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3768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七章 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docx

第六七章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第六-七章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学习建议】

  第六章内容介绍了抗原的基本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的种类及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七章内容介绍了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本概念、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构成及其产物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主要功能和医学意义。

学习这两章内容需掌握抗原、抗原决定簇、胸腺依赖性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完全抗原和半抗原、MHC和HLA的基本概念。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分类及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物质、以及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在细胞上的分布及其功能。

了解佐剂的概念及作用、HLA的基因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知识结构图】

  【内容提要】

一、抗原的概念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三、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四、抗原的分类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六、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七、HLA-I类和HLA-II类抗原分子的结构

八、HLA-I类和HLA-II类抗原分子的分布

九、MHC-I类和MHC-II类抗原的主要功能

十、HLA的医学意义

  【概念简释】

  1.抗原(Ag):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具有两种性能: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2.免疫原性:

指抗原分子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细胞的性能。

  3.免疫反应性:

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4.完全抗原:

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物质。

如异种血清和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等。

  5.半抗原:

无免疫原性、只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如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简单的化学物质等。

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载体结合在一起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6.载体:

使半抗原成为完全抗原的物质称为载体。

如大分子蛋白质、多聚赖氨酸等。

  7.变应原:

某些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

此类抗原称为变应原。

  8.耐受原:

某些情况下,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即机体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此类抗原称为耐受原。

  9.抗原决定簇:

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抗原分子和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又称表位。

  10.功能性抗原决定簇: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可被相应的TCR、BCR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11.隐蔽性抗原决定簇:

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启动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若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或理化因素处理,隐蔽性抗原决定簇可充分暴露而变为功能性抗原决定簇,从而启动免疫应答。

  12.抗原结合价:

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半抗原的抗原结合价为单价,只能结合一个抗体分子中的一个抗原结合部位(Fab片段)。

天然抗原一般含多个、多种抗原决定簇,可和多个抗体分子结合,为多价抗原。

  13.共同抗原:

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14.交叉反应:

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可用于临床感染的诊断,如立克次体感染时,可用变形杆菌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体内相应的抗体。

  15.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

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抗原和蛋白质抗原与人体的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共同抗原。

异嗜性抗原是感染后引起机体超敏反应的原因。

  16.异种抗原:

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17.同种异体抗原:

指来自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抗原物质,如人类的血型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8.自身抗原:

指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细胞成分,如经感染、药物等改变了的自身成分或感染、损伤导致的隐蔽抗原的释放。

  19.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含T细胞决定簇,需要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如细菌、病毒、细胞及各种蛋白质抗原。

  20.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只含B细胞决定簇,不需要T细胞辅助,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如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等。

  21.组织相容性抗原:

存在于机体各种有核细胞(包括血细胞)表面、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又称移植抗原。

  2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能引起强而迅速移植排斥反应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人类的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人类的称为HLA复合体。

组成MHC的基因传统上分为I类、II类和III类。

前两类基因产物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直接涉及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参与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III类基因产物为血清补体成分。

  24.人白细胞抗原(HLA):

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因最先发现在白细胞上,故名。

根据功能可分为两类:

HLA-I类和HLA-II类抗原。

HLA抗原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移植排斥反应有关。

  25.HLA-I类抗原:

是存在于人类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可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Tc细胞的抗原识别起限制作用,也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26.HLA-II类抗原:

是存在于人类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具有抗原提呈功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细胞的抗原识别起限制作用。

  27.MHC限制性: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T淋巴细胞通过表面抗原受体(TCRαβ)识别其他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APC)的表面抗原时,只有当抗原和细胞表面的MHC-I类或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才能被T细胞识别,而且只有当两种细胞的MHC分子一致时,T细胞才能被激活。

此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

CD8+Tc淋巴细胞识别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CD4+Th细胞识别和MHC-I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

  28.佐剂:

辅助主要药物的制剂。

免疫学中是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能非特异性增强或改变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物质。

佐剂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改变抗体产生的类型,引起或增强IV型超敏反应。

  【重点难点内容】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物质具有两种性能: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一)免疫原性的决定因素:

指抗原分子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细胞的性能。

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启动免疫应答,产生具有免疫效应的产物。

因此抗原分子必须是能与TCR或BCR结合的物质。

  

(二)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

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最重要的特点是特异性,这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免疫反应性在体内可表现为一系列的免疫效应,最终结果是抗原的清除、恢复体内环境的稳定;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现为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反应性在体外可用于疾病的诊断。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

  异物性是构成抗原物质的关键。

什么东西是异物呢?

