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9003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docx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二、案例分析题

1.2011年5月,南京市公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首次对金融、电力、房地产等垄断行业的工资增长幅度进行控制,这些行业的工资基准线为10%,预警线为15%或16%,均低于普通行业。

2011年6月,北京市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要求北京市属垄断行业的企业、国家财政补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一般不突破基准线10.5%。

2011年8月,浙江省也发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明确规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2010年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省社会平均工资3倍的,2011年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严格按5%的下线进行控制,不得突破。

  

(1)我国垄断企业的工资收入高于其他企业,这属于什么类型的工资差别?

  

(2)我国为什么在垄断企业会出现工资收入高于其他企业的现象?

  (3)案例中,各地对垄断企业工资收入进行限制的意义何在?

答案:

(1).垄断性的工资差别包括非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和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

前者一般是存在制度性因素如进入壁垒导致的,后者则是从事某职业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或较为稀缺导致的。

金融、电力等从本质上看,由于较强的专业技术要求,应属于后者,工资收入又可叫做租金性工资收入。

(2).垄断工资高于其他企业,原因应该有很多。

咱们能想到的,包括垄断利润,包括其工作的高价值,可能也包括用高工资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的考虑。

譬如,一个好的金融工程师设计一款产品,可能让企业增加上千万利润,他怎么可能只赚几万块。

(3).对垄断工资进行限制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更多的是社会意义。

从经济角度看,在中国,垄断工资可能有政府管理的问题,限制是合理的;从社会角度看,这对于降低基尼系数,消除社会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有作用。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就业数量呈上升趋势。

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例,1982年,我国共有在业人口521505618人,其中女性为227844338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43.69%;1990年,我国的在业人口已增至647244706人,其中女性为2910144153人,占全部在业人口的44.69%。

此间,我国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为24.11%,其中男性为21.31%,女性为27.73%,8年内,女性劳动力在就业数量的增长上高于男性6.42个百分点。

以城镇女职工的增长速度而言,改革开放14年来,我国女职工人数平均每年以4.3%的速度递增,快于男职工的增长速度。

到1992年底,我国女职工人数已达5600(5586)万人,占全部职工总数的38%,比1978年提高5.4个百分点。

以乡镇企业女职工的增长速度而言,1985年的乡镇企业就业的女职工人数为2100万,到1992年,上升为3500万人。

以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而言,1982年为1.78亿(177651381),1990年上升为2.21亿(221446361)人,增长了24%。

残疾妇女的就业状况也有改善,目前已有72.6万残疾妇女在福利企业或分散在各单位就业,还有数万残疾妇女个体从业,占残疾妇女就业总数的33%。

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15-60岁城乡有劳动能力的妇女,有83.7%在业,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与80年代世界其它一些国家相比,就业妇女占全部妇女的比重,我国是53.04%,日本是34.6%,印度是11.8%,世界的一般情况是就业妇女占全部妇女的30%以下;在全部就业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我国是44.96%,日本是37.0%,印度是17.4%,美国是40%,我国妇女就业比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甚至某些经济发达国家。

较高的女性就业率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增长给女性就业带来的发展空间,国家在考虑经济发展时更注意社会稳定而采取了保持高就业率的行政性措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女性所拥有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特别是劳动就业方面所拥有的与男子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以及我国所实行的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

问题:

分析妇女就业率上升的原因。

答案:

一、女性就业率问题,实际上也属于劳动力参与率的问题,劳动力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数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比例。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错综复杂,各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也不一样,,对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其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一致。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7)宏观经济状况;

8)其他因素。

二、根据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可分析到,我国城市女性就业率上升的原因有:

1)政府重视宣传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妇女就业的重要性。

国家政府针对就业妇女自身的观念差异,家庭的阻力,社会的偏见等问题不断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宣传男女平等观念,宣传妇女就业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必然联系的观念,从而促进妇女的就业提高。

