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325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0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古陶瓷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陶瓷鉴赏.docx

《古陶瓷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陶瓷鉴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陶瓷鉴赏.docx

古陶瓷鉴赏

古陶瓷鉴赏

制作:

宗兴

2013/6/1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陶器的起源···································1

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遗存·························2

三、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简述·······················5

四、古代陶器的种类·······························6

第二章夏商周的陶器

一、夏商周的陶器·································7

二、白陶·········································13

三、印纹硬陶····································13

四、原始瓷器····································14

五、建筑用陶····································14

第三章秦汉陶瓷

一、铅釉陶······································15

二、陶塑········································17

三、画像砖······································18

四、原始瓷的复兴································18

五、瓷器的出现··································18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一、主要器形及发展演变规律······················19

二、重要窑场····································22

三、主要工艺成就································23

四、白瓷的产生···································24

五、陶··········································24

第五章隋唐陶瓷

一、隋代瓷器····································25

二、唐代瓷器····································26

三、唐三彩······································29

第六章宋代瓷器

一、官窑········································30

二、民窑········································35

第七章元代瓷器

一、元代青花瓷·································39

二、元代青瓷···································40

第八章明清瓷器

一、青花瓷·····································42

二、釉里红·····································51

三、单色釉·····································52

四、彩瓷·······································53

 

古陶瓷鉴定内容

▪辨真伪

▪断时代

▪定窑口

▪评价值

断时代的方法

▪碳14:

误差较大

▪激光测定:

产生新物质

▪X光、电镜:

较难测整器

▪微痕鉴定:

有待发展

▪眼学

评价值

▪评价值依据:

真善美、稀

▪价值:

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历史、科学价值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陶器

一、陶器的起源

地质考察:

▪最早产生的陶器世界最早产生的陶品:

捷克,26000年BC。

▪世界最早产生的陶器:

东亚地区。

▪中国最早产生的陶器:

江西万年仙人洞(10000-13000年),桂林甑皮岩(7000-12000年)。

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遗存

篦划纹

▪篦纹的一种,用篦状工具划刻出的细密平行线条纹。

篦纹是用篦状工具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上刻、压出篦状纹而得名一种装饰纹样。

▪用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习惯上称“篦点纹”;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

篦纹还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

篦纹产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磁州文化陶器即以篦点纹和弧线篦纹为主要装饰。

1.裴李岗、磁山文化的陶器

河南新郑,距今约8千年。

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

烧成温度为900-960℃。

器表多为素面,器形简单。

少数有划纹、蓖点纹、指甲纹、乳钉纹等。

河北武安县,距今约8千年。

有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

器表多为素面,器形较多。

有一片红彩曲折纹陶片。

器形:

仅有碗、钵、罐、壶、鼎等几种(裴李岗);器形较多,有碗、钵、盘、壶、罐、豆、盂、四足鼎等(磁山)。

技术进步:

泥质红陶经过筛选;夹砂陶有意加入;手捏法成形;出现了横穴窑。

2.仰韶文化的陶器

河南省渑池县,距今约7000-5000年。

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少量灰陶,黑陶和白陶罕见。

以彩陶为特征,烧成温度900-1000℃。

表面磨光、拍印、彩绘

器形:

杯、钵、碗、盆、罐、瓮、孟、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以小口尖底瓶最有特色。

技术进步:

成形慢轮;泥条盘筑和圈筑、竖穴窑;妆饰;规模

3.马家窑文化的陶器

甘肃省临洮县,距今约5000年。

泥质红陶(760-1020℃)为主,彩陶特别发达(里面也有彩绘,800-1050℃)。

均为手制。

器形:

碗、钵、盆、罐、壶、瓮、豆、瓶、孟、杯、等等,在造型上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夹砂陶的表面多饰以绳纹,泥质陶多用彩绘。

4.齐家文化的陶器

甘肃省广河县,距今约4000多年。

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温度800-1100℃。

纹饰以篮纹和绳纹最为普遍,前者多施于泥质陶,后者多用于夹砂陶。

器形:

杯、盘、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等。

5.大汶口文化的陶器

山东省泰安县和宁阳县,距今约6千至4千多年。

手制为主,慢轮和轮制。

陶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灰陶、黑陶和少量白陶,还有青灰、褐、黄,等等。

大汉口文化的陶器绝大部分泥质陶都经过磨光,大量镂空的出现,以带足器较多。

器形主要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高柄杯、觚形杯(三足高柄杯)、高领罐等。

6.龙山文化的陶器(山东)

