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26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2Word格式.docx

第三节讲述人口的合理容量,主要介绍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本章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二是城市化及其影响。

第一节讲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则深入到城市的内部,介绍了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原因、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以及功能区之间的合理规划,属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微观层次。

第二节讲述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可以看作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城市之间在规模、等级和数量等方面的联系,属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宏观层次。

第三节从城市化过程入手,讲述城市化。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个复杂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又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本节先总体讲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然后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及其主要原因。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密切、相互影响最深的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要了解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章重点阐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在此基础上,又分别讲述了有关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

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讲述农业的区位选择,阐述了农业区位的概念、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地域的概念及形成。

第二节讲述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阐述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重点分析了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

第三节讲述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阐述了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分布地区,并对其区位优势和生产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生产的特征、发展变化、工业区位分析等内容是工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本章介绍了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基本情况和区位分析的基本方法,共分三节。

第一节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主要介绍了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指出了几种工业的导向类型,然后阐述了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强调了环境、政策和社会因素在工业区位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讲述工业地域的形成,首先,分析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

其次,分析了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阐述了工业分散现象的成因及其意义。

第三节讲述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重点论述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区位优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地域联系日益密切,交通运输布局也在不断变化。

本章教材围绕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及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这一主线,重点讨论了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一节讲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主要介绍了五种现代主要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因素。

第二节讲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结合大量案例论述了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及发展的影响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深刻揭示了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

本章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及环境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科学地提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

本章共两节,第一节讲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介绍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特征及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表明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阐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并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第二节讲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主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讲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课时安排:

本模块共分24个课时,新授课18个课时,每章安排1个课时进行检测评价。

第一章设置3个课时学习新课,第二章设置4个课时,第三章设置3个课时,第四章设置4个课时,第五章设置2个课时,第六章设置2个课时。

教学方式:

必修2内容纷繁复杂,在教学时,要做到图文结合,尽量将地理知识逐一落实到图上;

指导学生平时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做到“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在教学时,可通过以下方法实施。

1.每一章教学前,根据导学案中的《课程纲要》编制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按照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教学。

2.课前,仔细分析《课程导学建议》,将学案分发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布置学生了解下一课时的内容、学习目标并布置预习任务。

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先让学生明确本课时学习的重难点;

然后要求学生通读教材相关内容,以使其对教材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完成《知识体系梳理》的填空内容,并提炼出本课时的主干,构建本课时的整体框架。

在此基础上,完成《基础学习交流》的问题,将在预习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填写在《问题生成》内,并要求学生了解《思维探究与创新》栏目的内容。

3.上课时,首先,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及其他同学随时进行纠偏和纠错;

然后,采用分组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学习《互动探究》的内容,并通过《技能应用与拓展》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测,达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训练其思维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多引导、多提问、多表扬,并多让学生参与,适时进行点评。

4.课后,完成《固学案》栏目中的练习,并督促学生进行反思、分析,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反思学习中的不足,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5.每章结束后,总结本章知识,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并通过对典例的探究,提升学生析题、解题、答题的能力。

一、评价指标

1.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课后作业上交情况,作业质量及平时练习情况。

3.探究作业和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4.各章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情况。

5.阶段性或地区性测试。

二、评价方式与结果处理

日常评价:

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如完成比例评价、正确率评价、主动性评价与创新性评价等)和每章结束后或期中、期末考试期间的阶段小结评价,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实践活动评价和学习档案评价等。

模块学习完成后,进行模块复习测试,模块测试成绩应结合日常评价综合分析,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最主要包括自我反馈、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

具体方式包括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并分析等。

在进行地理学习评价时,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掌握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掌握三种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知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出现的人口问题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3.学会阅读各种人口统计图,运用图表和人口状况数据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结合教材图1.3和图1.4,探讨不同时间段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原因,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特别注意:

在阅读教材图1.2“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时,要注意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变量,而且要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上相同的距离表示的时间差和人口数的差值是呈指数级变化的。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知道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

3.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分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描述三种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4.结合教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分析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及根本原因;

结合教材相关文字,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金字塔图、人口三维坐标图、人口数量变化曲线图的判读。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的判读。

本节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本节第一部分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其中,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对于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及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数量变化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

该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探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出现的人口问题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对于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①    率和②    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总趋势:

不断增长。

3.时间差异

(1)农业革命前:

极其缓慢。

(2)农业革命期间:

速度加快。

(3)工业革命后:

迅速增长。

(4)近100年来:

急剧增长。

4.空间差异

(1)变化特征

发展中国家增长③    。

发达国家增长④    。

(2)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

⑤    等。

发展中国家:

出生率高,就业困难。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⑥   率、⑦   率和⑧    率三项指标构成。

2.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原始型:

⑨    出生率、⑩    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空间差异

(1)发达国家:

    型。

(2)发展中国家:

传统型。

(3)世界: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

基本上实现了由

    型到

    型的转变。

【答案】 ①出生 ②死亡 ③较快 ④缓慢 ⑤人口老龄化 ⑥出生 ⑦死亡 ⑧自然增长 ⑨高 ⑩高 

高 

现代 

传统 

现代

1.二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以及国际大环境稳定,等等,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致使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

2.为什么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

【提示】 人口增长模式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

从人口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总体上应该是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这些都是促使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探究一 人口数量的时空差异

[互动探究] 1.根据教材图1.2和图1.3,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

之前

时期

工业革命

20世纪以来

数量情况

增长情况

【答案】 见[归纳总结]1。

2.读教材图1.4及表1.1,完成下表。

自然增

长水平

人口增

长特点

原因

今后变

化趋势

典型

国家

人口

政策

发达

保持较

低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

中国

水平

较高

增长

很快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答案】

自然

特点

发达国家

保持

较低

缓慢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中国、

印度

控制人

口增长

3.为什么说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其发展趋势与人口大国的人口自然增长密切相关?

【答案】 由于人口大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导致虽然其中多数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逐步降低,但人口数量仍在较快增长,并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4.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

为什么?

【答案】 不能。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政策、民族习惯不同,宜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对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瑞典来说,人们寿命延长、出生率下降,从长远来看必然带来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问题,所以这些国家应适当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的出生率。

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为限制经济发展速度的“瓶颈”,应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任何国家都应该根据本国国情来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点拨】 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世界人口变化也呈现出时间和区域间的差异。

[归纳总结]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人口数量和

增长状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

命前

数量少,增长极其缓慢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人口死亡率高

命期间

数量较多,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缓慢

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

数量持续增加,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抵御各种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不断提升

20世纪

以来

总量庞大,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伴随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升

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人口问题

探究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互动探究] 读教材相关内容和图1.6,回答下列问题。

(1)据教材图1.6,分析三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各有何特点,并完成下表。

长模式

出生率

(高或低)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长率(高

或低)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的能力提升;

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

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2)促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结合教材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不同?

地区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欧洲和北美

亚非拉

世界

【答案】 见[归纳总结]。

【点拨】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其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因而死亡率明显下降。

[归纳总结]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空间差异

模式类型

特征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

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空间差异

世界: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发达国家(欧洲和北美):

发展中国家(亚非拉):

中国:

基本实现现代型

续表

利弊

利:

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弊:

死亡率高,有时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劳动力充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年轻化,从而加大对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社会积累减少、经济发展缓慢、环境压力大、就业困难、教育水平低等问题,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利于社会积累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从而带来劳动力不足、兵源短缺、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

读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历史变化示意图和某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2题。

1.a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

A.3%   B.1.5%   C.2%   D.4.7%

【解析】 由图可知a年份的出生率为3%左右,死亡率约为1.5%,自然增长率约为3%-1.5%=1.5%。

【答案】 B

2.人口金字塔图所示国家的人口增长处于(  )。

A.阶段ⅠB.阶段ⅡC.阶段ⅢD.阶段Ⅳ

【解析】 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看,老年人口的比重大,应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阶段为低速增长阶段。

【答案】 D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

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于2030年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

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将更大。

材料二 2011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7.78。

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2)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较任何国家都快。

分析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合理建议。

(3)分析我国性别比失调的影响。

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平衡性别比?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2)题,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问题有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应对措施有延迟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

第(3)题,目前我国性别比过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会造成未来男性婚配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结构。

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社会性别歧视现象,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答案】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2)问题: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建议:

延迟退休年龄;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3)影响:

造成未来男性婚配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结构。

措施: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社会性别歧视现象;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答案】 ①传统型 ②缓慢 ③较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