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1917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docx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补救措施最终稿周小闯

毕业设计(论文)

 

类型:

□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题目:

混凝土结构裂缝分析与处理措施

学生姓名:

李向向

指导教师:

国向云

专业:

建筑工程管理

时间:

2013年03月10日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1绪论3

2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的分类和成因4

2.1材料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4

2.2预应力裂缝4

2.3混凝土收缩裂缝5

2.4温度应力裂缝6

2.5施工质量产生的裂缝6

3混凝土裂缝的常见预防措施7

3.1对原材料的控制措施7

3.2塑性收缩预防措施7

3.3温度应力裂缝预防措施7

3.4施工手段方面裂缝预防措施7

4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8

4.1对混凝土裂缝的认识8

4.2混凝土裂缝处理的常用方法8

4.2.1掩饰裂缝8

4.2.2修补裂缝9

4.2.3封闭裂缝9

4.2.4加固处理10

5混凝土结构裂缝案例分析11

5.1工程概况11

5.2裂缝原因分析11

5.3处理方法12

6结语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摘要

随着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分析表明,混凝土基本都是带裂缝工作的,有些裂缝很细,一般<0.5毫米,肉眼不能分辨,此类裂缝是允许存在的,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性能。

但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的一些裂缝会引起混凝土内部结构变化,使其强度、刚度削弱,耐久性降低,所以对这类裂缝问题得给予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简述分析和处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对裂缝进行控制。

 

关键词:

混凝土,裂缝,二次搅拌

 

2

Abstract

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China'snationaleconomycontinuedtodeveloprapidly,buildingcontinuestoexpandthescaleofconcretestructurebecauseofitsmaterialtakingeasy,fast,gooddurabilityconstruction,stableperformance,constructionefficiencyishigheradvantages,theapplicationrangeoftheconcretestructureisexpanding,involvedfromthegroundorunderground,andoceanofarchitecture.

Withtheapplicationoftheconcretestructure,itsownexistencethesomeproblemsalsograduallyrevealed,alargenumberofengineeringpracticeandtheoryanalysisshowsthatthebasicconcreteistakecracksofthejob,somecrackisveryfine,<0.5mm,nakedeyecan'tdistinguish,thiskindofcrackisallowedtoexist,donotaffecttheperformanceoftheconcretestructure.But,concretestructureinconstructionanduseprocesswillbeaffectedbyvariousfactors,thuscausesomeofthecrackcancauseconcreteinternalstructurechange,itsstrength,stiffnessweakened,durabilityisreduced,soforthiskindofthecrackproblemmustattachgreatimportancetofindtheirscientificsolution,thecrackcontrol.

Keyword:

Concrete,construction,cracks

1绪论

在当今的整个社会的建设中,不论什么样的建筑,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该建筑材料价廉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我国不论是城市或在农村,钢筋混凝土的应用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但是,在使用混凝土的同时,由于对混凝土的性能了解不深,在工程完毕后的十几天,一个月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后,混凝土结构物出现了裂缝或其他不良反映,给人们的心中造成担忧和后怕的感觉。

一些搞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人员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形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探讨,提出解决混凝土裂缝的办法和意见,也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果,使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降低到最低范围之内。

目前对混凝土结构物裂缝问题,是在混凝土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

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和建筑物的倒塌,也都是从结构裂缝的扩展开始而引起的。

如地下工程(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变电所、地下人防工程等),若出现裂缝,将会产生大量的渗水,使地下工程的使用性能降低或不能使用;而厂房、住宅、办公楼的墙、板、柱、梁出现裂缝后,一是影响美观,二是影响使用寿命,有严重裂缝的建筑物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故在某些施工验收规范和工程都是不允许混凝土结构出现有明显的裂缝。

  但是,从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工作的研究及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混凝土结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裂缝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一种材料特性,只是如何使有害程度控制在某一有效范围之内。

从目前的情况看,设计上对混凝土裂缝有一定范围。

从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表3·3·4规定看,其裂缝宽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结构物其裂缝的宽度也有所不同的控制标准,允许裂缝宽度为0.2~0.3mm。

而从国外的情况看,不同的国家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规定,如1970年欧洲混凝土专业委员会的规范所收集各个国家的标准设计裂缝规定如下:

  美国AGl 规范规定裂缝为0.108mm;法国 规范规定裂缝为0.27mm;加拿大 规范规定裂缝为0.064mm;前苏联 规范规定裂缝为0.12mm;波兰 规范规定裂缝为0.182mm。

