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7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

这是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是优秀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第1篇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9.古诗三首……………………2~3课时

  10.纸的发明……………………………………2~3课时

  11.赵州桥…………………………………………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3~4课时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

(学生)

  2.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师生)

  3.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学习重点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学前准备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

(学生)

  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师生)

  3.《元日》相关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用时:

5分钟)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板书诗题:

元日。

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写出下面传统节日的时间。

  中秋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用时:

15分钟)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

2.给下列字注音。

  屠()苏()

  欲()魂()

  牧()异()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用时:

1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

  

(1)“除”是什么意思?

  

(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

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3.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

__________________

  符:

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诵读感悟。

(用时:

5分钟)1.组织学生交流:

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我希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学诗题、理解诗意使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细读《清明》。

(用时:

15分钟)1.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思考:

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他们的心情如何?

  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对话,理解“遥”的妙用。

  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关风俗。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发挥想象,写出路人和牧童的对话。

  路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用时:

15分钟)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者。

  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

  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

  4.小组讨论:

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么?

  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诗意。

5.选择“异”的不同意思。

  ①不同的;②奇异,特别;③另外的;④奇怪。

  惊异()

  异口同声()

  异乡()

  异香()

  三、再读悟情。

(用时:

8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背诵古诗。

6.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用时:

2分钟)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

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知作者—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本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诗意,在读、悟、品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

  ◆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教学重点)

  师:

请大家认真读一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好。

(学生读古诗)

  生1:

我认为“独”字用得好,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

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表达出了诗人在他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生3:

“倍”字用得好,中国人有节日团聚的习俗,在重阳节,诗人的这种思念之情比平时更加强烈。

  师: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那么,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呢?

  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

是的,这句诗流传千古,成了思乡的佳句,现在有许多的海外游子也借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呢?

  生:

这句话是说每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

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

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

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

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

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词:

元宵、元日。

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

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

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

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

半包围结构)

  2.师:

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

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

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

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

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

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

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

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

(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

是啊!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

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

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

(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

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

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

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

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

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

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

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

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

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

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

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

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朗读古诗,提出疑问,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情景的描写,来寄托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4、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提出疑问,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揭题,解题。

1、我们一起来背背王安石写的《梅花》。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元日》。

(板书课题)

,如“元旦、元月、元年……”,理解“元”是第一,点出“日”,“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也叫春节。

(解题)

(二)会读古诗

1、在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交流)指名回答。

2、那在近一千年前的古人又会做什么呢?

同学们请自由朗读古诗,不懂读的字可以查字典,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3、指名说并相机板书。

(“点爆竹喝屠苏酒曈曈日换旧符”,指导书写“爆”字)

4、指名朗读古诗,指导朗读(节奏、轻重音)。

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

(三)会理解古诗

1、再读古诗,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弄明白。

(可以查工具书、与同学交流、看课文插图……)

2、指名说说词语意思。

(“爆竹、除、屠苏、曈曈日、桃符”)

3、理解诗句意思。

(用刚才的方法自学,弄明白诗句意思。

)重点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

4、体会诗的意境。

这首诗中用一个字来写出大家在春节的感受,是什么字呢?

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暖”,放鞭炮的热闹,春风送暖,屠苏酒的力量,曈曈日,换旧符。

(四)会背诵

指导背诵

(五)练习训练

1、《元日》是代诗人的作品,他是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2、“元日”指的是农历,即春节。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元日这天看到的有趣风俗,如、和

写出人们这天的气氛,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己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五、作业安排

回家找找有关美好祝愿的春联来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元日

点爆竹

热闹欢乐

喝屠苏酒

美好生活

曈曈日

前景美好

换旧符

教学反思:

《元日》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诗中通过描绘春节热闹欢乐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在教学开始时,我先从“元日”入手,解题后,再让学生自由说说春节的习俗,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春节的了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在理解诗意时,我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引导,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句。

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不把课件准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这样达不到直观理解的效果,让他们在体会诗的意境时增加了难度。

还有,整节课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偏少了。

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在读中体会。

古诗教学就更要注意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的,而我却疏忽了这一点,这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