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284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湘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湘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

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

A.东南方B.西南方

C.东北方D.西北方

2.条件同上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1小时

D.以上都不对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

第2题,甲、乙两地角速度相等;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6小时左右。

【答案】 1.B 2.A

(xx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

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回答3~4题。

3.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

A.先偏右后偏左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D.向左偏转

【解析】 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甲同学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而乙同学从外面观察,伞面应逆时针转动,则相当于北半球的情况。

【答案】 B

4.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 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 红墨水从伞面顶部向下运动发生偏转,相当于水平运动的物体从北极(高纬)向低纬运动发生偏转的情况。

【答案】 A

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5~6题。

5.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是(  )

A.aB.b

C.cD.d

【答案】 B

6.当太阳直射点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正值夏季

B.b地昼短夜长

C.c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值

D.d地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 C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7~8题。

7.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A.东经70°B.东经90°

C.西经70°D.西经110°

8.此日在(  )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解析】 此图示部分全为夜,且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则此图表示的就是西半球。

而西半球的范围是160°E向东至20°W之间,故此图中最西、东的两条经线分别是160°E和20°W。

由于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平分夜半球,则此图中中间的一条经线此刻是0时,经度为110°W,可计算出70°E此时为12时,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东经70°。

此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故太阳直射赤道,则此日应为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及此日地球所处的公转位置判断,该日应是9月23日前后。

【答案】 7.A 8.C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

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据此回答9~10题。

9.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解析】 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答案】 9.B 10.C

下图为某地一天中太阳视运动轨道,当北京时间6时时,太阳运动至③点,测得当时太阳高度角θ为40°。

读图回答11~13题。

11.太阳在这一天中的运动过程为(  )

A.②—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②

D.①—④—③—②—①

12.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

A.(70°S,30°E)B.(70°N,150°W)

C.(70°S,150°W)D.(70°N,30°E)

13.该日前后(  )

A.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B.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C.元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 图中地区这一天出现极昼现象,且正午时刻太阳位于正南,故此日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经正南,然后从正北方向落下。

当北京时间为6时时,该地地方时为12时,由此算出该地的经度为150°W,又因为这一天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且该地这一天出现极昼,故该地应在北半球。

由12题结论可推知,此日太阳直射在20°N,应为北半球的夏季,13题选项A表示春季,B表示秋季,D为农历九月初九,只有选项C,农历五月正值北半球的夏季。

【答案】 11.B 12.B 13.C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

【解析】 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减小,可判定图示地区处于北半球,赤道上自转线速度为1670千米/小时,60°N上则为837千米/小时,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其应处于中纬度。

【答案】 A

15.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 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还包括海拔等因素,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其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a处的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故可知a点的海拔较高。

【答案】 A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6~18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6.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答案】 D

17.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解析】 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去昼越短;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同纬度地区北半球的昼长或夜长与南半球的夜长或昼长相等。

【答案】 B

18.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是(  )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③

【解析】 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空间指向的稳定性和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周年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二、综合题

19.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恒星①是________星;角②的角度是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节气是__________。

(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B.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D.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4)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解析】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视为定值。

从北极点地轴延伸恒指北极星;地球公转和自转处于两个不同轨道平面。

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直射点的周年变化。

直射在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由该纬度向两侧递减。

【答案】 

(1)北极 66°34′ 黄道平面

(2)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

(3)D (4)南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20.根据材料及有关地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为纪念400年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星空这一壮举,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已确定xx年为国际天文xx。

三百多年以前伽利略接受罗马教廷的审判,当被迫承认地心说的时候,伽利略喃喃自语道:

“可是地球仍然在动啊”!

材料二 傅科设计用来证明地球自转的摆叫做傅科摆。

把一个摆挂在北极的一个架子上,并且使它摆动,如果在它开始摆的时候,摆动平面既指向格林尼治子午线,又指向一颗遥远的恒星,那么,3小时后,摆动平面对准西经45°和东经135°的经线;6小时后,摆动平面对准西经90°和东经90°经线,而那个恒星始终位于摆动平面。

这说明摆动平面同恒星的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而摆动平面和地球经线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90°的变化。

变化情况表明地球在自转。

材料三 我国某学校地理学习研究小组进行了一个竖直运动的物体有无偏向的地理实验。

该小组从35米高处竖直向地面落下一个铅球(如右图所示)。

他们发现,物体并不是竖直下落到O点,而是大约偏移O点11.5毫米。

(1)傅科摆不仅证明了地球自转,而且发现了自转的角速度是每小时________度。

(2)在材料三的实验中:

①偏移方向 在实验中,物体落下的位置应发生向______(东、西)偏离O点。

若在澳大利亚进行该实验,应发生向____(东、西)偏。

②偏移距离的大小 若在北京进行此实验,偏移的距离应比在南京________(大、小);为寻求偏移距离的最大值,你将会把实验放在什么地区进行呢?

