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0859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docx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

《成长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通过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5.承前启后,为下阶段的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六年来,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

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

让我们走进《成长足迹》。

(课件1)

每个人一生中有许多难忘的事。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沙健孙先生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他难忘的启蒙时代。

一、学习《难忘的启蒙》

谁来说说题目中“启蒙”的意思。

(课件2)

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使作者难忘呢?

他在文中写下了哪几件令他难忘的事情呢?

(课件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 “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阅读要求(课件4)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

分别在哪些段落?

(3)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同学交流汇报

3.学生按要求自学

4.检查自学情况:

课文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

举行抗日 演讲两次 批评宽容逃日语课

三、学生合作学习课文

(1)要求:

请你选择最感兴趣一件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

反映了启蒙老师的什么品质?

你从哪里体会到?

并与同学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  指导感情朗读  抓重点句:

(4)学生质疑: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估计学生会对课文最后一句质疑

(5)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难忘的启蒙》。

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使我们受到启迪,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使我们受到感染。

我也真诚地希望老师们的点点滴滴教育,在你们的心灵生根、发芽,成为你们难忘的启蒙。

第二课时

一、在上个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教学方法独特的怀特森老师。

今天我们又要去认识一位老师。

《老师领进门》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老师是谁?

老师领谁进什么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词语:

正月  私塾   生涯   点数儿  小儿  小喜神儿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桃李满门戛然而止    恭恭敬敬

2.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

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件5)

介绍作者:

刘绍棠,赫赫有名的大作家。

从13岁开始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曾被誉为“神童作家”。

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

4.引入:

同学们,田老师真厉害!

真有本事!

培养了一名大作家,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研读课文田老师讲故事部分

1.找到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讲的故事部分(第5—10自然段),快速的轻轻读一读,想想,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是一位讲故事高手?

(课件6)

2.交流:

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

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

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3.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①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②小结过渡

    一首小诗就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我幼小的心田。

三、研读课文感谢老师部分

1.同学们,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

“我”深深感谢田老师,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家乡,见到了阔别40年的小学老师,是怎样的?

(课件7)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当年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1)你能给“心田”找个近义词吗?

“文学的种子”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什么?

(我深深的感谢田老师在我的幼小的内心深处,诱发了对文学的爱好,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打下了文学的创作基础。

   (3)想象作者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

2.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

3.出示,指名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

4.感情朗读

——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情感流淌于笔端,写下这样一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

(板书: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真是师恩难忘啊!

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

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第三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有许多老师帮助过你们。

下面让我们学习《新来的王老师》,一起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

    二、自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8)

    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王老师提问蔡林的时候,蔡林为什么不回答?

同学们为什么会哄堂大笑?

    ⑶王老师送给蔡林的“差生档案”中写的是什么?

    ⑷想象:

蔡林看完这份“差生档案”之后,心里会怎样想?

    ⑸在你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有不顺利的时候,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引起你怎样的回忆?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明确:

    ⑴文章写了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⑵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差生”,同学们也认为差生不能回答问题。

    ⑶这个“差生档案”中记载的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

    ⑷学生想象,自由发言。

    三、归纳总结,交流体验

    1.归纳:

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

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

我,我自己也承认”。

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

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

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

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

    2.《新来的王老师》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表现了老师教育学生善于对症下药,激励差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3.在你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有哪些老师帮助过你?

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事例,和同学们交流。

    4.总结: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第四课时

  学习《忘不了的笑声》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几篇文章都是写老师的,这篇文章是写同学的。

让我们看一看作者事通过什么来表现自己对同学的留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课件9)

    明确:

文章都写了“我”小队的队员,有余晓、鲁珊、方萍、陈立。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爱笑。

    2.除了写上面这几个人的笑声,文章还写了哪些笑声?

(课件10)

    明确:

还写了野炊时候的笑声、春游时的笑声、智力竞赛得胜时的笑声、早会评比获奖时的笑声。

    三、合作探究,重点交流

    请同学们把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合作研讨。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若有不同的意见,集中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抓住了同学们的笑声表现同学的特点,表现了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情景。

我们写作文也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抓住特点,表现某一主题。

    2.《忘不了的笑声》这篇描写同学的文章通过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表达了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

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一、激情导入,揭示新课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课件11)

    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⑶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⑷“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⑴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⑵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⑶“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⑷影响:

“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总结归纳,体会手法

    1.《作文上的红双圈》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课件12)

   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3.作文《补考》可以说是作者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

可见,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

    四、交流体验,布置作业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

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

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

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二、选取范例,重点讲评

    1.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

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它能说明什么?

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课件13)

    2.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

    三、练习口述,全班交流

    1.独立思考:

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3.请各小组推荐:

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4.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四、选题习作

1.选题:

①介绍照片中的“我”;

②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2.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3.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4.把小作文修改。

    五、合作讨论,制作相册

    1.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

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2.讨论纪念册内容

    ⑴小组讨论

    ⑵集中小组建议

    预设:

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个性特点”“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离别赠言)”“依依惜别”。

班级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

可以是书刊式的纸制班级纪念册,也可以是网页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班级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

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3.合作编辑(课件14)

    ⑴选取制作负责人

    ⑵提名美编、资料收集人、文字编辑、审稿人等

    ⑶每个学生要做的:

上交一张照片写上自己的特点(简明扼要)

    ⑷有特色的照片要配上说明和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