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3792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docx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第一章油田概况第一节油田地理说明油田的地理位置(包括盆地、构造单元)、行政归属、油田区域范围、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平均海拔高度、气候、当地交通概况及输油气管道条件等),简述国家或当地地方对环境保护与生态的要求。

报告附油田地理交通位置图。

第二节勘探成果及开发准备一、勘探简史简述油田勘探简史,其中包括:

①.油田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工区范围、区域地质背景及油气富集规律;②.油田勘探开始的年份、经历的阶段、重大勘探部署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③.发现井产油的时间、油层以及试油工作制度、压力、日产量,并说明油田范围内的地质探明储量和控制储量等。

二、油田资料概况1.地震工作量1)油田范围内地质普查、详查及物、化探工作量。

2)简述油田范围内地震工作量(二维或三维),测网密度、测网条数、长度,或三维的测网密度、覆盖次数、覆盖面积、采样率等。

地震资料的处理及结果。

2.钻井及取心1)说明已钻井的基本情况,列出各井的基本数据,参考表2-2-1。

说明目前的井网密度,即井数/km2。

表2-2-1××油田完钻井基本数据表井号开钻时间完钻时间井别井位坐标地面海拔m补芯海拔m完钻井深m完钻层位_y注:

当井数较多时,可将该表作为附表。

2)统计取心资料:

包括取心井数、累计取心筒数、总进尺、总心长、平均收获率、含油岩心长。

统计结果汇总成表,参见表2-2-2。

表2-2-255油田钻井取心统计表层位井数筒次进尺(m)心长(m)收获率(%)储集层岩心长(m)含油岩心长(m)3.测井说明已钻井所采用的测井系列。

列出其相应的测井内容,对应用的测井系列作出评价。

说明各种录井资料,如气测录井、岩屑录井及录井综合图等。

4.分析化验统计地质实验分析化验项目及其样品数,参见表2-2-3。

按不同层位统计开发实验分析项目及其样品数,参见表2-2-4。

表2-2-3××油田分层岩芯分析地质化验项目统计表项目样品块数总计孔隙度水平渗透率垂直渗透率饱和度毛管压力岩电实验岩石力学覆压实验粒度分析泥质含量薄片鉴定铸体薄片电镜扫描荧光薄片能谱碳酸盐含量重矿物荧光含量图象含盐量_衍射总计注:

实验项目可空缺、也可以增加。

表2-2-4××油田开发实验项目统计表层位项目××层××层……总计润湿性速敏水敏盐敏碱敏相渗油水油气气水驱替试验长岩芯水驱气驱流体试验油气水总计注:

实验项目可空缺、也可以增加。

5.测试、试油及试采统计中途测试、完井测试、试油、试气、系统试井及井数、井次、层次,其中单试层数、合试层数、产油层数、油水同层数、水层层数;试采井数、试采层位,试采时间等。

并将统计结果列表,参见表2-2-5。

表2-2-555油田测试、试油工作量统计表油井序号层位厚度/层数日期方式结论[注]:

方式是指包括DST、FMT、RFT、常规试油、系统试井、试采等方式。

三、资料说明说明开发准备阶段录取资料是否可以满足地质油藏工程设计的需要,是否还需要补取必要的资料或增加基础实验。

特别是对于特殊的油藏,比如,断块油田、裂缝性油藏等要说明目前是否具有地质油藏研究的必要资料(地震或测井系列等)。

第二章油田地质第一节构造及断裂特征一、构造描述油藏的构造类型、形态、倾角、闭合高度、闭合面积、构造被断层复杂化程度,构造对油藏的圈闭作用等。

列出构造要素表,参见表3-1-1。

表3-1-155油田构造要素表层位高点闭合幅度(m)闭合等高线海拔(m)长轴(km)短轴(km)长短轴之比构造圈闭面积(km2)埋深(m)海拔(m)根据油田情况,附油田分层组或重点层组顶面构造图(比例为1:

10000或1:

25000),报告附缩小的构造图。

二、断层说明主要断层条数、断层名称、断层级别;描述主要断层的分布状态、密封程度、延伸距离、钻遇井井号及断层要素(走向、倾向、倾角及变化、断层落差及在平面上的变化)。

说明断层与圈闭的配合关系以及断层对流体分布、流动的作用,报告附主要断层要素统计表(参见表3-1-2)和主要断层的地震剖面。

表3-1-255油田主要断层要素表断层编号发育层位断层分级断层性质断层走向断层倾向断层倾角断距(m)延伸长度(km)落实程度钻遇井号三、现今地应力和裂缝(裂缝性油藏)1.现今地应力说明地应力测试方法,描述现今地应力状况,确定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方向和大小,可能的话附地应力分布纲要图或玫瑰图。

