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451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docx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本课程的设置有八年时间,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设的一门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课程,也可以说是中国有社会学系的学校中开设的唯一一门关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专门性主题研究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介绍和讨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交往方式,重点是从本土研究的视角讲述中国人在其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中所形成的关系特征、运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本课程内容涉及儒家思想、家族结构、人情面子及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策略等,并力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习者获得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比较系统的认识。

本课程与其他类似的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希望通过脉络观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人的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以凸显中国人的行动路线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达到解读和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之目的。

以往研究中国人的视角,主要有儒家社会理论、人文学科和人类学研究,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的学术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

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程将提出一系列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命题,进而得出关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

第一章] 文化类型与中国文明的形态一、不同文明的基本特征1、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

A.人对自然的亲近;

B.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C.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D.人的

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2、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

A.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

B.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

C.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D.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

3、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

A.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B.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

C.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

D.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4、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问题

A.农村空巢化;

B.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

C.生活环境污染严重;

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E、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

[

第二章] 认识中国人的几种途径一、研究中国人的集中学术取向

 1、人文取向

A.国民性的研究;

B.批判性为主;

2、国学取向

A.典籍解读与诠释;

B.价值导向与思想探讨(关注思想上的价值取向);

C.脱离社会实际3、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

A.文化比较:

人类学的研究;

B.汉学与史学的研究;

C.社会科学的地域性研究4、本土化的研究

A.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中国化;

B.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社会与行为科学本土化;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西方学科体系的普适性问题2、社会科学研究的地方性问题3、人文与国学面临随意性与过度诠释问题4、本土化师徒“化”什么的问题三、寻求新的研究视角和立场1、问题意识导向;

2、脉络观3、文化类型的比较4、结合传统思想与现代技术,探讨新的研究方法

 5、建立中国的社会与行为科学理论、概念或者中国学派。

[

第三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要素(上)

一、构成要素之一:

天地人自然(天)、土地(地)与人的作为(人)相互联系1、对大自然的依赖、敬畏与感恩2、土地的不能移动导致的安土重迁3、农业灌溉所养成的借鉴与储蓄的心理4、地缘观念的形成二、构成要素之二:

小农经济1、劳动是一种家庭成员的自然组合,家庭是中国人合作的基本单位2、生存、生活、生产、剩余融为一体3、生产与生活的一体化导致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4、为自己、自私自利、实用性等成为生活中基本心态三、构成要素之三:

家乡共同体1、家作为生存、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单位,几乎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唯一归属。

家乡随之成为最能激起中国人情怀的地方。

2、由于加的规模不确定,由户、族、宗、村、乡等逐步放大,自私和自己等概念也随之逐步放大,所谓“为自己”也就可以是为家人,为亲属,为老乡,乃至为地方和为国家,“私”也就转化为“公”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包含于其中而不可分割。

[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要素(下)

 3、家庭生活的唯一性和重要性,导致了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扩张:

生育

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互助功能,慰藉功能,养老功能,送终功能。

正因为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性导致了中国人

A.必须结婚才可以构成,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要走上婚姻的道路,而没有其他可能;

B.家的扩张导致了社会无法建立,人们也不寻求社会秩序,而是用家庭秩序代替社会秩序

C.中国人不容易组织起来,社会团体缺乏,同乡会、商会、地方帮派成为组织形式

D.社会边界不清,专业、分工不显著,思维的综合性增强四、构成要素之四:

官僚体制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选拔制度的形成3、科举制度的形成4、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A.通道的意义B读书的意义C生子的意义五、构成要素之五:

儒家思想1、用嵌入的观点看待儒家思想2、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3、儒家思想是一种官家秩序的思想

 4、无伦及其结构性讨论。

A.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

B.对等关系与不对等关系

C.权威关系的特点。

[

第五章] 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文化脉络

[

第六章] 中西社会关系格局的比较差序格局:

亲疏远近,维系私人道德,公私不分。

[

第七章] 关系的四种向度与比较一、关系向度四分图二、关系向度的类型特征这张表中重点需要注意的是“松散关系”与“固定关系”。

松散关系的实质同许多学子概况出来的个人本位,个人取向,个人主义或者俱乐部型的社会等都是相同的,它表现了个体的独立性,个人意志,自由度及其理性等所有这些特征都很容易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个体在空间中的行动路线上,却不易放在时间上,所以空间与个体的关系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时空秩序

四,不同取向的行动模式比较1、理智型的关系与情感型的关系2、理智型交往的特点

 理智型交往不单指人交往的理性化,他应当包含交往方式上的理性和非理性两种。

其交往方式之一是对事物尽可能地加以分解,区分,比如工具性的,感情型的,离职型的,非理智型的,制度的,非制度的。

这样的交往方式对应的主要是城市生活、市场交易、组织构成。

制度安排、社会流动和工商管理方面。

3、感情型关系的特点“感情式”亦不同于感情式或非理性式。

有西方学者在做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是用ganqing而不用feeling、

affection、sentiment或friendship之类来表达中国人的关系。

正式因为感情同人情、关系有近似的含义,其中包含了理智和情感两个要素的混合,是情理合一的或情理交融的。

理智与情感的相互包含,使得它不同于理智型交往所区分出来的情感、情绪、冲动或非理性。

五、其他关系的向度特征约定关系更多地来自于松散关系对群体的目标的达成而建立的关系,体现在婚姻、市场和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中,包括社团组织与集会友好关系在任何社会都有所体现。

由于友谊可以唱,可以短,可以固定,可以不固定,所以任何社会都有交友或择友的问题。

知识中国人对友谊的理解倾向于固定,西方人倾向于松散。

六、固定型关系的探讨首先是“长久性”意味着人们在关系连接中的开放性含义。

就约会、开会、加入组织、参与活动、做生意、从事某项工作、职业生涯规划等事件而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事件的有限性。