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距今约4000年左右。

以黑陶为主(1000℃)少量灰陶,红陶(950℃)黄陶白陶(800-900℃)。

技术进步:

白陶的材料(AL2O3),黑陶的薄(快轮)。

山东龙山文化的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

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7.河姆渡文化的陶器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距今约7千到5千多年。

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和舟山群岛。

以夹碳黑陶(800-930℃)为主,另有少量灰陶(800-850℃)和夹砂红陶。

器形:

釜、罐最多,另有杯、盘、钵、盆、盂、灶、器盖、支座等。

烧成温度低,胎壁厚,胎质疏松,器形不太完整,以釜,罐较多。

8.马家浜文化的陶器

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距今约5千多年。

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太湖地区。

以夹砂红陶为主,部分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及黑衣陶。

手制为主。

早期釜多鼎少,晚期鼎豆增加。

9.大溪文化的陶器

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镇,距今约6千-4千多年。

主要分布在三峡地区和湖北西部的长江沿岸。

红陶为主,一定量灰陶和黑陶,少量白陶。

筒形彩陶瓶、曲腹杯、圈锥足鼎形罐等具有代表性。

戳印纹和圈足大量应用是其特色。

10.屈家岭文化的陶器

湖北京山县屈家岭,距今约4千到5千多年。

主要分布在湖北江汉地区。

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为主,红陶很少。

11.良渚文化的陶器

浙江省余杭县,距今约5千到4千多年。

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太湖区域。

以泥质黑陶最富特征,灰胎黑衣陶。

烧成温度较低,但普遍采用轮制。

三、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简述

1.原料选择

加工淘洗、沉淀

犀和料

高岭土、瓷土——白陶

2.成形与装饰

成形:

手制(手捏、模制、泥条)、轮制

磨光、陶衣、纹饰

装饰:

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

3.烧成

四、古代陶器的种类

▪按色泽分:

红陶、灰陶、黑陶、白陶

▪按质地分:

夹砂陶、泥质陶

▪按装饰手法:

彩陶、素面陶、带衣陶

▪按用途分:

1.生活用具

炊器罐釜鼎鬲鬶甑甗斝鏊箅

食器豆簋盘碗钵盂

盛器瓮盆

饮器盉觚爵尊

▪古代陶制盛器。

一般为敞口,颈内收、凸圆肩,深腹,平底或圜底。

始于新石器时代。

2.生产用具

陶轮陶网坠陶抵手

3.陶塑作品

第二章夏商周的陶器

一、夏商周的陶器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陶器作为夏代的陶器的代表。

⏹以泥质灰陶(主要用于饮器、食器、盛储器和其他用器)、夹砂灰陶(多用于炊器、部分饮器和一些大型厚胎盛器)较多

⏹黑陶(包括黑衣灰陶)、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

还有少量白陶。

1.夏代的陶器

(1)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征

折沿

陶瓷容器口沿形式之一,向外翻折出一周或宽或窄的沿,一般都有一道较硬的转折线。

平底

陶瓷容器底部形式之一,整个底面比较平坦无明显起伏。

有轻微弧凹的底形也属平底范畴。

圈足

陶瓷器足式之一,呈平置的圆圈状。

圈足形态有高低深浅之分;足壁有薄厚之别。

其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

圈足的造型始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诸多文化陶器均上已有所见。

瓷器产生后,圈足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多为施削而成。

由于各个时期的圈足挖足工艺略有区别,致使圈足的深浅、薄厚、足壁倾斜程度也有不同,成为鉴定器物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圜底

陶瓷容器底部形式之一,即圆弧形底。

由器壁至底面作圆弧形过渡,无明显转折,底部无明确的平面。

侈口

亦称敞口、广口,陶瓷容器口部形式之一。

形状为接近口沿处逐渐开阔宽敞。

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与斜直形之分。

(2)主要器形

鼎敛口罐盆形甑盉鋬觚爵豆陶簋三足盘器盖

(3)纹饰

绳纹篮纹方格纹回纹叶脉纹涡旋纹

云雷纹圆圈纹附加堆纹馒头窑

2.商代的陶器

(1)商代早期

陶器主要特征

圜底、圈足和袋状足

陶器主要品种

以泥质灰陶为主,但夹砂灰陶的数量明显增加。

还有一些粗砂质红陶和棕陶,泥质黑陶很少见。

陶器主要器型

鬲卷沿鼓腹罐斝颈豆大口尊

陶器主要纹饰

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主,约占五分之四强。

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绞、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少。

少量浅刻有动物纹。

(2)商代中期

陶器主要特征

在造型上,商代中期陶器口部折沿基本不见,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圆底和袋状足,圈足器增多,平底器大为减少。

