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8638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初中化学中考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2020年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14分)

1、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用食盐水除水垢

C.用活性炭去除冰箱异味D.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

2、下列对资源的利用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的蒸馏B.铁矿石炼铁

C.太阳能发电D.分离液态空气

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pH试纸测定酸溶液的pH,试纸由白色变为红色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光亮的铁丝浸入稀盐酸,形成黄色溶液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电解水,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

2

5、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6、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湿衣晾干

C.汽油挥发D.酒精燃烧

7、我县在环保领域下重拳,制订了很多严格的政策措施,以保护碧水蓝天。

下列做法中,违反环境保护政策的是()

A.执行机动车限号规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B.秋季收获甘薯实行集中加工,治理粉浆水污染

C.农户在自家承包地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D.冬季推广使用洁净型煤清洁取暖

8、下列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共存且能形成有色溶液的是()

A.(NH4)2SO4、FeCl3、NaNO3、K2SO4

B.KOH、KNO3、NaCl、KMnO4

C.MgSO4、NaCl、HNO3、K2CO3

D.Ba(OH)2、CuSO4、MgCl2、H2SO4

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稀盐酸的溶质是盐酸

C.溶液都有良好的导电性D.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10、过氧化钠(Na2O2)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X,可表示如下:

2Na2O2+2CO2=2Na2CO3+X↑,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Na2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B.CO2可用作气体肥料

C.Na2CO3可用于清洗厨房油污D.白磷与X反应生成大量白雾

11、将ag锌粉加到一定质量的Fe(NO3)2和AgNO3组成的某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若滤渣为纯净物,则滤液中可能含有Ag+

B.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此时可能为无色

C.若滤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此时最多含两种金属离子

D.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g

12、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一定放热,所以放热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酸溶液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所以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一氧化碳气体前要验纯

13、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水分子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不是真实存在的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间有间隔

14、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可能会使浅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深色染料中的()

A.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二、填空题

15、完成下列反应的表达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磷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

(2)硫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

(3)铁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

16、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和生产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_作用。

(2)人体铁元素摄入量过少会引起______,用铁锅炒菜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铁锅易生锈,请说出一种防止铁锅生锈的方法:

______。

17、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化学密不可分。

铅蓄电池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其构造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铅蓄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______能;

(2)铅蓄电池放电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据此可知,铅蓄电池在放电时,溶液的pH不断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废硫酸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可以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18、地球大气中存在氧气(O2)和臭氧(O3)两种含氧元素的单质,其中臭氧氧主要存在于15000-30000米的高空,能减弱高能量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

(1)O3表示一个_____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2)高空中可发生转化:

,该变化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9、请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1)槟榔芋皮上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皂角素,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可选用上表中哪种物质来涂抹止痒______(填序号)。

(2)利用上表中的物质作为反应物,写出制取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0、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进行填空:

(1)如图所示,共有______种元素;

(2)在四种粒子中,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三、简答题

2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由“○●”聚集成的物质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反应。

22、请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______;

(2)小苏打治疗胃酸______。

23、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

下面是波义耳、拉瓦锡分别在1673年,1777年所做的定量研究实验,他们的研究推动了化学理论的发展。

如图所示,图中的两个实验是为研究哪项化学定律而设计的?

这一定律的发现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24、小明同学在探究“氧化铁是否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I:

在装有1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生锈的铁钉(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观察到试管中很快出现了大量气泡。

实验Ⅱ:

取1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铁,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1)实验1中小明要检验试管中出现的气泡是氧气的操作是______。

(2)小明通过设置实验Ⅱ的目的是______。

(3)小明得出氧化铁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的结论。

小红认为这样不恰当,还需要继续实验,需验证氧化铁的______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四、综合题

25、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同学发现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于是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

测定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

(1)将pH试纸伸入某NaOH溶液中测定NaOH溶液的pH,测得pH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pH=7。

方案二:

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后滴加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结论:

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上述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______。

(3)甲酸(HCOOH)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酸,甲酸在热的浓硫酸中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CO和______(写化学式)。如图是制取CO,用CO还原氧化铁并检验气体产物,同时收集尾气中的CO的实验装置。

①写出C装置内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②若没有B装置,则不能达到检验气体产物的目的,原因是什么?

③E装置可起到收集CO的作用,实验结束时,E中有部分溶液进入到F烧杯中,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溶液溶质的成分中含有NaOH,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工业上冶炼150吨含杂质为2%的生铁,需要含杂质20%的赤铁矿石多少吨?