  从不同的国家来看,各国的规范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都有不同的控制范围和要求,要保证混凝土构筑物不出现裂缝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在我国,对在不同环境下混凝土构筑物,在不同的介质情况下,所规定的混凝土裂缝宽度也不同。

所以说,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我国规范规定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允许宽度。

国际上也都根据本国的特点,对混凝土的裂缝都有明确的规定,说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要想控制混凝土构筑物不裂缝是很难的,关键是裂缝的宽度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混凝土作为一种复合型的建筑材料,本身就不具有连续性,所以裂缝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

混凝土带裂缝工作是业界的共识。

实际上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但是裂缝的宽度应该加以控制,其中最常见的还是混凝土的早期裂缝,也许早期裂缝并不对结构承载力造成影响,但是裂缝的存在会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并对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造成影响,除此之外,也会给人心理上带来压力。

2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的分类和成因

2.1材料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水泥,根据生成实践,水泥性质对混凝土的收缩影响很小,及时水泥浆表现出较大的收缩也不意味着由这种水泥制造的混凝土的收缩也大。

对于水泥细度,只是当粒径大于75μm的水泥由于不易水化,对收缩起约束之外,更细的水泥并不影响混凝土的收缩。

一般情况,水泥的化学成分对收缩并无影响,只是当石膏掺量不足者才表现出较大的收缩。

目前在高层建筑中,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强度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水泥用量的不断增加,从而直接导致水化热的提高,增大了早期混凝土的热胀,从而加大了混凝土温度降低后的收缩。

骨料,在混凝土内部,骨料对水泥石的收缩起约束作用,混凝土的收缩对净水泥浆的比取决于混凝土骨料的含量,含量越大则收缩越小。

因为目前商品混凝土的砂率偏高,大多在40%以上,由于细骨料增多,不仅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还会减弱了混凝土之间的链接能力,在混凝土干燥后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或者增大了裂缝产生的机会。

水灰比、坍落度,目前为便于泵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高层建筑施工时,坍落度甚至要超过20㎝。

所以水灰比一般在0.6左右,造成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和胶凝体失水后引起干缩量增大,产生裂缝的概率也增大。

尽管采用减水剂,可以降低水灰比,也有利于泵送,但由于商品混凝土从搅拌站运装至施工现场时间的原因,若出现质量控制不严,随意向已搅拌好的混凝土中加水并且不进行二次搅拌,造成水灰比增大,严重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是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的机会增加。

2.2预应力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施加预应力,目的就是利用预应力值来抵消承载受力后产生的拉应力,从而控制裂缝。

从这个意义上说,施加预应力就是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

但是预应力作用又有双重性,预应力用以抵消拉应力的同时,是有利于控制裂缝的,但是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时,作为一种外加荷载作用,也有可能在混凝土中引起裂缝。

由于涉及、施工不当,或是工艺、设备、机具等的缺陷,预应力往往锚固区集中了很大的局部压力和设计难以避免的次应力,从而引起裂缝。

 

 

(1)

2.3混凝土收缩裂缝

此类裂缝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在塑性是表明水分蒸发过快造成的。

这类裂缝多在表明呈现,形状长短宽窄不一、城龟裂状,深度一般不超过5厘米(如图2)。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浇筑以后3-4小时内没有覆盖表明或者没有浇水湿润、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而干燥以及混凝土水化热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此时混凝土强度几乎为零,不能抵抗这种收缩变形应力而形成开裂。

混凝土水分蒸发和吸收速度越快,塑性收缩裂缝就越容易产生。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混凝土需求量大的多采用商品混凝土,其为了满足可泵性、流动性,运达施工现场时的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沙率比普通混凝土大很多,早期强度偏低,其水分更容易散失,表明容易形成裂缝。

 

(2)

2.4温度应力裂缝

早期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混凝土硬化早期,积聚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过大的内外温差或过大的降温产生产生较大拉应力。

如果在混凝土表明附近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就会引起较大的表明拉应力,此时混凝土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如果温差产生表面拉应力,就会在混凝土表明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一般产生很早,多呈不规则形状,深度较浅。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间距通常为几米。

结构物长度尺寸较大的,温度裂缝多平行于短边。

此种裂缝受温度变化影响明显,大小不一,冬季较宽,夏季较窄。

高温膨胀引起的裂缝通常是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引起的裂缝则粗细变化不大(如图3)。