2.裂缝描述利用岩心观察和测井方法描述裂缝性质、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密度(间距)、开度、裂缝中的填充矿物及填充程度、含油产状、裂缝与岩性的关系等。

分析裂缝组系、级次及形成序次。

要严格区分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缝。

利用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等确定微裂缝的分布及其面孔率。

报告可附岩心观察的裂缝描述记录表,参见表3-1-3。

表3-1-3××油藏裂缝描述记录表井号项目××井××井××井层位岩芯数顶深芯长岩性岩芯特征面描述性质要素倾向倾角裂缝描述裂缝顶深相对倾向倾角投影长中心距开度基块基块几何形态裂缝面性质其它孔隙类型注:

当井数较多时,可将该表作为附表,该表仅汇成总表。

第二节地层一、地层层序描述油田全套地层的地质时代、岩石组合、厚度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沉积旋回性及标准层等,对于影响钻井及地面流程建设的特殊地层、岩层如异常高压层、膏盐层等要加以特别描述。

报告附油田钻遇地层简表,参见表3-2-1。

表3-2-155油田钻遇地层简表地层层位厚度(m)岩性简述接触关系地震反射层及标准层界系统组群符号二、油层划分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形态为依据,充分考虑层间接触关系,结合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在区域地层层序划分和含油气层系划分的基础上,将含油气层段划分为不同旋回性沉积层段。

在此基础上结合隔层条件,压力系统,油气水系统划分油层层组(小层)。

1)描述标志层及辅助标志层岩性及电性特征,建立油气层对比标准剖面。

2)对比油气层组,说明油层组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对比砂岩组,对砂体分布、油层分布进行描述和评价。

报告附地层划分小层对比表(参见表3-2-2)和地层对比剖面图、油层段小层对比剖面图(要求附比例尺)。

表3-2-255油田小层划分对比结果表层组砂岩组小层××井××井××井井段m层厚m井段m层厚m井段m层厚m3)确定隔层岩性、物性,分别描述层组之间隔层及砂组内小层之间的隔层厚度分布,小层之间若上下连通无隔层的井,在相应的层位应给予标明。

报告附层组间隔层厚度统计表(参见表3-2-3)。

表3-2-355油田油层组间隔层厚度统计表隔层井号5-5间5-5间5-5间5-5间5-5间各井平均第三节储层一、沉积相1.沉积背景及沉积物源根据区域岩相古地理背景,古生物及岩矿标志反演古气候特征及变化。

根据岩石相、岩石轻、重矿物成分等在平面上的变化说明物源方向。

2.岩石相根据岩心观察归纳岩石相类型,描述不同岩石相颜色、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生物构造等,对各自沉积条件作出初步判别。

岩石相的划分尽可能与储层质量相统一(参见表3-3-1)。

表3-3-155油田不同沉积相带分析表层位相亚相微相剖面厚度m砂岩厚度m占砂岩总厚度(%)砾岩砾状砂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3.沉积相分析根据沉积背景、沉积物源、岩石相组合,综合分析划分沉积微相,建立油田沉积相剖面及沉积模式。

报告附岩相柱状图及岩相沉积模式图。

二、储层岩石组成及成岩作用根据岩芯化验分析资料,分层描述储层岩石的矿物组成、杂基、胶结物及其含量,固结程度。

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粘土矿物等描述储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及所处成岩阶段,分析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分层描述随埋深增加颗粒接触关系,粘土矿物、胶结物、含量变化及对孔隙度的影响。

参见表3-3-2—表3-3-6。

表3-3-255油田储层岩石矿物分析表层位统计井数样品数石英(%)长石(%)岩屑(%)备注表3-3-355油田胶结物平均含量表层位样品数杂基胶结物(%)泥质含量(%)样品数方解石高岭石硬石膏黄铁矿菱铁石绿泥石方佛石水云母表3-3-455油田砂岩颗粒磨圆度统计表层位样品数及频率棱—次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次棱角状次棱角—次圆状样品数频率(%)表3-3-555油田粒度结构参数统计表层位样品数粒度中值(mm)平均粒度(mm)标准偏差偏度尖度表3-3-655油田储油层段粘土矿物含量表层位泥岩(%)砂岩(%)KSICI/SKSICI/S注:

K—高岭石,S—蒙脱石,I—伊利石,C—绿泥石,I/S—伊蒙混层。

三、储层物性1.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根据取心井的岩心分析,对储层分层统计孔隙度及渗透率,并根据岩电实验结果及水分析资料,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分层计算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

报告附分层平均物性参数表(参见表3-3-7)。

表3-3-7××气田分层平均物性参数统计表层位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10-3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报告附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图、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图、含油饱和度与孔隙结构关系图以及其它物性关系图等。

2.覆压条件下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根据岩心室内实验求取岩石压缩系数,对于特殊油藏(比如异常高压),根据室内覆压实验确定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随覆压的变化或按经验公式计算覆压条件下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报告附相应的关系图。

3.储层非均质性1)主力储层内夹层性质及发育程度描述主力储层内夹层的岩性、物性、夹层条数、发育位置及程度,并估算夹层的延伸长度。

尽可能定量估计对垂向渗透率的影响程度。

报告附夹层发育统计表(参见表3-3-8)。

表3-3-855油田夹层发育统计表层位统计砂岩累计厚度(m)夹层累计厚度(m)夹层条数夹层厚度(m)夹层发育位置频率夹层频率(条/m)夹层密度(%)最小最大平均砂层顶砂层内砂层底2)层内、层间非均质性统计岩芯柱塞的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关系,计算宏观的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

分层组(或主力油层)计算渗透率非均质系数、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及突进系数等(参见表3-3-9)。

分别评价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分层统计出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分布,并建立分层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分布图,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作出评价。

报告附相应的关系图和平面分布图。

表3-3-955油田层组非均质性参数统计表(测井解释)层组平均厚度(m)平均渗透率(10-3mm2)平均孔隙度(%)渗透率级差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四、微观孔隙结构1.孔喉结构特征确定储层孔隙类型(原生孔、或次生孔、或混杂孔隙类型),描述薄片、铸体、电镜观察到的储层孔喉情况。

利用代表性的毛管曲线(本章第八节)确定出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分层分类评价。

报告附岩石的J函数曲线和分层孔隙结构参数表(参见表3-3-10)。

表3-3-1055油田分层孔隙结构参数表k/φ(或k)分级压汞资料样品数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10-3μm2)排驱压力(Mpa)中值压力(Mpa)最大孔喉半径(μm)孔喉半径中值(μm)最大汞饱和度(%)吼道直径中值(μm)相对分选系数孔喉体积比退汞效率铸体图象分析样品数孔隙直径中值(μm)平均孔喉直径比2.不同孔喉渗透率贡献值及累计贡献值判别对渗流起主要作用的孔喉大小,根据累计渗透率贡献值分布曲线确定有效渗流孔喉半径下限。

报告附累计渗透率贡献值曲线图。

3.粘土矿物在孔喉中的产状根据电镜扫描,观察粘土矿物类型,描述粘土矿物在储层孔喉的产状。

报告附不同渗透率储层电镜扫描照片。

五、储层敏感性分析储层的水敏、酸敏、碱敏、盐敏、速敏特性。

报告附必要的敏感性曲线。

六、储层分类评价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

第四节流体分布及性质一、油(气)水界面及含油气边界的确定依据油、气、水层判别标准及录井、测试、试油等多种信息对已钻井逐井逐层划分出油层、气层及水层。

综合油藏类型、油藏剖面、地层压力、毛管压力等确定油(气)水界面。

报告附55油田55区块油藏剖面图。

对于分层测试井,应系统整理各测点压力、压力梯度,计算流体密度,判别油水或油气界面的海拔深度。

报告附55油田55井FMT测试55油组压力~深度图。

二、油(气)水系统及其控制因素1.油(气)水系统纵向分布分析构造、储盖组合结合油(气)水界面的标定结果(参见表3-4-1)说明油田是一套或是多套油(气)水系统,若是多套系统要说明各个系统的控制因数。

2.油(气)水系统平面分布依据油田构造,断层,及储、盖层分布,在平面上划分出油(气)水系统,并说明其封闭程度。

报告附油水界面平面分布图。

表3-4-1××油田确定油、气、水界面数据表层位井号55井55井55井解释结果测井试油测井试油测井试油××层油层(m)井段油底海拔油水同层(m)井段中部深海拔水层(m)井段水顶海拔油水界面三、流体性质1.原油1)地面原油①.地面原油分析结果及评价列出地面原油常规分析结果,参见表3-4-2。

