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2510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docx

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

 

金融统计学专题论文

 

题目:

浅析次贷危机后中国货币供应量变化原因及其影响

院(系):

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年级:

2011级

专业:

金融学

班级:

2011(*)班

学号:

2011517***

组别:

第十二组

指导教师:

谢婷婷

 

完成日期:

2014年03月10日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场经济风波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

由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将此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已经与全球接轨,经济危机势必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场动荡。

为刺激我国经济复苏,中央银行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

本文主要研究次贷危机后我国货币供给量急剧增加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来探究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最后我们通过研究结果进行小小总结。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原因探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引言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危机的扩散,次贷危机不同程度地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冲击,在随后的救助过程中,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对金融市场的救助措施。

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去影响经济,改善受经济危机冲击的中国金融市场环境。

1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经济影响及货币政策变化情况简介

1.1国外经济状况及货币政策(以美国为例)

1.1.1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影响及采取货币政策

(1)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投资的不断萎缩严重拖累着美国经济

美国与住房相关的投资占美国固定资产投资的30%左右,房地产市场衰退使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与房屋相关的支出减少,投资持续低迷,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2)消费的下滑加快美国经济回落的速度

房价持续下跌,住房资产萎缩,财富缩减效应必然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

证券市场价格也经历了深度调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显著下降,社会消费急剧下滑,宏观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3)信心和信任危机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实体经济投资锐减

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影响,美国住宅类投资从2006年就开始剧减,出

现持续的负增长"2007年,伴随次级贷款危机的显现,剧减趋势持续,其中

第1季度为一16.3%,第2季度为一n.8%"第3季度为一20.1%,对GDP的贡

献分别为一0.93%!

一0.62%和一1.05%"¼

(4)制造业大幅下滑

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于2007年10月4日公布的数据,美国制造业也出

现了大幅度下滑的局面"

(5)失业率创历史新高

根据美国劳工部2007年10月5日公布的家庭调查数据,2007年8月美

国失业人数为709.7万人,9月为720.7万人"次级贷款危机显现以后,失业

率呈逐步恶化趋势。

1.1.2美国采取政策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首先挺身而出并不断使用其娴熟的公开市场操作和降息等手段,试图为市场注入有效运转所需要的流动性和信心"联邦政府随后跟进,同美联储联合实施经济刺激和金融救援行动"这些行动涉及金融救援!

经济刺激!

机制改革!

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其中金融救援行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市场注资和降息

(2)机构注资机构注资主要有以下三种办法:

第一,提供资金支持机构重组"如2008年3月,美联储向摩根大通银行提供290亿美元贷款,以/跳楼价0收购贝尔斯登"第二,收购问题资产和资本注入,第三,国有化"(3)投行转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允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从投行转型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

1.2国内货币政策

1.2.1经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及相应政策

1.2.1.1消极影响:

(1)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业价值约200亿美元的证券产品"由于美国金融业面临巨大困境,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的证券产品也面临着巨额贬值甚至清算的噩运"

(2)对我国外贸业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GDP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离不开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美国经济的疲软。

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这势必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2009年1一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

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进出口的不利影响明显地显现出来,区别只是不同月份影响程度的不同而已"

(3)对我国消费信心的影响

消费者的预期指数自2008年7月份见顶以来持续下滑,12月跌至100.8,

今年4月又跌至89"

(4)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对风险厌恶普遍上涨。

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下滑会造成企业投资热情下降;同时由于外部环境恶化,境外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减弱;国际资源价格可能出现较大反弹,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的投资下降"。

1.2.1.2积极影响

(1)外部经济压力减小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明显减小,尽管我国所获得的外贸订单数额有所下降,.但我国对外贸易的纷争和摩擦案例也明显减少,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减小"这有利于我

(2)外部市场环境状况好转

我国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也有所缓解,对我国改善国际资源战略布局更有利,对我国通胀压力降低以及某些产业竞争力提高有利"

(3)我国软实力得以提高

危机使我国软实力得到提高,将影响国际政治格局调整"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至少从量上改变了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上的非对称性,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以及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会加大我国在未来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同时也会对实质性地推进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机制起到积极作用"

1.2.1.3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在2007年到2008年年中经历了较高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相应的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而到了2008年下半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货币政策又紧急转向,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减轻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拖累,刺激经济的快速复苏。

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货币政策调整频率的高峰年,全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多达70次,这一高频率的政策调整延续到了2008年,这也标志着中央银行对政策的调整更为密集和灵活。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货币供应量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2.1货币供应量变动分析

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求,因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趋势。

我们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层次与结构的变动分析,来把握危机后我国社会总需求的相对变动。

2.1.1各层次货币变动分析

2008-2012年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

年份

货币和准货币

货币

流通中的货币

M2(亿元)

M2同期比增长率(%)

M1(亿元)

M1同期比增长率(%)

M0(亿元)

M0同期比增长率(%)

