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9993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五 新人教版.docx

学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五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

20192019学年下学期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五)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1、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清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了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原因是()

A.满清已完全汉化B.实现了满汉一家

C.有利于巩固统治D.汉族地主势力大

2.“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

”这是马克思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成吉思汗D.忽必烈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

A.《道德经》

B.《论语》

C.《孙子兵法》

D.《史记》

4.山东寿光是中国的“蔬菜之乡”,也是北魏著名学者贾思勰的故乡。

他的一部著作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这部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②元朝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③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广东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6.下面两幅历史地图反映出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政权并立D.统一国家的建立

7.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指的是()

A.实行重本抑末政策B.禁止开展对外贸易

C.排斥西方一切事物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8.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

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根据你所学习知识,回答“约法三章”成语出自于(  )

A.陈胜、吴广B.项羽进咸阳C.刘邦进咸阳D.文景之治

10.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科学家是

A.祖冲之

B.徐光启

C.郦道元

D.宋应星

11.南朝时成为人口过百万、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的是

A.建康

B.官渡

C.赤壁

D.荆州

1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开放与交流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

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玄奘西行

②鉴真东渡

③设市舶司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的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

下列属于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主张的是(    )

A.“兼爱”和“非攻”B.“无为而治”C.实行“仁政”D.实行“法治”

14.下图是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耕织结合

D.农商皆本

1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B.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

D.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1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下列政治制度或科技成果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造纸术②县制③活字印刷术④中央集权制.

A.②④①③B.①③②④C.④①③②D.③①②④

17.关于科举制度的创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官员选拔上,科举制度起了决定性作用

B.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C.科举制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D.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长达约1300年

18.“务农桑,筑宫室,初定家邦;创文字,造舟车,走出洪荒;……巍巍先祖功德,绵绵万世流芳。

”孙中山先生的这篇祭文是写给传说中的

A.黄帝

B.蚩尤

C.炎帝

D.禹

19.“除了腹里与吐蕃外,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

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小明在学习此内容时,想更好地了解它在历史上的实行情况,那么他应该去查阅()

A.《旧唐书》B.《新唐书》C.《宋史》D.《元史》

20.“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古代著名工程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21.下图是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

这三个政权是

A.辽、西夏和北宋

B.辽、西夏和南宋

C.金、西夏和北宋

D.元、西夏和南宋

22.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部分是在()

A.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B.秦的统一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D.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23.下列关于四大发明的叙述错误的是()

A.西汉时期的中国就有纸了

B.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广泛用于航海

C.雕版印刷术形成于唐朝

D.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24.与下图人物(忽必烈)有关的史实是

①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

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从此归属中央管辖

④建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5.“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

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

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B.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

26.识读下面的示意图,请回答:

(1)这是      朝的政治体制示意图,该政治体制的创立者是      。

 

(2)在这种体制中,中央的    掌管行政,太尉掌管   ,       掌管监察;地方上则推行        。

 

(3)这种政治体制有什么作用?

27.河姆渡居民的成就:

(1)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

(2)种植________;饲养牛猪等;制作陶器等;

(3)建造_________________房屋。

28.统一: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_____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9.考古学者在洛阳发掘出夏朝都城遗址______________,这里出土了______________,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30.成效:

促进了____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31._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随后,明军攻占了元大都,结束了______对全国的统治。

三、简答题

32.“开元盛世”产生的原因?

33.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4.中国历史上两个短命王朝:

秦和隋,请分析其灭亡的原因(3)、不同之处(4)

35.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

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6.哪个朝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为了巩固统治,清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沿袭了中原历史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史文化传统。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统一了蒙古的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他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到其孙子忽必烈时期,建立元朝,并最终完成统一,C项符合题意;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他建立的是契丹政权,即辽政权,A项排除;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他建立的是金政权,B项排除;忽必烈建立的元朝,D项排除。

故选C。

点睛:

解题时抓住关键句“统一了蒙古”,分析出统一蒙古的时间和人物,也可分析选项人物所属民族或者相应的历史活动,同时逐一排除错误选项。

3.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体现,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中。

所以答案选B。

4.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A项是张仲景的医学著作;B项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D项是郦道元的地理学著作。

故选C。

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⑤描述错误,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台湾”“说法正确”,结合课本关于台湾的历史发展过程解答本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不是广东省,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

