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9542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docx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

黄慎书画作品赏析

黄慎(1687-1766),清代著名画家,字恭懋,后已改字恭寿、菊庄,号瘿瓢,又称东海布衣。

福建宁化人。

幼家贫,后长期寓居扬州,卖画为生。

读书常有古庙佛殿的长明粉下。

初师上官周,学工细人物山水。

后变化为粗笔挥写,以简驭繁,气势雄伟,笔意纵横,于粗犷中见粗炼。

他拟定民人物除历史故事、神仙佛像之外,多从民民间生活取材,常画劳动人民的形象。

专画流丐、纤夫、渔民等,往往只用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

写山水、花鸟、虫鱼等,也无不工妙。

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工草书,师法二王,出神入化,有崩岩坠石之奇、鸾舞蛇惊之势。

他善用破毫秃笔,放纵而又严谨,曾写对联一副:

“别向诗中开世界,长从意外到云霄”。

其诗亦佳,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其代表作有:

《八仙星聚图》、《啮榴戏婴图》、《商山四皓图》、《关山风雪图》、《沧波钓叟图》、《东山觞咏图》、《天砚图》、《老翁击图》、《山谷听琴图》等。

有《蛟湖诗草》。

1.携琴访友图 立轴纸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城关外,崦岩绝蛾,左右对峙,山下道坦处,有三位骑驴缓行的老人,仆人肩背囊琴相随,寻视访友,情意甚殷。

在百年老树环绕处,有静室明轩,幽雅宜人。

正等侯来客,内外呼应。

置陈布局,精心铺排,主次分明。

茅屋、古树、老翁,勾点精到,山崖城关,笔墨概括简练,笔触泼辣粗放。

撷取人物神态驾轻就熟,功力坚深。

2.湖亭秋兴图 立轴纸本设色南京博物馆藏   

图中山石岐蹭,古树苍郁,湖水微波,亭内外人物形神皆备,各具情态,笔黑清润沉静

3.闽峤雪梅图   

此山水册是黄慎为山东诸城王相所作诗书画合壁册。

其二为《闽峤雪梅》,悬崖陡壁,崖下溪右侧古寺殿宇耸出;近处坡石磊磊,溪深水静;崖头溪边山梅盛开,一叟携童子骑驴过桥。

空白处以淡墨烘地,梅杪、寺垣用浅绛点染,在一片茫茫中,红梅斗雪怒放,与古庙红垣相映成趣,写尽江南早春雪梅诱人景色。

画家以草书笔法入画,行笔迅疾,笔锋跳跃,抑扬顿挫,苍劲沉雄,诚如《国朝书画家笔录》所说,“笔意排奡,气象雄浑”,饶有古趣。

上题《闽峤雪梅》诗,落款题“乾隆五年六月写鄞江郡齐宁化黄慎”。

下钤“黄慎”朱白文联珠印。

黄慎时年五十四岁。

4.雪山行旅图 立轴    

黄慎是扬州八家之一,为扬州画派中的重要画家,门生较多,对后世写意人物画影响很大。

画面描绘的是隆冬季节的雪景,画面左侧数棵古木拔地而起,虽然枝干上压满积雪,但似乎有一种毫不屈服的神气,几根老藤挂满了冰霜,从树枝下垂,几与桥上骑驴老者相齐。

背景的远山、田野,仍冰雪一片,一位老者骑着毛驴,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面部在胡须的装饰下,神情肃目自然。

毛驴健壮,两耳直竖,低首听从主人使唤。

后随一行人,戴方巾,肩扛梅枝,踏着覆满冰雪的雪地,两人满面红光,好像对这严寒的冰雪天景和蒙蒙的远山毫不畏惧。

由于黄慎对大自然有独到的观察能力,能适时地把握住特定的感情和变化多端的景色,使画面富含情趣,他的山水人物画中,画雪的题材很多,它最能代表黄慎思想的高尚境界。

《雪山行旅图》的立意、构图和用墨都有新意,是黄慎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在绘画艺术上黄慎十分全面,他最大的特点是将草书入画。