陶器主要品种

商代中期的陶器:

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9%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

陶器主要器型

炊器:

鬲、甗、甑、罐

饮器:

斝、爵、觚、盉、杯

食器:

豆、簋、钵、鼎、壶

盛器:

盆、瓮、大口尊、缸

其他:

陶研磨器、陶器盖等

陶器主要纹饰

商代中期陶器的纹饰,绳纹所占比重更大,几达98%。

在陶盆、陶簋、陶壶的上腹部或肩部的磨光处装饰一周的带条。

带条纹以饕餮纹比较多。

此外还有夔纹、方格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涡游纹、曲折纹、连环纹、乳钉纹、蝌蚪纹、圆圈纹、火焰纹等。

(3)商代晚期

陶器主要特征

平底器和圈足器较前明显增多,袋状足数量不少,圜底器减少。

陶器主要品种

商代晚期的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

陶器主要器型

炊器:

鬲、甗、甑、罐

饮器:

斝、爵、觚、盉、壶、尊、卣、觶

食器:

豆、簋、盘、壶

盛器:

盆、瓮、大口尊、罍

其他:

陶器盖等

⏹鬲的数量最多,但腹部变浅,裆部变矮。

陶罐很少见。

⏹爵和觚增多,但觚的高度降低,爵成圆底。

斝少见,但出现了卣。

⏹簋和豆的数量大增,簋变成大敞口,豆变成了矮圈足。

⏹瓮和盆大为减少,出现罍。

陶器主要纹饰

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刻划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等等。

商代中期盛行的密贸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带条状桔美图案纹饰,这时期陶器上已很少见列。

3.西周的灰陶器

(1)陶器主要特征

在造型上,西周陶器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

(2)陶器主要品种

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也有少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

泥质黑陶,到西周后期已经不见了。

(3)陶器主要器型

炊器:

鬲、甗、甑

食器:

豆、簋

盛器:

盆、瓮、盂、罍、罐

其他:

陶器盖等

(4)主要纹饰

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弦纹、刻划三角纹等。

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

4.春秋的灰陶器

(1)陶器主要特征

以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为主,少量圈足器。

(2)陶器主要品种

春秋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和夹砂棕陶。

(3)陶器主要器型

炊器:

鬲、釜、甑

食器:

豆、盂、盘

盛器:

盆、瓮、罐

其他:

陶器盖等

明器:

鼎、匜、罍、盘、鬲、罐、豆、盂

(4)陶器主要纹饰

纹饰更简单,主要是粗绳纹和瓦旋纹。

⏹龙窑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

优点:

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并在商代中期开始了我国由陶列瓷的过渡,诞生了我国

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器。

5.战国的灰陶器

⏹战国陶器仍以灰陶为多,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种类有日用器具、陶明器、建筑用陶及少量陶制生产工具等。

⏹战国时期的日用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釜这类的炊器则为夹砂灰陶。

一般挠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

⏹常见的器形有:

釜、甑,罐、壶、盆、钵、瓮,碗、豆、杯等。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烧制出较多的大形陶器,如高82、口径41、腹径90厘米的瓮,高55、口径88厘米的釜等。

⏹明器鼎、豆、壶——三晋地区

鼎、簠、壶——楚国地区

二、白陶

⏹白陶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

器物有鬶、盉、斝等酒器和豆、钵等食器,

⏹造型庄重,纹饰尤其精美,吸收了同时期青铜艺术的特点,以细致的底红,与粗犷的浮纹(即主纹)巧妙地结合而成。

红饰主要有饕餮纹、夔纹、回纹等,花纹谨严,雕刻精工,使陶器装饰与青铜艺术互相辉映。

三、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股陶器细腻、坚硬.烷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叫印纹硬陶。

⏹它的持点是:

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褐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胎较坚硬,扣之可发出金石声。

⏹夏代遗址中即已有此类陶器出土,商代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都有出上。

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有的器高达99厘米。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继承前代的发展。

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持点的陶器。

四、原始瓷器

越国温酒器和冰酒器

吊釜与沥水器

1.陶与瓷的区别

⏹瓷器的胎质须是瓷土烧成。

⏹瓷器必须经高温烧成,胎体基本烧结,烧成温度(即火候)一般在1200℃以上。

⏹瓷器表面一般施有高温下烷成的玻璃质釉

⏹瓷器的胎烧成后,没有吸水性(又叫吸水率>或吸水性很弱,在0.5%以下。

⏹此外:

胎色、声音、透光性

⏹釉(我国古文献上分别作油、锈)是施在坯体表面,经烷成的多种氧化物组成的玻璃体。

2.原始瓷器的特点

⏹胎:

呈灰白或灰褐色者多,比较坚硬。

⏹釉:

很薄,且不均匀,釉面流淌严重,多呈青灰、青绿或黄绿色.易剥落。

⏹纹饰:

主要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又叫人字纹)、锯齿纹、弦纹、席纹、s形纹、圆圈纹等,以最后二种最具原始瓷器特色。

⏹器形:

多与同时期陶器、青铜器相同,尚未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器形。

五、建筑用陶

⏹商代:

陶水管

⏹西周:

瓦(板瓦和筒瓦、瓦当)

⏹春秋:

瓦钉、瓦榫头、薄砖

⏹战国:

砖(薄砖、空心砖、花砖和凹槽砖)、陶井

第三章秦汉陶瓷

一、铅釉陶

⏹铅釉陶以粘土作胎。

铅釉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

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

铜呈现出美丽的翠绿色,铁呈现出黄褐色和棕红色。

釉中含有铅的成分有以下一些优点

1.各种铅的化合物都能作为原料,来源广泛。

2.碳酸铅和硅铝酸铅都很容易被熔融。

3.碳酸铅很容易被化解。

4.选用的铅化合物与其他氧化物相比是难溶于水的。

5.铅化合物熔融时,粘度小,表面张力低。

6.采用铅作为釉用原料,成本较低,可说是最廉价的熔剂。

7.它对陶瓷颜料来说着色能力强。

(熔融的硅酸铅是有色氧化物最好的熔剂)。

釉中含有铅的成分有以下一些缺点

1.生铅是有毒性的物质,操作工人与含此组成釉浆经常接触,如不当心和未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就会损害健康。

2.铅化合物具有相对的高蒸汽压,很容易挥发,所以施这种釉的制品在烧成时必须装置在密闭的匣钵中,否则制品烧成后容易失去光泽。

3.常容易发生釉裂的缺陷,通过控制其热膨胀系数可以设法避免。

4.这种釉如果配方不适当,就容易被水果和蔬菜的汁液所侵蚀二生成釉毒性的物质。

所以,实物贮藏在施这种釉的容器中是不安全的。

5.此釉不稳定,中间层生成欠佳,易被剥落。

铅釉起源——本土说

1.与埃及的铅釉在化学成分上不同

2.我国青铜器的发展影响

3.我国碱式碳酸铅的应用——化妆品

4.我国玻璃的起源

制作与装饰工艺

模印为主;纹饰主要有:

植物纹、变形云纹、人形舞蹈纹及动物纹等。

采用刷釉工艺。

覆烧及支钉烧

铅釉陶的种类

颜色:

单色、复色、釉上绘彩

类型:

器皿类和雕塑类

单色

⏹褐色、棕色——铁呈色剂(氧化)

⏹绿色——铜呈色剂(氧化)

银釉

绿釉主要呈色剂是铜的氧化物,在氧化火焰

焙烧下釉色呈绿色,但配釉的原料成分很复杂,除铜以外有铅、硅、铝、镁、钙、铁,以及微量元素银、钛、铍、砷等物质,在地下水的浸泡和腐蚀下,这些物质游离出来附着在釉层表面,主要是铅的离子以金属铅的形式析出到了釉的表层,形成了银灰色的薄膜。

这些沉积物能发出银色光泽,层次越多银光越强越漂亮。

铅釉陶不能用于食用器的原因

1.渗水(胎与釉不能同时烧结)

2.铅有毒

铅釉陶的发展

1.兴起的原因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奢靡的丧葬观念

2.发展

用途:

明器——建筑用陶(琉璃)

种类:

唐三彩、釉上彩

二、陶塑

(一)秦兵马俑

1.发现

2.特点

气势宏伟写实逼真

3.迷

(二)汉代陶俑

气势宏伟写实逼真

东汉彩绘陶灯四神瓦当

三、画像砖

汉画像砖

生产活动建筑社会风俗车骑出行神话故事

四、原始瓷的复兴

⏹胎、釉原料不同——釉陶(氧化铁和氧化铝含量增加)

⏹胎质疏松——原料初加工不精

⏹釉层较战国时厚,但施釉方法为刷釉,不同于浸釉。

⏹器型:

粘接成型

⏹品种和纹饰:

仿铜礼器多,旋纹、水纹及云纹

黑釉瓷酒具(萧山博物馆)五管瓶(萧山博物馆)

