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442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云南省曲靖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云南省曲靖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

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

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

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

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

“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夫礼,所以整民也。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

“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

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

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

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

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

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

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竞茫然不知。

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

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

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

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

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

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

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

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

因此,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

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

《左传》几乎是把《诗》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

“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

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

总之,会盟燕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

在春秋会盟燕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1.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是诗礼风流。

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

B.会盟燕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

C.《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

D.“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燕享有重要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

B.“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燕享时的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

C.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燕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

D.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春秋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西周人则把礼当做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以礼作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标准,认为礼是治国治民治家的有效方式,甚至认为礼的重要性可与天地相比。

B.“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燕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C.春秋时代,士君子只要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就能应对自如,否则就会洋相百出,孟僖子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D.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宅男(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

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

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

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

儿子回答,你先吃。

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

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

他先上卫生间撒尿,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

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

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

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

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

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

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

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

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

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超市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超市,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

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超市给儿子打电话。

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

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

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

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超市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

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

告诉他,鱼,好吃极了。

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

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

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

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

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

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

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

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

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

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

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

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

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读点》2014年第8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供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儿子生活在完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因为他对外界没有兴趣。

C.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一些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父亲忘记带钥匙,儿子把钥匙从窗口扔给了他,“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5.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结尾写主人公在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准备跳楼的关键时刻,在“打了个愣”之后竟然决定“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对这个情节安排,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

钱汉东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留学英国的吕叔湘没等学业结束,于1938年初提前回国。

当时家乡江苏已沦陷,吕老与流亡到湖南的家人会合后,转道,在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教英语。

著名学者施蛰存约他给《今日评论》周刊写文章。

恰好早几天,吕老看到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每个句子总要有一个主词,觉得这种说法不全面。

考虑再三,他就写了《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这是吕老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

1939年暑假开学后,系里给他加了一门中国文法课。

这时候,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现代语法”的讲义已经印出来了,他在教课中遇到一些问题,想找王力先生商讨,可是王力住在越南河内从事汉越语的研究,只好自己琢磨钻研。

1940年暑假后,吕叔湘离开昆明,迁居成都,任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是针对胡适和王静如的文章写的,他们说“们”是从“俺、您、喒”的韵尾-m变来的,吕叔湘发现这个结论恰好把演变的历史颠倒了,引了许多材料加以说明。

吕叔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学人,非迫不得已,一般不参加社会上的种种应酬,而是潜心研究学问。

吕老治学态度严谨,他的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

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

现在一些从事语言研究的人不屑于写一些小文章,认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

上世纪80年代,吕老在一家大报上看到把“风花雪月”错写成了“风花秋月”,于是他写文进行纠正。

他在《龙虫并雕琐谈》里也曾指出,小文章其实更难写。

和他同一时代的学者,如叶圣陶、王力、朱德熙等大家都有这样的学术精神。

吕老从1952年起直接参与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不辞辛劳地为推进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他和丁声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迄今已发行四千多万册,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研究汉语的最重要的工具书。

“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现代汉语词典》这一宗旨的确立,和吕老有着极大关系。

“主编”一词在如今的出版界是个水分最大的名号,有些如雷贯耳的大学者的名字,一年之内不知道要出现在多少大型丛书、套书的版权页上。

其实业内人士都清楚,一年之内要出这么多书,即使有三头六臂也是忙不过来的,他们所做的也许仅仅是审读一遍样稿而已。

而吕老当时从组建编辑室到一条一条仔细审稿定稿全部亲力亲为。

吕老说:

“要编好一本辞典,就要收集大量资料。

比如编《现代汉语词典》,就收集了上百万张卡片的资料。

要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综合,工作相当繁杂。

”在吕老等大师的带领下,编辑人员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现汉》这一浩大的国家工程的试印本。

北京大学汉话语言学研究中心陆俭明教授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吕先生几乎每天都在词典编辑室工作,中午饭就是自带的馒头、咸菜加开水,晚上还在家加班到深夜。

编写工作采取流水作业法,层层把关,吕先生和他的继任丁声树在《现代汉语词典》整个编纂过程中言传身教,创立了一种人们称之为《现代汉语词典》风格的标准词典编纂风格。

”第一版面世后,吕叔湘先生依然关注着语言的最新发展,强调词典要跟上时代需求,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

在一篇文章中,吕老谈到:

“我最近做了一件有点傻气的事情,把1983年5月15日到26日的《文汇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查出有32个词语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的。

”这一年他已经79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吕叔湘)说,编词典是“名山事业”,需要找到一些真正的“字迷”。

字迷是什么?