此幅《雪山行旅图》就是将草书入画的典型代表,此画中人物的衣纹均施淡墨、着淡色,衣纹勾勒清晰、生动活泼,突出了他以草书入画的特点,此图不失为其此类题材中的佳作。

6.清波钓徙图   

此画人物衣纹作铁线描,连勾带染,洒脱随意,更加以草书之笔入画,极为自由流畅,属水墨大写意,仅于渔翁面部、手部略施淡赭。

黄慎的山水画,用笔简洁奔逸,潇洒有致,别具情韵。

草书雄劲飞扬,令人观之爽畅。

郑燮说他“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对黄慎的绘画艺术作了精辟的概括。

黄慎的绘画,着重于写意,描写对象不拘泥于形式。

7.卖药翁

      黄慎画风魄力雄伟,格调绝俗,构思慎密,布局讲究,运笔设色鲜艳,立意走势新颖,被誉诗、书、画“三绝”。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和花鸟,其中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他的作品多为神仙故事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他善于从民间生活取材,塑造神话故事的作品用笔设色泼辣大胆,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

用笔迅疾,人物轩昂、富有气势,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

他的创作虽“不以山水名”,但山水画有一定的造诣,大幅和小景都各尽其妙,很多作品中黄慎都将诗、书、画、印紧密的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独具韵味。

黄慎的人物画,以草书入画,破毫秃颖,化联绵不断为时断时续,笔意更加跳荡粗狂,风格更加豪宕奇肆。

以这样的狂草笔法入画,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

黄慎曾出游豫章(今南昌),遍历吴、越。

他的成绩受到他的老师上官周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他说:

“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

郑板桥为诗赠之:

“家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涯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外,更无真相有真魂。

8.二仙图 立轴   

黄慎其画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

中年以后变为粗笔挥写,笔意纵横跌宕,画风泼辣,于粗犷中见精炼,放纵中有严谨。

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亦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

黄慎是扬州八家之一,为扬州画派中的重要画家,门生较多,对后世写意人物画影响很大。

一生不仕。

著有《蛟湖诗草》传世。

   

画面不设背景,着意突出,人物,同时通过款识书法,共同构成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构图。

人物头部用淡墨勾勒轮廓,再以淡赭色烘染面部,鬓须以干笔画出,笔简意赅,生动传神。

衣纹迅疾流畅,用笔枯劲,顿挫有致,富有节奏感,以草书笔法画衣纹是黄慎的独创,自成一派。

9.品砚图

黄慎(1687—1768),是活跃于清代康、雍、干三朝画坛的“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福建宁化人。

字公茂,或公懋、躬懋、恭懋,别号瘿瓢山人,又有瘿瓢、瘿胞、瘿瓢老人等号。

因终身布衣,自称“东海布衣”。

黄慎在家乡随从父亲接受启蒙教育。

父亲在黄慎幼年时代飘零外乡死去。

后黄慎苦读成材,靠卖画来养家糊口,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据清代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记载,黄慎少年时跟随同郡乡人上官周学画。

上官周擅长工笔人物,有着极为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

黄慎在上官周的指导下,为其后来的人物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时期的黄慎曾经离乡10年,远游江南各地,借住在寺院中,白天画画,晚上借佛前明灯读书。

云游生活虽然艰苦,但它对黄慎扩大见闻,增加知识,深入观察当时的社会生活起了重要作用,对他后来的创作(特别是人物画创作)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还苦心练习书法,上追钟繇和二王,兼学唐代诸位名家,为绘画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

黄慎的人物画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他的工笔人物,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人物画工写兼备,尤以写意人物的成就为杰出。

如果说,工笔人物画是黄慎早期绘画的擅长,那么随着黄慎在扬州生活卖画的时间推移,画艺的不断精进,他的画风也有所转变,另一种风格的人物画开始突出,兼工带写,放纵写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写意人物画中,他创造性地把草书运笔用到了人物画的线描中,极富节奏感和浓淡变化韵律的草书书法形式被演化为一种表现人物的线描,因此被人们誉为“草书入画”第一人,成为黄慎人物画的一个突出成就。

