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io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2357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cio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cio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cio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cio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cio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cio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cio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cio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cio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cio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cio制度.docx

《中国cio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cio制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cio制度.docx

中国cio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cio,制度

  篇一:

cio管理体制在中国

  cio管理体制在中国

  cio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职位。

cio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信息管理已进入了一个由分散到集成、由低层到高层、由零乱到规范、由配角到主角的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阶段。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信息化已取得很大发展,作为信息化领军人物的cio作用举足轻重。

但cio在中国尚属一个新事物,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制和机制。

  一、中国cio现状分析

  中国的cio概念,经过1998年前后的短暂火爆并归于沉寂之后,伴随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口号,cio又一次引起了新一轮的关注,但是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在《it经理世界》最近进行的“cio生存状况”调查中,140份有效回复问卷,只有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在名片上印上了cio的头衔;6%的受访者准备在名片上印cio;而高达8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根本就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cio。

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的cio更多地只能算作一种准cio概念。

而且在此次调查中发现,58%的受访者仍处于部门经理的级别,只有12%的受访者属于公司副总裁的级别。

这一结果表明,与那些真正位于公司高层且动辄掌握数以亿元it投资的国外cio们相比,中国的准cio阶层还远未达到权利的顶峰。

在企业进行重要的战略决策时,42%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只是偶尔会征求他们的意见;13%的受访者表示,公司的决策层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而能够真正参与到公司战略决策中去的准cio们还不到受访者的一半。

“cio日常工作内容调查”的结果显示,除了“维持it系统正常运转”(占66%的指标权重)和“企业信息化规划”(占58%的指标权重)这两项cio的天然领地,“了解业务部门需求”也占据了中国cio的主要工作精力(占54%的指标权重),沟通与协调的职业色彩就勾勒出来了。

在“cio工作中最大的困难”调查中,其结果与前面的情况正好是相对应的,“权力有限”(占36%的指标权重)与“协调与业务部门关系”(占25%的指标权重),把一个经常受夹板气的小媳妇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纵观中美cio的发展现状,中国企业cio虽然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它的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这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

因此,中国政府及企业界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原因,以此来促进中国cio事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cio在中国已开始引人注目,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但由于中国与发达的美国相比,其信息化建设,不仅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意识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

中国的cio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外cio所受到的关注和尊重的程度。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高层领导人对cio的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

他们认为cio是一个信息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没能够赋予cio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对cio建设资金的投入不够,更没有让cio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之中。

这样一来,就使得企业cio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权利,其他部门没有给自己的工作以足够的配合,cio也不能理解某个it项目对企业的重大意义。

在很多情况下,cio在企业中都会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对cio来说,这是一种令人尴尬的困境闷。

其结果则是使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举步维艰,投资大、周期长、效果差,延滞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以至于目前中国很多企业难以产生cio,或者把cio视为多余的职位而不予重视。

  cio在中国发展不起来,除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起步的特殊国情外,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中国信息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邓小平为国家信息中心题词: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1984年,此后没有大的举措。

在世界发达国家风起云涌地进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震动下,到“九五”计划才有重点地在一些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

另外,中国的cio不是

  因企业的自身需要而产生,而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cio制度不免有些先天不足,这也是中国的cio种种名不符实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企业中cio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其效益和水平。

cio机制在一些企业中推行时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职务要求的水平太高,以至于大多机构找不到这样合适的人,社会需求是人才的摇篮,既然社会已到了大量需求cio的时代,大量优秀的cio必然会应运而生的。

  二、中国推行cio制度的必要性

  1、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各行各业只有“与国际接轨”才有希望。

在国外企业普遍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今天,如果中国企业仍旧停留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上,是很难参与国际竞争的[8]。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局部性应用上升为整体性、战略性应用,企业需要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中寻找新的战略立足点,这样,cio的需求就成为必然趋势。

总而言之,设立中国自己的cio制度是竞争无国界的需要。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最近几年,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到了新阶段,需要建立一大批信息系统,这些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以及与业务之间的关联性都比以前有极大的提高。