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裂缝,其原理是混凝土结构的体积较大,混凝土浇筑后,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这些水化热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导致结构物内部温度积聚上升。

而混凝土表明散热迅速,从而形成较大内外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混凝土结构内外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

 

图(3)

2.5施工质量产生的裂缝

施工工艺的影响、养护手段、模板变形、钢筋的配置以及结构的不合理也会使混凝土板产生裂缝。

混凝土边浇筑边振捣,若时间过长,粗骨料下沉,表明会出现一层水泥浆层,出现分层现象,降低了楼板表面混凝土中粗骨料的含量,致使混凝土成型后表明强度不够或低于设计,同时额加大了混凝土的收缩,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网状龟裂裂缝;混凝土若振捣不密实、不均匀,会出现蜂窝、麻面、空心等质量问题,导致钢筋锈蚀或形成其他荷载裂缝出现的开始起点;混凝土振捣后,未及时抹毛搓毛,使沉降收缩裂缝得不到及时的愈合就硬化,从而出现裂缝;混凝土养护不当也是造成一些裂缝的主要原因,在混凝土初凝后,表面未及浇水覆盖养护,使混凝土表明水分迅速蒸发,形成楼板上下层产生收缩应力裂缝;钢筋保护层过厚,或者踩低绑扎的上层钢筋,使受负弯矩的钢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建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商品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坍落度过低,使混凝土成型后在表明形成不规则的收缩裂缝;混凝土分层浇筑,分解层处理不好,易形成裂缝;施工模板刚度不足,因为侧向压力作用使得混凝土产生与模板一致的裂缝;施工时拆模过早,会使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3混凝土裂缝的常见预防措施

3.1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对于商品混凝土,防治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控制好商品混凝土的原料质量和配设计,运输过程以及配合施工手段、条件采取措施。

水泥,应优先选用质量稳定,生产批量大的大型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减少水泥的用量。

砂宜选用细度模数M=2.8~3.0的中砂,控制含泥量不大于2%,泥块含量小于0.5%的中砂;石子宜采用级配较好的碎石,并控制含泥量不大于1%;在满足施工的条件下,宜采用塌落度较小的混凝土拌合物,防止离析、泌水而产生的表面裂缝。

3.2结构缝的布置

混凝土结构体量较大、体型复杂时,宜通过各种形式的“结构缝”,将结构划分若干单元,避免约束应力(应变)累积过大而引起间接接缝。

在设置结构缝并进行设计时,应遵循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根据结构的重量、形状及受力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结构缝位置和间距,避免约束应力(应变)积累过大;综合考虑各种缝的功能,合并不同类型的结构缝,做到一缝多能;根据缝的性质,采取有效地形式和相应的细部构造措施,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

3.3温度应力裂缝预防措施

此类裂缝的控制主要在于对材料本身的控制,其预防措施如下:

①选用低水化热、凝结时间长的水泥,以在混凝土硬化前降低其温度;掺加缓凝剂或减水剂,宜提高混凝土强度并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减少干缩;在满足泵送和施工的前提下,减少单位体积的用水量;②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在高温季节,要在温度较低的早晚浇筑,或者人为采用对混凝土的降温措施;③根据以往经验,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浇筑;④采用蓄水养护或洒水养护的方式。

3.4施工施工技术措施

①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质量、配合比、搅拌时间。

入模时间;混凝土拌合物入模,坍落度不宜过大;严禁在搅拌机外二次加水搅拌混凝土;保证浇筑混凝的振捣时间,位置,避免漏振、欠振、过振;严禁在振动棒靠筋振捣或插入保护层振捣;已初凝的混凝土不应再次插捣,形成“冷缝”,而应待其充分凝固后按施工缝接茬处理;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结构采用合理的保温、保湿措施。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保温保湿,混凝土浇筑到达设计标高后,在相对于湿度低于60%条件下,应在1h~2h内覆盖塑料薄膜,覆盖应严密。

对于剪力墙柱有钢筋的部位,应将塑料薄膜剪成条状或块状填入,在混凝土终凝后,应覆盖棉毡,使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差不超过25℃,满足规范要求。

对于混凝土柱和梁的保温措施,当厚度大于600㎜、强度等级C40以上的棱柱和梁,因为混凝土中心温度一般高于环境温度20℃以上,也应该设保温措施。

拆模时间上与普通混凝土不同,不应认为在混凝土终凝后即可拆模,混凝土中心在浇筑后20h~30h即可达到最高温度,如果此时拆模,必然会使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增加开裂的可能性,应该延长拆模时间到4d~5d。

