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3453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docx

江苏专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专题讲义

本章包括以下专题:

一、阿房宫赋六国论学案

二、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学案

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学案

四、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五、劝学节选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学案

六、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并诗学案

七、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教材文言文复习——《阿房宫赋》《六国论》

[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

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患

②使

③暴

④举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再:

两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⑥D.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均为满足;③均为邀请,前一个是形象的说法,招致;⑥均为使退却,打败;②喜欢/爱惜;④大概/危险;⑤或许/有的人。

4.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用作动词,礼待

②未云何龙: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

③义不赂秦:

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

④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歌、弦,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

A项……的样子/助词,不译。

C项比/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D项凭借/因为。

6.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否定判断句

②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③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句

④赵尝五战于秦:

介宾短语后置句

7.在横线处填入所缺的字。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⑥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六王毕,四海一

①这里的“六王”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君王。

②“四海”指天下、全国。

又如: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

嫔、嫱,都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女官,实指皇帝的妾。

妃的等级比嫔、嫱高。

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3.而望幸焉

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

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4.奈何取之尽锱铢

古代重量单位。

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形容极为细微。

5.使六国各爱其人

这里的“人”实指“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

帝制时代对于君主与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如本句中的“人”。

避讳分避国讳与家讳两种。

(一)“可怜”“与”的理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可怜”。

①可怜焦土:

可惜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

值得同情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爱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亲附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和

③则与一生彘肩:

动词,给予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

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连词,和

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动词,允许、同意

⑦无乃尔是过与:

助词,吧

⑧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介词,给、替

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介词,和

 “与”作介词与连词时,意思相同,都是“和”“跟”的意思,只是词性难以区分。

这是掌握“与”字的难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如何区分呢?

颠倒前后语序,意思不变的,是连词,反之则是介词。

演练体悟 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2016年浙江卷第17题A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

解析 均为介词,和、跟。

②2014年山东卷第10题A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

解析 介词,跟/连词,和。

(二)如何掌握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实词

从大范围看,古汉语中存在而现代汉语中仍保留的词语都可看作古今同形词。

其中包括单音词如“山”,也包括双音词如“成立”;既有实词,也有虚词。

这里主要谈双音实词,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同形同义。

如“逦迤”“戏弄”等。

这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②同形异义。

看起来与现代双音词完全一样,但它是两个词。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普遍存在,因而这部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并解释其义,体会其特点。

①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量

②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与父辈

③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慧和力量

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成例

⑤而气候不齐:

气候,天气

⑥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出来给……看

⑦于是相如前进缻:

前进,走上前进献

⑧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内亲外戚,内外亲属

⑨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山东,崤山以东

⑩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细说,小人离间之言

 这种古今同形异义实词一般说来,很少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故在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两个词翻译。

它们如果出现在翻译句中,往往是得分点,须格外留心。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古今同形异义词现象。

①(清廷)购仰(田仰,人名)妻子急,踪迹至通明(沈通明,人名)家。

译文:

(清廷)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要点:

购,悬赏捉拿;妻子,古今同形异义词,妻子儿女;踪迹,名词用作动词,追踪觅迹)

②(梁彦光居相州,)邺都(相州治所)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2015年上海卷)

译文:

(梁彦光到了相州府衙,)邺都民俗复杂,百姓大多善变狡诈,给他编歌谣,说他不能治理教化。

(要点:

理化,治理教化)

③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2015年四川卷)

译文: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

(要点:

学者,学习的人;患,担心;及,到)

(三)精准翻译句子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该句翻译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译出被动句;②译出省略成分(“使”后的“之”字);③译出感叹语气。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易漏译“使”字,译不出感叹语气,形成有瑕疵的翻译。

因此,要做到精准翻译,须补出省略成分,准确译出或感叹或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答案 D

2.请辨别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点的11个词语,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瑜至,谓权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①汉贼也。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②江东,地方③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④,当横行⑤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请为将军筹之。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⑥;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驱中国⑦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⑧,必生疾病⑨。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⑩禽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权曰:

“老贼欲废汉自立⑪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选自《赤壁之战》)

①其实: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②割据:

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③地方:

某一区域。

④乐业:

乐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⑤横行:

依仗势力做坏事。

⑥后患:

以后的祸患。

⑦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⑧水土:

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

⑨疾病:

同今天“疾病”义。

⑩将军:

率领军队。

⑪自立:

不依靠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答案 ②④⑥⑧

阅读时如碰到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不要盲目地用现代汉语同形同语词的意义去解释,而要“瞻前顾后”,看看上下文,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想想它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是古今同形同义词还是古今同形异义词。

如初步认定了,可将其放入原文“代入检验”,文意通,则认定的意义正确;否则不正确。

教材文言文复习——《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

[学案目标] 1.这几篇文言文是重点篇目,既要全面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又要背诵重点段落。

2.重点掌握“相”“见”的特殊用法及判断句式。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等,等到”之义的文言词:

及、洎、逮、比、迨等。

表示“不久”之义的文言词:

寻、未几、已而、既而、已等。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  )

A.而刘夙婴疾病      婴:

缠绕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举:

举荐

C.当侍东宫当:

应当

D.殆有神护者殆:

大概

答案 C

解析 当:

担任。

②(  )

A.妪每谓予曰每:

每次

B.听臣微志听:

听任,允许

C.吾家读书久不效效:

奏效,指获取功名

D.若望仆不相师望:

怨恨,抱怨

答案 A

解析 每:

经常,常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

A.B.