它关系到整个单位业务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所以,如果企业能让cio对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对于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因此,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如果有cio这么一位身居高位的角色去统筹考虑,结局会好得多。

  3、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力。

谁想真正发展信息技术,谁就应该尽早确立本单位高层领导中的cio人物。

中国的企业,由于信息技术起点低、员工素质较为低下,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刚起步,这就决定必须经由cio统筹管理的阶段,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益为企业建设有力的信息管理系统,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4、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cio是维持现代企业正常运作的基本要素,它在企业中应该处于战略决策层,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日常决策。

可以说cio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而设立的职位。

具体来说,它对企业的战略意义包括:

  

(1)cio是企业决策层的信息来源。

(2)cio是企业应用现代管理思想的保障。

(3)cio是组织运作的精神中枢。

(4)cio是组织学习、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数事实证明,在现今中国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培育、扶持、推动cio阶层的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信息化进程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换句话说,cio阶层的不成熟已经成为信息化发展速度的“瓶颈”。

为突破这个“瓶颈”,中国企业就要充分发展cio事业。

  三、中国企业发展cio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企业的信息化基础首先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即信息技术手段、信息资源、信息职能部门及信息人员的质和量都要达到较高水平,并在企业结构中构成重要的体系。

这是cio进入中国企业的基本条件。

  2、企业要高度重视信息工作,善于搜集和利用信息。

其中包括企业各部门所需要的动态信息以及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使信息资源成为企业决策、生产、营销活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cio进入中国企业的关键条件。

  3、企业要有能够胜任cio职位的人才。

这种cio人才的条件包括熟悉信息技术、信息处理,并具有组织、协调和统一管理企业各部门信息工作的较高能力。

这是企业产生cio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问题:

  1.总结以上案例,你认为cio体制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20分)

  2.在中国,你认为企业所建立的cio体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30分)

  3.中国企业的cio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中国企业cio的职责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请结合相关资料展开分析。

(50分)

  1.总结以上案例,你认为cio体制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实在信息化建设,还是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意识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

综合在以下几点:

  

(1)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高层领导人对cio的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

完全没能够赋予cio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足够权利与重视,对cio建设资金的投入不够,更没有让cio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之中。

企业cio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权利,由于高层管理对它的忽视,导致其他部门没有给自己的工作以足够的配合,cio也不能理解某个it项目对中国本土企业的重大意义。

  

(2)cio在中国之所以发展不起来,除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起步的特殊国情外,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3)中国的cio不是因企业的自身需要而产生,而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cio制度不免有些先天不足,这也是中国的cio种种名不符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4)根据以上案cio机制在一些企业中推行时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职务要求的水平太高,以至于大多机构找不到这样合适的人。

  2.在中国,你认为企业所建立的cio体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答:

企业内应单独成立一个称为“信息化委员会”之类的领导小组,由企业cio负责牵头如今,企业的最高层领导和其他部门的负责人均为该委员会成员。

设立与组织中其他业务部门平级的信息部门或办事机构,如cio办公室、秘书处等,负责信息管理中的日常业务。

信息系统的开发、现有系统的维护等分别由下属的系统开发部、系统运行部负责。

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利用由下属的“信息咨询部”负责。

cio是企业信息管理的最高管理者,直接对总经理ceo负责,全面负责全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

  3.中国企业的cio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中国企业cio的职责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请结合相关资料展开分析。

  答:

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信息化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

发展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决策体系与执行体系的效率,发展的企业为信息化提供必需的人力、物力基础,cio的角色就是协调好他们的关系,具有分析信息化投资价值的能力。

cio要熟悉信息技术、信息处理,并具有组织、协调和统一管理企业各部门信息工作的较高能力。

  cio职责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

  

(1)参与高层管理决策

  

(2)制定企业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活动规则

  (3)规范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标准

  (4)对本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管理

  (5)对企业内其他部门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支持

  (6)进行企业信息管理经济性的测算

  (7)加强信息沟通和企业内协调

  篇二:

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领导组织机构与cio制度

  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领导组织机构与cio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影响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一轮的技术和管理革命也已经在全球各个国家展开,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政府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所有期望在新世纪取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的必然选择.