②加强模板施工的过程管理,模板及其支架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在振捣过程中应有专门人进行模板检查,发现有松扣下沉现象及时派人调整③钢筋绑扎施工加强负弯矩筋的管理,加密支撑马镫的间距,确保板面负弯矩筋的保护层厚度;④振捣方式必须正确,振捣宜快插慢拔,时间适合,时间过短,混凝土构件不均匀,时间过长,可导致严重浮浆现象,在振捣过程中应有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旁观,禁止操作人员违规操作;

4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

4.1对混凝土裂缝的认识

①影响美观,观感质量不佳;②有些贯穿裂缝引起液体、气体渗漏,直接影响了结构的使用功能;③较宽的裂缝引起用户的不安全感,造成心理压力;④严重的裂缝可能预示着结构应力衰竭,会引起安全问题;裂缝会引起钢筋锈蚀和混凝土性能劣化,减短结构使用寿命。

因此,我们应对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处理。

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一要加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避免可见裂缝的发生;另一方面应妥善处理已经产生的裂缝,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4.2混凝土裂缝处理的常用方法

4.2.1掩饰裂缝

对于轻微裂缝,可以简单的进行表面处理,加以掩饰,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对于表面已静止稳定的浅层裂缝,可以用涂刷水泥浆、涂料或者外加抹灰层的方式加以掩盖;

(2)对于有找平层,抹灰层,后浇层、叠合层等后续施工情况,可以对开裂的混凝土表面打毛或者打凿,经过清扫、冲水、湿润后,利用后浇混凝土振捣时水泥浆的渗入,补合裂缝。

(3)对于清水混凝土构件的表面,可以通过涂刷水泥浆或其他装饰性材料而掩盖细微裂缝。

4.2.2修补裂缝

实际工程中,基本不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的一般裂缝是很难避免的。

在施工阶段经严格控制而为出现裂缝,在服役初期结构也难免因为收缩、温度变化或基础沉降而开裂。

实际结构中,大多数都的可见裂缝都为此类。

对于这类裂缝,修补即可。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凿槽嵌补

在开裂混凝土结构表面上沿裂缝凿出凹槽,然后用压缩空气清扫槽内残渣并用高压水清洗干净.接着以环氧树脂、环氧胶泥、沥青等材料嵌补、填平。

按需要,可以再表面刷水泥净浆或者其他涂料,也可以进行表面压实抹平,使外形平整、光滑美观等。

当用水泥砂浆进行裂缝填塞,需加入适量膨胀剂,防止水泥砂浆收缩造成裂缝。

(2)采用扒丁加强控制裂缝

对于处于发展期的宽大而且不稳定的裂缝,有时候为了避免裂缝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加宽,可以跨裂缝采用扒丁加以控制。

此时待凿槽嵌补以后,沿裂缝以一定间距和跨度预先钻孔,然后打入扒丁,并用环氧树脂等胶结材料填充钻孔,固定扒丁。

(3)自行愈合

在潮湿及无拉应力的情况下,如屋盖、地下室墙混凝土中的静止裂缝可以采用此方法。

这种作用是通过水泥的持续水化及存在于空气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对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碳化产生碳酸钙晶体,其在裂缝中沉淀积聚,从内部封闭裂缝。

晶体之间的连接,产生一种机械粘结力,在相邻晶体之间及晶体与水泥浆体之外及骨料表面形成化学粘结力,对裂缝修补产生有利作用。

在裂缝的愈合过程中,可以使开裂截面或者将水持续浇在混凝土表面,使裂缝中充满水,切忌出现干湿循环,使愈合强度急剧下降。

愈合期应该在裂缝出现后就付诸实施,否则很难达到自行愈合的效果。

4.2.3封闭裂缝

对于已经构成严重缺陷的裂缝,如渗水、漏雨而影响使用功能的裂缝;或者宽度较大超过限值,表明抗力消耗较大但尚未构成安全问题的受力裂缝,则应进行封闭,对其进行比较彻底的处理。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压力罐浆

利用压力降修补材料的浆体灌入裂缝内部,从而达到消除裂缝的目的。

浆体材料科分为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脂、聚合物水泥等,为了达到工艺要求,有时候还需添加稀释剂、曾塑剂等提高灌浆效果;为了到达功能效果,也需要掺入各种外加剂。