非己物质即为异物。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异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异种物质:

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

  2.同种异体物质:

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3.自身物质:

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隐蔽的自身成分,经外伤、感染等因素可使之暴露,被免疫细胞识别为非己物质。

经感染、药物、辐射等因素损伤、改变或修饰了的自身成分也是异物,具有免疫原性。

  

(二)理化特性

  1.大分子:

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为大分子的有机物,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

抗原物质的分子量一般在10KD以上,大于100KD为强抗原,小于4000基本无抗原性。

因为大分子物质表面可携带较多的抗原决定簇,同时大分子物质化学结构较稳定,在体内不易降解,存留时间长,因此对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更强。

  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

化学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带有苯环的氨基酸其免疫原性比不带苯环的氨基酸和单纯的直链氨基酸强得多。

如明胶虽分子量为100KD,但结构简单,是直链氨基酸,因此免疫原性很弱。

若在明胶分子上连接2%的酪氨酸,其免疫原性大大加强。

  3.物理状态:

一般蛋白质在聚合状态比单体免疫原性强。

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因此将免疫原性弱的可溶性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

  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

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若口服则易被消化、降解而丧失免疫原性。

  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与机体的应答性也有关。

机体对某种抗原的应答能力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另外,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也受机体的年龄、生理状态、营养状况、个体发育等因素影响。

  三、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抗原的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

抗原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上。

即某种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活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而该抗原只能与受其刺激活化的淋巴细胞的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这好比钥匙和锁的关系。

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钥匙和锁之间在构型上是互相匹配的,是特异的。

如机体受到白喉杆菌的感染,体内就会产生针对白喉外毒素(Ag)的抗体。

该抗体(白喉抗毒素)只能中和白喉外毒素,而不能中和其他细菌产生的毒素。

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其结构上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的。

  

(一)抗原决定簇

  1.基本概念:

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抗原分子和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又称表位。

  2.结构与组成:

抗原决定簇一般由5-8个氨基酸残基、葡萄糖残基或核苷酸残基组成。

这些多肽或多糖的组成不同及在空间构象上的不同,决定了抗原的不同特异性。

  3.分类:

一种抗原物质可有多种抗原决定簇,根据其在抗原物质上的位置可分为功能性抗原决定簇和隐蔽性抗原决定簇。

  4.抗原结合价:

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天然抗原一般含多个及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可结合多个抗体分子,因此为多价抗原。

多价抗原一般在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中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半抗原为单价,只能结合一个抗体分子中的一个抗原结合部位(Fab片段),在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中不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

  

(二)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1.共同抗原:

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带有这种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如立克次体和变形杆菌是两种不同的微生物,但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2.交叉反应:

一种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共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如机体受立克次体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既可与立克次体结合,也可和变形杆菌结合。

交叉反应可用于某些临床感染的诊断。

如立克次体感染时,由于立克次体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不易得到其抗原成分,因此可用变形杆菌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体内相应的抗体。

此即外斐反应,是一种交叉凝集反应。

  四、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性能分类

  1.完全抗原:

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

异种蛋白质、细菌、病毒等为完全抗原。

天然的完全抗原表面既含B细胞表位,也含T细胞表位,可同时激活T和B细胞。

  2.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物质称为半抗原。

半抗原单独不能启动免疫应答,与蛋白载体结合后才能获得免疫原性。

小分子物质如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简单的化学物质等可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吸附在体内细胞或蛋白上即成为完全抗原。

因此,也可将半抗原看做载体颗粒上的抗原决定簇。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

半抗原-载体可刺激机体分别产生抗半抗原的抗体和抗蛋白载体的抗体。

  

(二)根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

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

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等。

  2.同种异型抗原:

指来自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抗原。

如红细胞抗原(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

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三)根据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

含T细胞决定簇,需要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

如细菌、病毒、细胞及各种蛋白质抗原都是胸腺依赖性抗原。

TD抗原激活的是成熟B细胞,能产生免疫记忆,既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主要产生IgG类抗体;也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只含B细胞决定簇,不需要T细胞辅助,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