  众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期望利用信息技术减少政府支出,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政府效率,进而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政府信息化,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为更加经济、有效地履行自身职责,为全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活动和过程。

政府信息化的最终结果是建立高效可靠的电子政府.各国政府为了推动政府信息化的目标,都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实施信息化的战略。

下文主要就中国和美国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政府信息化的领导组织机构和cio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政府的信息化领导组织机构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基本上正式起步于1993年,以“金卡”,“金桥”,“金关”工程的启动为标志。

1996年1月,由20多个部委领导组成的国务院信息化工

  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组长,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地信息化工作,标志着中国政府的信息化工作有了最高领导机构。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目前我国国家级政府的信息化领导组织机构大致如图一所示:

  图一:

国家级信息化领导机构

  由图一可以看出,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是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最高领导机构,邹家华,吴邦国,朱镕基都曾担任过领导小组的组长。

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是其办事机构,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目前下设综合组、政策规划组、推广应用组、网络与信息安全组四个司级机构。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局信息化的决策,起草相关的政策法规,而国家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制定整体规划,协调和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

而信息化战略的具体实施则要分别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信息产业部和其他各部委。

地方政府有其完整的信息化领导组织机构,下文将具体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体系以我国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为依托,受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直接领导,利用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数据运用  

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为国家领导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政府部门信息中心构成的完整体系。

由国家信息中心同全国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信息中心构成。

目前,在全国30个省(区、市)、16个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1200多个县成立了信息中心。

由于国家信息中心体系建立较早,聚集了大量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所以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工程的具体实施经常是由信息中心负责。

地方级的信息中心属于信息中心的体系,但是大多委托地方政府管理,具体分析见下文。

  地方政府按照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决策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其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权,图二以省级地方政府为例给出了地方政府信息化领导的组织机构图,其他级别的地方政府机构与省级地方政府大致相同,本文不再展开。

  图二:

省级地方政府的信息化领导机构

  与中央政府相似,省级地方政府信息化领导的最高机构也是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办公室是其办事机构,负责省级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决策与规划。

与中央不同的是,省级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办公室常常设在信息产业厅下属的信息化推进处,而省级信息中心(一般为副厅级)一般委托信息产业厅管理。

  下面以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与广东省信息中心为例,分别具体分析一下信息化办公室与信息中心的职能。

  图三:

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组织机构图(摘自

  /retype/zoom/6de267140b4e767f5acfceb7pn=5&x=0&y=0&raww=821&rawh=437&o=png_6_0_0_183_831_526_279_892.979_1262.879&type=pic&aimh=255.49330085261875&md5sum=2bacfcc434e105e2e8c7d3b9112f9cc8&sign=9b757f5c2d&zoom=&png=29954-37285&jpg=0-0"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篇三:

20xx年中国cio制度调研白皮书

  尽管信息化建设在中国已经推进多年,一些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的企业,it负责人也经历了从it

  经理——总监——cio——企业高管的历练。

但在更多企业,it负责人无论在职位还是可调集资源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前不久,受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的委托,《it经理世界》在全国两岸三地展开了cio制度调研,共有442位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参与了在线调查,并且超过100位接受面访。

数据表明,虽然国家和社会对信息化的影响和价值已经达成普遍共识,但是在微观层面上,作为信息化主要推动力量的中国cio人群,依然没有获得企业管理体系的正式认可。

到目前为止,31%的被调查者表示已经建立cio制度,但是他们中有43%的人还没有获得进入企业决策权的通道。

这表明,名实分离的情况在企业内已经非常普遍,绝大部分的中国cio仍然是一个中层或者中层偏上的管理者,cio职业制度化的道路依然漫长。

  但这与中国社会层面上希望迅速推进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的现实是矛盾的。

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层面的创新工程,不仅要求技术创新、还要强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这一系列的变革亟需在企业层面形成一个权威的、统筹整个企业信息化战略的cio阶层。

  值得关注的是,在未建立cio制度的企业中,只有22%的企业有设立cio以及相应制度的计划,可以说,情况并不乐观。

但是他们中64%的人寄希望于高层对信息化认识的增强的同时,有62%的人同样寄希望于it项目的效果显著促进cio制度的建立,说明了大部分的cio已经清醒地认识到,cio职业制度化的实现虽然影响因素来自外界,但是一方面