参考答案

1、【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用途。

【解答】A、熟石灰显碱性,能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A正确;B、食盐与水垢不反应,不能用食盐除水垢,选项B错误;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可用火星他们除去冰箱中的异味,选项C正确;D、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所以可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选项D正确。

故选B。

2、【答案】B

【分析】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A、石油的蒸馏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铁矿石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太阳能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分离液态空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测定溶液的pH;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答】A、pH试纸本身是黄色的,用pH试纸测定酸溶液的pH,试纸由黄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应该说出产物的名称,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铁丝浸入稀盐酸,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形成浅绿色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电解水的实验。

【解答】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细铁丝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若不点燃,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D、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8:

1,体积比为1:

2,故错误。

故选B。

5、【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托盘天平的实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液体药品的取用。

【解答】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6、【答案】D

【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此依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冰雪融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湿衣晾干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汽油挥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酒精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C

【分析】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解答】A、执行机动车限号规定,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故正确;B、秋季收获甘薯实行集中加工,治理粉浆水,可以防止水污染,故正确;C、农户在自家承包地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错误;D、冬季推广使用洁净型煤清洁取暖不会污染环境,可以防止空气水污染,故正确。

故选C。

8、【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判断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若物质在水中解离成的离子重新结合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时,物质就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有色透明溶液,所以需要关注常见离子在水中的颜色;还有题干明确指出了是在pH=1的溶液中,即说明该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所以,能与酸反应(即能与H+结合成气体或水等)的物质也是不能共存的。

【解答】pH=1的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显强酸性的环境:

A、该组物质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并且FeCl3溶液有颜色为黄色,故能共存,所以A正确;B、KOH可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故不能共存,所以B错误;C、K2CO3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错误;D、Ba(OH)2可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故不能共存,所以D错误。

故选A。

9、【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溶液的特点,溶质,溶液的稀释。

【解答】A、溶液的特点: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A错;B、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故B错;C、只有大量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的溶液才具有导电性,如蔗糖溶液中只存在水分子和蔗糖分子,没有导电性,故C错;D、溶液中加入水,溶质不变,溶剂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计算;二氧化碳的用途;常见盐的用途;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的推测。

【解答】A、Na2O2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O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学式整体化合价为0的原则,(+1)

2+x

2=0,所以x=-1,故正确;B、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所以可用作气体肥料,故正确;C、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能和油污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可用于清洗厨房油污,故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的化学式为O2,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大量白烟,故错误。

故选D。

11、【答案】D

【分析】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银,将锌粉加到一定质量的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当硝酸银反应完成后,锌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了硝酸锌与铁。

反应的质量关系是:

由于锌与硝酸银反应滤渣的质量增加,锌与硝酸亚铁反应滤渣的质量减少,若滤渣质量小于ag,说明锌一定与硝酸亚铁发生了反应;若滤渣质量大于ag,锌可能与硝酸亚铁发生了反应。

【解答】A、若滤渣为纯净物,则滤渣中只有银,说明AgNO3完全反应或有剩余,滤液中可能含有Ag+,故A正确;B、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滤渣中一定有铁,则Fe(NO3)2完全反应或有剩余,滤液此时可能

无色,故B正确;C、若滤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硝酸银完全反应,则Fe(NO3)2没有反应或反应一部分或全部反应,滤液中可能有Zn2+或Zn2+、Fe2+,故C正确;D、由于锌与硝酸银反应滤渣的质量增加,锌与硝酸亚铁反应滤渣的质量减少,若滤渣质量小于ag,说明锌一定与硝酸亚铁发生了反应,若滤渣质量大于ag,锌可能与硝酸亚铁发生了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12、【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和反应;单质的概念;金属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气体的验纯。

【解答】A、放热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氧化钙溶于水放热,但不是中和反应,选项错误;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但不是单质,而是混合物,选项错误;C、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CuSO4溶液可以和活泼金属Fe反应,选项错误;D、一氧化碳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要先验纯,选项正确。

故选D。

13、【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特性。

【解答】A、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不能用肉眼看到水分子,故正确;B、分子是真实存在的,故错误;C、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与观察不断水分子没有关系,故错误;D、分子之间有间隙与观察不断水分子无关,故错误。

故选A。

14、【答案】B

【分析】将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可能会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深色染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

【解答】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的主要原因与分子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无关,故不符合题意;B、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的主要原因,故符合题意;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的主要原因与分子间的间隔大小无关,故不符合题意;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的主要原因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

