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2229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册

教学设计1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

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地理。

2.学时:

一课时(45′)

3.教材结构:

概念

周期恒星日

地球的自转太阳日

方向

速度线速度

角速度

4.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产生的自然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教学难点:

自转的周期: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理解和区别。

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

1.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

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

2.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别

3.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掌握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3.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4.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5.使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2.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3.树立一种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热爱科学的精神;

4.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5.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6.培养在生活中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思想设计: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一些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领会。

为了上好这节课,可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直观教学,变宏观为微观(如以地球仪代替地球)、变静态(如课本插图)为动态(如动画)、变抽象为形象;再通过低起点、高坡度式的层层设问,创造协作学习与会话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内容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适时适量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实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到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地理,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

2.教法与学法

①.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地球自转运动。

使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②.实物模拟法,如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

③.探究式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推理地理规律。

这样符合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地理规律的要求。

④.观察探索法:

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

比如,地球自转方向的标示等,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⑤.比较法法:

指导学生阅读比较分别从南北极上方观察地球自转方向区别,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模拟法、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探索法、比较法、分析规纳法和图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五、学法指导:

1、学生应重视图文转化,通过老师给同学们呈现的多媒体图片及动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及老师给出的动画,将抽象、深奥的地球运动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首先通过导入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

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

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

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及“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师生在愉快互动中共同探究知识。

基本模式为:

“问题引入——学习探究——启发解疑——尝试练习——评价反思——学习小结”。

2、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仪、计算机、动画课件等;

学习资源: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档案。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

播放《斗转星移》中截取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月亮等天体东升西落?

引入本课的内容——地球的运动(自转)。

2.教学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讲授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等基本概念。

(5‵)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教师小结】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旋转中心为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的方向(8‵)

【教师引导】由地球自转的定义引出地球自传的方向为自西向东。

【出示投影】观察讨论: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又是怎么样的?

【教师指导】动画,推导出“北逆南顺”的规律。

地球自转的周期(10‵)

【分组活动】

请各小组讨论如何通过肢体动作模拟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的过程,并选择一小组成员上台演示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于自转参照物选择的理解。

【教师指导】教师利用动画演示并启发引导学生据图推导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时长,进而确定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设计板图如下:

分析:

地球自转过的角度

E2-E1,转过360度,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E2-E3,转过59分,

E3-E1,转过360度59分,太阳日24时。

【教师小结】恒星日为23时56分04秒,太阳日为24时,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恒星日。

地球自转的速度(6‵)

1角速度的计算

角速度=360°/24h=15°/h=1°/4min

2线速度的计算

板图如下:

请各小组据图推导不同

纬度线速度的计算公式

V赤=2πR/24

V′=2πRcosa/24

=V赤cosa

【教师小结】角速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最小为0,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

3.课堂总结(4‵)

地球自转运动

定义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旋转中心

地轴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

恒星日(真正周期)、太阳日 

角速度

除南北极外均为15°/h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零 

4.板书设计

1定义: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

23时56分真正周期

地球的自转3周期

太阳日:

24时

线速度:

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4速度

角速度:

除两极点,各纬度都相等,为15度每时

5.巩固提高(4‵)

①下列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顺时针方向

B、地球自转绕的中心是地轴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在地球上,一天中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东升西落的.这是由于地球载着我们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的缘故。

6.总结(3‵)

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

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7.布置作业

1、在实际生活中及各种媒体上继续去观察、发现、查找能说明地球自转的事例,及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整理和交流。

2、继续对“太阳钟”进行观察、记录。

比较卡片阴影长度在相同时刻不同季节的变化,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

3、预习:

地球的公转。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8.学生反馈

学生:

把这节课感觉到困惑的内容反馈给教师。

教师:

当场解答学生的问题;也建议学生给教师写邮件咨询问题。

补充相关网站链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设计意图】学习好的学生有可能结合课堂外的知识提出疑问,后进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存在疑惑;给学生创造平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七、学习流程图

 

符号说明:

教师活动媒体选用学生活动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教学设计2

课题: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共3课时)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3、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

重点

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学习

难点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真实写照。

那么北方有哪些自然特征和农业呢?

这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黄土地、黑土地

1.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以东以南,-以北,东和。

2.地形

以和为主。

地形区:

东部为平原和平原;西部为高原。

3.气候

该地区主要气候是气候,气候特征是。

4.土壤

东北平原为土地,高原和平原为黄土地。

读图·析图

1、认真图6-1-1,从图中找出:

(1)主要山脉: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2)地形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3)河流:

黄河、淮河、京杭运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4)海洋:

渤海、黄海。

(5)国家:

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图6-1-1

知识点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耕地

(1);如常见三角洲、热带等。

(2);如工业区、经济特区等。

(3);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

2.粮食作物、、等。

3.经济作物、、等。

4.春旱

分布地区:

原因:

措施:

①②。

5.冲积扇

优势:

、、,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最重要的农耕区。

影响:

形成了、、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读图6-1-2、图6-1-3、图6-1-4,分析下列问题:

(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征是。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4)归纳:

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气候属于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冬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夏季。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属于区。

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季。

图6-1-2

图6-1-3

图6-1-4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

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

快来大显身手吧!

北方地区

一、黑土地黄土地

1、范围

2、地形

3、气候

4、土壤

5、河流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耕地

2、粮食作物

3、经济作物

4、春旱

5、冲积扇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题: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4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学习

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

重点

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

难点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这首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正式写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读图·析图

1.读图6-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6-2-1东北三省的地形

(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

2.读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气温:

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原因是__。

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__。

(2)降水:

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原因是。

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

(3)气候特征:

东北三省气候。

由于纬度,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夏季。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季,冬季降雪较多。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思考

读图6-2-3“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图6-2-3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

(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

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

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说出东北三省名称的含义

(1)“白山黑水”

(2)“林海雪原”

(3)“北大仓”

2.东北林区

3.范围

4.地形

(1)地形

(2)地形区

(3)山脉

(4)界河

(5)地形特征

5.气候

(1)气候类型

(2)气候特征

(3)影响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

本课的图6-2-1“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有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

课题: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5课时)

学习

目标

1.了解东北农业发展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2.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3.通过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

重点

东北三省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工业分布。

学习

难点

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

这里的人们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

那么这里的农业发展是怎样的情况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读图·析图

1.读教材图6-2-6,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

图6-2-6

知识点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读图·析图

1.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1)读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写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

(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和图6-2-8“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

图6-2-8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东北三省的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读图6-2-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特点,并对照图6-2-2-3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特点的形成原因。

图6-2-9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

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

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影响农业的条件:

2.“北大荒":

3.“北大仓”

(1)优势条件

(2)主要农作物

(3)地位

4.保护湿地

(1)湿地的含义

(2)湿地的作用

(3)环境

(4)措施

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地位:

2.工业:

(1)优势

(2)部门

(3)工业发展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保护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东北平原因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很多地方是湿润区,这也为塑造我国最大的湿地创造了条件。

其中三江平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课题: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6课时)

学习

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学习

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

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读图·析图

1.读图6-3-1-1,完成下列各题。

图6-3-1

(1)在图6-3-1-1中填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6-3-1-1中填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6-3-4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思考

读图6-3-1-2,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图6-3-2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

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

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1)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2)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

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

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地貌景观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_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

其中,黄土堆积厚度一般超

过米。

(2)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地表破碎,,形成、

、、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3)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叫;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