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8921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6年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一、基础·运用(共25分)

1.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

(共8分)

春分这天,乡村里的人们用游戏的方式证明着这一节气所象征的阴阳调和:

大人们开开心心地聚在一起,轮流到桌前,尝试着把一只只鸡蛋竖立起来。

皇宫里对这一意思的表达要庄严堂皇得多。

皇宫里有个铜质的漏刻(见下图),漏壶里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里滴在下面的箭壶中。

缓慢上升的水面,慢慢从壶盖的孔中托出一根带有刻度的箭杆,箭壶盖上立着一个表情严肃的铜人,箭杆的刻度经过铜人双手环抱之处,即为此时的时刻。

春分这一天,箭杆上的刻度上下长短一样,表示日夜各为十二小时。

这一天起,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这个日子,对皇帝而言至关重要。

他虔诚地率领全部的妃嫔去叩拜高禖之神,并献上牛、羊、豕,以最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

在禖神之前,那些怀孕的嫔妃将得到礼酒和弓箭。

漏刻(局部图)

春分还象征着公平。

皇帝宣布每年的这一天对一切度量衡进行检核。

据说,许多制秤的匠人会选这一天开工,以示公心做事,无愧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将秤又叫做“权衡”,实在颇有深意。

(1)下列加点字与文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量杯

B.重量

C.量体温

D.量角器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量”。

度量衡:

dùliànghéng;量杯liángbēi;重量zhòngliàng;量体温liáng;量角器liáng。

答案:

B

(2)下列对汉字笔顺笔画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方”的第四笔是横折钩

B.“豕”的第三笔是弯钩

C.“匠”的第六笔是竖折

D.“这”的第六笔是横折折撇

解析:

方的笔顺为:

点、横、横折钩、撇。

因此“方”的第三笔是横折钩。

答案:

A

(3)“礻”是“示”作偏旁的变形,“示”是“神”的本字。

偏旁为“礻”的字,一般与神有关。

根据该内容及上下文来推断,下列对“高禖之神”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掌管生死的神

B.掌管钱财的神

C.掌管生育的神

D.掌管容貌的神

解析:

结合材料内容推测即可得出。

答案:

C

(4)下列关于春分的说法,上文没有提及的一项是()(2分)

A.春分到,蛋儿俏

B.春分雨脚落声微

C.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D.春分一到昼夜平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写到雨。

答案:

B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共3分)

欧阳询与颜真卿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们与赵孟頫、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的楷书笔力劲健,点画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

字形呈长方形态势,字距、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颜真卿的楷书结构阔大端正,笔画横细竖粗,竖画弯如满月,捺画丰满厚重,有耿直刚强的君子之风,笔力浑厚开阔,气势庄严雄劲。

(1)下面四幅书法作品中,属于欧阳询楷书的一项是()(1分)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字形呈长方形态势,字距、行距都较大”根据这条信息即可推测出选D。

答案:

D

(2)选择上面楷书作品中的一种模仿,将“爱国创新”四个字书写在下面。

(2分)

解析:

正确写出四个字,书写工整有模仿。

答案:

3.下列各组成语均出自《战国策》的一项是()(1分)

A.门庭若市狡兔三窟白虹贯日

B.一鼓作气舍生取义揭竿而起

C.温故知新逝者如斯初出茅庐

D.任重道远水落石出闻鸡起舞

解析:

门庭若市:

指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的: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案:

A

4.节令联是指有特定应时性或纪念性的对联,内容多为咏物、抒情、议论或祝愿。

如:

清明节联“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重阳节联“糕含登高意,菊呈晚节情”等。

下列与其它三副所纪念传统节日不同的一副节令联是(1分)

A.千古诤臣罹祸尔今屈子开颜

B.喜得天开清旷域宛然人在广寒宫

C.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D.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解析:

B指的是中秋节。

答案:

B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共5分)

(1)对下面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此诗为诗人任杭州刺史期间所作。

诗歌描绘了早春西湖明媚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首联中的“云脚低”应理解为“白云低垂,仿佛与湖水相连”,描绘出西湖静态的美。

C.颈联中的“迷人眼”和“没马蹄”,体现出早春的西湖百花齐放,春草丰茂的特点。

D.尾联中的“行不足”应理解为“走不够”,既写出西湖景色美不胜收,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解析:

“迷人眼”和“没马蹄”只是体现出早草的茂盛并没有描写花。

答案:

C

(2)小刚同学在学习这首诗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的“暖树”一词用的不好,因为树是没有冷暖之分的,改成“高树”更符合实际情况。

你同意小刚的意见吗?

