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8930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docx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

历史选修三 《战争与和平》

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5)

1.(15分)(2010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

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但是有人指出:

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

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

于是庭长又提议:

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

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武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

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

中国法官表示:

“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

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分)

 

2.(15分)(2011新课标全国卷)

(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7分)

 

(2)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

(8分)

 

3.(15分)(2012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偿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比年由合约条款不可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合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9分)

 

4.(15分)(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6分)

 

5.(15分)(2013年新课标全国2卷)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批,该审批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批制定《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

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获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

违反战争法规定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

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法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群、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5分)

 

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10分)

 

6.(15分)(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

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

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0分)

 

 

 

7.(15分)(2014年新课标全国2卷)ﻫ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ﻫ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8.(15分)(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

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

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

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

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8分)

 

9.(15分)(2015新课标全国2卷)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现象。

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谈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

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

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

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

“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

”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

一位参与者写到:

“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

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

”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10分)

 

历史选修三   《战争与和平》

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5)

1.(2010新课标全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8分)

背景:

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

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7分)

原因:

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

 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

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2.(2011新课标全国卷)  

(1)界线①:

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界线②:

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3.(2012新课标全国卷)

(1)不同:

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

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4.(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1)原因:

美国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2分);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3分);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2分);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2分)。

(2)影响:

越南战争:

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3分) 。

海湾战争:

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3分)

5.(2013年新课标全国2卷)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 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10分)

6.(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5分)

(2)原因:

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

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10分)

7.(2014年新课标全国2卷)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ﻫ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2014年新课标全国2卷)

(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

(7分)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8分)

9.(2015新课标全国2卷)

(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5分)

(2)条件:

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5分)

   积极作用:

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