C.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责备。

A项怜悯/顾惜。

B项到/成功。

C项浅薄/迫近。

②(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看。

A项使……知道/听说。

B项使……跟从/向。

C项慎重/更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B项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

C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

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

我因命运不好,年幼遭遇不幸。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文:

我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①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②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①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②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③察举制,又称举荐制。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开始的。

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④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⑤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①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为宫中的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后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②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该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晋大夫魏武子临终时,嘱咐其子魏颗将其爱妾杀死殉葬,魏颗没有从命,而是把她嫁了出去。

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位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

魏颗夜里梦见老人,老人自称是那名爱妾的父亲,特来报恩。

后世用“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5.当侍东宫

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6.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皇天后土:

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亦作“后土皇天”。

7.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古代成童之礼。

男子在十五岁时,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以示成童。

8.吾妻归宁

归宁,指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因婆家才是自己的家,故称归。

9.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剖符丹书,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剖符,书写誓词的竹制符契。

剖为两块,功臣与皇帝各持一块。

丹书,用朱砂书写誓词的铁制契券。

10.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五刑,指墨(用刀刺刻犯人额颊处再涂上墨)、劓(yì,割去鼻子)、刖(yuè,砍掉脚)、宫(破坏人的生殖机能)、大辟(砍头)五种酷刑。

11.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轩辕,即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

由于有熊氏的人们崇尚土德,土是黄色的,母亲附宝给他起名叫黄帝。

又因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就以姬为姓,轩辕为号,故后人称黄帝为轩辕氏。

1.“相”“见”的特殊用法

 “相”“见”的特殊用法表现在:

用在动词前,偏指动作的承受方,“相”字可偏指“你”“我”“他”(可据语境灵活掌握);“见”一般偏指“自己”“我”。

例如:

a.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相逐=逐+他)

b.慈父见背(见背=背+我)

不过,这种特殊用法极易与表“互相”之义的“相”和表被动的“见”混淆,因为它们都用在动词前。

不过,当翻译觉得不顺时,稍联系上下文,还是能够区别的。

演练体悟

说出下列句中“相”“见”的用法。

①不耻相师:

互相

②若望仆不相师:

偏指“你”意

③乞见谅:

表承受方,我

④信而见疑:

表被动

⑤甫(申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表被动

⑥府吏见丁宁:

表承受方,我

2.判断句

 判断句作为文言特殊句式,是文言文最常见的句式之一,也是高考最常考的句式之一,须用心辨别。

它可分为有标志词的判断句和无标志词的判断句。

(1)有标志词的判断句

①用语气助词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

b.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也”,表原因判断)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用副词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按诛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③用判断词“为”“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自言本是京城女(“是”作判断词,用法很少)

(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

a.其人勇士

b.秦,虎狼之国

辨别判断句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句子性质,比较简单的办法是看它能否译成“……(不)是……”或“……(不)是……的”。

形式对,又能译成“……是……”的是判断句;否则不是。

演练体悟

(1)请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判断句,如是,请指出为哪种类型。

①李斯,相也:

“也”表判断

②难为俗人言也:

不是

③今臣亡国贱俘:

直接判断

④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非”表判断

⑤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不是

⑥灭六国者,六国也:

“也”表判断

⑦故木受绳则直:

不是

⑧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不是

⑨今君乃亡赵走燕:

不是

⑩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皆”表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贿赂秦国力量就亏损了,这是它们灭亡的原因。

(要点:

道,原因;“也”表判断)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2016·山东)景公问晏子曰:

“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

“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常有处橧巢[注]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选自《晏子春秋》)

 橧(zēnɡ)巢:

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译文: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要点:

其,为,“……者,……也”判断句)

(2)(2015·湖南)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

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

(选自张养浩《三事忠告·禁家人侵渔》)

译文:

(有的人)担任官职不能保持清廉的原因,大都是由(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要点:

居,所以,率,“……者,……也”判断句)

(3)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

(选自张耒《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译文:

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要点:

判断句,“也”作标志;两个“者”均为代词;辞,拒绝)

以上三组翻译,均是把“者”的用法与判断句结合起来考查的好题,又都是高考题,有代表性。

“者”字作助词还是作代词,实际上关系到句式的判断和翻译,不可不慎。

 

教材文言文复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

[学案目标] 1.作为高考重点考查的两个重点篇目,对其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全面梳理,重点掌握。

2.重点掌握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特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于是相如前进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答案 C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引

②负

③谢

④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A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C项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D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衡量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要点:

均,之,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

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抄小路已到赵国了。

(要点:

诚,负,间,被动句)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

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举起所佩玉玦多次给项王示意。

(要点:

数,目,示)

1.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作斋戒。

2.召有司案图

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3.臣请就汤镬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4.拜为上卿

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5.为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

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

刎颈,杀头;交,交情,友谊。

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不同。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6.沛公欲王关中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7.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这里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8.季父、亚父

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姐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9.毋内诸侯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0.项王、项伯东向坐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文中项王的座次最尊,张良的座次最卑。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侍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2.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都尉,秦汉时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1.名词作状语有什么规律、特点?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

它们的用法有何共同规律、特点?

①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向西

③间至赵矣:

抄小路

④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⑤(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⑦(樊哙)头发上指:

向上

 上述词的活用属名词作状语。

它的活用有一个特点:

该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谓之间的名词一般都作状语。

如“天高地迥”,这是主谓关系。

而“人皆得以隶使之”,该句主谓关系为“人使之”,而“隶”(奴隶)这个名词处在其中,只能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不构成主谓关系)=状语+动词或形容词

演练体悟 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名词,并解释其义,体会其活用规律。

①草行露宿:

草,在草中;露,在露天中

②北虽貌敬:

貌,表面上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向东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日

⑦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向北;西,向西

⑧天下云集响应:

云,像云一样;响,像响声一样

2.名词用作动词有什么规律、特点?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

它们的用法有何共同规律?

①遂许斋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