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0975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docx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古诗三首

共2课时

主备人

尹路

学习

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具

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

《暮江吟》)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

2.学习会写字

“暮、吟”

指导书写:

“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

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

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

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板书:

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

(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

(可爱)(板书:

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

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

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

《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指导书写:

“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

“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

“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教师板书:

横岭侧峰)(教师板书:

变幻莫测)

4.师: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教师板书:

远近高低)(教师板书:

千姿百态)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

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

梅花

师:

说得对!

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

《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师:

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

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雪白梅香(教师板书:

雪白梅香)。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

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4.总结。

师:

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两句诗的意思。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爬山虎的脚

共2课时

主备人

尹路

学习

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具

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板书: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

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

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

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

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

茎和根可以入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

“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隙”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

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3.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

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大声齐读课题。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教师板书:

位置颜色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d.叶子的样子:

(教师板书:

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

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

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

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

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c:

过渡:

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

出示画面: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老师引读)

小结: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

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

问: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

“这样”是指什么?

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

读……

c:

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

(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教师板书:

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

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

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

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

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

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

罗丹也说过: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

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颜色样子

叶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爬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蟋蟀的住宅

共2课时

主备人

尹路

学习

目标

1.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4个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具

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

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

2.(播放蟋蟀的叫声)

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教师板书:

蟋蟀的住宅)

3.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4.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参观“蟋蟀的住宅”。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置、骤、抛”

翘舌音:

蟀、宅、慎、址、置;平舌音:

4.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宅、临、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钳、较、锯”

指导书写:

“穴”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卧、专”的最后一笔都是点;“卫”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5.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隐蔽:

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随遇而安:

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慎重:

谨慎认真。

柔弱:

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

搜索:

仔细查找。

隧道:

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

耙扫:

打扫。

三、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

作者观察了什么?

有什么发现?

2.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具体描述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四、熟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

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2.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

为什么?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五、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

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

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六、再读课文,布置作业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

时集体订正:

住宅临时选择住址优良卧室

大厅洞穴专家卫生钳子较大

2.作者观察了蟋蟀什么?

(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3.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

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们介绍他发现的蟋蟀的住宅。

自由朗读2—6自然段。

(教师板书:

住宅特点)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

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

(教师板书: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思考:

作者发现了什么?

他是怎么介绍的?

2.学生汇报:

外部:

(教师板书:

外部)

隧道——排水良好

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拟人的手法)

门——隐蔽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比喻的手法)

平台——平坦(教师板书:

隐蔽平坦)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拟人手法)

3.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追问:

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

(外部)

4.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

(学习第6自然段)

内部: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教师板书:

内部: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7—9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

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动工时间:

十月,秋天初寒(教师板书:

动工时间:

十月)

挖掘过程: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铺开。

(挖掘工具柔弱)

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勤劳,作者观察细心)

长时间修整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抛出泥土来。

(勤劳)(教师板书:

挖掘过程:

不断整修勤奋)

3.再次朗读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1)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

一是它慎重地选择住址;二是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三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洞穴。

(2)作者是如何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清楚的?

通过“扒”“搬”“踏”“推”“铺”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回顾课文

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

 板书

蟋蟀的住宅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外部:

隐蔽、平坦(不肯随遇而安)

住宅特点内部: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动工时间:

十月

如何建筑挖掘过程(勤奋)

不断整修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教学反思:

 

李场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四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写观察日记

共1课时

主备人

尹路

学习

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