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406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北方民族的融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7、帝曰:

“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

8、“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D.改说汉话

9、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

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

10、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文化特点。

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11、“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就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

此次改革是

A.商鞅变法

C.忽必烈改制

D.戊戌变法

12、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

改姓为元;

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14、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他是( 

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

15、帝曰:

A.秦始皇统一文

C.孝文帝厉行汉化

16、九年级

(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17、“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 

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B.②③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1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长安

C.汉化政策

D.改革田制

19、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2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1、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A.北魏孝文帝

B.汉光武帝

C.汉武帝

D.秦孝公

2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隋炀帝

C.北魏孝文帝

D.元世祖

23、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这位皇帝是( 

A.前秦苻坚

B.北魏孝文帝

C.西夏元吴

D.金太祖阿骨打

24、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2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2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27、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8、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

29、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①魏鲜卑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马球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③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精义

④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

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国家统一

D.文化交融

3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C.扩大鲜卑族的势力和影响

二、填空题()

31、相关链接(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请根据提示信息,链接成完整的史实)

【小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题2】荒淫无道,施用炮烙等酷刑的商朝暴君————

【小题3】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离骚》的创作者—————

【小题4】我国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编著的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小题5】.推行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政策,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的北魏皇帝————

【小题6】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

五、问答题()

七、综合题()

3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推行重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性质。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

(1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说明忽必烈重视农业的主要表现。

(4)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33、(8分)阅读下列材料: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

“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34、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

材料一(商鞅)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准许民间买卖田地。

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也陆续转向私有。

……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

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如有违犯,当加降黜;

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意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等。

他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他的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以上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

违背了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

”;

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商鞅变法中国家奖励努力耕织的人,惩罚弃农经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

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度在秦国逐渐确立起来。

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人在任何场所说鲜卑语,必须说汉语。

北魏孝文帝在多方面采取措施促使鲜卑族汉化。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3分)

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材料一是中的卫鞅指谁?

他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

材料中的孝公指哪国的国君?

(3分)

(2)在材料一的人物变法时期,要获得爵位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

这一人物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二的“诏”令(禁用鲜卑语)是谁颁布的?

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

(6分)(至少举出两项)

36、自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和发展,在此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众多的历史史实,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始皇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西汉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采取过哪些措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各族人民交往增多,为革除旧习、吸收汉族文化进行了一场改革其名称是什么?

(1分)这场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为此我国采取了什么民族政策?

(1分)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有何重大意义?

(5)请你为促进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献言献策?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

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

放火烧荒,耕种水田;

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______《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江南之国为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______《宋书》

材料三:

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分)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

(6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

(3)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材料三中,为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改革的皇帝是谁?

(2分)这段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哪项措施?

38、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阅读材料回答: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

(4)“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39、魏主下诏,以为:

40、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一改姓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

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1)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

(2)“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

⑶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

两个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

⑷这一改革与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41、(6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请就以下两次著名历史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注:

大家熟知的《敕勒歌》原为高车族创作,后来被译鲜卑语,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敕勒歌》才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

【小题1】举例说出商鞅之法中使“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措施?

【小题2】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小题3】请就孝文帝改革后“汉人胡化”,“胡人汉化”各举一例。

4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时期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

西汉时期为促进汉族与该民族的友好交往的汉族宫女是谁?

东汉末年以来,除该民族与鲜卑、羯之外,还有哪两支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2)建立北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谁在位时进行了改革?

其主要措施有哪些?

(至少写出4条)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43、阅读下列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帝曰:

(1)材料一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

(1分)由他主持的变法法令中,最有利于封建制度确立的内容是什么?

(1分)他的思想体现哪一学派的观点?

(2)材料二的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事件?

(1分)这件事情有何影响?

44、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

——引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什么变法?

(2)根据材料一指出变法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

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4)两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何共同作用?

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46、材料题(本大题共16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然后回答问题。

──司马迁《史记》

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

“孝公”是哪国国君?

“卫鞅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8分)

(2)材料二中“魏主”是谁?

“魏主”将都城迁到哪里?

“魏主改革”的作用又是什么?

47、汇入潮流篇 

(6分)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是一家。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和平与战争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民族联系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一个大家庭!

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人的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48、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材料三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1)孝文帝改革是在什么样背景下进行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材料三与孝文帝改革哪一内容有关?

(5分)

(3)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4)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如何?

49、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

谓功臣旧族自代(按:

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中的魏主指谁?

(2)材料一的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3)材料二中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5)除上述内容外,魏主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6)魏主的这些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50、根据“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在“商鞅变法”的六条主要措施中,最不受当时特权阶级奴隶主旧贵族欢迎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2)指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3)商鞅变法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旧贵族的车裂之刑而死,但变法却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也受到了守旧势力的种种阻拦,但孝文帝不顾一切进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从这两个事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51、根据“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在“商鞅变法”的六条主要措施中,最不受当时特权阶级奴隶主旧贵族欢迎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3)商鞅变法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旧贵族的车裂之刑而死,但变法却使秦国富强起来,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这两个事例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说说你的看法。

试卷答案

1.D

2.C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其中材料反映的是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