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951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第九单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从考查力度来看,本单元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区域。

新课标地区高考涉及本单元的2010年有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2011年有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2012年有7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高考试题注重对苏联(苏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意义、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等重点问题的考查。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所占比重高于非选择题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线索特征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广泛应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

(3)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削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和出现了新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扬弃,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20世纪20年代列宁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

(2)随着列宁的逝世,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建立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调整,再到戈尔巴乔夫时期随着苏联解体而结束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开创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苏联的成就与失误并存,社会主义改革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第20讲,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构建体系]

知识诠释思维发散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

广大人民的生活相对贫困,导致供需矛盾扩大。

(3)具体原因:

分期付款、银行信贷、股票投机活动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2.爆发: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②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3.特点

(1)范围广:

从美国爆发,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时间长:

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

(3)破坏性大: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

4.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③法西斯势力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趁机抬头;社会动荡不安。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疯狂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激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易错扫描】

(1)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而非直接原因。

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在于供需矛盾的激化。

(2)社会危机及法西斯主义抬头也是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

【知能拓展】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启示:

(1)繁荣和危机往往相互关联,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是至关重要的。

(2)要随时注意经济制度内部机制和政策的及时调整。

(3)国际关系的协调也极为重要。

大危机的恶化与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密切相关,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损人不利己。

(4)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

在大危机期间,一方面表现为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的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难得的机会和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二、“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自由放任”政策:

(1)理论来源: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④国富论》。

(2)核心内容:

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事务,政府的天职是“守夜人”。

2.胡佛政府的反危机:

(1)措施:

依旧推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结果:

危机继续恶化。

[构建体系]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

胡佛政府“⑤自由放任”的反危机措施失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2.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⑥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复兴工业;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实行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⑦以工代赈”;进行一系列社会立法,如《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险法》。

3.影响:

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⑧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易错扫描】

(1)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基本原则。

(2)《全国工业复兴法》不仅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而且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该法具有克服盲目竞争与缓和劳资矛盾的双重目的。

【知能拓展】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的办法,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进行抑制或扶植,又对劳动人民作出了一定让步,以缓和劳资矛盾,换取人民对政府的支持,最终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构建体系]

四、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2)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⑩滞胀”现象后,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建立“福利国家”

(1)背景: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力图避免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概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8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3)实质:

国家运用 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4)特点:

社会福利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作用:

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6)难题:

人们过于依赖福利制度, 工作积极性降低;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二战后, 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影响:

一方面改造了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

4.“新经济”的出现

(1)含义: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背景:

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使一大批 新兴产业兴起;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3)兴起: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易错扫描】

(1)二战以后是西方社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而非产生时期,二战前的罗斯福新政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

(2)福利国家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

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基础达标

1.亚当·斯密说过: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习惯性的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这里的“习惯性的风险”是指()

A.工人运动的兴起B.城乡差别的扩大

C.垄断现象的出现D.经济危机的发生

[解析]经济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指的是贫富分化,“有习惯性的风险”指的就是由此造成消费不足而出现的经济危机。

但这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城乡差别及垄断离得较远。

D

2.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实行存款保险。

其初衷在于()

A.维护公民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B.吸收社会存款,拉动内部需求

C.保障银行信用,刺激经济恢复

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解析]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对银行的整顿,重建人民对银行的信心,这样才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C

3.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②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③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④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新变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建立。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西方福利制度在实行中也出现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同时也容易滋生社会惰性,导致工人积极性降低,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B

核心突围技能聚合

一、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特点:

(1)从经济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2)从内容看,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使其协调发展。

(3)从目的看,以克服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但其根本目的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4)关注民生,注重社会建设。

(5)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进行。

2.成功原因:

(1)历史条件:

美国以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清除比较彻底。

(2)国际条件:

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3)经济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4)政治基础: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和民主势力较强大。

(5)思想基础:

民众参政意识较强。

(6)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7)罗斯福的个人因素。

史料链接

材料一民间资源保护队办公室被告知,按照树木的平均死亡率,而保护队所栽种的树木成熟且木材价格不下滑的话,保护队的树木在未来40年内其价值将达到2.4亿美元。

麦克恩梯也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而得出的上述结论。

毫无疑问,民间资源保护队在1933年的资源保护成就史上写下了生动的一页,其工作具有无可非议的价值和重要性。

大部分专业的自然保护人士至今仍然认为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工作是远远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

——A.L.R.欧文《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的资源保护》

材料二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

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三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学习探究

材料一中的民间资源保护队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以工代赈式的社会救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进步主义时期环境保护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表明罗斯福对摆脱危机、推行“新政”充满信心,他在演说词中强调“纪律”,“实现有效的领导”表明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改变以往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材料三表明罗斯福试图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来缓解社会矛盾和危机,而反对和避免由危机造成的人民示威运动、骚乱暴动或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

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实质和作用。

【对比分析】

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别:

国家资本主义指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政权能够加以限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最早出现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曾有租让和租赁等形式,存在时间很短。

在中国,它是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种过渡形式,带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两者都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一定程度上和时期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归纳总结】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3)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有何特点?