2008

475166.60

-

155382.27

-

31759.06

-

2009

606225.00

27.58

191729.95

23.39

35598.59

12.09

2010

725851.80

19.73

224286.95

16.98

40758.58

14.49

2011

851590.90

17.32

271047.45

20.85

47291.49

16.03

2012

974159.50

14.39

284496.84

4.96

51773.58

9.48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绝对数呈逐步上升,但各自的增长速度并不完全同步。

M0增长速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即从2009年到2011年增速缓慢增加,但同期M1、M2的增长速度高于M0的增长速度,这是由于货币的“乘数效应”造成的;而2012年M0增长速度大幅降低,达到三年来的最低点9.48%。

2009年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增发货币使得该年三个口径的货币供给量都大幅增加;但随后三个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都逐步放缓。

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中可以发现,我国这几年实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2.1.2货币供应量结构变动分析

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M0、M1、M2反应了不同层次货币的流动性大小,各层次货币比重的大小,可以反应货币整体的流动性大小。

下面对2008-2012年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结构进行分析:

2008-2012年我国货币供应量结构变动

年份

M0(亿元)

M1(亿元)

M2(亿元)

M0/M1

M0/M2

M1/M2

2008

31759.06

155382.27

475166.60

20.44%

6.68%

32.70%

2009

35598.59

191729.95

606225.00

18.57%

5.87%

31.63%

2010

40758.58

224286.95

725851.80

18.17%

5.62%

30.90%

2011

47291.49

271047.45

851590.90

17.45%

5.55%

31.83%

2012

51773.58

284496.84

974159.50

18.20%

5.31%

29.20%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从表中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M0在M1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且在2011年达到最低点17.45%;M0在M2中的比重逐年缓慢下降,由2008年的6.68%下降到2012年的5.31%;同时M1在M2中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在2011年至2012年下降幅度较大,2012年最低值为29.20%。

这说明这个时期我国货币供给量流动性偏小,经济景气度不足。

2.2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因素探究

引起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因素有多种,这里,我们主要从我国货币政策的角度进行探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次贷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

我国货币政策无论从角色、方式还是其发生的作用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也在不断变化,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难度非常大,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具有时滞问题,再加上很难对外部冲击做出精准判断,所以尽管中国在金砖四国里面反应还算迅速,但是事后来看仍有改进空间。

一理论分析

1.信贷规模:

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是通过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而形成的。

1998年开始,中央银行取消了贷款限额管理,存款货币银行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存款货币银行是否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和再贴现取决于其信贷意愿。

经济的景气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

2.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制度,同时也是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其在货币信贷数量控制、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利率调节,以及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限制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出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讲,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产生多倍收缩货币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巨斧”或“猛药”。

3.财政收支: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代理财政金库是它的重要职能,因此,一切财政收支都要经由中央银行的账户实现。

财政收入过程意味着货币从商业银行账户流人中央银行账户;财政支出过程则意味着货币从中央银行账户流入商业银行账户。

财政收入过程实际上就是普通货币收缩为基础货币的过程;财政支出过程实际上就是基础货币扩张为普通货币的过程,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倍数减少或增加。

二实证分析

1.我国贷款利率调整,扩大信贷规模。

2008年到2012年央行存贷款利率调整

 

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

调整时间 

六个月(含)

一年(含)

六个月(含)

一年(含)

2008.9.16

6.21%

7.20%

3.51

3.87

2008.10.08

6.12%

6.93%

3.24

3.6

2008.10.30

6.03%

6.66%

2.25

2.52

2008.11.27

5.04%

5.58%

1.98

2.25

2008.12.23

4.86%

5.31%

2.2

2.5

2010.10.20

5.10%

5.56%

2.5

2.75

2010.12.26

5.35%

5.81%

2.8

3

2011.02.09

5.60%

6.06%

3.05

3.25

2011.04.06

5.85%

6.31%

3.3

3.5

2011.07.07

6.10%

6.56%

3.05

3.25

2012.06.08

5.85%

6.31%

2.8

3

从表中可以发现我国央行存贷款利率都有所下调,且下调幅度相同。

存款利率降低,居民储蓄减少,消费增加;贷款利率降低,信贷规模扩大。

总之,货币供应量增加。

2.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2012年2月24日的变化

(单位:

百分点)

时间

大型金融机构

中小型金融机构

08.9.25

17.50%

16.50%

08.10.15

17.00%

16.00%

08.12.5

16.00%

14.00%

08.12.25

15.50%

13.50%

10.1.18

16.00%

13.50%

10.2.25

16.50%

13.50%

10.5.10

17.00%

13.50%

10.11.16

17.50%

14.00%

10.11.29

18.00%

14.50%

10.12.20

18.50%

15.00%

11.1.20

19.00%

15.50%

11.2.24

19.50%

16.00%

11.3.18

20.00%

16.50%

11.4.21

20.50%

17.00%

11.5.18

21.00%

17.50%

11.6.20

21.50%

18.00%

11.12.5

21.00%

17.50%

12.2.24

20.50%

17.00%

数据来源:

网易财经

可以看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总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高于中小型金融机构,且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同时可以发现,2009年年初,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较低,后期在波动中增长,这说明中央银行在逐步回笼资金,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3.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经济学。