   

此幅黄慎款的人物画,描绘了一位老人赏砚的场面。

老人饱经风霜,头发稀疏,皱纹密布,眼睛紧紧注视着手中的砚台,嘴角微微上扬,心中的欣喜、珍视之情溢于言表。

黄慎笔下的人物,多为普通人物,他通过高超的技巧和多年的贫苦生活体悟,将他们的形象塑造得鲜活而生动。

画中人物头部刻画得异常精彩,顿挫变化的草书线条,毋须烘染便已产生脑颅圆浑的立体感,淡墨散锋勾出银须,漫不经心的碎笔与墨点形成皮肤的皱折与老人斑,瞳孔的焦墨随意酣畅。

又按照衣纹和形体变化,先以淡墨连勾带染,再以浓墨补笔,他脱离了线描表现衣纹结构的樊篱,无须笔笔有交代,只要有个整体感觉即可,以势取胜,将草书笔意完美地融合到了画面之中,与他著名的《渔父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画面左上角画家题跋中“黑光漂沫岂污白,千年莹润还瑶琨”一句,准确地道出了这幅画的深刻思想内涵。

黄慎生活的年代,正值雍正乾隆时期所谓的“盛世”,这种封建末世的繁荣表像下,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崩离析和下层民众生活的苦不堪言。

黄慎一生奔波卖画,对下层民众的生活深有体会,他不与其它歌颂太平的文人同流,曾写诗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这幅《品砚图》,以砚喻人,表现其不为世俗所污,保持内心的高洁,也是画家本人性情的真实写照。

10.柳塘双鹭图 

黄慎以狂草笔法入画而自创粗笔写意风格,作品具有笔姿放纵、气象雄伟的特点。

其绘画不拘泥于物象的形迹,擅以夸饰性的笔法表现“不似之似”的抽象美,笔墨简洁粗犷,形简而意真,形成了雄放简阔、朴拙大度的自家风貌。

  

黄慎对自己的绘画常分类自评,将最得意的作品题以诗文,次者则识以岁月,再次者只署“瘿瓢”二字。

这幅《柳塘双鹭图》中有黄慎自题的七言诗一首,并具名款,应是他的得意之作。

图中绘垂柳依依、双鹭觅食,展现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几株柳树从画面右侧斜伸入画,树干交错,极富形式美感。

柔软的柳枝轻盈地飘垂下来,疏落的柳叶上淡淡的绿意为画面营造出春的气息。

两只白鹭相向而立,在池塘中聚精会神地觅食,与斜欹的柳树相映成趣。

春柳扶疏,白鹭相伴,虽物象简单却极富情致。

  

观其构图,画面除了柳树、双鹭之外,其余不着墨迹,明确了“柳塘双鹭”的主题。

柳树从画面右侧斜势写出,突出了构图的灵巧。

疏密错落的柳条占据画幅的上半部分,两只白鹭填补了画面下部的余空。

因此,画中虽物象不多,但仍显得充盈而丰满。

画面中没有远景的铺陈,空白的背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也许是满池的春水,也许是水天一色的景象……画幅左侧的题诗巧妙地解决了由于柳树墨色过于浓重而重心偏移的问题。

 

 观其技法,此图以墨笔绘之,逸笔草草,略施丹粉,笔墨洗练劲爽、纵横恣肆,勾斫、点染似在不经意间。

画柳树如作草书,笔墨酣畅淋漓:

黄慎以几抹浓重的墨笔写出柳树的造型,树干一笔贯之,气贯而力足。

在迅捷、劲利的笔法中,墨韵的干湿、浓淡兼备。

树干下几笔浓重的墨点抽象地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细节:

或许是柳树的根系,或许是池边湿润的泥土,或许是一些杂草……

画家用浓淡相宜的线条勾勒柳枝,柳叶以淡墨写出,并施以绿色点染,色调清新淡雅。

双鹭的笔法更为简洁,虽寥寥数笔,但形神俱妙。

画家用精练的线条概括地勾画出双鹭的造型、态势。

根据鹭鸟的结构,墨色或浓或淡,线条或粗或细,行笔或迅疾、或迟缓。

这种勾线方法加之粗笔重墨突出的双鹭的喙和腿部,巧妙地烘托出鹭鸟的白色身躯,即使不用白粉渲染,也能使人联想到白鹭雪白的毛羽。

鹭腿只画了一部分,在下方以淡墨色勾出几条水纹,寥寥几笔,便可使观者自然地联想到双鹭脚下清浅的池水。

整幅画章法简洁,意到笔精,神韵飘洒,极富艺术情趣。

画面再配以行笔迅捷的书法题款,使人倍觉画家作画时的纵情恣肆、挥洒自如。

难怪郑板桥这样评价其绘画: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画面从构图、笔墨、设色到意境的营造,都表现出画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功力,当是黄慎花鸟画中的精品。

清代画家黄慎和他的《渔归》图

李万才

黄慎,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

自幼爱作画、刻苦自学,后来,以草书入画,成为清代“扬州画派”的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

他艺术造诣很深,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工笔写意无所不精,是一位诗、书、画艺术修养全面的名家。

“扬州画派”是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支很有朝气的流派。

其主要成员世称“扬州八怪”。

他们的艺术风格不拘成法,敢于创新,反对宫廷正统派的临摹、仿照,因之政治上受到排挤,艺术上被视为异端。

扬州画派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及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使她在中国近代画坛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黄慎出身贫寒,一生以卖画为业,曾几次到扬州卖画。

中年时才寓居扬州。

他热爱劳动人民,不少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描绘了纤夫、渔民、流民、乞丐等下层人民的形象。

扬州博物馆馆藏的《渔归》图就是黄慎留下的一件反映作者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重要作品。

《渔归》图,纸本,系粗笔设色山水。

有草书题跋,题为:

“杨柳毵毵(san音三,毛发或枝条细长的样子)曲曲村,沧浪唱罢又黄昏。

忘言自是芦中叟,买酒还招楚客魂。

荡破水云归钓艇,飞空萝月挂江门。

不知何处有耕凿,天汉为家认故园。

”落款为:

“瘿瓢子写”。

有印两方,一方印文模糊不可辨认,一方为篆刻阴文“瘿瓢”两字。

这幅画生动的描绘了渔民捕鱼归去的情景。

画幅近处是几株“毵毵”的柳树,树叶落尽,已是深秋时节:

画幅中心大片的露白,表现了茫茫的大江.右边耸立着险峻、奇峭的山岩,使得大江更为壮阔。

整个环境给人以荒凉之感。

然而,在这茫茫的江际中,画家突出地描绘了两只生气勃勃、丰收而归的渔船。

渔民们一面撑船摆舵,向着目的地行进,一面喜笑颜开地注视着收获的成果。

两只渔船突然打破宁静的气氛,出现在画幅的巾心,给人留下极为难忘的印象。

在这里,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渔民终年劳累的眉眼和健朗的身躯,表现渔民勤劳、朴实的性格;渔民们在急流滚滚的大江中紧张而又协调的动作,表现渔民以“天汉为家”的壮阔胸怀。

象这样把劳动人民居于画幅中心进行正面的描绘,在古代画家中还是很少见的。

《渔归》这幅画的表现手法也是很高明的。

如对于水的描写,以简代繁,不直接去描写水,而是在画船舷时,用粗笔曲折的一抹,抹出水的波纹,使人顿觉江流湍急。

画面上耸立的山石,并无皴法,只是粗笔挥写时,注意山石结构,再用褚色烘染一下,就交待了山的形貌。

尤其是山岩与水交接处的描绘是很成功的,那挺进有力的笔触,似乎山岩穿透水底,在大地上生了根,具有撼摇不动、威严屹立的气势。

这幅画上的题字也写的很好。

黄慎的字由怀素变化而来,既放纵而又严谨。

过去有人用“崩岩坠石之奇,鸾午龙惊之势”和“疏影横斜、苍藤盘结”来形容他的书法,是很有道理的。

这幅画的题字写得极为流畅,象一股流动的清泉,洒洒落落、有缓有急、弯曲自然,其中笔情墨韵更有无穷趣味。

黄慎的创造精神和对艺术精进不懈的毅力,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他的作品中许多表现手法也值得今天绘画工作者认真的探讨和借鉴

