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1868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基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药基本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基本理论.docx

《中药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基本理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基本理论.docx

中药基本理论

、四气五味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与温热是两类不同的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而凉与寒、温与热只是表明偏胜程度的差别,凉即微寒,温即微热。

寒凉药多具有清热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温热药多具有散寒作用,适用于寒性病证。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药物的味与功效有其内在联系,认识药物各种味的特性,对指

导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各种味的特性是:

辛味药有发散、行气的作用;甘味药有滋补、缓急、润燥的作用;苦味药有燥湿、泄降的作用;酸味和涩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咸味药有软坚的作用。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说明药性的一种理论。

人体病变从部位来说,有上、下、表、里的区别;从病势来说,有上

逆、下陷的不同。

药性的升与降、浮与沉是趋向相反的作用。

升、浮的药主上行而向外,沉、降的药物主下行而向内。

三、归经

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将药物作用进行归纳,以表明药物对人体某脏腑经络起主要治疗作用。

归经与四气五味是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性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同一经的病变可有不同的性质,归同一经的药物也有不同的作用,必须结合气味予以分析比较。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这就是配伍。

通过配伍,可达到:

适应复杂病情;提高药物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神农本草经》书中就已总结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除“单行”是指单味应用外,其余都是说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相须,就是将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以提高疗效;

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配伍其他功效不一定相同的药物来提高主药的疗效;

相畏和相反,就是两药同用,能减低毒性,被减低毒性者称相畏,能减低另一种药毒性者称相杀,这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相恶,就是两药同用,能降低疗效的;相反,就是两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二、禁忌

配伍禁忌:

即相反的药物不能同用。

金元时代所概括的“十八反”:

即乌头与半夏、瓜萎、贝母、白蛮、白芨相反:

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相反;藜芦与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相反。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蛮、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妊娠禁忌:

妇女怀孕期间,有些药物应用不当,可以导致流产或小产大凡剧毒药、峻泻药、祛瘀药、大热药及芳香走窜药,如大戟、甘遂、芜花、巴豆、牵牛子、大黄、三棱、莪术、水蛭、虻虫、斑蝥、牛膝、桃仁、附子、肉桂、麝香等,均应禁用或慎用。

解表药

1、麻黄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神农本草经》: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

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

阴疽、痰核等证。

阳和汤、麻杏薏甘汤2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4)用于气上冲、心悸、遗精。

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葛根

性味:

性凉,味甘、辛。

功能主治:

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

《神农本草经》:

"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H

应用

用于颈项不舒,如颈椎病,葛根汤,用于下利,葛根芩连汤

4柴胡

【性味归经】苦,微寒。

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应用】

(1)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等症。

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小柴胡汤;治感冒发热,与葛根、石膏、黄芩配伍,柴葛解肌汤。

(2).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

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四逆散、逍遥散。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配党参、黄芪、升麻等。

补中益气汤。

攻下药

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应用】

(1)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

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大承气汤。

(2).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

配黄

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三黄泻心汤。

(3).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

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桃核承气汤。

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梔子等药配伍应用;茵陈蒿汤。

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执药

InJ八、、—-J

1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

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

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应用】

(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

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

半夏泻心汤。

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芍药汤。

(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

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梔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

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失眠,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2黄芩

【性味与归经】苦,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应用】

(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

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梔子、淡竹叶等同用。

(2).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

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梔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

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3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盐黄柏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应用】

下焦湿热,封髓丹;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4石膏

【性味归经】

辛甘,寒

【主治】

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

煅敷生肌敛疮。

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应用】

疫病,清温败毒饮;中暑,白虎汤

温热药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功效、主治甚广。

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临床应用】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

若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

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

四逆汤。

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

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痿、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桂附地黄丸、附子汤、真武汤。

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配合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等药同用。

附子理中丸。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与桂枝等品合用。

桂枝附子汤。

消导药

山楂

【性味】

味酸、甘,性微温。

【功用主治】

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

用于肉食滞积、症瘕积

聚、腹胀痞满、瘀阻腹痛、痰饮、泄泻、肠风下血等。

【临床应用】

(1)治消化不良:

焦山楂10克,研末加适量红糖,开水冲服,每日

3次。

或生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2)治高血压、肝火头痛、暑热口渴:

山楂15克,鲜荷叶50克,煎水代茶常饮。

(3)治高血脂症:

山楂10克,杭菊10克,决明子15克,稍煎后代茶饮,每日1次。

(4)治产后腹痛:

山楂30克,香附15克。

浓煎顿服,每日2次。

(5)治闭经:

山楂60克,鸡内金10克,红花10克,红糖30克,每日1剂煎服。

化痰药

半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

【功用主治】本品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

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

临床应用

(1)用于痰多咳嗽。

用半夏的地下部分制成半夏露糖浆,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与陈皮、茯苓等配伍;二陈汤。

治痰多咳嗽,又常

与贝母配伍应用。

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治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2).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

痰湿内阻、胸脘痞闷者,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

半夏泻心汤。

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3)用于瘿瘤瘰疬、疮疡肿痛、梅核气等。

治瘿瘤瘰疬痰核,与海藻、昆布、贝母等配用。

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

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

半夏厚朴汤。

(4).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