  要等待外界的改变,另一方面也需要主动出击。

事实也证明,社会的推动是有作用的,但是效果往往有限,cio

  选择主动改变是明智的。

  当然,cio职业形成制度化依然需要全社会、企业层面的共同推动,由于原有的企业管理架构本身的惯性,要想将cio引入整个的高层管理体系内,并配备或发展出相关的制度内容。

显然,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

  发现一:

cio名实分离状况严重

  本次调查显示,在442份有效问卷中,有31%的被调查者表示已经建立了cio制度,但实践中,名片上印出cio头衔的cio非常鲜见。

这一数字值得深思。

据20xx年《it经理世界》所进行的“cio生存状况”调查,在140份有效问卷中,当时只有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的名片上印有cio头衔,而高达89%的受访者并不认同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cio。

考虑到企业的命名各有不同,并鉴于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企业管理体系均没有形成cio制度的定义、内涵的统一认识,但现实表明,中国cio群体在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成熟度也有了很大改观。

  更值得深思的是,有高达60%的cio表示向ceo直接汇报工作,意味着在企业的权利序列中,大部分cio开始被纳入高层管理人员的圈子。

进一步表明,cio的名与实存在严重割裂的状况,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尚未为cio制度的建立腾挪出足够空间。

  发现二:

中国cio的职业前景面临挑战

  在已经建立cio

  制度的企业中,仍有高达43%的cio尚未进入决策层,21%的cio无法行使决策权,再次验证cio名实不相符的现状,进一步表明,企业里存在cio被空置、企业信息化的决策权被分散到其他部门的情况。

随着ceo对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的提高,他把有关信息化的更多权力分散在cFo、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身上,这也是越来越多it企业将影响范围扩大到财务、业务等部门负责人身上的原因。

  这意味着cio制度的前景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灿烂,如果cio不能及时抓住信息化导致的企业内管理格局变化这一机遇,信息化的决策权力会被分散到其他领导人的职位上,cio们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发现三:

商业洞察和协调沟通力是影响cio职业发展的内因

  在cio关注的工作中,it与业务的融合被列为关注度最高的工作,这表明绝大部分cio已经越来越深地介入到业务中去,这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跟踪全球商业机会的关注度最低,这也表明现阶段,cio还缺乏一定的商业洞察力,这恰恰是一个企业高管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回答“你认为影响自己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下列哪项”这一问题时,选择ceo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的两类企业在三成左右,选择业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配合程度接近三成,这是一个老问题了,说明中国cio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一个应当引起关注的数字是,缺乏优秀的it员工是影响cio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一群优秀的员工是cio制度得以建立并持续发展的基石,在it员工的培养问题上应该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发现四:

ceo对信息化重视程度是影响cio

  制度的外部因素

  在回答“哪项是建立cio制度的关键”这一问题上,已经建立cio制度和未建立cio制度的cio均认为,it项目效果显著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选择政策宣导的比例偏低,这说明,绝大多数的cio已经意识到,cio职业制度化的起步不能“坐等”各项条件成熟,他们选择了从实际的信息化项目开始成长。

  不过,所有的cio也将“高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列为次重要选项,尤其在未建立cio制度的企业中,这一比例甚至高于it项目的效果显著。

说明高层重视程度已经成为影响cio制度建立的最大外部因素。

而在未建立cio制度的企业,ceo对cio的支持比例也远远低于已经建立cio制度的企业。

  发现五:

cio制度在企业推进状况不容乐观

  在未建立cio制度的企业中,有超出2/3,即73%的cio认为,有必要设立cio以及cio制度,69%的cio也认为企业重视信息化,然而只有22%的企业近期有设立cio制度的计划,事实与愿望背道而驰。

与其说69%的cio认为企业重视信息化,不如说是有这么高比例的cio希望企业重视信息化。

而cio需要独自面对两大问题:

企业架构不适宜设置cio职位以及企业对cio及其制度的不了解,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