用当代眼光重新评价黄慎及其艺术

 清代康、雍、乾时期古城扬州云集一群具有革新、创造精神的画家,人们称其叫“扬州八怪”或“扬州画派”。

然而,对画派中画家人数、成员、各自成就却常持异议,此中受褒贬争议最多者是画家黄慎。

对其贬低非议者如沈宗骞曰“自仇(英)唐(寅)以来,正法绝响,而杨芝……闽中黄慎辈,先后搅扰……”(注1)竟视黄慎为画界祸首。

黄宾虹撰《古画微》也将黄慎除名于“扬州八怪”之外。

徐邦达编著《中国绘画史图录》中评“闵贞……画法奇纵豪迈,在黄慎之上。

”“笔过伤韵”、“惜少士气”等;而褒扬黄慎者评其艺“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注2)“人物衣折得篆隶法,挺拔而兼古厚,亦一时之佼佼者。

”(注3)评其山水画“笔有神,墨无痕,山重水复蛟龙奔;不以规矩非其病,不受束缚乃其性;迂倪无此豪,颠米无此劲;取法疑偏实则正,目之为怪大不敬……”(注4)如何公正评价黄慎及其艺术成为美术史论研究和发扬“扬州八怪”创新精神的一个命题。

近年来黄慎的作品与史料新的发现,鉴定和考证新的成果为研究、评价黄慎提供有力的论据。

我认为从黄慎的人品、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画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加以研究与评价,将能比较公正确立黄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黄慎独立的人格与崇高的人品

 中国画意象性既要求画家通过作品描绘客观物象,更强调表现浸染作者人生理想、感情的“心象”、“情象”,即表现观精神世界。

故画论中有“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笔墨乃性情之事”论叙,阐明画家人品、性情、气节等素质必然会在作品中流露的规律,画格高低因品而殊,历代画家皆非常重视自身品德熔铸,“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只有带着画家人格美术、灵魂美的画卷才能永久闪烁着美的光彩。

所以“画品首重人品”是中国画论中一条重要准则。

 17世纪90年代,清王朝统治中国大局已定并出现社会表面的“昇平盛世”,在繁华的背后却隐伏着尖锐的民族、阶级矛盾。

入关满清贵胄享受丰厚俸禄还疯狂圈占土地,失地的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各地出现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秘密社团,清王朝一面用武力残酷镇压反清组织,还网造“文字狱”血腥屠杀反清志士,毁尸灭族,令万众噤若寒蝉;另一面施怀柔政策大开“博学鸿词科”笼络汉读书人充当其统治工具。

在这种复杂矛盾背景下,1687年(康熙26年)黄慎生于福建宁化县蛟湖一穷困耕读人家,7岁学文习字,12岁时其父赴湘经商,两年后客死异乡,家用落在其母与年少黄慎肩上,生活清苦,荒年里两个妹妹相继夭折。

为了生计,他奉母命求师学画,以画肖像谋生,广泛接触劳苦民众。

艰苦生活使他赏尽人间的辛酸与艰难,培植了他对穷苦人的真切同情和鲜明爱憎感情,铸就他那不肯随人俯仰、不甘与浊世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倔强性格,也激发他发奋进取、苦学不辍的精神。