说说你的理由。

(3分)

解析:

结合诗句内容直接进行分析即可,要注意诗歌中描写的是早春。

答案:

不同意小刚的意见,诗中的“暖树”意思是向阳的树,早春时节天气还有些寒意,鸟儿们争着要飞到向阳的树上。

“争暖树”和“啄春泥”在对仗和和音韵上也更和谐。

6.根据提示,将下面的空缺填写完整。

(共7分)

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

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请你写出下面两首诗中表达诗人勇气和决心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答案:

枯藤老树昏鸦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

“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

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

“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

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注:

①郢:

古代楚国都城。

②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③说义:

陈说道理。

④方术:

所持方策。

⑤耦世接俗:

随顺社会,附和世俗。

⑥期思:

孙叔敖的故乡。

⑦舆:

车。

⑧庄王: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荆庄王。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王舆迎叔敖以衾拥覆

B.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辍耕之垄上

C.征于色所恶有甚于死者

D.吾将为子游士卒多为用者

解析:

以王舆迎叔敖:

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

以衾拥覆:

用被子盖着。

两个“以”都是做介词。

答案:

A

8.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__________

(2)荆王欲以为令尹为:

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答案:

(1)发:

起,被任用。

(2)为:

担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翻译:

__________

(2)此沈尹茎之力也翻译:

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翻译,注重积累和语境进行翻译。

答案:

(1)用来使他的思想活跃起来,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2)这是凭借沈尹茎的力量。

10.【甲】文中孟子认为避免国家灭亡的条件是__________,【乙】文中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

(2分)

解析:

此题考查内容分析理解,答题时要注意筛选信息即可。

答案:

①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②举荐贤能,任用贤能

三、名著阅读(共9分)

11.《论语》言简意赅、意蕴丰富,会给我们很多启迪。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句话,教导我们既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不足并引以为戒,启示我们要谦虚好学并不断地改善自我。

下列语段均摘自《论语》,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语段,结合现实生活或者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获得的启示。

(4分)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解析:

运用现代汉语准确解说所选择语段含义,要结合现实或自身经历明确写出启示,注意要语句通顺。

答案:

结合语段含义,交代出道理即可。

略。

12.根据名著《海底两万里》的内容,完成问题。

(共5分)

(1)尼莫船长第一次见到阿龙纳斯、尼德·兰以及康塞尔时,装作听不懂法语、英语、德语、拉丁语等语言的原因是(2分)

A.尼莫船长认为这些不速之客打乱了自己的生活,不想结识他们。

B.尼莫船长对他们追逐、炮轰的做法感到愤怒,拒绝结识他们。

C.尼莫船长希望过自由、独立的生活,不屑于结识他们。

D.尼莫船长处事慎重,想要多了解三人的情况再做决定。

解析:

结合文学名著的内容进行分析,当时尼莫船长处事慎重,他是想要多了解三人的情况再做决定。

答案:

D

(2)下面是某同学对《海底两万里》中几个主要人物的介绍,请你指出错误项,并加以改正。

(3分)

A.【阿龙纳斯】法国人,是巴黎自然博物馆的教授。

他知识渊博,因为发表介绍海底奥秘的书而受到学术界的推崇。

在跟随尼莫船长漫步海底平川时,他看到真实而美妙的海底生物激动不已。

B.【尼德·兰】加拿大人,是个勇敢的鱼叉手。

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表现得很沉稳,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随和热情。

他还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自以为精通博物学的分类,可实际上缺乏实践,根本分不清抹香鲸和一般鲸鱼。

C.【尼莫船长】说不清他的国籍。

他会说多国语言,并且拥有大量的藏书以及各类丰富的奇珍收藏,特别是海洋生物方面的收藏极其丰富。

他还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且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

解析:

选出错误项改正符合作品内容即可。

答案:

四、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共5分)

【材料一】

“宜居城市”为国际通用概念,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应具备运行安全有序、生活舒适便捷、环境健康宜人、社会友好包容等共性要求。

“和谐宜居城市”是在宜居城市基础上更加强调“和谐”。

和谐是我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城市发展的追求,要求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各种要素保持相互协调。

“和谐宜居之都”是在和谐宜居城市基础上更加强调北京的都市特点。

北京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城市,和谐宜居建设应立足于北京超大城市、国家首都等特点,探索北京作为“四个中心”,在资源、环境等条件约束下实现和谐宜居。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突出全球视野,要求以“国际一流”为标准开展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国际一流”强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提升北京在世界范围内的综合认可度。

