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782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第二课时授课时间总节数1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师:

我们一起读一读诗歌的题目,想一想:

透过诗的题目,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交流:

a.地点——湖上舟中;b.干什么——饮酒聊天;c.天气变化——初晴后雨。

根据以上理解,要求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学生小组内自由说、指名说等。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重点指导: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亦”:

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2.初步感知。

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读通诗句。

可自由读、比赛读,大致了解诗歌的意思。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知道写的是西湖的景色。

(2)介绍西湖。

师生交流对西湖的了解。

课件展示:

(西湖的美景,老师补充介绍西湖。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感悟晴天时的西湖。

(1)理解“潋滟”。

师:

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

我们先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课件展示: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让学生读这句诗,想一想:

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美?

(学生交流,从“潋滟”一词可以想象湖水波光粼粼的样子,并想到了“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2)想象画面。

①启发想象。

是什么让湖面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启发想象:

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读,想象。

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清澈,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指导读出自己的想象,因为这样的画面很美!

把自己置身于这种美的感觉中去,自由地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

②指导吟诵。

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会怎样吟诵这句诗?

(学生换位想象,美读,指名读。

从读中就能感觉到同学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愉快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

我们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

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真叫人陶醉,不禁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学生美美地齐读。

(3)感悟用词的美妙。

①理解“方好”。

过渡:

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用一个字来赞叹一下。

(学生认为用以下字较好,如“好、美、妙、奇”等。

比较“方好”:

这里诗人用“方好”来表达。

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

课件展示:

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请给“方”选择正确的解释。

A.正直;B.正当,恰好;C.一种形状。

(学生选择B.正当,恰好。

②感悟用词。

从“方好”一词,你读出了什么呢?

自由交流,谈谈个人的看法。

(西湖晴天的美,美得恰到好处。

晴天的西湖不能少这一抹阳光,也不能少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

(学生齐读。

2.感悟雨天的西湖。

感悟“山色空蒙”。

(1)比较。

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时,天上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如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

请用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湖上下起了雨,给人营造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PPT出示: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2)想象。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用一个字来表达。

(学生通过读诗歌回答:

奇。

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请把这种感觉读进诗中去。

(学生练读,互评,再指名读。

(3)引读。

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加娇嫩。

3.领略西施之美。

过渡:

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这两种美,真是高兴。

难怪苏轼会赞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这两句诗中看出,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知道“西子”指的是西施。

简介“西施”:

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课件展示:

(插入图片和资料。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学生自由朗读。

4.感悟“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淡妆浓抹”。

①联系生活理解。

读读这句诗,从古诗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

(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感悟“总相宜”。

让学生看图说一说,西施化浓妆、化淡妆、不化妆时美不美,为什么。

(让学生小组交流,大自然赋予她天生的美,不论化不化妆,西施都非常美丽。

用诗中的词语“总相宜”来表达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

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

来夸一夸西施的美——(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仅仅是在赞美西施吗?

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启发。

这句诗不仅仅是赞美西施,更重要的是赞美西湖。

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同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2)激情引读。

请女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

晴天的西湖——(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

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总结全诗,深化认识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时,苏轼便喜欢上了西湖,更喜欢用诗来描述西湖,这里留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生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赏读诗句,体会诗歌意境。

4.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古筝乐曲。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

山行)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

杜牧字牧之,他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学生齐读诗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诗句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4.齐读古诗。

5.再读古诗,想象山林秋色图。

(引导学生想象:

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1)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三、巩固提升

1.出示图画(图画内容: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诗人杜牧行走在山上,他悠然自得地欣赏着山林中的景物。

2.看图理解诗意。

(1)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想一想,这条小路是什么样的?

(“石径”:

石头铺成的小路;“斜”:

弯弯曲曲;“远”:

长长的。

(2)看图想象,出示训练:

“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__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生处”的意思。

(3)指导朗读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

(5)以上两句是诗人远看的,诗人来到山脚下停下车子近看,又会看到什么呢?

