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500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docx

人民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5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35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江苏考试说明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点一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

(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3.影响:

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胆批评。

知识点二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思想

(2)著作:

《明夷待访录》。

(3)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1)思想

(2)著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3)地位: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3.王夫之

(1)思想

(2)地位:

其哲学思辨代表着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4.唐甄

(1)思想:

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是“盗贼”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2)评价:

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考向一 李贽的思想及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

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

……夫栽培倾覆,天必因材,而况与人乎?

强弱众寡,其材定矣。

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

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

——李贽《明灯道古录》

史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

史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纸烛:

灯笼)”其人默默而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

1.史料一信息“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强调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

“强者弱之归”“众者寡之附”表明李贽把强凌弱,众并寡看做是天理,承认自由竞争。

2.史料二表明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挑战。

3.史料三表明李贽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

1.史料一中,李贽是如何看待人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之间关系的?

提示:

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会导致弱肉强食的现象,李贽认为这种自由竞争是天道之常,肯定自由竞争的合理性。

2.史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

提示:

观点:

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原因:

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

[史论归纳]

李贽的思想及评价

(1)思想

①挑战孔子和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批评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③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④批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2)评价

①李贽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有力的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命题分析]

考法1 从李贽对孔子思想的认知角度命题。

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解题时需结合原始材料的核心信息来分析。

考法2 从中外对比角度命题。

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其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一时期的西方正发生文艺复兴运动。

我们可以从背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解题时需结合所学史实来分析。

1.(2010·江苏单科,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

解析 根据材料,该思想家宣扬“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

北宋以后,道学家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由此判断B正确。

答案 B

2.(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解析 由“怪异服装”“收女弟子”可知,李贽的行为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当时妇女的地位并未发生改变,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答案 C

考向二 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及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二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史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史料一中王夫之提出“必循天下之公”的观点,抨击君主专制。

2.史料二信息“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独治”。

3.史料三反映出明末清初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

1.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点?

提示:

反对君主专制,带有民主色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不能提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1)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评价

①进步性:

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这些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命题分析]

考法1 从社会进步性角度命题。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解题时需结合原始材料的核心信息来分析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考法2 从历史局限性角度命题。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

解题时应结合其背景来分析。

1.(2016·江苏宿迁模拟)东方网曾载文评价明清之际一位思想家说:

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受到□□□思想的影响。

即使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文中□□□中的内容应该是(  )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解析 李贽作为明代的思想异端,主要是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故A项错误;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涉及了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故B项正确;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王夫之提出气元论,含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江苏太仓模拟)苏渊雷在《读史举要》中写道:

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

文中的“纵”主要说明明清时期(  )

A.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和束缚

B.儒学思想丧失了传统统治地位

C.彻底抛弃了儒学的传统教条观念

D.传统儒学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解析 明清儒学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这是横的角度;而从纵的方面看,明清儒学抨击宋明理学的传统、教条,但又继承先秦以来儒学的传统思想,具有反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等特点,具有传统向近代社会转型承古萌新的特点,故选D。

明清儒学只是批判理学的空谈,并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排除A项;“丧失了”“抛弃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

答案 D

考向一 李贽的思想主张

1.(2017·江苏苏南四市模拟)某古代学者称:

“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                 

A.朱熹B.王阳明

C.李贽D.黄宗羲

解析 该学者认为统治者用道德礼教来束缚人们的思想,用政治法律威权来禁止人们的行动自由,使人们的个性无法发展。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推崇儒家道德礼教,故A项错误;王阳明也推崇儒家道德礼教,故B项错误;李贽反对儒家正统思想,主张个性发展,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但仍然维护儒家道德礼教,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江苏昆山高级中学质检)李贽在《续焚书》中说:

“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

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

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以下四句话中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

A.“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D.“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

由题目中的信息“随而吠之……自笑而已”可知李贽反对盲目崇拜孔子,故本题应选B项。

A项为“自私天性说”、C项为“男女平等说”、D项为“认识来源于经验说”,均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3.(2016·江苏盐城质检)李贽《道古录》载: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

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解析 “心是万物的本原”是陆王心学的主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表现出李贽要求“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实现人人顺其本性、随心所愿的理想政治局面”的观点,故B项正确;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是辩证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反对旧道德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二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4.(2016·江苏南京一中质检)现代学者马叙伦称道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

“人格完全”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  )

A.中国传统儒家思想B.西方理性主义启蒙思想

C.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D.现代中国的主流思潮

解析 黄宗羲属于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A项正确;西方理性主义启蒙思想在黄宗羲时代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黄宗羲所处时代不同,故C项错误;现代中国的主流思潮也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江苏泰州模拟)“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

中国古代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黄宗羲

解析 根据题目可以看出,此思想家注重农业、手工业、商业,即工商皆重。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工商皆本”,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三 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6.(2016·江苏苏州高新区模拟)“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而刑繁也,众治之而刑措(废弃)矣。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其执大权奈何?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而大权归之于天子。

”该人主张(  )

A.君主专制B.否定帝制

C.君臣分治D.君主立宪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而大权归之于天子”,可知该人主张君臣分治,故选C。

该人主张君臣分治,显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否定帝制,材料也不能体现君主立宪,故A、B、D说法错误。

答案 C

7.(2016·江苏苏州模拟)清代学者颜元评价士林风气时讥讽地说: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他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比较接近(  )

A.朱熹B.陆九渊

C.李贽D.顾炎武

解析 颜元批评宋元以来的儒学者“无事袖手谈心性”,空谈理学。

顾炎武认为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与此思想接近,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6·江苏启东中学密卷)顾炎武认为: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据此,顾炎武强调的是(  )

A.社会教化B.经世致用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政通人和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材抖的意思:

教人的目的是为了天下之人伦,在此基础上再有其他,所以顾炎武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

答案 A

9.(2011·江苏单科,21)“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

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答案 

(1)政治背景:

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

风俗。

功能:

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

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

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

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