(1)4P+5O2

2P2O5;

(2)S+O2

SO2;(3)3Fe+2O2

Fe3O4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答】

(1)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

4P+5O2

2P2O5;

(2)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硫:

S+O2

SO2;(3)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四氧化三铁:

3Fe+2O2

Fe3O4。

16、【答案】

(1)乳化;

(2)贫血;洁净干燥或使用不锈钢制作铁锅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乳化作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

【解答】

(1)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将油污分散成微小颗粒溶解在水中。

(2)铁元素是人体的必须微量元素,人体铁元素摄入量过少会引起贫血,用铁锅炒菜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锅易生锈,防止铁锅生锈的方法:

洁净干燥或使用不锈钢制作铁锅。

17、【答案】

(1)化学;

(2)增大;(3)H2SO4+Ca(OH)2=CaSO4+2H2O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答】①铅蓄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先储存在电池内;②铅蓄电池放电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据此可知,铅蓄电池在放电时,溶液的pH不断增大,应该硫酸显酸性,不断被消耗,酸性减小,pH变大;③废硫酸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可以用熟石灰中和硫酸,硫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硫酸钙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H2SO4+Ca(OH)2=CaSO4+2H2O。

18、【答案】

(1)分子;

(2)化学;(3)2Mg+O2

2MgO

【分析】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氧化镁。

【解答】

(1)O3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故表示一个分子。

(2)

,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是2Mg+O2

2MgO。

19、【答案】

(1)①;

(2)Na2CO3+Ca(OH)2=CaCO3↓+2NaOH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答】

(1)因为皂角素显碱性,所以应该选用显酸性的物质来与它反应,①②③④这三种物质中只有①显酸性。

故选①。

(2)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用于制取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0、【答案】

(1)三;

(2)MgCl2

【分析】①表示氖原子、②表示镁离子、③表示镁原子、④表示氯原子

【解答】

(1)如图所示,共有氖、镁、氯三种元素;

(2)在四种粒子中,氖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镁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两者能形成化合物氯化镁,化学式为MgCl2。

21、【答案】可能2:

1化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解答】由“○●”聚集成的物质可能是氧化物,该微粒中只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可能是氧元素;由微观粒子示意图可知:

2个“

”分子与1个“

”分子反应产生2个“

”,则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

1,此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

22、【答案】

(1)2NaOH+SO2=Na2SO3+H2O;

(2)NaHCO3+HCl=NaCl+H2O+CO2↑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答】

(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产生亚硫酸钠和水:

2NaOH+SO2=Na2SO3+H2O;

(2)小苏打治疗胃酸即: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NaHCO3+HCl=NaCl+H2O+CO2↑。

23、【答案】实验研究的是质量守恒定律。

启示:

①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②理论的发现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③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答】图中的两个实验是为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而设计的。

这一定律的发现过程的启示是①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②理论的发现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③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24、【答案】

(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进一步证明催化过氧化氢的是氧化铁不是铁;(3)质量和化学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催化剂的探究。

【解答】

(1)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因此检验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故填: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生锈的铁钉中既有氧化铁,还有铁,需要排除铁能使过氧化氢加快分解的可能才能说明是氧化铁能催化过氧化氢,故填:

进一步证明催化过氧化氢的是氧化铁不是铁;

(3)能够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因此还需设计实验验证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变化,故填:

质量和化学性质。

25、【答案】

(1)大于;

(2)2NaOH+H2SO4=Na2SO4+2H2O;不能将pH试纸伸入某NaOH溶液中测定NaOH溶液的pH,会污染溶液;(3)H2O;①Fe2O3+3CO

2Fe+3CO2;②甲酸(HCOOH)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酸,若没有B装置,甲酸先和D装置中石灰水反应,D中石灰水可能不会变浑浊,无法检验C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③实验步骤:

取适量F烧杯中液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取上层清液加酚酞;实验现象:

有白色沉淀产生;(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氯化钠和碳酸钙白色沉淀)滴入酚酞的上层清液变红色(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实验结论:

说明原试管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4)262.5吨

【分析】

(1)根据碱的酸碱性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分析;

(2)根据氧化物定义、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书写、碱、盐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点分析;(3)根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描述、化学方程式书写回答;(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回答即可。

【解答】方案一:

(1)将pH试纸伸入某NaOH溶液中测定NaOH溶液的pH,氢氧化钠显碱性,测得pH大于7;

(2)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pH=7。

方案二:

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后滴加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结论:

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