应该如何评价?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特点:

(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总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

2.评价:

这些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变化暂时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史料链接

材料一金融寡头在资产阶级内部所起的领导作用,是依靠着垄断组织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是依靠着对生产资料大量集中在他们手中,是依靠着国家在分摊公债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依赖银行等。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如果事先不同主要垄断组织的代表人物协商,就不能在自己经济政策上采取任何一项重大的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材料二我们社会的私人资本家不大愿意投资于我们因国内外形势需要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生物学过程的原理以及其他很多问题,需要大量的经费而且要冒风险,因此,这种经费是私人企业所不愿意承担的。

——金斯伯格教授《科学革命是挑战和希望》

材料三在1958~1968年这段时期以新发现和新发明为基础的工业部门的平均增长率为85%。

但是电子计算机的生产在这段时期增长511%这些数字表明,仅仅保持加工工业每年平均增长52%的比例,就需要有多少新部门,就需要这些部门有多么高的增长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学习探究

二战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上三则材料论述的主题。

材料一说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政策要由垄断组织的紧密配合才能实施。

材料二说明美国重视对风险大的科学研究的投资,私人企业无力承担,应由国家负担,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材料三说明美国新兴产业的增长较快,其中又以计算机的生产增长率最大,对科技投入可以促进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进一步发展。

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促进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归纳总结】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萌芽时期。

它出现于个别国家的个别部门,规模很小,层次很低,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附庸。

(2)二战结束前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欧美主要大国和日本为应付危机和战争,都曾大规模地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二战后上升至主导地位和走向完善时期。

此时的特点表现为:

在地域范围上,它成为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统治形式;在持续性上,它日趋成熟和巩固,没有出现二战前的不稳定现象;在内容上,既是经济基础,又是上层建筑,是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总垄断资本家。

基础·角度·思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根据消耗的材料价值估计,美国建筑工业的产值从1919年的120多亿美元增长到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

同时,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发展也很显著,其产量从1919~1929年增加了64%。

下列词语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A.繁荣B.萧条C.泡沫D.危机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虚假繁荣的景象,所以用“泡沫”一词描述最合适。

C

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

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

”这种思考和议论主要是基于()

A.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怀疑

C.苏联实力壮大带来的威胁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

[解析]1932年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大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阿诺德·汤因比的话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这种担忧。

A

3.“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

”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

B.为了应付危机,是解决危机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表明英国自由放任、自由贸易政策的失败

D.客观上调解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第十单元第22讲

[解析]1932年正值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各国为了克服危机,纷纷调整关税政策,恢复发展经济,而关税的提高激化了各国的矛盾,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故D项理解错误。

D

4.面对极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虽然固守“自由放任”政策,但仍然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干预经济。

这说明()

A.胡佛主张国家对经济必须进行干预

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已势在必行

C.经济危机已经严重摧毁了美国的经济

D.胡佛开始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胡佛虽然不愿意干预经济,但又不得不进行干预,这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已经势在必行。

从“固守”“被迫”等关键词可以看出A、D两项说法错误;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危机并没有动摇其根基,C项错误。

故选B项。

B

5.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说: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

”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职能

[解析]材料表明,罗斯福寄希望于靠国家的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缓解危机,故政府的职能必然要得到加强。

D

6.阅读右边漫画,“失意”与“得意”的主要分歧是()

A.“得意”突出的是计划大于市场

B.“失意”强调的是市场大于计划

C.国家政权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胡佛失意——罗斯

D.国家政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福得意

[解析]“胡佛失意”指胡佛政府所推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及其后果(美国经济处于“沟底”);“罗斯福得意”指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错误,在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市场是远远大于计划的。

C

7.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从材料中的“对老者……照顾”“为壮者提供工作”等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B

8.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124周年的演说中说:

“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嫉妒,私营企业的独立已成为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这位议员实际上是()

A.称赞林肯作出伟大贡献

B.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C.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D.肯定了罗斯福新政挽救美国经济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从“1933年”这一信息可看出,这位国会议员评价的是罗斯福新政。

从他评价的内容“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看,这位议员认为罗斯福政府是“独裁者”,可见他对罗斯福新政持批评态度。

B

9.二战后六十多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物质、文化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政治、社会相对稳定,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

关键在于()

A.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B.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

C.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D.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并完善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使资本主义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答案为A项。

A

10.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出现了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某种经济形态,它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为促进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机联系并相互制约的机制、制度、组织、决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复合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