【材料二】

北京市统计部门调查显示,2015年,居民对北京“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66.7分。

满意水平为“一般”的居民最多,占43.9%;2.4%被访者觉得“非常不满意”。

调查显示,近半数居民对城市安全、生活品质、社会和谐三个方面满意程度较高,对生活环境表示满意的比例较低,仅为33.1%。

【材料三】

13.阅读【材料一】,概括“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与“宜居城市”的不同之处。

(3分)

解析:

说明文重在考查信息的提取和筛选,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点“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宜居城市”,到原文中进行筛选即可。

答案:

第一,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各种要素保持相互协调,体现和谐的核心价值理念;第二,体现超大城市、国家首都等特点;第三,具备较高的国际认可度。

14.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说说北京距离“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还有哪些差距。

(2分)

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及实际内容作答即可,重点要跟题干内容相契合。

答案:

轨道交通密度较低,空气质量较差,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还需改善。

(二)阅读《游说》,完成问题。

(共16分)

游说

曹文轩

我父亲有兄弟二人。

祖父考虑到家境不算好,无法让他们兄弟两人都读书,就决定只让大伯读书。

但父亲要读书的欲望很强烈,常偷偷地跟着大伯学认字,学写字。

祖父不能让父亲有这样的念头,就把父亲藏着的笔与砚台找来很用力地扔到河里。

但这依然未能扑灭父亲的读书欲望,祖父只好同意:

每年冬季农活清闲时,让他念“寒学”。

父亲总共念了三个寒学。

大约是在一九五三年,地方上要办一所小学校,找不出很有文化的人来做教师,就有人想到了父亲:

“曹小汉(父亲的小名)念过三个寒学。

”一位叫德咸的老人,当时是村中主事的,早在我父亲赤身田野到处玩耍时,就很喜欢他,于是说:

“就让他做先生(那时不称呼老师)。

那天,父亲正在稻田间的水塘中捉鱼,德咸老人过来了:

“上来,别老捉鱼了。

”父亲说:

“我喜欢捉鱼。

”“要让你做先生。

”父亲不信:

“我只念三个寒学,还能做先生?

”“反正你识字,你明天就去做先生。

由我把孩子们吆喝了去。

你要知道,副区长是不愿意我们办学堂的。

我知道他心里的盘算。

他外甥刘某人也在后边教书,只一个班,是单小。

我们这儿不办学堂,孩子们就得去那儿读书,他那边就变成两个班,成了双小,刘就升了级,双小校长。

”“【甲】”(A.我还是捉鱼好。

B.我还是喜欢捉鱼。

)德咸老人把父亲的鱼篓摘了,一旋身,将它甩出去四五丈远,掉在了稻田里。

父亲就这样做了先生。

父亲一上讲台,学生就指着他,在下面小声说:

“这不是在我家门前水沟里抓鱼的那个人吗?

”“捉鱼的曹小汉。

”“过去是捉鱼的,现在是先生!

”父亲心里说,很庄严地站在讲台上。

他刚打开课本念了几行字,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你把那个字念错了。

”态度很坚定。

这个学生头上有秃斑,父亲认得,并知道他父亲识字不少,只是成分不好,闲在家里,就把字一个一个地教给了他。

他名叫小八子。

父亲立即汗颜,觉得丢人,有误人子弟的惭愧,赶紧转过脸去擦黑板,其实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

擦了一阵,他居然有了主意,一转身朝小八子一笑:

“我就是要看有谁能发觉我把字念错了,是小八子!

他朝小八子走过去,“以后你就是班长。

下面,你接着把课文念到底。

父亲从小八子那儿学到了很多字。

父亲是个聪明人,又肯用功,隔半年,他就足以对付学生,并开始给人家写对联,写匾,写帖子什么的,还敢用排笔往墙上刷大幅标语。

地方上的人都改了口,不再叫父亲为“小汉”,而都叫他“曹先生”了。

于是,父亲的腰杆就挺得很直,走路爱朝天上看,并一路地哼小调。

刘某人心里不太舒服。

当时的老师实行轮饭制,今天到学生李家吃,明日到学生张家吃。

这天,是刘某人到周家吃。

周家北墙上挂着匾,是学生的祖父七十岁生日时几个侄儿送的。

上写四字:

寿比南山。

上款:

姑丈大人七十岁寿辰之禧。

下款是几个侄儿的名字,加“敬献”字样。

刘某人进屋来,抬头看着那匾,一笑。

主人颇纳闷。

刘某人吃完中饭,又看匾,又一笑。

主人沉不住气了:

“刘先生,莫不是这匾上写得有毛病?