青年时他寄宿破庙“昼为画,夜无所蜡,从佛殿光明灯下读书”苦读史籍、经书、诸子与唐宋诗词,学习作诗,坚持习画练字。

为了养家33岁时他远走他乡鬻画,寓居扬州时“每晨起,拭几涤砚,蘸笔伸纸,濡染淋漓,至日旰不得息”。

长年勤学苦练,使他成为一个既擅长人物画,山水、花鸟画也无不精妙,又工诗善草书的画界高手。

黄慎生活在清朝残酷统治与大兴文字狱的险恶世道,他却从末泯灭其民族自尊的情绪。

在清兵血洗扬州“十日惨案”80年时,他写诗“……甘泉城外景凄清,不逐繁华吊黄土。

白骨如坵冢若鳞,那得幽魂都有主。

”(注5)追念80年前惨绝人寰的痛史。

《梅花岭》(吊史可法葬衣冠处)诗“清奠上世人,欲荐涧溪荪。

”“我持麦饭拜荒蓁”以哀怨悲愤的心情祭奠为民族献躯的忠魂。

面对清代黑暗社会,目睹人间种种不平事他满腔愤怒地发出“黄犊恃力,无以为粮。

黑鼠何功?

安享太仓!

”(注6)的责问。

又在《杂韵》诗中写道“谲语类忠言,是非辩谗谄。

空中悬一剑,涂蜜令人餂。

”清醒地认识到清统治者施以怀柔之计笼络文人以及罗织罪名陷害无辜的阴谋伎俩.黄慎幼年长辈给他取名“盛”、“恭(躬)懋”。

“躬懋”解作“躬逢盛世”恰好同“盛”之名相应,表达长辈希望他能在吉祥美好的世道生活。

然而,他经历的是“兀兀以穷年,西驰复南走。

丰年儿啼饥,道在形吾丑。

”(注7)丰收年时还过着“儿啼饥”的苦日子,若在灾年更是悲惨难言。

旅途看到的是“老儒守饥馁”、“今日欢乐场,明日空寂地。

”(注8)为此,他对所谓“雍乾盛世”的虚假繁荣非常反感,毅然把“黄盛”改字又改名,表示他对虚假的“盛世”的抗议,一生从未进清廷科举考场,不作功名之想,甘守清贫布衣生活。

对有权势者“当其意有不可,操缣帛郑重请乞者,亦矫尾厉角,掉臂弗顾也。

”而对平民百姓“虽担夫竖子,持片纸方逡巡不敢出袖间,亦欣然为之,挥洒题署。

”其鲜明的爱憎使他笔下出现许多描绘渔樵平民生活的画卷,却看不到画后脑壳拖长辫子的满清臣民,流露出他决不攀附清朝权贵的铮铮骨气和深沉的民族意识。

这与那班奴颜婢膝向统治者乞求顶戴花翎与为了讨好朝廷而竭力调脂弄粉,美化太平替皇帝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相比,黄慎的民族气节与高尚人品是应载入青史的!

 黄慎是一位富有个性、有思想倾向的画家,其思想意识主要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也受北宋张载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的濡染。

黄慎一生孝母美名远传,有文讃曰“(黄慎)少孤,资画以养母。

游广陵,迎母奉晨昏,母思乡井,则待以归。

”(注9)这正是儒家孝悌伦现观念在他思想上的反映。

而道家崇尚自由、自我解脱,弃功绝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张迎合失意文人看破红尘的心境。

黄慎坎坷人生经历、布衣低下社会地位和深沉民族意识,使他绝意功名,不图利禄,故易于接受道家逃避现实,想往个性自由的思想。

他那些任情倾泻情感、随意恣肆的笔墨绘出一个个仙道人物正是黄慎心中的寄托!

然而,人间严酷的现实又不可能使他真正的超脱,世间的不公使他憧憬一种平等的社会,故他对张载主张人与人之间应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之”学说很赞同,认为应故古人“管鲍分金”那样真诚,不该学苏秦、张仪尔虞吾榨,相互暗示,想往“大铺天下”的景象。

当时这理想的社会只能是海市蜃楼,他不免产生迷茫之感,发出“唐虞世远,吾将安归”、“万变不可知”感叹,对儒、道也产生怀疑,批评求仙长生邪说,指出“丹往难复少年春”。

晚岁曾写诗“野鹤饥,不营禄;家猪肥,未为福。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

”流露出黄慎乐天知命消极思想,这点思想局限并无损黄慎崇高人品的光辉。

黄慎的艺术成就和对美术发展的贡献

 黄慎7岁学书认字,14岁学画,为生计以“揭帛传真”为业。

其人物画深受上官周画风影响。

18岁寄居萧寺,日习书画,夜读诗书,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十多个春秋。

为鬻画四处飘泊,行迹山南地北。

壮年客居扬州,广交艺友切磋书画,眼界大开,仍日夜里笔耕,艺道精进。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他在艺术上大胆革新,开创独特个人画风打下扎实的根基。

