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气体收缩。

方案三:

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用带U形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在U形管内事先装一段水柱),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

[活动探究](连接仪器,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四、巩固应用,反馈矫正:

《练习册》P26/23P27/25

五、总结反思,系统归纳:

学生谈通过本节课学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教师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并了解了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通过再设计再探究,使我们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课后反思

 

课题

9-2溶解度(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3

学习目标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

学习重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俗话说:

“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自学:

阅读课本第33页到35页,明确以下问题: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3、结晶的概念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小组讨论:

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

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质疑: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

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补充实验:

 

10ml水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

“一定量”。

质疑: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演示实验:

1、温度改变(加热搅拌),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继续溶解?

2、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小结:

1、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饱和溶液二要素: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三、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演示实验:

①室温下,在20mL水中加入10gKNO3观察能否完全溶解;

②升高温度,观察杯底KNO3固体溶解情况,再加5gKNO3溶解情况;

③冷却到室温,观察现象。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

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小组讨论: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小组展示: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四、巩固拓展、反馈矫正

1.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溶质   D.恒温蒸发溶剂(   )

2.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         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        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为        溶液和         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填“不变”、“增加”或“减少”)

5.要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五、回顾与反思、总结归纳:

学生谈通过本节课学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教师总结提升。

六、家庭小实验:

制取明矾晶体(P40)。

 

课后反思

 

课题

9-2溶解度(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4

学习目标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引入: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自学:

阅读课本第35到39页,明确以下内容

1、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2、什么是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什么是气体的溶解度?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结论: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小组展示:

各组阐述自己的实验方案。

班内讨论是否可行

 (说明:

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

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

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

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

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

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

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

利用课件展示完整方案。

 小结: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分析:

理解溶解度的涵义?

适当补充练习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

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

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小。

  3、溶解度曲线。

  师:

用课件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

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四、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1、溶解度四要素:

条件:

一定温度下;

标准:

100克溶剂;

状态:

饱和状态;

单位:

克。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表现在哪些方面?

内因:

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

温度。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3、利用溶解度曲线能获得哪些信息?

(1)可以比较某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

(3)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

释疑:

知道盐碱湖附近的农民在中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原因了吗?

五、巩固应用、反馈矫正

 1、已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

(2)在6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

(3)向100克水中加入80克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

加入120克呢?

 2、已知20℃时,2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8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  B、微溶   C、可溶  D、易溶

3.图7-5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分别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X溶液   B.Y溶液  C.Z溶液   D.X、Y溶液

六、我思我获、总结归纳:

学生总结本节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图7-5

 

课后反思

课题

9-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5

学习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

教师:

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进入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学生:

(发表见解,有的说漂在水面上,有的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

这是游泳者在死海中的几幅图片,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

盐份多,浓度大。

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

(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

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

清水量

加入的食盐量

鸡蛋

小结

1

250g

不放食盐

沉?

浮?

2

250g

1匙(约5克)

沉?

浮?

3

250g

2匙(约10克)

沉?

浮?

4

250g

3匙(约15克)

沉?

浮?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编号

溶液颜色

清水量

硫酸铜的质量

溶液质量

1

2

3

小组展示: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

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

师质疑: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无色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阅读:

教材P42,熟悉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公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X100%

教师:

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

尝试练习,快速完成。

教师:

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

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

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

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教师板演:

(边板演边讲解解答过程)

解: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400g/100g×100%=500g

答:

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三、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四、巩固应用、反馈矫正:

《练习册》P36/5-12题

五、总结反思、系统归纳:

学生谈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六、布置作业:

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课后反思

 

课题

9-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6

学习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

师: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村里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啊?

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展示:

好像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选出来了。

教师:

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能帮助选种。

农业选种一般用饱和食盐水。

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精讲点拨、合作探究

教师:

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

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

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自学:

阅读教材P43,归纳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

展示:

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小组讨论:

你有哪些配制选种液的方法?

小组展示:

方案一、用食盐和水;

方案二、用食盐水和食盐;

方案三、用两种不同浓度的食盐水。

教师:

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

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思考:

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