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2588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docx

Unit4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Unit4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3.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8.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生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地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到实现的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

商品生产者所产生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获得正常收益,因为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工作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

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力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会发财致富。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可能亏本,甚至破产。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是经常发生的,屡见不鲜。

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商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资本的本质以及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B.它为解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表现:

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5.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6.资本积累的后果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7.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资本主义制度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而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有力的统治。

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

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

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

3.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1)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其论据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从感性出发而趋乐避苦,总是从生理的本能的需要而追求于己有利的食物,从而得出人的本性是极端利己的结论。

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宣扬人生的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

为此就要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实现其个人利益和享乐的金钱,因而赚钱成为实现其人生利益的最好手段

(2)资产阶级的借记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的,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

他们表面上强调要维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实际上是要求尊重资产者的价值和尊严,实现和保障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

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特征就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

(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

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Unit5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3.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比重、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M=m’·v·n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生于价值率的高低。

年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即M’=(m’·v·n)/v=m’·n

(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I(c+v+m)=Ic+Ⅱc和Ⅱ(c+v+m)=I(v+m)+Ⅱ(v+m)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顺序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1.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3.平均利润的形成

(1)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从而会导致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4.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时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于变化都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6.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只能包括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业资本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和缩短流通时间

3.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