它的经济思想说明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货币供给影响到真实经济的产出和就业。

关于货币政策的观点为: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利率来影响产出;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国家就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增加有效需求的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传导机制:

货币供应量M增加→实际利率水平i下降→投资I增加→总产出Y增加

投资方面:

 

分析2008年至2012年的货币供应量情况,数据来自中国相关统计年鉴

现象分析: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货币的供给量与GDP的增长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的关系。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增加。

且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货币的供应量的现象正符合国家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们认为我国的GDP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的。

具体分析如下:

现象分析:

从2008年以来我们发现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加大,央行的利率是先下降后略有上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根据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传导机制,当货币供应量增大时,实际的利率水平会下降。

我国的利率水平基本符合传导机制。

现象分析:

从图中我们可知,根据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增长的具体传导机制,利率下降可使投资增加。

当投资增加时,引起的总产出Y增加。

于是则另一个效应也开始产生效用:

总产出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Yd增加→消费C增加→总产出Y增加,所以相应的在经济增长后,我们的消费也在增加,对经济增长进一步的增加产生正影响。

所以对GDP增长影响最大的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投资。

其次对GDP增加影响较大的是最终消费支出,最后是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的贡献。

图中的变化现象也比较符合此规律。

 

2008-2012年我国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

年份(年)

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百分点)

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百分点)

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百分点)

2008

4.24

4.51

0.95

2009

4.58

8.06

-3.54

2010

4.49

5.5

0.42

2011

5.26

4.44

-0.39

2012

4.24

3.63

-0.25

从表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最终消费和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反而是副作用。

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双顺差使人民币升值,抑制了我国的出口,而收入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进口的增加,二者的双重作用使净出口额减少,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

但是总的消费和投资产生的正作用大于出口带来的小副作用。

综上所述,2008年-2012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产出也会增加,货币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

4.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从理论上研究,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货币供给过多,因为实际

经济增长率不可能与货币供给增长率同步,过多的货币必然要被物价上涨消化或者货币流通速度所吸收;在中国近年来为了消除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疲软,一直是低利率政策引导经济运行,现在面临着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国际上一般采用CPI指标来观察某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程度,虽然它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这一部分,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但数据容易搜集,公布次数较为频繁,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所以我们选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我们可以利用货币数量理论,结合货币乘数效应理论,来验证货币供应量与通胀率的关系:

如果货币数量理论成立,那么就有:

Mv=Py,

在这个被称为交易方程的式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P示一般价格水平;y表示实际收入水平。

交易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下式:

InM+Inv=InP+Iny

如果对上式作恒等变形,那么有:

InP=Inv+InM一Iny

在离散时间条件下,对上式两边同时取差分得到:

d(lnP)=d(lnv)+d(1nM)一d(Iny)

从上式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所反映的价格水平变动与货币流速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正向相关,与实际国内收入变动负向相关,它等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与货币供应量变动的总和减去实际国内收入增量。

 

运用这一观点,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出2008-2012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说明了我国在这期间确实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

CPI的增长率在2009年出现了下降,之后呈上升趋势,2012年又有所下降,从而更加验证了我国确实存在通胀现象。

 

200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其增长率之间的对比

年份(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货币供应量M2(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年=100)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

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

2008

314045.43

475166.60

105.90

9.60%

17.80%

5.90%

2009

340902.81

606225.00

99.30

9.20%

27.70%

-0.70%

2010

401512.80

725851.80

103.30

10.40%

19.70%

3.30%

2011

473104.05

851590.90

105.40

9.30%

13.60%

5.40%

2012

519470.10

974159.50

102.60

7.70%

13.80%

2.60%

从上表可明确得到2008-2012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我们也确切证明了一段时间内较高的货币增长率会导致通货膨胀。

表中CPI的变化率与GDP实际增长率和M2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基本吻合,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GDP的增长变化与M2的增长变化在前,CPI的变化在后,也就是说CPI对M2和GDP的实际增长变动具有滞后性,这也与现实生活和经济理论相一致。

综上所述,我国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广义货币增长率的影响,一段时间较高的货币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只有将货币增长率最终下降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能大体稳定下来。

5.总结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我们发现:

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关系。

自2008至2012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刺激了我国经济增长。

这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通过乘数效应最终增加经济总量。

因此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产出也会增加,所以货币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一方面会刺激货币供应的扩大,但同时又会引起物价的迅猛上涨。

因此,政府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应控制物价上涨的幅度,保持一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并且考虑到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滞后作用,货币当局和政府更应该审时度势,积极地寻求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社会需求的平衡点。

最后,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物价的监管、预警、预测的能力建设,提高与完善货币政策调控的预见性、适当性、积极性、针对性与有效性,主动地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形成合理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合力的经济行为。

国家应该积极地营造健康的经济金融环境,健全金融市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

货币当局应该在通货膨胀之前及时做出反映,减少滞后效应,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建立预警机制以控制通货膨胀,而不是在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对其进行调整,这样成本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30-178

[2]凯恩斯著,徐毓楠译.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3

[3]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