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1932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docx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

 

石油石化建设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分析报告

地基处理是为了使建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达到建设要求而预先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其处理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投资规模及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化、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高速化等工程建设进程的加快促进了该行业的不断发展。

强夯地基处理(即强夯法)是地基处理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作业技术。

其中,高能级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建设领域;中低能级强夯处理技术广泛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港口、机场、船舶、电力等工业建设领域。

行业结构简图如下: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主要法律法规

1、行业主管部门及管理体制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局)是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

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管理体制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对行业主体资格和资质的管理,二是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三是对建筑工程经济技术指标标准的管理。

各级建筑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行业进行监督管理。

(2)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其下设质监局、质监站等分支机构,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负责《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和行政执法。

中石油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中石化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分别负责各自系统内大型工业项目的质量监督。

(3)行业协会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是由全国工程建设企业自愿组成,并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行业性社会团体。

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是由全国从事石油和化工工程咨询、工程勘察、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等工程服务的工程公司、工程咨询公司、勘察设计企业以及相关机构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分别承担各自行业的自律性管理职能,负责行业内协调、监督以及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我国强夯地基处理行业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如下:

上述这些法律法规从安全、质量、环保、招投标等方面,对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做出了规范。

3、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能源浪费,在国家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节能环保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具体情况如下:

二、行业概述

1、地基处理技术简介

目前列入国家规范的地基处理技术种类已达十余种,简介如下表:

2、强夯地基处理行业发展概况

作为一种现代地基处理技术,强夯法的形成和应用始于1969年的法国,此后随着对该项技术研究的逐步深入,强夯能级的逐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我国于1975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1978年首次在天津新港等工程中试用,此后该项技术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各主要阶段如下:

3、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概述

(1)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简介

强夯法是以天然地基作为处理对象,在没有其它材料介入的情况下,通过动力冲击,在地基土中产生冲击波能量,波在传播过程中,使一定深度内的地基土层受到压缩,密实度提高,从而满足承受建筑基础传来的荷载要求,夯击能的大小决定有效处理深度和应用范围。

强夯原理示意图如下:

(2)强夯能级划分

2009年发布的国家一级工法《10,000kN.m~18,000kN.m高能级强夯施工工法》提出10,000kN.m以上为高能级强夯;根据我国目前强夯作业能级的实际情况并参照行业通行惯例,一般将4,000kN.m-10,000kN.m定义为中能级强夯,4,000kN.m以下定义为低能级强夯,简表如下:

(3)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特点

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具有显著的绿色环保、节能、节材、节地、成本较低、工期较短等特点。

随着强夯能级的提高,上述特点更加突出。

技术特点具体介绍如下图所示:

1)绿色环保、节能、节材效果明显

以500万m2的建筑地基为例,采用高能级强夯处理与桩基处理方法相比较,可直接节省约40万吨钢材、450万m3混凝土、180万吨水泥,可间接节省60万吨标准煤、480万吨水、13,860万千瓦时电,因煤炭和电力消耗量的减少而减少烟粉尘排放350吨、二氧化硫排放9,000吨。

强夯技术的绿色环保、节能、节材效果明显。

2)较好的节地效果

强夯地基处理技术适宜处理“围海造地”、“山区挖高填低”等方法形成的建设场地,可达到不占或少占耕地,即节地的效果。

3)成本较低、工期较短的特点突出

国内外15种主要地基处理方法单位面积造价、工期对比情况显示:

强夯技术成本较低、工期较短的特点突出。

具体情况如下:

4)符合客户利益,带来社会效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不但能较好的满足客户的经济利益,还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简要介绍如下:

A、符合客户利益

强夯地基处理技术与其它地基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小、工期短、质量控制环节少、效益高等显著优势,可为客户带来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符合客户利益。

B、带来社会效益

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是一项无三大建筑材料消耗的地基处理技术,不需要消耗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间接减少了能源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符合我国目前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总体性要求。

C、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场地的日趋复杂,为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土的成份并未发生改变,仍然属于天然地基土,当建筑物使用期满后,场地不经处理即可恢复为耕地;当重新作为建筑场地时,由于地下没有废弃桩体,有利于场地的重新规划和利用;技术本身符合低碳型经济增长模式要求。

4、强夯地基处理的应用状况

迄今为止,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工程范围很广,包括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油罐、仓库、储仓、机场跑道、铁路和公路路基及码头堆场等。