2)不断完善就业管理机制,为妇女就业大开方便之门。

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妇女的特点,采取多层次分流和多元化安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妇女就业的渠道。

健全职业介绍所,为妇女就业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妇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走自主就业,竞争就业的路子

3)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为妇女就业提供大量岗位和施展才干的机会。

3)受教育机会增大、受教育层次提高,以及各类职业培训使妇女就业提高竞争能力。

三、在经济结构调整后,妇女就业很关键的一点从过去一味追求“铁饭碗”、“终身制”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变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观念。

要面对现实,积极想办法,找门路,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要乐于到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去工作。

同时也要摒弃相互攀比思想,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同时参加工作,人家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没有更好的工作就不去上班,在择业上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现实情况,。

只有这样不断转变就业观念,城市女性在产业结构调整后,才能重新转向新的工作岗位再就业。

 

3.材料:

据《三湘都市报》7月22日报道,为防止人才流失,株洲某大型集团规定夫妻双方任何一人辞职即视为两人同时辞职。

迫于无奈,同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对夫妻只好先离婚,并商定等一方辞职手续办下来后再复婚。

报道还称,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也有类似的规定。

市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国企也好,私企也罢,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才是吸引人才的正途。

株洲某集团的这种留人方式,不仅难以留住人才,甚至可能会加速人才的流失。

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因素。

答案: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1)年龄:

研究表明,年龄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在其他和要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

流动行为越少。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①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②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

2)家庭:

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

①未婚比已婚更易流

动;②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③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④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3)教育:

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

统计结果发现,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

的劳动力市场可能是地区性的或是全国性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4)流动的距离:

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流动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

升,流动的劳动力数量会随之下降。

①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的机会的信息越有限;②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的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用、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多。

5)失业率:

根据人力资本原理,失业率高的地区,通过劳动者向外地流动,将使流动者的净收益增加。

①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②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

不过,在年龄较大、学历较浅或失业补贴和其他转移性收入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流出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

6)职业许可制度:

有些职业要有职业许可证才能开业,而许可程度由地方政府及有关专门机构控制,

这也对这些职业的劳动力在地区间和职业间的流动有一些限制。

7)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①高个人所得税将阻止劳动力的流动;②政府花费在服务上

的人均费用状况将促进流动;③政府吸引新行业的政策会导致特定地区劳动力的较大里流动。

8)国际环境:

流入地的语言、政治压迫和战争常常是导致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9)工会:

由于能够代表工人呼吁改善工作条件,所以工会将减少劳动力的自愿流出,从而影响劳动力

的流动。

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

流入地环境质量优良、气象状况好将促进劳动力的流入。

以上各项因素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预期收益或预期成本,最终影响流动的净现值。

(写出其中四条给比较高的分数)

4.材料:

康某,女,新疆籍考生,于2013年8月2日拿到了“广东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通知书上表明学费4180元/年,住宿费1500/年,学制4年。

但同时通过亲戚介绍,在深圳得到一份工作,包吃包住。

他在考虑:

我到底去上大学好,还是去工作呢?

问题:

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有哪些?

(从微观方面回答)

答案:

(1)教育投资的成本:

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

1)直接成本:

又称现时的成本,它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即其他一些费用,但不应包括全部的住宿和伙食等费用,原因是即使不上大学或不在学校登记注册也会发生这些费用,但直接成本中应包括那些任何超出不上大学的生活费用。

2)间接成本:

又称有机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

(2)教育投资的收益:

教育投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在微观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

此外,还有一些非货币性收益,如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拥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等。

 

5.材料:

在过去的20年当中,中国经历过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

大学生越来越多,劳动工资越来越好,正不断向发达国家靠拢,与此同时就业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目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严峻的话题之一。

中国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时,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

