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8325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思教学设计10篇.docx

秋思教学设计10篇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述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

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

即透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比较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

展示搜集到的描述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

不仅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

渲染秋天凄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

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D�D秋天,“思”是指�D�D思念。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

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

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

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能够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

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潜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此刻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资料)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

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

(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应对此情此景你的情绪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能够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

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能够说�D�D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

(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

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资料,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

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复”在那里是“又”的意思?

)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最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样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

情难理,又开封。

这真是�D�D(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指导。

  [教学意图]:

在见”与“不见”的比较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

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

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情绪,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

)秋风瑟瑟,秋意浓浓。

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

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

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但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

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

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情绪,但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

)[教学意图]:

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

(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

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

(生齐背)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透过叙事来抒情的。

(板书:

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

了解写作特点。

  五、比较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

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

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

你们看!

(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述了什么呢?

你能体会到什么?

我们自己读读。

(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述了什么。

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述了什么呢?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回答,说出大概就能够)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

(生回答)

  5、异:

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

(也是一种诗体)

  同:

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

迁移延伸课文资料,课内外有机结合,透过比较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这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这天还在读。

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

(选做)

  七、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意万重-思乡情

  恐----又开封-(叙事抒情)

  秋思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透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完美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透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这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

秋思。

齐读。

  3、释题:

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

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

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

(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学设计(三):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资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透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资料,透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

这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齐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

  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必须的好好读读题目!

  3、指名读。

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4、师:

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

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齐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

正音:

见重

  3、全班齐读。

  4、师:

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

同学们,老师读得怎样样?

(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

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

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

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

  6、小组练读。

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

真不错。

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

对,还要理解诗意。

此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

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

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

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

2、学生自由读悟。

3、交流。

预设:

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

但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

看不见。

  师:

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

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

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

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

父母、孩子、妻子……

  师:

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

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

读:

  张籍的家在哪?

在洛阳吗?

有谁明白?

  生:

交流张籍资料。

(课件出示)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此刻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

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情绪吗?

  师:

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师:

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

写家书。

  师:

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

他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呢?

  欲作家书意万重。

(板书:

意万重)

  师: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

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

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

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

(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

齐读前两句。

  领悟: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

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

(板书:

说不尽又开封)

  师:

捎信人立刻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

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

说不尽)

  3、师:

我们再来看“封”字。

“封”是什么意思?

那里的意思是把信封上。

那“开封”就是----“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打开,又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

  4、师:

(课件)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

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在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

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

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

读——(课件: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

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

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

读——(课件: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

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

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

读——(课件: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

——生: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

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

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

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

此刻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

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

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

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

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华。

  1、师: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

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情愫——思乡之情。

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

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

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六、总结。

  1、师:

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

也许这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必须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

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课外阅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

  秋思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

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

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

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

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

透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忙学生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到达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

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

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

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忙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此刻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写秋的诗句: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海上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生读。

  问:

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

(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的一幅秋景图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

这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

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此刻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

(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

(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

(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

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

(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

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

为什么?

马致远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

(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

你看(生齐读马致远的《秋思》)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应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应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

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

秋风乍起,你——生答:

欲作家书意万重。

(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

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资料。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必须会尽快把信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