(诗人看到枫叶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坐:

因为;红于:

比……红。

(7)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3.指导朗读全诗,并学会背诵。

4.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寒”“径”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斜”“霜”,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句段解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读]这句的大意是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林,不禁停下车来;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鲜艳。

自古以来,秋天在人们的眼里往往是悲凉的,而诗人杜牧通过这两句,向我们展现了枫叶如火、嫣红满目、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

2.背诵并默写《山行》。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诗题《赠刘景文》。

2.简介苏轼和刘景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巩固提升

1.出示图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再细读古诗,想象画面。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同时出示荷叶枯败的图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

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

大家学过诗人杨万里写初夏的那首诗吗?

上面是怎么描绘初夏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

你们能用一句诗说说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到了秋天,荷叶就像现在这个样子。

(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3.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同时出示图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

(还有。

(2)霜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表明了什么?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4.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5.理解第三、四句。

(1)(出示果园图)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果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

(最是橙黄橘绿时。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师小结:

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三、巩固提升(续)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句段解读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读]这句的大意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句诗以橙子的金黄和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在此,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五、课外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

2.背诵《赠刘景文》。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1.宋代有位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吟诵了一首诗。

2.(出示挂图)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3.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叶绍翁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进而解题。

(2)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4.齐读古诗。

5.再读古诗,想象夜色图。

引导学生想象:

这是什么季节,诗人在这样的夜晚见到了哪些景物呢?

三、认知贯通

1.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

他想到什么呢?

(板书“动客情”)

2.结合诗中写到的景象理解这个“情”。

(1)从第一句中理解郁闷和孤独之情。

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声音,如果你面对这种情景,会有什么感受?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2)这阵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吹动了什么?

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你有什么疑问?

(“动客情”是全诗的中心句,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谁是客?

为什么是客?

(①动思乡之情;②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

(4)想象感悟三、四两句:

三、认知贯通(续)

①默读后面两句。

②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乡情绪呢?

(挑促织。

③诗人看到这些情景,此时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④小结: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

他一个人在外地,不禁会想:

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

⑤“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你体会到什么?

(孤单。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⑥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⑦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3.指导朗读全诗。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配古筝乐曲。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赛读、个人表演读。

(配古筝乐曲。

(4)背诵古诗。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9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默写古诗《清明》。

2.理解两首古诗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首古诗描绘的清明和重阳节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默写古诗《清明》。

【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古诗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首古诗描绘的清明和重阳节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古诗《元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在古代春节这一天,人们便有了放爆竹、喝屠苏酒和换桃符、贴对联等节日习俗。

2.回忆《元日》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元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

(《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梳理《元日》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22:

(设计意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方法的引导。

因此,语文的学习,不仅只停留在内容的学习,而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提炼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达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古诗 《清明》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3.出示带有朗读节奏标志的古诗,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读音和朗读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齐读。

出示课件23:

5.简介作者及这首古诗的历史地位。

出示课件24、25:

6.让学生借助注释谈谈对诗题“清明”的理解和相关习俗。

出示课件26:

7.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古诗的方法,来细细赏析这首古诗吧!

(2)当堂交流,师生评议。

①学习第一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起看“雨纷纷”和“欲断魂”这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什么?

预设:

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和路上行人哀痛的心情。

他们为什么伤心难过?

预设: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要上坟祭扫,祭奠已逝的亲人。

这个节日,路上的行人情绪本来就低落,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这就给行人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欲断魂”是“雨纷纷”的情感升华。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当时的情景。

板书:

(雨纷纷欲断魂)

出示课件27:

指导朗读:

一个“雨纷纷”衬托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前两句应低沉舒缓,以表现心情凄凉,请同学们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学习第二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是谁向谁借问?

“遥”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

诗人在询问牧童;“遥”是遥远的意思。

出示课件28:

诗人和牧童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

请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个场景吧!

出示课件29: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朗读这两句诗呢?