确实,20年之前,大学生毕业初次就业工资超过未上过大学学生初次就业工资的2到3倍。

但到目前为止,此差别逐年减少,在一些城市,已经不超过1倍。

大学生已陷入“镜花水月”的尴尬境地。

确实,获得大学毕业证现在已无法保障财富的未来。

因为20年前,大学毕业生都会找到好工作,所以许多父母都认为如果孩子考上大学,会对父母带来回报。

而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他们仍“陷学债泥潭”。

在过去的10年中,众多科学研究者讨论过我国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与经济形势。

研究表明大学生比其他劳动者面临更多的就业阻碍。

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入职工资等同甚至低于未上大学人群就业工资。

劳动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进城农民工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

再加上我国对工龄的重视度,就业还是大学深造就成了众多家长学生的两难抉择。

问题:

(1)教育与就业参与率关系;

(2)教育的投资与收益的关系?

答案:

(1)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包括直接支付与机会成本)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抽后推移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

就业年龄向后推移是有条件的:

1)这种推移是有极限的。

2)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教育发展是劳动参与率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理论上来说,增加一个受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就等量地减少一个劳动供给。

随着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在一国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劳动年龄人口中的受教育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升高,这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我国的城镇受教育者的比例升高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进一步提高;二是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

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对青年人低技能劳动者和失业者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既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又能够有效地降低劳动参与率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2)人们对于教育进行投资,有助于经济发展,甚至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既要考虑传统的有形的物质资本,也要考虑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训练、移民、和信息取得开支所成的资本。

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

因为人力资本是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经济发展依赖于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进步,所以经济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教育是人力资本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所以教育投资,即在教育上花钱,即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动器。

正是由于国家的提倡,人们在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又看到对高等教育投资,能极大地提高一个人的收入,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不断提升等非经济因素推动大学入学率上升。

另一方面,把大学教育当作消费看待时,与其他消费需要相同,家庭收入和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对人们参与大学教育的愿望造成影响。

入学率的提高是在大学教育从免费到收费,并且收费逐渐达到较高水平的环境下形成的。

6.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通过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基本解决了人口数量控制问题,但关于人口的分布控制却不尽如人意,相关人口流动政策和管理体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滞后于现实需要。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异乡生活、工作的人口,目前通常特指其中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务工的人口。

更准确地说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中国公民,包括已经在某县或市居住半年以上且户籍地非本地人口,以及虽在某县市居住不到半年但已经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均算流动人口,前者为较固定的流动人口,后者为不固定的流动人口。

不包括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

2000年11月1日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流动人口为14439万人,突破了1.4亿;而2005年11月1日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由于农民工及其家庭流动大规模增长,不仅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990年代既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中国人口流动加速的时期,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从1991年的约6000万只用了10年就迅速翻番,如此速度的流动人口增长仍在继续中。

问题: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答案:

劳动力要流动,必须依赖一下几个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劳动力能够自主决定或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不受政策等非经济方面因素的限制,比如城市居住权或人事制度和政策方面的限制。

如果劳动力的选择有许多制度或政策上的限制,那么劳动力的自由选择和流动就不可能或非常困难。

2)、导致劳动力流动方面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原因。

不同区域和工作之间存在着诸如就业机会、就业条件以及收入报酬等方面所构成的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导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只是给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劳动者必须通过竞争才能真正获得工作职位,这就对劳动力形成一种压力,使其在某一特定劳动力市场求职时,或因竞争失败,或因不满现状,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流动愿望。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劳动者不能独立自主地决定做什么、如何去做和做到什么程度。

这就使劳动者失去对自身劳动的控制,从而成为迫使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强制因素。

 

7、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

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

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

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

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

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作为一名大学生,上学也是一种投资,作抉择的我们必然也有机会成本的损失,那么大学教育是否合算则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问题:

1、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有哪些?

2、教育投资、收益的特点?