③偏移的规律 根据①和②的结论,你发现物体竖直运动发生的偏移方向和大小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偏移的原因 试根据“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物体竖直运动偏移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相关的探究性活动。

(1)题,材料中有“如果在它开始摆的时候,摆动平面既指向格林尼治子午线,又指向一颗遥远的恒星,那么,3小时后,摆动平面对准西经45°和东经135°的经线”,表明地球在3小时转过了45°,每小时为15°。

(2)题,本实验证明地球的自转问题,小球在实验中向东偏离,无论南北半球。

线速度越大,小球偏离的越远,要获得最大的偏移距离,应在赤道地区进行实验。

高处的小球的运动线速度要比地面的O点大,根据其固有的惯性,当竖直下落时,物体将落在竖直下落地点的东面。

【答案】 

(1)15 

(2)①东 东 ②小 赤道地区 ③在地球上,竖直下落的物体发生东偏;从两极向赤道偏移距离逐渐增加 ④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高度为H的物体原有水平速度较地面大,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原来的惯性,当竖直下落时,物体将落在竖直下落地点的东面。

21.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00在北京开幕。

下图为此时的北半球太阳照射投影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标出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

(2)弧线AC为________(晨线或昏线)。

若从图中A处乘飞机沿最短航线飞到C处,则飞机的航程大约为________。

(选择填空)

A.5000千米B.6371千米

C.10000千米D.20000千米

(3)此时,世界时为________日________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________。

(选择填空)

A.全球四分之一B.全球三分之一

C.全球二分之一D.全球

(4)写出此日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及奥运会期间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5)此时,图中与C点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为________点。

D点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图略。

(提示:

画在0°经线上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中间位置)

(2)晨线 C

(3)8 12 D

(4)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5)A、B 0°~23°26′

22.读图(阴影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

(2)世界标准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点的昼长为________。

在70°S至________的最大纬度范围内,越向北昼长越短。

(5)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5°E,20°S 

(2)9时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2小时 70°N

(5)从20°S向南向北递减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新人教版必修1

知识梳理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自转运动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

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

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

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

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

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

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剖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

如表1-4所示。

自转

公转

概念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

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太阳日:

24小时

恒星年:

365天6时9分20秒

回归年:

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都一样;15°/小时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剖析:

(1)昼夜产生原因和昼夜更替原因的区别:

昼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

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也会有昼和夜,只是没有通常意义的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同:

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此间地球自转360°59′,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天的时间;而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恰好360°,恒星日多用于科学研究。

之所以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6秒,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地球多自转59′,时间也就多出了3分56秒。

3.地球自转与时差

剖析: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

这样就有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产生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一经度相差4分钟。

同一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全球共划24个时区。

从0°经线开始,东经和西经各取7.5°,组成零时区(中时区),然后依次往东、往西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分别是东一区和西一区。

东十一区和西十一区各占7.5°,共同组成东西十二时区。

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经过日界线时要更换日期,时刻保持不变。

为了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日界线并不严格地指180°经线。

而是由北极沿180°经线,折向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经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由新西兰东边再沿180°经线直到南极。

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地方时,而是东经120°地方时,也就是距离北京以东约340千米处的地方时间。

因为北京离120°经线很近,而且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所以很自然地以东经120°地方时为我国的标准时间。

人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北京时间”。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剖析: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表1-5

时间

直射纬线

规律

夏至日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秋分日

赤道

赤道上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冬(夏)至日的之间

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剖析: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正午太阳变化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

昼夜变化是以南半球或北半球作为一个整体,在同一个半球中,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变化的幅度。

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到达极圈内,就有了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极点则变化最大,分别是连续半年极昼和半年极夜,也就是说在南北极点上,太阳每年只有一次日出和日落现象。

不同地区和时间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如表1-6所示。

表1-6不同地区和时间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时间(日期)

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

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及移动方向

赤道→北回归线→赤道

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

昼夜等长

昼越来越长→最长→越来越短;

夜越来越短→最短→越来越长

南半球

昼越来越短→最短→越来越长;

夜越来越长→最长→越来越短

时间(日期)

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夏半年)

9月23日→12月22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及移动方向

赤道→南回归线→赤道

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

昼夜等长

昼越来越短→最短→越来越长

夜越来越长→最长→越来越短

南半球

昼越来越长→最长→越来越短

夜越来越短→最短→越来越长

6.四季的形成以及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

剖析:

四季的形成主要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不同导致热量的时空差异造成的。

如表1-7所示。

表1-7四季的形成

四季形成(北半球)

夏至日及附近

冬至日及附近

春秋分

为冬夏季节的过渡时期

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大小差异很大,导致热量变化幅度差异很大,有些地方变化大,季节变化就明显,有些地方季节变化就不明显。

如表1-9所示。

表1-9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

纬度带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获得太阳辐射

季节变化

低纬度

终年较大

变化不大

最多

全年皆夏

中纬度

变化最大

变化较大

变化最大

四季分明

高纬度

终年很小

变化很大

较少

全年皆冬

问题探究

问题1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越来越多。

有一家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宣传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设计是黄金角度,安装后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小亮的父母听了广告宣传便购买安装了一台,结果小亮学习了本节知识后,回家对父母说,这个太阳能热水器厂家的广告有夸大宣传的嫌疑。

你认为小亮说法有道理吗?

小亮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探究:

要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率,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集热板的倾角大小与太阳高度角关系密切,它与太阳高度角之间是互余的关系。

因此,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即集热器的倾角不是固定的,而是因地点不同(纬度不同)、季节不同而不同,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黄金角度。

最好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是可调的,随着地点不同(纬度不同)、季节不同而调节。

在现实生活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一般不能随意调节,因为随意调节一是增加成本,二是也增加了易损性,所以一般是固定的角度。

考虑到冬季热水需用量大,水温低,太阳辐射弱,夏季水温又太高,故应尽量照顾冬天的角度。

问题2有一句诗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达了诗人宽阔博大的胸怀。

诗人所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能吗?

探究:

地球自转是一种球体的旋转,它的自转速度可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两个方面。

要比较地球上两点的自转速度,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线速度和角速度。

所谓球体的线速度就是指球面上一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弧的长度;角速度是指球面上一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

其次是弄清楚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全球均等,都是每小时15°,每4分钟1°;纬度不同,线速度不一样,赤道的线速度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每小时1670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一天地球自转一周,基本符合“坐地日行八万里”。

典题精讲

例1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依次增大

C.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

思路解析:

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均为15°/小时,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而不同,随纬度的增高逐渐减小。

南北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