五、瓷器的出现

⏹系

陶瓷器上为了便于提携而用以穿绳系带的部件。

多贴附在罐、壶等器物的肩部或腹部,与器壁间留有孔隙,体积较小。

造型样式丰富,有半环形系、桥形系、两条并列的复合形系;有横系、竖系;数量有4个、6个、8个不等,对称分布于器物各面。

早期瓷器,特别是六朝青瓷上多有系,有实用的,有的仅作装饰之用。

宋以后较少见。

系的造型、数目等特征是判断器物时代的依据之一。

瓷器的优点

⏹比陶器硬度高

⏹便宜

⏹原材料分布广泛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最早出现瓷汉字

⏹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醹——潘岳《笙赋》

⏹瓷——晋代吕忱《字林》

一、主要器形及发展演变规律

主要器形

1.饮食器具

碗槅——格子盘、果盒、多子盒尊熊、羊

盘口壶鸡头壶(罂)扁壶——钾、柙罐

碗(青釉莲花碗瓯窑玉璧碗)

形体由矮小到较高大,口与底的比例逐渐变小,即口渐小而底相对变大。

底由平底实足到假圈足。

⏹假圈足

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

器物外壁看似有圈足,但实为平底,足与腹壁界限分明,足底一般无釉,直接放于窑具上烧制而成。

⏹玉璧底

也称作玉璧形圈足,唐代中、晚期流行足式之一。

造型为圆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圆,形似玉璧,故名。

底心内凹处有施釉与不施釉之分,施釉者只有圆环形地面露胎。

青釉刻莲瓣盘

⏹莲

又名荷、芙蓉、水芝、水花、玉环、泽芝、义蕖等,雅称溪客。

花开时称芙蕖、未开放时称菡萏。

古代莲文化的内涵

A.生殖崇拜意义上的莲(元青花鱼藻莲荷纹大盘)

首先,莲荷具有“春华秋实”的生育特征,它完全符合卫拉特蒙古神话和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的“花生人”模式;

其次,与满族神话和《诗经》中象征女阴的柳叶、车前草叶子一样,莲荷花瓣“可状女阴之形”

再次,与陶器之原形葫芦及《诗经》中的“木瓜”、等类似,莲蓬多子,“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

女阴外形、花心有子和一蓬多子,这是莲荷成为女性生殖崇拜物的生物学依据。

B.儒家实用功利思想的浸染(清乾隆一路连科盘)

从人的生殖繁衍推广至物产丰收和生活富裕,年画“连年有余”即是一例。

受儒家为主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影响,莲生殖文化从“尚多”发展到了“尚贵”,并打上了深深的科举功名烙印。

“连生贵子”、“一路连科”和“连升三级”等都是其表现形式。

C.佛教文化象征

D.理学家的“君子莲”

2.卫生器具

熏炉——香炉香熏熏篮——镂孔器熏炉

唾壶——唾器渣斗唾壶虎子

3.文房用具

蛙盂砚

中国古代蛙纹的象征意义

A.生殖崇拜(陕西临潼姜寨彩陶盆壁的蛙纹)

B.抵挡洪水,保护田园(马家窑文化的陶器——蛙纹)

C.乞求长生不死

D.阴阳双居

E.战神

4.陪葬用具

青瓷堆塑罐——谷仓、魂瓶、神亭

青瓷堆塑罐——佛寺罐

⏹堆塑

是指陶瓷工匠们在制作陶瓷坯胎时,用手工制作模型,或者用捏、贴、塑出不同的人物、飞禽走兽形象或楼台亭阁等,堆贴、雕塑在罐器物坯体之上的艺术造型手法,再施釉并进行烧制。

青瓷莲花尊——青瓷之王

二、重要窑场

1.越窑(浙江上虞)2.瓯窑(浙南温州)

3.婺州窑(浙江金华)4.德清窑(浙江德清县)

5.湘阴窑(湖南)6.青羊宫窑(四川)

7.固驿窑(四川)8.罗湖窑(江西)

9.寨里窑(山东)10.中陈郝窑(山东)

1.越窑(浙江上虞)

窑址分布在浙江上虞、余姚,及宁波、奉化、萧山、湖州等地。

胎呈深浅不同的灰色,坚硬细致。

釉为淡青色或青灰色,釉汁纯净。

西晋时越窑开始流行釉上褐色点形装饰工艺。

2.瓯窑(浙南温州)

在浙南温州一带

胎色白灰,三国西晋时胎质粗松,东晋后变得比较细试。

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多剥落现象。

南朝时釉青中泛黄,开冰裂纹。

多用褐色彩装饰。

3.婺州窑(浙江金华)

分布在浙江金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