答案:

教育投资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其他部门、团体、组织花费在国民教育上的支出;微观教育投资是指家庭或个人花费在教育上的支出。

一下从微观方面进行讨论。

(1)教育投资的成本:

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

1)直接成本:

又称现时的成本,它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即其他一些费用,但不应包括全部的住宿和伙食等费用,原因是即使不上大学或不在学校登记注册也会发生这些费用,但直接成本中应包括那些任何超出不上大学的生活费用。

2)间接成本:

又称有机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

(2)教育投资的收益:

教育投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在微观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

此外,还有一些非货币性收益,如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拥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等。

教育投资的特点:

(教育投资属于人力资本投资):

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8、材料:

2003年6月,安徽省得张杰报名参加了安徽省国家公务员考试。

经过紧张的笔试和面试,张杰的成绩均排在报考者中的第一名,并顺利进入了芜湖市人世间有规定的体检程序。

在体检中,张杰被铜陵市人民医院诊断感染了乙肝不定员,但他既不是“小三阳”也不是“大三阳”,只是一名吧普通的感染者。

有关专家表示,张杰基本不具备传染性,在社会生活角色上应该视为健康人。

9月25日,人事局以口头方式宣布,张杰由于不符合公务员身体健康标准而不被录取。

张杰随即把安徽省芜湖市人事局告上了法庭,状告他们歧视乙肝患者。

这个案件被称为“乙肝歧视第一案”。

问题:

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的概念、类型

答案:

概念:

歧视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它意味着对待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某个团体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不公平的。

劳动力市场上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

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力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这里所指的非经济个人特征,主要是指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民族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

类型:

1)工资收入的歧视:

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得工资收入低

于另一部分人。

2)就业歧视:

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但是

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遭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应的失业比重。

3)职业歧视:

指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胜任能力,却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导致被限

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过低档次的位臵上。

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指某些劳动力因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较少获得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规教育、

在职培训以及较好的健康照顾等的机会。

前三者因为是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遇到的歧视而被称为后市场歧视,或当前市场歧视和直接市场歧视。

最后一种出现在人们求职之前,被称为前市场歧视,或称过去市场歧视或间接市场歧视。

9、据《三湘都市报》7月22日报道,为防止人才流失,株洲某大型集团规定夫妻双方任何一人辞职即视为两人同时辞职。

迫于无奈,同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对夫妻只好先离婚,并商定等一方辞职手续办下来后再复婚。

报道还称,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也有类似的规定。

市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国企也好,私企也罢,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才是吸引人才的正途。

株洲某集团的这种留人方式,不仅难以留住人才,甚至可能会加速人才的流失。

人才自由、有序地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

企业对待人才流动正确的做法是疏不是堵。

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个别企业短期利益受到损害,但从长远看,人才流动自由度的增大和人才竞争的强大压力,将有利于促使企业努力为人才创造宽松、和谐的微观环境,从而有利于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就算辞职人员的行为有可能侵犯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也应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如运用劳动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条款”,要求辞职人员履行保守本企业商业秘密、不经营与本企业业务相同的竞争企业、不抢夺本企业的客户等义务。

逼着有心辞职的员工先离婚、再复婚地折腾,这样的管理方式至少不够高明。

问题: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答案: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1)年龄:

研究表明,年龄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在其他和要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①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②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③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④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3)教育:

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

统计结果发现,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

的劳动力市场可能是地区性的或是全国性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4)流动的距离:

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流动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

升,流动的劳动力数量会随之下降。

①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的机会的信息越有限;②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的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用、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

多。

5)失业率:

根据人力资本原理,失业率高的地区,通过劳动者向外地流动,将使流动者的净收益增加。

①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②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

不过,在年龄较大、学历较浅或失业补贴和其他转移性收入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这种流出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

6)职业许可制度:

有些职业要有职业许可证才能开业,而许可程度由地方政府及有关专门机构控制,这也对这些职业的劳动力在地区间和职业间的流动有一些限制。

7)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①高个人所得税将阻止劳动力的流动;②政府花费在服务上的人均费用状况将促进流动;③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