黄慎的艺术成就与贡献有以下几点:

(1)自辟蹊径,独创画风。

美术史上称为一代宗师的画家皆具独立人格,见解不凡,刻意革新的素质。

黄慎少年时就发奋道“吾师绝伎难以争名矣,志士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

于是他博采众艺,苦心琢磨,努力寻找鼎新艺术的突破口。

与画同源的书法是人与自然、感受与情绪、内心思想活动与外部宇宙直接相碰撞、相调节、相协奏富有生命意兴的“有意味形式”,此中草书是最适合书写者“抒情达性”倾诉情怀,展露个性的。

而传统人物画、花鸟画注重传神,表现鲜活的生命感。

黄慎在笔墨锤炼中悟及“草书”与“画”的特质与关联。

有一次观赏唐代草书名家怀素墨迹,揣摩良久,细心体味,忽有所悟,急忙展纸挥写,那带着画者难以抑制的激情、那充满生命意兴变幻无穷的草书意趣线条竟把人物画得别有生趣,“其画望去寥寥数笔,难以形模,如画之草稿;远离视之,则人物精神骨力具出”,此时,黄慎拍案大喜道“吾得之矣!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开创以狂草笔意挥写人物、花鸟形象独特的笔墨表现形式。

其草书笔意绘出人物画卷突破了人物要求似描摹表现与审美标准的束缚,以活泼的笔歌墨舞的墨象直写对象的“神”与“魂”,这是人物画演进史上从“绘象求似”向“写魂传神”的发展,也是中国画审美趋向“综合”的一次飞跃。

为当时频于式微的人物画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对中国画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自此黄慎舍钟繇工整秀丽书风,追怀素飞动圆转书风、舍上官周谨严工笔画风而追石恪、梁楷豪放写意画风,实现其艺术探索的重要一“变”。

请看他笔下的巨幅《钟馗》,画上那借草书放纵、连绵回绕的笔势,枯湿浓淡淋漓墨色幻化出一个简洁、鲜明的钟馗形象:

豹头环眼,虬髯战张,又目圆睁,黑浓浓的眼珠闪出威严无私的神情,呈露着威镇凶鬼恶魔的无比强大的法力,画上飞舞的蝙蝠,寓意这尊象征人间正气之神带给世间无尽的幸福。

简洁的形象、奔放的线条、幻变的墨色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艺术才能,《寿星》、《老纳入定图》《鼓琴移情图》等一批写意人物画卷充分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造型力和纯熟笔墨表现能力。

意笔人物画是一个高难度的画科,画中人物形象必具传神与立形严格、准确造型要求,失之毫厘则差之千里。

而笔、墨、水在宣纸上渗透有难以驾驭的偶然性特点,故要求作者既要有纯熟绘画造型能力,还要有高超控制笔、墨、色、水和各类宣纸性能渗透特点的能力,并使这两种能力有机融合成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其操作的难度使得每幅作品都分多次或数十次落墨,局部败笔还要靠控補修改,才能选出略满意之作。

所以意笔人物画佳构中都留有補痕,而黄慎的画作中却没有弥補之迹。

其画那简而不空的书法意味的笔线,恰如其分的夸张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不论是巨幛或小册页都能描绘出扣人心弦的佳构,郑板桥夸赞他的画“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象有真魂”实不过誉。

黄慎写意人物画继承前代写意画的优秀传统,又以其独创画风影响着后人,上海的王震、嶺南的苏六朋、福建的李耕等都受到黄慎画风的滋养,对中国人物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描绘民间疾苦,讴歌劳苦大众。

黄慎生于贫困农家,小小年纪为分担家计,历尽艰辛,后为卖画东奔西跑,目睹人吃人残酷的现实,使他对清统治者怀着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