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19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

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

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 

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满。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⑵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

⑶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⑷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

 

《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

诗歌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

“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存在和价值。

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

(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答案】

(1)D

(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

(4)B

(1)D项“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作者改造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故选D。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读者好像在作者的带领下在欣赏。

故选B。

(4)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故答案为:

(1)D;

 

(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理解。

逗号把句子切分为意群,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作用的分析。

诗中多次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似乎是作者与读者在谈话,让人感到亲切真实;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

(1)示例:

(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

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⑴示例:

(久别重逢的)惊喜;

⑵示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

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随意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⑴随意;

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你写出这首诗歌四个诗句的大意?

(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

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翻译诗句即可,注意语言通顺,明白晓畅。

也就是要把以下的意思写出来:

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

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2)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⑴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⑵“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

⑵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6.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______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

(1)A

(2)B

(3)自己的雄心壮志

(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

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

“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

“若”字在前面的描写的基础上,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A;

(2)B;

(3)自己的雄心壮志;

【(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

“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B项和《观沧海》都是写秋季景色。

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答题时应注意,“若”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

其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

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1)要写出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怀。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

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曹操是此气势恢宏往往运用:

①情景交融;

②虚实结合;

③动静结合;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先看修辞。

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_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

注意解释时要结合语境。

(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

《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D项中说“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

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

具体技巧有:

抓关键词;

分析遣词造句;

描述画面;

体会意境;

把握情感;

领悟哲理;

赏析写作手法等。

9.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

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1)“涨”,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

结合这句话分析,诗人所写季节是秋天,所写的天气是下雨,巴山地区连绵不断的秋雨使池塘里的水面越长越高。

结合诗歌首句内容分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

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因此这个“涨”字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前两句表达诗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既然没有办法回家,诗人就想象他日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因此这两句想象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⑴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⑵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

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

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

用手抚摸。

④钓舟:

行舟。

(1)下面对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