并对其作出评价。

表3-4-2××油田地面原油分析结果表层位55层55层55层相对密度粘度50℃(mpa.s)凝固点(℃)初馏点(℃)含盐量(mg/l)含蜡量(%)含水(%)含硫量(%)烷烃(%)芳烃(%)沥青质(%)非烃(%)含砂(%)取样时间(年、月、日)②.原油性质的变化特征描述不同油层组的地面原油性质,说明地面原油性质随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变化特点。

2)地层原油①.地层原油高压物性列出地层原油高压物性测试结果(参见表3-4-3)。

说明地层原油高压物性的特点。

表3-4-3××油田地层原油高压物性分析结果层位55层55层55层体积系数气油比(m3/m3)气体平均溶解系数(m3/m3.MPa)收缩率(%)地下密度地面密度地层温度(℃)地层压力(MPa)饱和压力(MPa)压缩系数(1/MPa)热膨胀系数(1/℃)地下粘度(mpa.s)②.地层原油物性的变化关系依据地层原油PVT数据(参见表3-4-4),绘出压力~原油密度、压力~原油体积系数、压力~原油粘度等的关系曲线图,如果可能绘制原油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对于特殊油品,如挥发油,要求做组分分析和原油的P—T相图,并说明原油的相态特征。

表3-4-4××油田地层原油PVT数据表地层压力(MPa)地层原油体积系数原油密度原油粘度(mpa.s)气油比(m3/m3)2.天然气说明天然气类型(溶解气或伴生气)。

列出天然气常规分析的化学组成(参见表3-4-5)。

对分析结果作出评价。

表3-4-5××油田天然气样分析结果表层位相对密度天然气化学组成(mol%)取样时间C1C2C3iC4nC4iC5nC5C6+C7+N2CO2H2S3.地层水列出地层水常规分析结果(参见表3-4-6),对地层水分析结果作出评价。

说明地层水总矿化度、水型、相对密度及地层条件下的粘度、体积系数以及地层水电阻率等。

表3-4-6××油田地层水分析结果层位地层水离子含盐(mg/l)水型PH值K++Na+Ca+2Mg+2SO4-2HCO3-1Cl-总矿化度4.油藏流体类型根据根据原油性质分析结果,判断油藏流体类型(黑油、挥发油或轻质油)。

第五节油藏类型一、地层压力及地层温度系统1.地层压力系统根据统计分油组实测的原始地层压力和压力系数或压力梯度,评价油藏的压力系统,若是异常压力系统,要分析其成因。

报告附有关的数据表(参见表3-5-1)或关系图。

2.地层温度系统根据统计分油组测试的地层温度和地温梯度,评价油藏的温度系统。

报告附有关的数据表(参见表3-5-1)和关系图。

表3-5-1××油田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统计表井号油组井段m油层中部地层压力地层温度试油结果深度m(地层或海拔)压力MPa压力系数温度℃梯度℃/100m注:

若井数太多,该表可作为附表。

二、油藏天然能量分析1.油藏弹性能量分析根据油藏流体和岩石的压缩系数,估算在饱和压力以上采油时油藏的弹性驱采收率,并对其作出评价。

2.油藏边底水能量分析1)根据油藏构造、断层封割、储层连续性和储层物性分析含油区域与边底水区域的关系。

2)根据边底水的水体大小、水层的渗透率、试水时水产量的大小,定性评价水体的活跃程度。

三、油藏类型的确定根据油藏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及其分布、渗流物理特性、天然能量和驱动类型等多种因素,采用多因素主、次命名法,次要因素在前,主要因素在后,依序排列确定油藏类型。

油藏分类的划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T/T6169—1995。

第六节地质模型根据油藏构造、储层、油水系统及油藏类型等特征建立油藏地质模型。

地质模型要充分体现层内非均质性的变化,储层、隔层及夹层的纵、横向展布等。

根据开发的具体要求建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地质模型(比如:

单井模型、二维模型、三维模型等)。

第三章油田储量评价第一节原上报储量列表说明原上报储量计算参数及计算结果,参见表4-1-1。

并根据油田当时的资料、地质认识程度及采用的技术条件等评价油田原上报储量的可靠程度。

表4-1-1××油田石油地质储量数据表级别层位含油面积km2有效厚度m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地面原油密度g/cm3体积系数原始油气比m3/t采收率%单储系数104t/km2.m石油地质储量104t溶解气地质储量108m3储量丰度104t/km2可采储量104t第二节开发储量计算及评价一、新增资料说明原储量上报以来油田新增资料情况及新增资料后取得的新认识。

二、开发储量计算参数1.含油面积的圈定依据工程项目设计优选的范围说明含油面积圈定的依据和结果。

2.油层有效厚度1)有效厚度划分标准①.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单层试油数据为依据,制定出有效厚度、岩性、含油性、物性下限标准;