如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等,都是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TI抗原激活的是未成熟B细胞,不能产生免疫记忆,一般只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仅产生IgM类抗体。

  (四)其他分类

  1.根据来源分类:

可将抗原分为天然抗原和人工合成抗原。

前者如自然界存在的动物、植物、病原微生物等。

后者包括化学合成多肽。

  2.根据免疫效应分类:

可将抗原分为免疫原、耐受原、变应原等。

  3.根据化学成分分类:

可将抗原分为蛋白质抗原、脂蛋白抗原、糖蛋白抗原、多糖抗原、核蛋白抗原等。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一)异种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如细菌、病毒等,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

如细菌可有细胞壁的菌体抗原、荚膜抗原、鞭毛抗原、菌毛抗原等;病毒有包膜糖蛋白抗原、核蛋白抗原等。

细菌代谢产物如外毒素也是很好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毒素。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但仍保留抗原性,此即类毒素,同样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2.动物免疫血清:

用类毒素免疫动物,该动物即可产生相应抗体即抗毒素存在于血清中,此即动物免疫血清。

动物免疫血清可作为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用于特异性治疗和紧急预防特定传染病。

但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来说具有两重性:

既含特异性抗体,可中和患者体内相应外毒素;本身又是异种血清,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超敏反应。

因此,临床上使用动物血清做被动免疫时,一般要询问患者是否曾接触过其他动物血清,并且一定要做过敏试验。

  3.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

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抗原和蛋白质抗原与人体的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共同抗原。

大肠杆菌O14型的脂多糖与人类结肠粘膜之间也存在共同抗原。

异嗜性抗原是感染后引起机体超敏反应的原因。

当机体感染这些微生物时,体内产生的抗体既可和相应的细菌抗原结合,也可和机体组织细胞结合,引起相应的临床疾病,如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4.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T细胞克隆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的一类抗原物质称为超抗原。

T细胞对超抗原的识别不受MHC的限制。

超抗原主要有细菌外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包膜糖蛋白GP120。

  

(二)同种异型抗原

  1.红细胞抗原:

主要有ABO血型抗原和Rh血型抗原。

(1)ABO血型抗原是红细胞表面最重要的同种异型抗原,并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和体液及外分泌液中。

针对ABO血型抗原的抗体是天然抗体,为IgM类抗体。

(2)Rh抗原是人类红细胞和恒河猴红细胞之间的共同抗原,编码Rh抗原的基因最重要的是D基因。

人类红细胞上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

正常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抗原的天然抗体。

只有当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液、或Rh阴性孕妇怀孕和分娩时,Rh阳性胎儿血液进入母体,受到Rh抗原刺激后才能产生。

针对Rh抗原的是IgG类抗体,可通过胎盘。

因此当Rh阴性孕妇第二次怀孕时,其体内存在的抗RhIgG类抗体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流产或新生儿溶血。

  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由第6对染色体上的HLA复合体各位点内的等位基因编码。

HLA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以淋巴细胞表面密度最高。

HLA参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移植排斥等,同时HLA的某些型别与某些疾病相关。

  3.白细胞分化抗原:

是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抗原性标志。

该抗原除表达在血细胞上,还广泛分布在非造血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称为分化群(CD)。

人CD的编号已从CD1命名至CD166。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之间互相识别、互相作用的重要的细胞膜分子,或称为细胞标志。

  (三)自身抗原:

包括两类:

(1)因外伤等原因释放的隐蔽自身抗原。

如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眼晶状体蛋白等。

这些物质在胚胎期均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

如果外伤导致这些物质释放入血,可被免疫细胞识别为非己抗原物质而产生免疫应答。

(2)经药物、感染等因素使自身组织细胞发生改变而成为修饰的自身抗原。

如服用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感染流感病毒、EB病毒等,可使红细胞膜表面的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四)肿瘤抗原:

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的总称。

包括两类:

  1.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某种肿瘤细胞表面特有的抗原,如人类黑色素瘤、结肠癌等细胞表面的特有肿瘤抗原,可用单克隆抗体检测。

  2.肿瘤相关抗原(TAA):

非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正常细胞也可表达,但细胞癌变时其含量会显著增高。

肿瘤相关抗原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TAA包括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和胚胎性抗原。

