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2685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docx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第一节沿革

20世纪20年代,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同时,市场上出现外国的收音机。

民国12年(1923年)1月,美商与华商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自建广播电台,并出售收音机。

其时,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机接收该台的广播。

翌年

10月,苏祖国等7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

工厂

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1001型矿石收音

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1651型五灯中波

 

到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

民国25年,全上海收音机的拥有量约10万台,绝大多数是外国制品。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受到打击。

趋于停滞状态。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了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

民国36年,上海无线电工商企业有235家。

但由于成套无线

电零件从国外进口,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使上海收音机约有30%以上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企业仅7家,从业人员共100余人。

1949年5

月上海解放,国家在政策上扶植无线电私营企业,1952年7

月,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播器材厂,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

重点发展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

这一时期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录音机制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第一台101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和第一只录、放、抹复合磁头。

1953年,月产量达20台。

管理无线电、

1956年1月,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成立,该公司对原有无线电企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等产品。

当年生产收音机6.85万台、扩音机3372台。

1958年3月,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汽车收音机问世。

同年

7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两台上海牌101型44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60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给仪表电讯系统的10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了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12家骨干大厂,为发展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

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

上海无线电三厂于1960年试制成功663—2—6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在全国第一届收音机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2年,该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

上海无线电四厂的593—2型、593—4型收音机获一等奖。

1961年,上海无线电二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提

供了一套扩音系统控制台。

以28A型和4B3型晶体管收音机为代表,带动了一批小型和微小型元件的生产,然后促进了晶体管化的广播电视整机的发展。

1963年12月,国家对晶体管收音机实行免税,并决定降价21%,从而刺激了消费,促进了生产。

1966年4月,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成立。

当年,公司所属18家工厂,年产收音机38.8万台、录音机

4600台、扩音机800台。

其中全市晶体管收音机产量比1957

年增长5倍多,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

1969年8月,

上海建造卫星地面接收站,并通过对美国宇宙飞船登月实况接收,意识到国内电视业同国际差距甚远。

1970年1月,全国召开第一次电视专业会议,上海根据会议精神,成立上海市电视会战办公室,组织9个局、100多家单位协作攻关,

共同发展电视工业。

同年,上海国光口琴厂,上海玩具十四

 

视机。

接着,金星金笔厂试制出两台49厘米晶体管、电子管混合式彩色电视机。

上海无线电三厂攻克了解码、锁相、会聚、耐高压等技术难题,在1972年试制出春雷牌3S2型

质量

47厘米晶体管彩色电视机。

开始试制电视机成本较高,不尽如人意。

从1973年起,上海组织了由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牵头的电视机联合设计小组。

1975年,完成了联合设计产品的技术鉴定。

上海无线电十八厂运用联合设计的成果,试制出飞跃牌9D3型23厘米黑白电视机。

上海无线电四厂

仿照军品生产的要求,提出了机械干扰、气象干扰条件下的试验方法,为增强产品抗干扰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1977

年全国首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中,上海无线电四厂的凯歌牌4D7型、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飞跃牌9D3型、上海人民无线电厂的星火牌JDS3型23厘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分别

、三名。

期间,上海无线电三厂、四厂,上海

转发设备。

1973年初,上海研制的彩色电视发射、接收设备运往北京,在5月1日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节目试播中应用成功。

上海无线电四厂于1973年试制成功五路和单路遥控应用电视,并于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

还有上海录音器材厂等单位试制成功大型四磁头黑白录像机和黑白投影电视。

1978年12月,上海市电视工业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分散在轻工、仪表、电子、手工等系统的主要电视机生产企业

50家单位,经调整改组,初步形成了从配套到整机专业化条龙生产。

1979年,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和上海市电视工业公司共拥有职工36494人,其中技术人员3355人,年工业总产值7.3亿元,利润总额1.35亿元。

全市年产收音机280万台、录音机10万台、电视机48.6万台。

1981年8

月,两家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

该公司拥有44家企事业单位,职工41237人,其中技术人员3870

人,集中了“凯歌”、“飞跃”“、金星”“、红灯”“、上海”“、春雷”、

海燕”七大名牌商标的产品,年产收音机482万台、录音机

17万台、电视机104万台,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30%、35%。

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成立后,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契机,全面提高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1981年,上海一O—厂全面改造完成10条收音机流水生产

线,当年收音机产量超过100万台,成为国内收音机产量最高的工厂。

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推广了上海一o—厂改造生产线的经验。

到1985年,公司系统主要收音机生产厂的装配实现了半自动化。

从1980年到1985年,用于扩建、改建厂房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用汇6300

