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2672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16届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

高成金审题:

徐望军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

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

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

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

《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

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

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

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

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

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

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

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

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D.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除富顺知县。

公廉恤民,治声大起。

忧归,补邯郸。

入为工部主事,历郎中。

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成加俸。

连丁内外艰。

服除,补兵部,擢保定知府。

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

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

历迁易州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

并以清望,荐章十余上。

隆庆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

未上,改四川。

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

郡县卒岁团操成都,清罢之。

番人入贡,裁为定额。

痛绝强宗悍吏,毁者亦众。

陕西贼流入境,巡按御史王廷瞻劾清纵寇。

大学士赵贞吉言:

“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

任事臣欲为国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

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

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击,惟全躯保位为得计矣。

”疏奏,不允,命解官听调。

清遂不出。

万历二年,起抚山西。

未赴,改贵州。

历两京大理卿,三迁刑部尚书。

张居正当国,尚书不附丽者独清。

居正既卒,籍冯保家,得廷臣馈遗籍,独无清名,神宗深重焉。

会吏部尚书梁梦龙罢,即以清代。

日讨故实,辨官材,自丞佐下皆亲署,无一幸进者。

中外师其廉俭,书问几绝。

甫半岁,得疾归。

帝数问阁臣:

“严尚书病愈否?

”十五年,兵部缺尚书,用杨博故事,特诏起补。

遣使趣行,而清疾益甚,不能赴。

又三年卒。

赠太子太保,谥恭肃。

清初拜尚书,不能具服色,束素犀带以朝。

或嘲之曰:

“公释褐时,七品玳瑁带犹在耶?

”清笑而已。

选自《明史严清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B.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C.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D.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艰”即“丁忧”,指的是古代官员的亲人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一种制度。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七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清善于治理,有名声。

他考中进士担任富顺知县,治理名声兴起;他担任工部主事,搞建筑的官员不敢牟利;他在多地任职,因美好的名声被举荐。

B.严清敢于作为,遭到嫉恨。

他取消士兵每年在成都的操练,栽决外族进贡数额,严厉打击坏人,很多人说他的坏话,有人弹劾他,他因此被罢官。

C.严清崇尚简朴,深得皇帝信任。

他刚担任尚书时,因为不能备办符合身份的颜色的衣服被人嘲笑,但他不以为意;皇帝器重他,惦记他的病情。

D.严清正直公正,不阿权贵。

他是尚书中唯一不依附张居正的人,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张的家,获得登记大臣赠送财物的簿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

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

(5分)

(2)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后游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8.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试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   ▲  ,  ▲ ”的比喻形象说明积累不够就不足以承载重负,就好比倒在堂上洼地里的一杯水只能托起小草一样。

(2)《归去来兮辞》中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尽其余年的句子是:

“ ▲ ,

 ▲ ”。

(3)《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自己在无端被黜后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心志的诗句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

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

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

“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

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

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

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

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

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

”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

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

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

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

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

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

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

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

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

“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

”有时还加上说:

“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

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

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

“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

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

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

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

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

“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

”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

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

”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

“其俗柔靡,人轻节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D.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里,表现出吴老先生从巴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2)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

王肖潇朱东君

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

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

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

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

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

有同学问他:

“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

”他回答:

“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

“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

况且才二十几岁!

”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

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

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

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的学生说:

“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26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

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

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的宣言”。

他借易卜生之口说:

“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XX百科)

②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

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

③1919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4条纲领: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

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

(《“男神”胡适》)

④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

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

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

(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做法可知,胡适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

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必须废除。

B.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老教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程的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老师。

C.文章引用傅斯年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但讲授中国哲学史体现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二是告诫学生们不能把胡适赶出哲学系。

D.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的具体原因至少有四种:

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

E.这篇文章主要选取了胡适在北大任教授的相关材料,介绍了胡适担任教授时遭遇的困境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等,语言平实,对胡适的评价客观、公正。

(2)文本写陈汉章讲中国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位“新文化领袖”,胡适有哪些突出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不改其乐当然是很好,__________究竟不大好,营养不足,所以颜回活到四十一岁短命死矣。

②1949年初,他和进步教授一起,__________,欢迎解放军进驻北平,热情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③真实的情感最能在简朴生活中流露出来。

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__________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

A.箪食壶浆箪食瓢饮箪食豆羹B.箪食豆羹箪食壶浆箪食瓢饮

C.箪食瓢饮箪食豆羹箪食壶浆D.箪食瓢饮箪食壶浆箪食豆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休闲旅游业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B.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日前发布,中国石化集团连续八年蝉联榜首,中石油、工商银行等国有企业排民靠前,而民营及民营控股企业排名靠后。

C.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不但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能,而且社会用证单位能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认定,这能有效防止身份证被冒用。

D.从今年起,新开办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政府一次性三万元的注册资金补贴,还可以减免十万元税收和十万元贴息贷款的政策扶持。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民俗,,。

在文字出现以前,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有了,便有了。

文艺张扬民俗,民俗在不断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得到重塑和创新。

这样看来,是一个问题,更是一个问题。

①是地域文化的沉积

②探讨文艺话语保护和传承民俗

③文字记载和文艺话语载体

④承载着博大深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⑤寻找文艺介入民俗的有效切入点

⑥生动鲜活、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A.①④③⑥②⑤B.④①⑥③②⑤C.①④⑤⑥②③D.④①②⑤⑥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