刘某人再一笑。

“你只管说!

“说了,怕你们生气,还是不说吧。

“说吧!

刘某人说:

“你们矮下一辈儿去啦。

应当叫姑父大人,哪能称姑丈大人呢?

丈,丈夫,妹丈,是同辈之称。

姑母见了几个侄儿,就责怪:

“我说不给你姑父做生日,你们偏要做,做就做吧,送这么一个匾来。

几个侄儿就一起来找我父亲,把“姑父”、“姑丈”之类的话说了:

“你也真是,不会写呢,就说不会写。

父亲心中也没底,但表面上很硬:

“匾我赔。

但我要把话说清楚了:

这匾我没有写错。

”可是,一百个人站出来,九十九个不相信我父亲——“在我家门前水沟里抓鱼的那个人”的辩解。

有些人家就不让孩子来上学了。

那个副区长就把这事当笑料,走一处说一处,不亦乐乎。

父亲很苦恼,不去学校了,又去地里的水塘、水沟捉鱼。

德咸老人过来,叫了一声“曹先生”。

父亲说:

“我不是先生。

“你是先生。

“我不是先生。

“我说你是先生就是先生。

“先生还会把匾写错了?

“匾是写错了,但你还是先生。

“那我就不是先生。

除非说我没把匾写错。

德咸老人光摇头:

“你没把匾写错。

明天去区上开先生会。

区上开会期间,父亲就向那些当地的“学术名流”们(都是过去教私塾的穿长衫的先生)恭敬地请教,并做一副委屈状。

“刘某人欺人太甚!

”“狗仗人势!

”……几位先生先是一阵痛骂,继而花半天工夫论“姑父”与“姑丈”,异口同声:

“丈与父同义。

父亲将八位先生请到镇上酒馆吃了一顿。

吃罢,一抹嘴,说声:

“走!

”四人一路,共分两路,游说而去。

他们挨家挨户地走,绝不放过一家,见人就旁征博引论“父”“丈”:

“父与丈,一个意思。

岳父大人,不也叫岳丈大人或丈人么?

丈为什么就是父,父为什么又是丈,把那“父”与“丈”考证去,让那些乡民大开眼界。

八位先生,都很有名:

张先生认识整整一本康熙字典,任何生字、冷字、僻字,一到他那儿,立马读出,平素最喜给人正音;黄先生过去是代人写状纸的,言辞锋利,气势逼人,凡用他写的状纸打官司的,就不容易输(他只替弱小者写状纸);周先生写得一手好颜体,此地碑文之类,十有八九出自他手……

高先生有点传奇色彩,说他先生的先生,差一点就做了皇帝的先生,只是因为左腿微跛,在皇上面前走来走去,不雅,才没聘用。

他们的话人们不能不信,于是众人皆认定:

“丈”与“父”属豆腐一碗,一碗豆腐。

刘某人在八位先生游说时,躲在草垛里不敢出来。

父亲又重回小学校做了先生。

寒假过后,区里开全体先生会,文教干事宣布了先生们的调配方案(每年一次)。

八位先生有的从完小调到初小,有的从离家近的地方调到了离家远的地方……最后宣布:

新分来了几个师范生,师资不缺了,曹先生不再做先生了。

众人不服。

文教干事说:

“这是区里决定的。

散了会,八位先生都不回,走向坐在那儿动也不动的父亲,说:

“散会了。

”父亲朝他们笑笑:

“【乙】”(A.我还是捉鱼好。

B.我还是喜欢捉鱼。

“走。

“上哪儿?

“酒馆。

我们八个人今天请你。

进了酒馆,父亲心安理得地坐着不动,笑着,只看八位先生抢着出钱。

最后八位先生说好八人平摊。

他们喝着酒,都显得很快乐。

窗外,飘起初春的雨丝,细而透明,落地无声。

“以后想吃鱼,先生们说话。

”父亲挨个与他们碰杯。

无话。

李先生先有了几分醉意,眯着眼睛唱起来。

其他几位先生就用筷子和着他的节奏,轻轻地敲着酒杯。

父亲就笑着看他们八位,觉得一个个全都很可敬。

李先生唱出了眼泪,突然不唱了。

依旧无话。

窗外春雨渐大,一切皆朦胧起来。

高先生突然一拍桌子:

“桂生(我父亲的大名)兄……”

父亲一震。

他一直将他们当长辈尊待,没想到他们竟以兄相称,赶紧起身:

“别,别别别,折煞我了。

高先生固执地:

“桂生兄,事情还不一定呢!