万美元。

其中,用于电视机生产体系改造的投资为1.87亿元,用汇3649万美元,建成上海电视一厂一条年产20万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

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四厂各建成一条年产

15万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

从而使黑白电视机年产能力达

200万台,彩色电视机年产能力达70万台;用于录音机生产体系改造的投资为9250万元,用汇1300万美元。

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分别建成采用环行插件线、波峰焊接等先进设备的年产15万台录音机的多功能生产线和用计算机控制的录音机生产线。

公司系统各专业配套单位也同步改造,印制线路板、电子调谐器、彩色电视机行输出变压器、录音机

磁头、录音机机芯等生产线。

通过这时期的引进改造,使上

年代,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平均每年投产的整机新产品只有

10余种,而1980〜1985年,平均每年投产的新产品达60

余种。

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几乎每两年更新一次。

至1985

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三机产品实现了全面更新换代。

1985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工业总产值达21.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实现利润达3.1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9%;年产电视机224.2万台、录音机146万台、收音机

379万台,除收音机平均每年仅增长2%外,电视机、录机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5%、46%。

公司拥有各种产品的半自动流水生产线达100条。

1986年11月,属行政性的上海市广播电视工业公司撤销。

实行行业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

这一年起,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普遍确立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金星牌C46—1型、上海牌Z647—1A型、飞跃牌37D1—2型和凯歌牌4C3701型等彩色电视机经专家审定,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15000小时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广播电视制造业加快国产化的步伐。

1990年5月,

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成立。

年末,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系统内从事广播电视整机生产和为广播电视产品直接配套的生产企业有31家,工业总产值达38.6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年生产彩色电视机66万台、黑白电视机318

万台、收录机49万台、收音机131万台。

此外,还少量生产洗衣机、空调器、应用电视、电话机、录像机、微波炉等

产品。

同时,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有所削弱。

产量比重下降。

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从1985年的15%、13.6%、

16.2%下降到1990年的6.5%、1.7%、6.8%。

第二节产品

、收音机民国12年(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通过自建的无线电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

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机接收该电台广播节目,这是上海地区出现的最早批收音机。

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民国13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

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

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

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

翌年

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民国

22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号矿石

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

民国24年10月,该公司生产出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

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

f,冲

造。

此后,

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

其中以中雍无线电机厂规模较大,仅次于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5年生产出标准三回路一灯收音机与直流三灯收音机等产品。

此外,尚有华昌无线电机厂、亚尔电工社等,都先后生产过一灯到五灯收音机。

虽然生产手段较落后,产品数量不多,但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民国25年,随着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收音机在全市逐步普及,总数约在

10万台以上,但几乎都是国外制品,使得国内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发展缓慢。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无线电制造业进一步受到打击。

民国31年,侵沪日军禁止市民使用七灯以上的收音机,并强迫市民拆除收音机的短波线圈,各无线电制造厂在日伪统治下,生产陷于停滞状态。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民族无线电制造业重新得

235

到恢复,同时又发展了一批新的无线电厂商。

民国36年年底,上海电器工商业共有590家,其中无线电工商业为家。

同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上海建立研究所,制成资源牌台式和落地式八灯高档收音机。

但由于官僚资本企业从国外进口大批成套无线电零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给民

族无线电制造业带来新的打击。

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电讯工业约有30%以上工厂处于停工与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仅剩7家工厂和工场,从业人员共113人。

从1949〜1952年,由于国家大力扶持,生产状况普遍好转,

1952

全市新增电讯器材制造企业558家,职工增至2032人。

1955年,收音机产量增长了10倍。

1957年,宏音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美多牌563—A型六灯三波段电子管大台式收音机。

该机采用高低音调节、短波展宽装置,在1958

年全国首届收音机评比中获第一名。

同年,上海广播器材厂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红旗牌轿车配套生产汽车收音机。

年底,研制成功上海牌382型自动调谐汽车收音机。

在研制过程中,解决了自动调谐的宝塔形高频线圈的绕制技术,并首次采用鞭状天线的制造工艺。

该厂与铜仁合金厂协作试制用于电磁吸铁的新材料——阿姆可纯铁。

382型机于1959年投产,至1960年止,共生产了643台。

同时期,该厂还试制成功上海牌131型交流七灯一级收音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该机在1959年第二届全国广播收音机观摩评比会上获一等奖。

该产品共生产58773台,其中外销6700台,1961年该产品转给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

1958年3月,宏音无线电器材厂由工程师张元震领导的试制小组与天和电化厂等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该机为旅行式超外差式广播收音机,