(2)抽吸灌浆

利用抽吸真空造成的负压,将修补材料吸入裂缝内部,从而消除裂缝。

工艺为:

利用吸盘,对裂缝抽气,造成负压,将涂抹于裂缝表面的浆液吸入裂缝内部。

(3)钻孔灌浆

钻孔灌浆分为骑孔钻孔和斜孔钻孔处理法。

骑孔钻孔既沿裂缝中心钻出一个孔,直径一般为50~75㎜。

孔必须大于裂缝,并沿裂缝整个长度与裂缝相交。

并灌浆前应该将孔清理干净、填充足量的修复材料。

斜孔钻孔解决了骑孔难以找准裂缝的缺点,采用以点找面的方法。

浆液在压力下可以畅通的填入到裂缝当中,提高修复质量,加强防渗能力。

(4)补充加强筋

开裂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植入钢筋并用法环氧树脂固定的方法进行修补。

此法首先密封裂缝,在与裂缝面呈90°的位置钻孔,在这些孔和裂缝中注入环氧树脂,接着插入加强钢筋,埋置在这些孔中,从而达到修补裂缝的目的。

4.2.4加固处理

在混凝结构中,由于钢筋的变形、屈服而引起的裂缝,具有一定的延性性质,以混凝土破碎为特征的裂缝,则很容易发展为酥裂、压溃而具有突然破坏的危险。

尤其是混凝土受压、受剪形式的破坏,容易形成无预兆的脆性破坏,甚至引起构建断裂、解体、倒塌。

所以,若经检测和复核发现结构抵抗力不足,且具有作为破坏预兆而有不安全隐患的裂缝,则应该对相关构件进行加固。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增大截面法

采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材料增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同时增配钢筋,可以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刚度,可广泛用于梁板柱等构件的加固

(2)外包钢材法

即对钢筋混凝土梁、柱外包型钢、扁钢焊成的构架,并灌注结构胶粘结,达到构件整体受力,共同约束原结构的加固方法。

次方法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混凝土结构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载力和抗震能力的混凝土梁、柱。

(3)粘贴纤维法

此方法常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下的受弯或受拉构件,加固时可用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或碳纤维材料。

这种方法施工简便、周期短,加固后基本不影响结构外观,其施工工艺为:

①混凝土表明处理。

为了得到良好的粘贴效果,先清除粘贴区域混凝土表明浮浆和疏松混凝土,并去除油污、油漆;凸处凿平,凹处以树脂砂浆抹平。

②放线下料。

按照设计图位置及复核的规格尺寸,将没一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具体位置用墨线弹出,搭接位置要错开;然后按放样尺寸裁出片材,编号存放,避免皱折与灰尘。

③粘贴纤维片材。

首先在混凝土表明涂抹浸渍树脂底胶,纵横方向均匀涂抹,直到表明全部充满为止,然后将充分浸透胶液的纤维布或纤维板按放线位置粘贴到混凝土表面上,最后用滚筒压挤贴片与混凝土充分密贴。

5混凝土结构裂缝案例分析

5.1工程概况

某电力公司职工住宅小区砖混住宅楼11栋,总建筑面积70000㎡。

楼板为现浇楼板,板厚11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所用混凝土为工地现场拌制。

小区主体竣工完成后,其中9栋楼普遍出现了楼板开裂现象,楼板开裂面积约5000㎡,约占总面积的10%。

5.2裂缝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该工程现浇混凝土楼板收缩开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欠佳

首先,由于现场搅拌的混凝土配比控制不够精确,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出现浮浆,收缩大,从而引起楼板面的不规则裂缝;其次,由于水灰比比较大,混凝土中参与水化反应的水量仅为游离水的20%~25%,游离水蒸发后在混凝土中产生大量毛细孔,从而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引起楼面不规则裂缝。

(2)水泥质量问题

该工程所用水泥并非装饰水泥,但颜色却呈白色且暗淡无光。

经水泥安定性分析,确定其达不到目标。

原因在于该工程所用水泥由于库存熟化时间过短,使得混凝土与骨料的握裹力变差说粘结力变小,从而产生裂缝,这是本次事故的主要根源。

(3)钢筋保护层厚度

检测表明,配筋和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经使用钢筋探测仪发现,部分房间钢筋设计间距为200㎜,实际间距为350㎜;楼板板底、板顶双层布筋,上表面设计保护层厚度为15㎜,实际保护层厚度达50㎜;综上,由于钢筋间距以及上层钢筋移位,保护层厚度偏大,引起板面开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