预设1:

此时诗人触景生情,心情万分苦闷,想要小酌一杯以此来排解心中的愁绪。

预设2:

诗人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所以心情比较急切。

指名读。

指导朗读:

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的急切。

一个“遥”字,写出了诗人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馆,此时,他的心里更加愁闷,所以,后两句朗读时语调要上扬、急切。

板书:

(遥 愁闷)

指名再读、师范读、齐读。

8.诗人远离故土,孤身行路,触景伤怀,带着这种情感品读全诗。

①指名朗读全诗,学生评议。

②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③教师范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9.诗人满怀哀伤,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他只想此刻避避雨,顺便饮几杯小酒,借酒消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吧。

现在让我们合上课本,化身成诗人,尝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10.指导默写古诗,提醒注意“纷、魂、何、遥”等易写错的字,和形近字“粉、鬼、荷、摇”进行区分。

出示课件30: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对古诗能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31:

2.交流古诗背景

出示课件32:

3.根据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预设:

诗人王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思念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

诗题较长,要求读出节奏,指名再读诗题。

根据注释,我们知道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请学生说一说重阳节的风俗。

出示课件33:

4.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师相机进行教学点拨。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古诗的方法,来细细赏析这首故事吧!

(2)集体交流,当堂评议。

①学习第一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独、异、佳节、倍”进行理解。

预设:

从写作背景中知道,诗人王维15岁时就告别家乡,独自一人到长安谋取功名。

所以我从中得知“独”指独自一人,“异”指异地他乡,在本课指长安。

预设:

“佳”指美好,“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我从题目中得知美好的节日指重阳节。

越是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所以“倍”指更加。

板书:

(独、倍)

出示课件34: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诗意

出示课件35:

漂泊他乡的游子,谁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

请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两句诗呢?

预设1:

适逢重阳佳节,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思念之情,

预设2:

诗人只身一人独在他乡,更加孤独寂寞,要读出孤独之感。

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身处异地他乡的人儿啊,形单影只,独自一人,漂泊他乡,此刻的诗人是多么孤独、寂寞啊!

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所以朗读时语气要惆怅,语调要低沉、舒缓。

指生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②学习第二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抓住关键词语“遥知、登高、插茱萸”进行理解。

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的,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

预设:

登高、插茱萸

出示课件36、37、38:

结合风俗习惯,和同桌梳理诗意。

出示课件39:

指导朗读:

“少一人”表现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无可奈何和遗憾的心情,要加重读音,这两句是诗人的遐想,可以把节奏放慢。

板书:

(少一人)

指生读,师范读,生齐读。

5.①指名朗读全诗,学生评议。

②教师指导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③教师范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6.下面,让我们带上自己的理解,再来背背这首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吧!

板书:

(思乡怀亲)

(设计意图:

这首诗,作者的情感表达比较丰富。

通过抓诗眼自学之外,体会诗人处境,反复朗诵,进行情感指导,从而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是自主阅读的好方法。

四、诗词积累,归类拓展。

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道不尽游子的思乡之情,这句诗一直流传到今天,被无数文人墨客争相传颂。

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还有很多思乡怀亲的古诗,你都知道有哪些名句吗?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出示课件40:

(设计意图:

通过诗词拓展,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经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诗词的海洋中,有着无数篇不朽的佳作,它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古诗三首》,领略这诗词的魅力吧!

五、作业设计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它又有什么风俗习惯?

请你课下利用网络或书籍搜一搜,查一查,我们还可以以表格的形式记录节日名称、时间和风俗习惯,也可以以日记或其他形式进行记录。

大家一定要保存好你所搜集的材料,等到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我们进行交流展示,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资料准备得更丰富、更完整!

六、板书设计

雨纷纷

清明欲断魂愁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倍思乡怀亲

少一人

【教学反思】

低年级学习古诗,应该能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而到了中年级,就应该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而本课古诗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更要通过古诗的学习,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让学生们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为后文的想象提供依据,接下来,学生们自读自悟,读中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有了背景的支持,诗人的情感体会更为深刻。

古诗学完后,学生们基本上做到了熟读成诵,同时也体会到了诗词的精妙——只言片语便将节日场景描绘的栩栩如生,寥寥数字就将作者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的朗读感悟非常重要,但在本课学习过程中的朗诵指导却有所欠缺,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韵味还不够,让学生融入情感朗读这一方面还应加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9.古诗三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清明》并背诵。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诗歌情节去猜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