全机采用7只晶体管,所有50多种零件均为超小型。

1959

年国庆节前夕,上海无线电器材厂首次批量生产300台

 

以环氧树脂,从工艺上保证线路绝缘。

首次实现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商品化。

同年,该厂还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汽车收音机,于9月27日装置在凤凰牌轿车内。

1960年秋,

海收音机制造业开展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顿。

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的261—A型六灯两波段收音机,因质量问题在《解放日报》上受到批评,企业经过半年严格整顿,使

该产品由三类跃为一类产品,并在第三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

 

年,在全国广播接收机观摩评比中,评选出7种质量最好的收音机,上海产品占5种,其中上海无线电三厂生产的美多牌663—2—6型六灯交流收音机名列榜首。

该机装有高低控制网络,音质优美,附有新型电眼指示管,采用双套旋钮,外形美观。

1962年初,上海无线电四厂试制成功4261型收音电唱两用机,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颇受消费者欢迎,还少量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60年代,晶体管收音机取得很大发展。

1962年10月,上海无线电三厂率先制成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美多牌28A型便携式八管中短波段晶体管收音机,并

建成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

该机采用超外差式线

宏亮动听。

继后,上海无线电四厂生产了4B3型六管晶体管收音机,该机为国内最小型晶体管收音机,可置于衬衫口袋

中,深受消费者欢迎。

同期,上海无线电四厂为长春第一汽

4B4型汽车收音机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771台,是国内首次批量生产的晶体管汽车收音机。

1963年,上海市晶体管收音机产量仅占收音机总产量3.3%,1965年上升为

59.7%,首次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产量。

1967年5月,群益

电讯厂设计开发了国内第一台硅晶体管67—5型晶体管收音机,奠定了硅晶体管在收音机上应用的基础。

该时期晶体管收音机能够迅速发展,主要是国家对晶体管收音机生产实行定期免税和对装配晶体管收音机用的小型元件及半导体器件实行免税一年的经济政策。

到1969年止,上海累计生产晶体管收音机173万台,占同期全国晶体管收音机总产量的

三分之一。

1975年,上海一0—厂开发成功海燕牌T241型

二管四波段交流二级台式收音机,以晶体管取代电子管。

该机在全国第七、八届收音机评比中,连续获得一等奖,1981

年,为上海广播电视制造业首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该机质量稳定可靠,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7300小时。

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输出功率大,城乡、边疆地区均适用。

机内装有

6英寸和4英寸X6英寸扬声器各一只,配以大型木壳,外形

布局合理,富有时代感,声音宏亮,音质优美。

1975〜1984

分畅销。

年累计生产28.61万台。

一段时间内凭票供应,

7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收音机需求日增,促进了上海地区收音机进一步发展。

1972年6月,上海无线电二厂设计生产红灯牌711型六灯两波段大台式电子管收音机,以音色丰富、

质量可靠、外形美观,风靡市场。

自1972〜1980年共生产

了186万台,创同期一种型号收音机产量最高记录。

1974

年,该厂又为需要高灵敏度接受监听的用户及专业单位,生产了200台红灯牌735型全波段便携式一级收音机。

该机采用MOS双栅场效应和T型场效应管,提高了高频增益和选择性,其中可变中频通带和调频10.7兆赫陶瓷滤波器技术的应用系国内首创,波段高频转换采用回路鼓转换开关技术,填补了国内波段高频转换用小型开关的空白。

1975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天津召开的全国高级收音机技术交流会上,该产品的设计试制专题报告获得好评。

1976年,上海无线电二厂再次推出适合农村需要的大喇叭、大电池、低价格的红灯牌753型一波段小台式晶体管收音机,音质较响亮,既可摆设又可随身携带。

自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产量突破

的产

300万台,为国内同类产品中产量最高、经销历史最长

品。

1977年,上海华丰无线电厂生产长风牌CF—2型12

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该产品曾多次在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

中获奖。

1978年7月,上海无线电三厂推出春雷牌3T9型

机质量评比中均获一等奖。

该晶体管台式收音机不仅在外形款式、音质上可与电子管收音机相媲美,且具有使用寿命长、耗能量低等优点,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晶体管收音机音响效果差的偏见。

1980年前后,随着收录机的兴起,上海地区收音机需求量逐年下降,晶体管收音机销量,

1980年为102.56万台,1985年为57.3万台,到1989年只有32.41万台。

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

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组合式发展。

特别是在突破了调频、立体声、集成化等关键技术后,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1979年10月,上海电视十二厂试制成功上海牌7900型八管三波段超外差式钟控收音机,采用液晶显示,走时准确,收音机末级采用OTL电路输出,该机具有收听中短波调幅广播、定唱、定闹、定时关闭、标准时间、秒表、重复时间和计数器等多种功能。

