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3928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docx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精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C)

A,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纯净物,不含有氧气。

否则,就是混合物)

B,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一种纯净物,不含有氧气。

否则,就是混合物)

C,空气(空气属于混合物,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

D,高锰酸钾(高锰酸钾中是一种纯净物,不含有氧气。

否则,就是混合物)

分析:

含有氧气的物质要么是氧气本身(包括液态和固态和气态),要么就是含氧气的混合物。

2、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氧气属于助燃性气体,能支持燃烧;本身不能燃烧,不属于可燃物)

B,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金属焊接的保护气(稀有气体以前叫惰性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可用于金属焊接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C)

A,点燃酒精灯 

(酒精灯不能对点)

B,氧气验满 

(验满应该放在瓶口)

C,液体加热 

D,量取9.5ml液体 

(应该用10ml量筒,这样测量准确)

4、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D)

A,啤酒(啤酒中含有水和酒精C2H5OH等)

B,食醋(食用醋中含有水、醋酸CH3COOH等多种物质)

C,加碘食盐(加碘食盐NaCl是在食盐中加入了碘酸钾KIO3)

D,蒸馏水(只有水一种物质)

5、下列食品包装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食品腐败的是(A)

A,填充空气(空气中有氧气)

B,填充氮气(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填充食品包装袋可以有效防止食品变质)

C,填充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且能隔绝氧气,填充食品包装袋可以有效防止食品变质)

D,抽成真空(真空环境中不含氧气,填充食品包装袋可以有效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

食品的变质往往是食品发生了缓慢氧化,需要氧气。

把食品袋内空气中的氧气除掉,就能防止食品变质。

6、下列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D)

A,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分别通过缓慢氧化、剧烈的氧化反应来表现的,是由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B,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存在(氧气能支持燃烧,是由氧气的化学性质即助燃性决定的)

C,煤作燃料(煤作燃料是利用了煤的可燃性,是由煤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D,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

它是由氧气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7、下列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D)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有黑色固体生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C,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中产生大量白雾(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中,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比较:

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8、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D)

A,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装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B,为了防止氧气浪费,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均匀连续的放出时,才开始收集氧气;开始出来的是装置中的空气)

C,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D,加热时,应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然后再将火焰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先预热,后加热)

9、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A)

A,燃烧着的木条火焰熄灭B,燃烧得更旺

C,先燃烧得更旺D,无明显变化

分析: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将液态空气的容器盖打开时,因为空气中氮气的沸点低,首先蒸发出来,随后才是氧气;因为氮气不助燃,隔绝了氧气,因此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的上方时首先遇到氮气,由于缺氧熄灭。

10、从“中央电视台”每日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中可看到,我市属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减少下列哪种气体的排放,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D)

①SO2  ②CO2  ③N2  ④CO.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分析:

空气的污染途径是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排放;可总结为有害气体和烟尘。

主要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

11、在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氧气,鉴别他们的最好方法是(A)

A,用燃着的木条(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种不同的气体中,木条熄灭的是氮气;木条燃烧情况不变的是空气;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B,用带火星的木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带火星的木条在氮气中熄灭,在空气中也可能熄灭,在氧气中木条剧烈燃烧)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均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分别称取各自的重量(分别称取各自的质量,方法不简单)

12、按体积计算,在空气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C)

A,氧气B,稀有气体C,氮气D,二氧化碳

分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3、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C)

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但该反应不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

B,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但是氧化反应)

C,氢气+氧气→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且该反应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氯化氢+氨气→氯化铵(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但该反应不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

14、既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

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是(D)

A,木炭(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硫磺(硫磺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C,铁丝(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D,红磷(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是固体)

15、各校开运动会的田径项目比赛都要用到发令枪,枪响后,看到有白烟产生。

该白烟的主要成分是(D)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五氧化二磷

分析: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为无色气体,只有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所以白烟的主要成分为五氧化二磷。

16、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在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时,收集一氧化氮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B)

A,向上排空气集所法B,排水集气法

C,向下排空气集气法D,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分析:

虽然一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但由于极易与氧气反应且是大气污染物,不宜用排空气法进行收集;一氧化氮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进行收集。

17、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A)

A,用氢气作燃料(氢气燃烧生成无污染的水)

B,露天焚烧垃圾(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一氧化碳、烟尘等总悬浮颗粒)

C,汽车排放尾气(汽车排放尾气会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烟尘)

D,用煤作燃料(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18、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

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⑤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A)

A,⑦②③①④⑤⑥B,①⑦③②⑤④⑥

C,⑤⑦③②①④⑥D,⑦③①②④⑥⑤

分析:

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操作步骤:

连(连接仪器)→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向试管里装入固体药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

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注意要用外焰,先预热,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收(收集气体)→

移(把导管移出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

19、某班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B) 

①甲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②甲同学可能没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②③④B,只有①③C,只有②④D,只有①②③

分析:

(1),甲同学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在冷却过程中有外界的空气进入瓶中;

②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完全消耗;

③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体积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

④燃烧时插入集气瓶过浅,氧气没有完全消耗;

⑤标志集气瓶的五等分不明确,最下部的五分之一体积偏大,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自然就少。