6.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幅图显示北宋时期,东北是辽,西北是西夏政权;第二幅图显示南宋时期,西北是西夏,东北是金政权;因此两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是有多个并立的民族政权,所以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一切对外贸易,当时,清政府最初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专门管理外贸事宜和外国商人,由此可见,清政府当时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没有严禁一切对外贸易,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选项B禁止开展对外贸易,不符合史实;选项C排斥西方一切事物,不符合史实;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和亲结盟属于加强民族交往,不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所以排除①;②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的文化交流;③玄奘西行至印度,促进了中印的文化交流;④日本遣唐使来访,加强了中日的文化交流。

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9.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进咸阳,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不犯,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成语“约法三章”,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课本关于秦末农民战争的史实,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刘邦进咸阳后,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不犯,最后称帝,建立西汉。

10.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南朝祖冲之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领先世界1000多年。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建康,那时建康人口过百万,成为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B是官渡之战的发生地,C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荆州不是南朝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

因此①②④项,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C。

13.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和“非攻”。

B项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C项是儒家孔子的思想;D项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故选A。

14.C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张图内容是男耕,第二张图片内容是女织,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相结合,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土地私有、铁犁牛耕,排除AB;自给自主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需要,与商业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经济的发展

1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未实行分封,因而避免了后世可能出现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6.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末年我国出现了纸;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①③,故此题选A。

17.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未出现科举制。

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科举制是按照考试成绩选拔官吏。

因此,科举制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创立后,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长达约1300年。

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高低选拔人才,还未出现科举制。

18.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筑成室”“创文字”“造舟车”等信息可推断孙中山的这篇祭文是写给传说中的黄帝的。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等等。

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

故选A。

19.D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

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可知,这是行省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所以记载这一制度的史书应该是《元史》,D项符合题意;唐朝和宋朝都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都不可能记载行省制度。

故选D。

20.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可知,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1.A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916年,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建立大夏国,历史上称西夏,因此11世纪中期我国境内三个并立政权是辽、西夏和北宋,选项A符合题意;而金是12世纪初期由阿骨打建立;南宋是在12世纪初被金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所以金和南宋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元朝建立是在13世纪了;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2.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成为我国的一部分即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中央在西域设置管理机构是在汉朝,公元前60年设立的西域都护,成为关系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C项符合题意;使节回访长安只能说明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加强;秦朝统一时的疆界没有达到西域;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的史实迟于西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指南工具,北宋时期指南针并广泛用于航海,B项符合题意;雕版印刷术形成于唐朝,西汉时期的中国就有纸了,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4.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忽必烈在1260年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从此归属中央管辖;②③④符合题意;统一蒙古的人物是成吉思汗,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①;故选A。

25.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故选C。

26.

(1)秦 秦始皇

(2)丞相 军事 御史大夫 郡县制

(3)皇帝把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秦朝的政治体制示意图,该政治体制的创立者是秦始皇;

(2)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中央的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

(3)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把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27.水稻干栏式建筑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等;种植水稻,饲养牛猪等;制作陶器等;建造干栏式建筑。

28.阿骨打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

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从此,女真族的不断增强。

故填写:

阿骨打。

点睛:

11世纪末,完颜部,女真各部的统一是解题的关键。

依据这些提示词结合课本所学,可确定填空的内容。

29.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二里头遗址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夏朝都城在阳城,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发掘于洛阳的二里头遗址,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群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夏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30.社会经济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统一后,采取了发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故答案为:

社会经济。

31.1368元朝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随后,明军攻占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32.“贞观之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玄宗前期,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极度繁荣的时期。

因此,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盛世。

同时,还应看到,“开元盛世”不仅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皇帝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更是隋末农民战争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劳动人民一百多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果。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玄宗前期,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极度繁荣的时期。

因此,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盛世。

33.

(1)社会基础:

国家相对统一、相对安定。

(2)物质基础: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民族交融、交流进一步加强。

(4)对外交流频繁。

(5)教育事业发达。

(6)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有:

社会基础:

国家相对统一、相对安定;物质基础: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族交融、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频繁;教育事业发达;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4.秦、隋,原因暴政、徭役、兵役、赋税沉重等。

不同之处秦;皇帝称谓、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长城隋朝;开创三省六部、科举制、开凿大运河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两个短命王朝是秦和隋,他们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暴政、徭役、兵役、赋税沉重等。

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秦:

皇帝称谓、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长城;隋朝:

开创三省六部、科举制、开凿大运河等。

35.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武则天,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和选拔人才的政策。

唐玄宗:

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

从这三位皇帝身上,我们认识到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重视贤才,要关心人民疾苦,要重视吏治的建设。

(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武则天,实行发展农业生产和选拔人才的政策。

唐玄宗:

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

从这三位皇帝身上,我们认识到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重视贤才,要关心人民疾苦,要重视吏治的建设。

36.北宋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北宋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故答案为:

北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