“不一定!

”众人说。

第二日,八位先生又开始了一次游说。

这次游说,极有毅力与耐心。

他们从村里游说到乡里,从乡里游说到区里,又从区里游说到县里。

他们分散开去,又带动起一帮先生来游说。

他们带着干粮,甚至露宿途中,一个个满身尘埃。

他们的神情极执著。

此举,震动了方圆十八里。

几个月后,副区长调走了。

本想换一个区,可哪个区也不要。

他只好自己联系,到邻县一个粮食收购站做事去了。

刘某人从此好好做先生。

从此,父亲与八位先生结了忘年之交。

从此,父亲又做了先生。

直到他去世,这地方上的人一直叫他“曹先生”。

(原文有删改)

15.文章中多处使用引号,下列引号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文教干事说:

“这是区里决定的。

B.德咸老人过来,叫了一声“曹先生”。

C.这地方上的人一直叫他“曹先生”。

D.父亲不信:

“我只念三个寒学,还能做先生?

解析:

结合语境进行分析,选项C的引号是指引用,并不是真的含义。

答案:

C

16.阅读全文,简述文中两次游说的来龙去脉。

(6分)

解析:

概括题,要注意在概括的时候人物、情节都要概括,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

第一次父亲因为遭到刘某人陷害,向八位先生求助,八位先生亲自分两路挨家挨户解释,替父亲澄清真相,消除了村民们的误解,帮助父亲重回小学做了先生。

第二次刘某人的舅舅作为副区长,滥用职权刁难父亲,取消父亲的教师资格,八位先生出于正义,主动帮助父亲四处奔走,终于使得搞不正之风的副区长得到惩罚,父亲又能做先生了。

17.根据上下文,选出文中【甲】【乙】两处父亲所说的话,并说明理由。

(4分)

解析:

选句子题,首先要确定语句位置,然后根据该语境的内容和所表达的内容进行选择。

答案:

【甲】处选A,从上下文的内容看,因为父亲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先生,所以回答德咸老人“我还是捉鱼好”【乙】处选B,根据上文内容,可知父亲不想让八位先生为自己着急,所以安慰先生们说“我还是喜欢捉鱼”。

18.文章结尾处连用三个“从此”,请你针对这种表达提一个问题,并说明你提问的理由。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主旨,所提的问题要跟文章的主旨有关。

答案:

文章结尾处三个“从此”连用,能否删去两个?

理由:

三个“从此”有强调的作用,但表达的效果各不相同,第一处是强调刘某人再不敢动坏心眼害父亲,第二处强调父亲与八位先生的友情更加深厚,第三处强调父亲终于又获得了公道。

(三)阅读《从短到长》,完成问题。

(5分)

从短到长

①俗话说,“取长补短”。

而我曾看到这样一段对话:

一个斯巴达人对他的母亲抱怨说:

“我的剑太短了。

”母亲回答:

“孩子,你前进一步,剑不就长了吗?

”“前进一步”把短变成了长,不是“取长补短”。

由此可以看出,“短”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短”可以转化为长。

②短,激斗志。

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从小就有成为演说家的梦想,但是他小时候却离一名演说家的才情相距甚远。

他天生口吃,嗓音微弱,还有耸肩的坏习惯,在常人看来,他似乎没有一点儿当演说家的天赋。

这样的生命之“短”,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和决心,于是德摩斯梯尼口含石头练习发音,面对呼啸的海风吟诗锻炼气息,肩头上方悬挂两柄剑改掉耸肩的毛病。

德摩斯梯尼直面自己生理上致命的“短”,并发奋努力克服其“短”,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演说家。

③短,激志气。

被汉武帝施以宫刑的司马迁陷入了人生最大的悲痛之中,可谓人生“短”之极致。

可也正是这个“短”,激发了司马迁写照耀尘寰的《史记》的志气。

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古人都曾陷入人生的困境之中,但不消沉不气馁,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他们都是在生命之“短”中,向前跨了一大步,也就是“发愤”之后才有“为作”也。

司马迁正是从这些人身上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