适应了各种消费层次的需要。

1982年,上海群益无线电厂生产蝴蝶牌200—A型调频调幅三波段便携式集成电路收音机,成为上海地区较早实现收音机生产集成化工厂之一。

1983年7月,上海华丰无线电厂运用价值工程设计生产的长风牌CF—3530型六管一波段收音机,是

台采用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袖珍机。

该机成本利润率达13.3%,为同类产品中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

同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十五厂,试制成功世界牌XS402—B

型单波段袖珍式集成电路收音机,为上海地区第一台袖珍式

集成电路收音机。

1984年5月,上海科学仪器厂研制成功

S—201型袖珍式调频调幅立体声收音机,填补了国内袖珍式立体声收音机的空白。

1985年,上海群益无线电厂推出蝴蝶牌115型袖珍式调频调幅立体声超薄型收音机,全机采用4块集成电路,性能稳定可靠,是国内最薄型的袖珍式立体声收音机之一。

80年代中期,上海无线电三十五厂先后生产了单价仅14元的世界牌单波段袖珍式收音机,价格20元的单波段便携式收音机。

这些收音机或以名牌优质、或以款式新颖和价格低廉之优势,在市场总需求量下降的趋势下仍然供不应求。

90年代初,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收音机联合设计小组,研制了太阳能收音机,对提高收音机发展水平作新的探索。

二、唱机民国21年,上海有60余家唱机(留声机)、唱片厂,其中英国电气音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公司(也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生产规模较大。

30年代后期,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开始生产手摇唱机,从国外进口机芯,木壳外加工,自行装配整机。

民国35年,上海亚洲无线电厂为响应“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号召,开始仿制单速电唱机。

该机参考国外样机,自制单相罩极式电动机及磁极式唱头,年内开始批量生产,商标定为绿宝牌。

由于该唱机系国内自产,又属首次上市,产品质量稳定,受到消费者欢迎,购买者大多为文艺界人士。

1953年,上海五金交电公司对绿宝牌电唱机实行包销。

1952年12月,上海唱片厂利用上

海百代唱片公司遗留下来的模具和库存零件,生产发条驱动

 

唱片厂手摇唱机到1956年停产,累计生产390389台。

 

上海录音器材厂等单位先后研制生产了多种多速电唱机。

1959年,上海录音器材厂研制成功上海牌C94型四速电唱机,该机被选为国庆10周年献礼产品。

该厂从1958年到

1968年共生产各型电唱机429981台。

1965年4月,中国唱片厂研制成功中华牌206型四速电唱机。

该机频率响应为

100〜7000赫,不均匀度小于12分贝。

由于采用了多级避

震装置,使整机转盘信号噪声比大于26.4分贝。

拾音器是晶体式,采用耐磨的人造红宝石唱针。

唱机内带有放大部分,可以随时放音,不需另接放大器。

该厂从1965〜1989年共

生产206型电唱机195.98万台,占历年唱机总产量的

 

207、208、209型等电唱机,系供广播电台、列车等专业用

多速电唱机。

其中,207型电唱机在1964年北京全国工业年中国唱片厂首次研制国内第一台电子管收唱两用机(中华牌501型)。

1963年,上海录音器材厂的C84电唱盘与上海无线电四厂的凯歌电子管收音机配套,组合成收唱两用机,出口香港、马来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上海录音器材厂的C84电唱盘与上海广播器材厂上海牌电子管收音机配套,组合成收唱两用机,出口香港和东南亚。

1968年底,上海电声厂研制成功葵花牌晶体管三用电唱机和四用电唱机。

三用电唱机为直流两速电唱机,附有七管三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具有收音、扩音、电唱功能,主要适用于农村、部队。

广播时,该机可带动10瓦或25瓦高音扬声器两只,供300

人左右会场使用。

作为有线广播时,该机可接40只舌簧扬声器,供收听广播用。

四用电唱机为便携式,具有每分钟33

转和78转两种转速,全塑外壳,造型新颖。

1971年生产11

万台。

中国唱片厂于1975年开始研制立体声唱片、唱机。

1978年,该厂试制成功的广播电台专用动圈式F2010型电

海一0一厂试制成功飞碟牌9410型全自动立体声电唱机。

该机可放唱每分钟33、45转的立体声唱片,也可放唱单声道密纹唱片。

采用两速全自动立体声电唱盘,压电陶瓷拾音头,具有自停、自动重放功能。

该机的技术性能指标为国家标准三级机水平。

1983〜1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