我国引入强夯法至今30多年来,已在上千项大型工程成功应用,应用规模之大,工程数量之多,居世界前列。

实践证明,强夯技术不仅处理效果明显,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强夯地基处理的适用性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

应用范围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重型设备基础、机场跑道、公路和铁路、贮仓、堆场、油罐、港口码头等。

当项目设计要求的有效加固处理深度较小时,选用较低能级强夯;设计要求的有效处理深度较大时,选用较大能级强夯。

实际工程中,设计有效处理深度不大于10米时,一般选用中低能级强夯;设计有效处理深度大于10米时,一般选用高能级强夯。

目前,中低能级强夯广泛应用于我国建设的各个行业,如基础设施建设、港口、机场、船舶、电力等领域。

由中化岩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拓形成的高能级强夯则主要应用于石油、石化建设领域,主要原因为石油、石化领域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荷重大、对变形控制严、设计要求的有效处理深度一般较大,故在选用强夯地基处理工艺时,多选用高能级强夯。

同时,石油、石化建设项目具有占地面积较大的特点,主要在大规模“围海造地”、“山区挖高填低”形成的场地上进行建设,而这类高填方地基适宜采用高能级强夯进行处理。

(2)强夯地基处理的局限性

1)地质条件的局限性

强夯地基处理技术不适于处理天然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等地基。

由于这类土的透水性低,在反复夯击过程中,形成的超孔隙水压力不能及时消散,进而出现土质的液化现象即土质的结构受到破坏,难以达到预期的地基处理效果。

2)环境条件的局限性

由于强夯作业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振动和噪声,这种振动和噪声会对建筑物产生振害、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干扰,因此,当运用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在距离既有建筑物较近和城市进行作业时,会受到限制。

3)装备条件的局限性

当前由于作业装备限制,国内强夯最高能级为18,000kN.m,有效处理深度在18m以内。

当特殊工程项目要求有效处理深度单层超过18m时,强夯技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只能选用其它的地基处理方案。

(3)强夯地基处理主要应用领域

1)高能级强夯的应用领域

A、大型原油库区项目中的应用

强夯在国内大型原油储罐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项工程为大连西太平洋炼油厂厂外原油罐区10万m3原油储罐,设计夯击能为7,200kN.m,随后在秦皇岛、温州、惠州、青岛、大连、铁岭等地原油库区建设项目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目前,强夯已成为新建大型原油储罐地基处理设计的首选方案。

大型原油储罐地基处理中的设计夯击能已经达到18,000kN.m,有效处理深度达到18m。

B、大型炼油项目中的应用

“十一五”期间,新建千万吨大型炼油项目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建设场地以填海造陆为主。

陆域形成时,由于填料、水位和潮汐等影响,一般不具备分层填筑和夯实条件,填土结构疏松,在填土下一般还分布有厚度不等的淤泥质软弱土层。

这类场地如果选用传统预压或碎石桩等工艺处理,工期长、造价高,且场地的工后沉降也难以控制;而使用强夯处理则可克服前述缺点,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或达到预处理效果。

近年来,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新建千万吨炼油项目均采用强夯地基处理技术。

C、大型化工项目中的应用

强夯在大型化工项目上的应用基本与我国强夯技术发展历史同步,上世纪80年代初强夯即被应用于山西化肥厂的建设,用以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

该项目首次将单次夯击能提高到6,250kN.m,为当时强夯最高能级。

其后,随着强夯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大连石化、燕山石化、洛阳石化、岳阳石化、贵州磷化、渭化、山焦等化工项目的地基处理均采用强夯法,取得良好效果。

2)中低能级的应用领域

中低能级强夯广泛应用于我国建设的各个行业,如基础设施建设、港口、机场、船舶、电力等领域。

三、行业市场情况及竞争格局

1、市场化程度和竞争格局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承建,地基处理行业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化程度不高,工程作业往往由各部门下属企业来实施,形成该市场相对封闭的局面。

这种封闭性表现在:

第一、工程作业企业按行业划分为房屋建筑、化工、港口、钢结构、冶金等众多行业;第二、按工程的业务链划分为设计、咨询、监理和施工企业等部门,这些以业务链分割的部门独立承担相应的工程。

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法、招投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业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得行业内原先存在的垄断和壁垒被逐渐打破,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开始迅速增多且形式逐渐多元化。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不断完善,地基处理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其中强夯地基处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市场参与的主体已经拓展到各类准入企业,包括:

大型国企集团公司的下属岩土工程公司、设计院,地区性或行业性工程公司以及专业化岩土工程公司,市场主体基本能够公平地参与竞争,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目前,中低能级强夯市场参与主体数量较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设备规模参差不齐,市场竞争较为充分。

高能级强夯市场竞争主体数量少,存在较高的市场准入要求,综合实力要求较高。

2、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本行业低能级市场要求的门槛较低,中高能级强夯业务市场存在较高的准入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市场准入的资质要求

建设主管部门对工程施工企业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

《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规定:

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规定:

岩土工程勘察分为甲级、乙级、丙级,构成了本行业的市场准入资质要求。

对于新进入者,一般只具有二、三级资质,其承担的项目规模、参与实际投标的资格都受到限制,所以资质标准对于市场准入形成一定障碍。

(2)设备壁垒

高能级强夯工程对强夯设备的结构强度、稳定性、工作级别和安全性要求较高,如果仍然使用“履带式起重机”进行改装,则需要改装相应的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而该种设备价格昂贵,改造成本极高,因此,多数企业由于强夯设备的限制而无法从事相应的高能级强夯业务。

因此,高能级强夯设备构成了市场准入的主要壁垒。

(3)技术和人才障碍

我国地域辽阔,场地地质条件多样,在进行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时,首先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分析地基处理方案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设计要求提出夯击能、有效处理深度等重要参数,要求技术人员不但掌握结构知识,还要掌握岩土工程勘察和岩土力学知识,更要熟悉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机理。

因此,技术和人才对新进入者形成障碍。

(4)经验限制

在地基处理项目中,以往的工程业绩和行业经验是业主关注的重点。

由于工程项目的个性化差异较大,涉及领域广泛,因此,具备在某一领域中的成功设计、建造、管理、运作大型项目经验的企业,将持续增强其在该领域的市场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企业进入到该项目领域。

(5)石油石化建设行业的准入壁垒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是国家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国内重大石油石化工程几乎都为三大石油石化企业投资或者承建;各集团或其成员单位对于提供工程服务的施工企业实行工程建设市场资源库备案准入制度。

在石油石化建设行业,准入制度对新进入者构成壁垒。

(6)资金障碍

强夯地基处理工程服务行业,设备购置投入大、前期准备费用高等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根据行业惯例,工程项目需要先缴纳履约保证金,对于施工周期较短的项目,在进度款不能及时到位情况下,前期需要较大的资金垫付。

因此,从事该类业务的企业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

3、行业需求情况

强夯地基处理广泛应用在我国基础设施、大型工业项目建设中,行业需求与国家对上述行业投资规模密切相关。

强夯地基处理的下游行业全部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历来是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领域。

未来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落实和行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国家对上述领域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强夯地基处理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具体分析如下: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从整体来看,我国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7.05万亿元,2009年增长到22.48万亿元,投资规模3倍于2004年。

从增长趋势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稳定,2004年以来基本保持在25%左右。

2004-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如下图所示:

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中,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建筑业增加值也随之增长。

2009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663亿元,增长21%。

2004-2009年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如下图所示:

(2)高能级强夯主要服务领域的需求情况

高能级强夯业务的需求与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带动了高能级强夯业务的发展。

1)总体趋势分析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石油石化产品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石化建设行业的高速发展。

2003~2009年石油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率为30%以上,一直保持高比例增长态势。

2)石油石化项目建设

A、我国石油消耗持续增长

近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重化工业投资和汽车保有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拉动了石油实际需求的上升。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势头还将继续。

我国石油消费量从2004年的3.2亿吨增长到2009年的4.08亿吨,增长幅度达28%(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总署资料整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蓝皮书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5.63亿吨;2010~2020年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3.3%。

我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未来几年随着GDP持续增长,我国石油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B、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

我国石油消费巨大,进口依存度较高。

从我国石油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自2001年的6,036万吨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2.038亿吨,共增加了237.61%。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9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9亿吨,进口量为2.03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1.18%。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

未来我国石油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

为方便接卸、储备等,未来沿海地区的大型炼化、储备项目建设将不断增长,建设长三角、泛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世界规模的炼化企业群已写入我国2009年公布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C、石油消费增长推动石油石化建设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加快石油炼化能力和实现炼化一体化成为我国石油石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国原油加工量已由2003年的24,255万吨增加至2008年的34,207万吨,增幅达41.03%(数据来源:

2009年石油基础数据手册)。

2005年12月出台的《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炼油工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70万吨。

我国政府2009年5月18日正式公布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提高综合加工和炼化能力,计划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40,500万吨、24,750万吨、1,550万吨。

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未来3年的油气规划中,我国建设大型炼油基地由三部分组成:

一、将在油品消费集中的地区对现有炼油企业进行扩建:

即加快镇海、茂名等炼油厂改扩建项目建设;二、在无炼油工业的油品消费集中地区合理布局新项目:

即落实建设条件,开工建设四川、广州、泉州、上海等大型炼油项目;三、重点在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加快炼油厂的改建和扩建:

即积极推进委内瑞拉、卡塔尔、俄罗斯等国企业提供原油资源在我国合资建设的大型炼油项目。

争取未来形成约20个千万吨级以上的炼油企业,逐步形成长三角、泛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世界规模的炼化企业集群。

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启动的20项重大石化在建工程的同时,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西南地区等多项重大石化新开工项目被纳入规划中;提倡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以进一步增强石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石油储运和炼油、乙烯、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PTA)、化肥、烯烃等石化行业一体化上下游产业将进入新一轮产业发展周期。

3)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建设

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世界上主要石油消费国都建立了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

国际能源机构(IEA)规定90天净进口量为一个国家石油储备量标准,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是4个月,日本的石油储备是3个月。

2007年至2010年9月国际原油价格变动表如下图所示:

我国在"十五"发展计划中也明确提出: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2009年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国要提前进行资源布局,为下一轮增长做好战略储备,加快石油储备设施建设,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增加成品油国家储备。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具体目标是建立国家、地方和商业储备的三级储备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宁波、舟山、黄岛和大连等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4个储备基地能储备大约相当于10天的原油进口量,未来10年我国将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原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

为此,国家计划2010年进行总计600万吨、2011年1,000万吨储备库的建设。

目前,三大石油公司已经进行了商业储备规划和建设,民营企业也将逐步进行商业储备库的建设。

综上所述,未来大规模的石油石化项目建设和石油储备库建设将为高能级强夯处理业务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3)中低能级强夯主要服务领域的需求情况

中低能级强夯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场、港口、船舶、钢铁等各个建设行业。

上述行业的建设、发展状况决定了强夯地基处理行业的需求。

1)港口建设进程在加快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货类布局上,中国初步形成了围绕煤炭、石油、铁矿石和集装箱四大货物的专业化、高效运输系统。

2006年9月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

到2010年吞吐能力达到35亿吨左右。

在港口区域布局上,中国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体。

为此,需要新建和改造5-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60个左右,15万吨级以上铁矿石接卸泊位120个左右,20万吨级以上进口原油接卸泊位10个左右,同时,沿海北方煤炭装船码头能力要达到3.8亿吨左右,需要新建和改造5-10万吨级以上装船泊位15个左右。

目前,港口行业正处于建设的高峰期。

港口码头建设较多采用“填海造陆”的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为强夯地基处理技术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2)机场建设不断加快

机场作为民用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及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161个机场中,已有9个大中型机场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预计2010年还有29个机场将达到饱和。

同时,多数大中型机场综合功能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航和地区经济发展。

为此,我国加快了机场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国机场建设项目达140个,其中新建机场50个,迁建机场12个,改扩建机场78个,到2010年,机场数量将增加到175个左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各级财政总投资581亿元用于:

我国中西部省份以及中小城市的民用机场建设;民航中西部支线、西部干线机场的39个新建、改扩建项目。

在这些机场建设项目中,仅辽宁某机场跑道、联络道、停机坪等,强夯地基处理面积达500万m2以上。

因此,未来国家中型城市、旅游区等机场建设将为强夯地基处理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3)船舶行业建设情况

根据《船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国目前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

一是船舶生产稳定增长,力争2011年造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达到1200万马力;二是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三是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的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四是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在沿海地区建立一批高等级的造船基地,将带来相关建设项目的大量投资,从而为地基处理行业创造机遇。

4)其他行业的建设情况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建立国家战略储备制度,已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和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国家除了在石油、粮食方面有战略储备制度之外,国家煤炭储备计划也将于近期启动,未来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