(2),乙同学结果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①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②点燃红磷后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的操作过慢,导致瓶口附近的气体因受热膨胀而逸出集气瓶。

20、科学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微量臭氧(O3)可以抵抗阳光中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空调和冰箱中的致冷剂“氟里昂”是一种氟氯烃(以M代替),它可以破坏臭氧层,其反应过程为:

M+O3→MO+O2→MO+O→M+O2,在此反应中M作(C)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分析:

根据反应表达式可知,氟利昂虽然参加了反应过程,但是最后又生成。

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属于催化剂。

二、填空题

21、下图有多种功能,如收集气体、洗涤气体、贮存气体等。

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从b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气体时,从b端进入集气,需要把密度小的空气从上面排出)

(2)将此装置倒置后,气体从a端进入集气,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将此装置倒置后,收集气体从a端进入集气,需要把密度小的空气从上面排出)

(3)装置中预先盛满水,将水排出贮气,气体从a端进入.(装置中预先盛满水,将密度大的水从下面排出;气体从a端进入后,使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将水排出瓶外,瓶内便收集到了所需气体;如果气体从b端进入,由于气体的密度比水的小,气体就会通过水经a端排出,从而收集不到所需气体)

(4)用水将瓶中贮有的气体排出使用,水从b端进入.(用水将瓶中贮有的气体排出使用,水从b端进入。

因为水的密度比气体大,水从b端进入瓶内后,密度小的气体就会被排出)

22、小雪同学发现家里有一瓶无标签的无色液体,她为了探究它是何种物质,做了如下实验:

把此液体编号为A,加热A液体,发现有气体B产生,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C,稍微振荡,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B,且产生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D,而C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她把B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B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

如把黄色粉末E点燃后放入盛B的集气瓶中,能剧烈燃烧,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

(1)根据小雪的实验,分析A、B、C、D、E、F分别是什么物质.写出各物质的名称或符号:

A过氧化氢(H2O2)、B氧气(O2)、C二氧化锰(MnO2)、D水(H2O)、E硫(S)、F二氧化硫(SO2)。

(2)在横线上写出题中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角度看各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把反应类型写在括号内.

过氧化氢

水+氧气(分解反应);

碳+氧气

二氧化碳(化合反应);

硫+氧气

二氧化硫(化合反应)

分析:

由所描述的现象可知,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可得B为氧气。

又由A可在加热或放入C时产生B,且C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得A为过氧化氢,C为二氧化锰。

黄色粉末E能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可得E为硫,F为二氧化硫。

23、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a、b的名称:

a酒精灯;b试管。

(酒精灯常用作热源;试管常用作反应容器)

(2)制取气体时都必须进行的一项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制取气体时都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填字母,下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C或E,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需要加热,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已知硫化氢气体可由硫铁矿(固体)和稀硫酸(液体)反应,在常温下制得。

该气体易溶于水,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

由上述信息推知实验室制取硫化氢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选用的收集装置是C。

(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时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硫化氢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4.A、B两图分别表示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示意图

(1)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A中有明亮蓝紫色火焰 ,B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2)A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

(二氧化硫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3)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 。

(4)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

三、实验探究题

2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氧气并测定收集氧气的体积。

锥形瓶内盛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和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B中盛满水,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B中除了有气泡溢出外,还伴随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水沿导管进入C,液面下降,原因是因为A中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氧气进入B内,使装置内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把B中的水压入C,所以液面下降。

(由A中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进入B内,聚集在B上部,随着气体的增多,压强增大,将水压入C中,液面下降)

(2)依据B中的现象,可推知氧气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是不易溶于水。

(3)利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数。

当量筒内液体体积为45mL时,B中收集氧气的体积为45mL。

(利用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数;排出水的体积就是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所以B中收集氧气的体积为45mL)

2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2O2生成O2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H2O2生成O2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相同体积的H2O2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MnO2和红砖粉,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所需的时间。

[试验记录]

[结论]

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反应速率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反思]一个成员说“该实验还不能证明红砖粉可以做该反应的催化剂,若要证明红砖粉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试验来验证”,你认为还要增加的实验是证明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拓展]H2O2生成O2的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假设]反应速率快慢与浓度有关(或温度有关)。

分析:

比较收集所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得出结论为反应速率快慢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反应的速率还与温度,反应物的浓度等有关。

27.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玻璃管中装的是细铜丝。

(已知:

铜+氧气

氧化铜;氧化铜是固体)

(1)若加热前,两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有30mL空气,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后,理论上密闭容器中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为24mL,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由于铜的氧化反应只消耗掉了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30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30mL×

=6mL。

理论上密闭容器中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为30mL-6mL=24mL;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2)不同的同学在做上述实验时结果差别较大,甲同学最后剩余气体26mL,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①装置漏气②铜丝量不足(最后剩余气体26mL,则消耗的体积为4mL,偏小;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铜丝量不足,反应不充分等)

(3)该实验能否将铜丝换成木炭?

不能,为什么?

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系统中压强基本不变.(木炭和氧气反应,消耗1体积的氧气,生成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气体的体积不变,系统中压强基本不变,不能用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实验时缓慢推进注射器的目的是使铜丝与氧气充分反应.(实验时缓慢推进注射器的目的是使铜丝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充分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