②.应用测井资料定性、定量制定出油、气、水层的电性判别标准和夹层扣除标准,报告附有效厚度标准图。

2)有效厚度的确定应用测井曲线及其解释参数确定油层有效厚度。

3.有效孔隙度1)根据岩心资料分析结果和测井解释图版确定有效孔隙度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测井图版解释的孔隙度应与岩心分析孔隙度有良好的关系,两者的差值不得超过1%~1.5%。

2)选定的有效孔隙度必须进行校正,将地面条件所测得的孔隙度矫正为地下条件的孔隙度。

4.含油饱和度说明含油饱和度确定的方法及结果,可能条件下参考油基泥浆或密闭取心的含油饱和度值。

5.其他参数储量计算中的其他参数(如体积系数、原油密度等)分别由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分析资料和地面原油分析结果确定。

三、储量计算方法说明开发储量计算方法,应用重新认识的油藏地质参数,按层组分区块计算地质储量。

计算方法要符合“石油储量计算规范”要求,同时针对不同的油藏类型要分别参照各类油藏储量计算细则。

四、开发储量计算结果及评价1.储量计算结果按层组分区块计算开发储量,列出计算结果(参见表4-2-1)。

表4-2-155油田开发动用储量计算结果表区块层组储量级别含油面积km2有效厚度m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地面原油密度g/cm3体积系数原始油气比m3/t单储系数104t/km2.m石油地质储量104t溶解气地质储量108m3储量丰度104t/km2可采储量104t2.储量评价1)储量可靠性评价①.分析各种参数的齐全、准确程度;

②.分析确定储量参数的方法及各种图版的精确程度;

③.分析储量参数的选用是否合理,对几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校验;

④.分析其他可能存在的不确定的因素是否达到了计算储量的要求;

⑤.分析指出储量计算中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及其对储量结果的影响。

2)储量开发评价按储层油品、储量丰度、储量大小、储层渗透性等进行分类。

分区块分层对储量做出是否优先开发及开发时机,对开发储量丰度、规模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节优选开发动用储量根据区块产能高低、储量级别可靠程度及丰度大小、工程建设的经济可行性分析,提出优选开发动用储量的范围、层系及大小。

对开发动用的地质储量进行评价,说明探明储量占总动用的地质储量比例(要求达到70%以上)。

第四节可采储量评价一、采收率估算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经验类比法、岩心分析法、相对渗透率曲线法、相关经验公式法等估算油藏采收率。

根据油藏可能选择的驱动类型、开采方式选用不同的采收率估算方法,分别估算一次采收率和二次可增加的采收率。

二、可采储量计算根据油藏可能选择的驱动类型、开采方式确定的一次采收率和二次可增加的采收率和地质储量估算一次可采储量和二次可增加的可采储量,并对可采储量级别、可靠程度进行评价,可采储量若考虑分期接替开采,要说明初期可投入的可采储量数量、级别,可接替的管后可采储量数量和级别。

三、可采储量的潜力根据油田资源潜力分析,除了已探明的可采储量外,说明如果投入工作量,估计还有多大资源潜力可以转化为探明的可采储量。

对油田可采储量的发展前景做出评价。

第四章油藏工程第一节储层渗流物理特性一、油藏岩石润湿性1.岩石润湿性试验列表统计岩石润湿性试验岩心样品的井号、层位、深度、样品数以及测得的油湿指数和水湿指数(参见表5-1-1)。

说明岩心取样条件及润湿性测试的方法。

表5-1-1岩石润湿性测试结果表井号深度m样品号空气渗透率10-3um2孔隙度f束缚水饱和度f油湿指数水湿指数2.岩石润湿性的评价根据润湿性试验结果,结合润湿性判断标准评价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再结合油藏平均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一步评价,并最终确定油藏岩石润湿性。

二、毛管压力曲线1.毛管压力曲线的测定统计毛管压力曲线测定的工作量(井数、层位、方法)及各方法所做的毛管压力曲线条数。

2.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1)根据测定毛管压力曲线的样品渗透率大小进行分类。

统计不同样品的最大进汞饱和度、排驱压力、饱和度中值压力。

2)利用测定的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J函数处理等),即获得储层平均或典型的毛管压力曲线,再根据油水界面张力和润湿性重建油藏油水毛管压力曲线。

三、相对渗透率曲线1.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1)统计并说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的方法及总条数2)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征分析①.统计各类样品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水相渗透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