如乙型肝炎病毒诱发的肝癌,癌细胞会表达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

胚胎性抗原最常检测的是甲胎蛋白(AFP)。

AFP是胎儿血清中正常成分,出生后血清中含量甚微。

若发生原发性肝癌时,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升高,可用于临床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五)其他抗原:

某些食物、花粉、药物、激素等物质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机体的超敏反应。

  六、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一)基本概念:

  1.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抗原):

存在于机体各种有核细胞(包括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该抗原代表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学上的差异,可引起同种不同个体间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因此又称移植抗原。

  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哺乳动物都存在复杂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其中可引起强烈而迅速的同种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各种哺乳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有不同命名,小鼠的称为H-2抗原;人类的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小鼠的MHC称为H-2复合体,位于第17号染色体;人类的称为HLA复合体,位于第6号染色体。

  

(二)HLA复合体结构及编码产物

  人类HLA复合体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传统上分为I类、II类和III类基因区。

前两类基因产物为跨膜蛋白,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直接涉及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参与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III类基因产物为血清补体成分。

  1.I类基因区:

含经典的HLA-A、B、C位点,编码I类抗原分子的重链(α链)。

  2.II类基因区:

包括HLA-DP、DQ、DR亚区,编码II类抗原。

  3.III类基因区:

位于I类和II类基因区之间,编码补体C4、C2、B因子,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蛋白。

  七、HLA-I类和HLA-II类抗原分子的结构

  

(一)HLA-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

  1.构成:

由两条多肽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组成,分别为α链(重链)、β链(β2微球蛋白,轻链)。

  2.分区:

(1)肽结合区:

位于重链的N端,可结合特异性抗原。

(2)Ig样区:

结合Tc细胞CD8分子,对Tc细胞的抗原识别起限制作用。

(3)跨膜区:

将HLA分子稳定在细胞膜上。

(4)胞浆区:

传递细胞活化信息。

  

(二)HLA-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

  1.组成:

由α、β二条肽链连接组成。

  2.分区:

(1)肽结合区:

位于α、β二条肽链的N端,可结合抗原。

(2)Ig样区:

结合Th细胞CD4分子,对Th细胞的抗原识别起限制作用。

(3)跨膜区:

将HLA分子稳定在细胞膜上。

(4)胞浆区:

传递细胞活化信息。

  八、HLA-I类和HLA-II类抗原分子的分布

  

(一)HLA-I类抗原:

广泛存在于人类所有有核细胞,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

成熟红细胞和神经细胞表面尚未检出。

HLA-I类抗原也可出现在血清、尿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体液中。

  

(二)HLA-II类抗原:

主要存在于人类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

  九、MHC-I类和MHC-II类抗原的主要功能

  

(一)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MHC-I类抗原存在于人类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并可与Tc细胞表面的辅助受体CD8分子结合,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二)抗原提呈作用:

MHC-I类、II类抗原均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在抗原提呈细胞如巨噬细胞内,MHC-I类和II类分子通过其肽结合区与经过巨噬细胞加工处理过的抗原肽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或II类分子复合体。

该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可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和结合,启动免疫应答。

  (三)制约免疫细胞间的互相作用(MHC限制性):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T淋巴细胞通过表面抗原受体(TCRαβ)识别其他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APC)的表面抗原时,只有当抗原和细胞表面的MHC-I类或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才能被T细胞识别,而且只有当两种细胞的MHC分子一致时,T细胞才能被激活。

此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

CD8+Tc淋巴细胞的TCR识别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并且CD8分子本身是MHC-I类分子的受体,必须和MHC-I类分子的Ig样区结合,才能激活Tc细胞。

CD4+Th细胞的TCR识别和MHC-I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而CD4分子是MHC-II类分子的受体,必须和MHC-II类分子结合,才能激活Th细胞。

  (四)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

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要经过阳性选择,即CD8+、CD4+双阳性的前T细胞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达的MHC-I类或II类分子结合、作用后,转变为CD8+或CD4+的单阳性未成熟T细胞。

随后又经过阴性选择,即CD8+或CD4+的单阳性未成熟T细胞若与胸腺内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I类或II类分子复合体结合,即形成对自身抗原耐受的T细胞株,只有未与自身抗原肽-MHC-I类或II类分子结合的T细胞才发育为成熟的CD8+或CD4+的单阳性成熟T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