他们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宝贝啊!

英国是一个产生字迷的国家,他们的《牛津词典》系列举世闻名。

法国也是一个重视字迷的国家,有词典以来,他们出过各类词典达2万多种。

(俞晓群《吕叔湘:

那22封关于(读书)的来信》)

②“文化大革命”后退还他几万元,他全都拿出来设立青年语言学奖。

前几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六卷本的《吕叔湘文集》,他又将这笔可观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家乡江苏的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吕叔湘的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

B.吕叔湘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学人,以学术为己任,从不参加社会上的种种应酬,而是潜心研究学问。

C.吕叔湘先生有担当精神:

抗战伊始,他没等学业结束就提前回国;把“文革”后退还的钱拿来设立青年语言学奖金;把《吕叔湘文集》的稿酬捐给家乡的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

D.吕叔湘说,编词典是“名山事业”,需要找到一些真正的“字迷”。

他的意思是说要做好编词典这项事业,需要有真正热爱文字研究工作的人,方能做好。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为了纠正朱自清先生文章中说法的错误,吕叔湘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而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则是为纠正胡适等人的错误而写的。

B.吕叔湘先生曾因为报刊上一个成语的使用错误写文章纠正,而有些学者不屑于写这样的“小文章”,吕叔湘却撰文说“小文章其实更难写”。

C.为了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D.现在的一些学者担任“主编”只是挂个名号,很少参与图书的具体编写工作。

这与吕叔湘先生主编《现代汉语词典》时始终亲力亲为有很大的差距。

E.吕叔湘先生认为,编撰词典意义重大,关乎文化传承:

编撰词典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及时修订。

9.“治学严谨”是吕叔湘先生大师风范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吕叔湘先生的大师风范还有哪些体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

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

甫冠,为行台从事。

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

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

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

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一日,帝问:

“郎俸几何?

”居贞以数对。

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

“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

”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

“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

”不拜。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

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

居贞曰:

“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

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不乘隙先取之。

”驿闻。

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

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

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

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

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

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

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

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

比还,不戮一人。

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

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却:

退还,不受

B.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旌:

表扬,表彰

C.祠之泮宫祠:

本义为祠堂,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祭祀的意思。

D.士卒有挟兵入民家兵:

士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

刚刚加冠。

古代未成年男子不戴冠,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敕:

指帝王的诏书、命令。

“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

C.郎中:

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D.品秩:

官品与奉秩。

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

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

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

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

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D.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握战机。

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

”不拜。

(2)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  夕(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释】①五湖: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

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

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两句暗用典故,写故乡五湖风光幽美,表达了自己将归隐田园的愿望。

E.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15.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锦瑟》诗中,作者用“,只是当时已惘然”来描述了怅惘、苦痛而又无以言表的心情。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来提升自己,使自己行为没有过错的两句是“  ,  ”。

(3)荀子《劝学》一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句子,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的观点相近。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以锣鼓抒发心声是中国老百姓的习惯,锣鼓艺术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B.神舟号宇宙飞船在完成了飞行试验之后成功着陆了,广大科技人员无不欢欣鼓舞、弹冠相庆。

C.不讲究韵律的文句和段落,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抑扬顿挫、节奏和谐的美感了。

D.认为电影剧本的景不用写得太具体,太具体了反而越俎代庖,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B.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文明的发展 ①  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

我们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许就是某个王朝宫殿的遗址;我们 ②  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深沉历史感。

  ③  今天贫穷落后的地方,历史上也许一度鼎盛。

一块石碑、一棵古树、一座山峰、一条河流, ④  是历史的见证, ⑤  有故事在民间流传,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中华文明, ⑥   不断赋予其新鲜气息。

 

A

固然

/

可能

大多

还是

B

不仅

/

就是

常常

总是

C

尽管

不管

如果

常常

/

而且

D

无论

  /

往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① ,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

看到流逝的江水,②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 ③ ;面对暴风雨,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6分)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

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

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

请提两条建议,并加以简述。

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每条建议”不要超过4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