这种有限性会导致对交往时限的确定。

但固定关系所要表达的时间是无限的,它指向没有尽头的未来,所以也就倾向于把有限的活动延伸至无限。

从有限转换为无限是中国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构成了中国人运作关系的基础。

从人生哲学上将,中国人理解的时间无限性从根本上将在于对生命关系的假定,而所谓生命的关系即是把生育看着生命的延续。

所谓“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香火不断”“瓜绵绵”“后继有人”以及“世交”“世仇”等,都隐含了关系可以通过引入可持续性的阶梯者而得以长存。

“无选择性”却以为这封闭性,也就是中国人不接受无法构成关系特征的人。

这类人主要指陌生人,或为正常工作、交易、交流而来往的人。

从这两个时空维度的内容上看,开放性与封闭性本事一堆矛盾,但一旦合并起来运行确实中国人关系发生、发展、持续、包容、转换、排斥、谋划、结盟等的动力所在。

[

第八章] 中国人的关系运作一、中国人关系运作的特点1、捆绑性就带,情理并重命题2、秩序的建立,不对称关系命题3、空间上的统一性一再强化,关系同域化命题二、人情,中国人的社会交换1、工具性与感情性相互包容

 2、维持关系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3、欠是维持关系长久的基本原则4、报的观念及其行为取代了一般性互惠。

三、人情关系的增进1、感恩戴德,关系进入到恩情,就体现了价值的无限性(对他人的预

先摄像)

2、人情投资,别人已经拥有相当丰厚的社会资源,而你想得到他所拥有的资源,体现了价值的工具性(对他人有目标的投入)

3、礼尚往来,一般互惠,只为增进友谊后两者容易互相包容,也许会造就

第一种机会。

[

第九章] 中国人的脸面观一、有关脸面观的已有研究1、脸面研究的取向与主要观点

A.人文的观点;把中国人看成有自身的性格特征,最凸显的就是爱面子和要面子的心理。

B.西方的观点;不倾向于认为脸面是中国人特有的一个特点,它更是世界上各个社会的人或多或少都具备的一个特征,纳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范畴内。

印象管理和印象整饰理论。

C.本土化的观点;台湾学者的研究。

2、有关脸面定义的讨论

A.区分性的定义;脸指道德层面,面子指在社会层面;

 

B.合一型的定义;不要把脸、面和道德、社会地位、荣誉等相互混淆;

C.无法明确定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来具有明确的意义。

二、脸面观的新认识1、脸面习语的探讨

众所周知,在日常表达中“争脸”“争面”和“争光”“争气”同义,

“丢脸”“丢面子”和“丢人”“丢丑”“失体统”“失礼”等相近,“看在?

?

的面子上”和“看在?

?

的(情)分上”同义,“无脸见?

?

”“无颜见?

?

”和“羞见?

?

”同义;脸面又可以说成“情面”和“情分”;“不要脸”等于说“无耻”;“赏脸”“给面子”等于说“抬举”或“捧场”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中国人所谓的“脸”通“光”“气”“人”“丑”“体统”“羞”“耻”等;“面子”含有“分”“情”“捧”“举”之意。

由此可以发现,“脸”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

2、关于脸和面子的定义

A.脸是一个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

B.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社会圈人的心目中所长生的序列地位。

3、脸和面子的关系解读

 

A.脸是指个人的形象和表现方式

B.这种形象以其所处的社会圈为依托,即脸的争取和失去得由该社会圈来认定,不是由自己来认定;

C.一旦社会圈成员对脸的评定出现,也就是面子的出现;

D.正面的评定就是有面子,负面的评定就是没面子;给面子就是指无

论个体是什么表现,都给予正面评价,不给面子就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表现,都给予负面评价;

E、一个个体无论有无面子,都存在程度的差别,如很有面子,有点面子,没什么面子及很没面子,由此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地位排列会有差异。

4、脸面观的连续体模型该模型表明,如果一个个体自己通过努力先获得脸的资源,他就能具有面子资源,反之,如果他自己不具备脸的资源,也就相应对得不到面子上的资源。

从这一模型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印象整饰理论是在脸和面子被翻译成英语中的一个单词“face”的基础上来加以构建的。

他在该理论中既指个人的印象整饰,有指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的心理地位。

这两者隐含的一种一致性的心理与行为方式。

这一假设实际上和西方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价值观相吻合。

因为在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中,个人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和具有脸的资源多寡,直接关系到他和他人关系的建立和获得面子资源的多寡。

5、关系和人情对脸面模式的影响

A.中国社会中的人情对脸面同质性的分化作用。

其影响表现在中国人不再倾向于通过自我的形象来获得他人的心里地位,进而又导致中国人不但在脸面心理与行为中偏向面子,而且还造成了脸和面子的分离。

B.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做人重点已经不落在自己的人格与品性的施展上,而是放在以他人为重或表面应酬上,即处处考虑情面。

6、中国人的脸面四分图模式

A.中国人的脸面四分图模式

B.中国人脸面观的困境从价值观上看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对

第二类人作正面评价,对

第四类人作负面评价。

但从实际社会上看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反而对

第二类人作负面评

价,对

第四类人作正面评价,由此造成

第二类人在社会行动中的失落或边缘化,进而也出现他们中间一些人的痞化的倾向,以求得

第四类人的社会优势。

7、综述送上所述,中国人的脸面观众的内在的紧张性,实质是儒家价值文化和中国现实文化之间的重大差距造成的。

儒家在理想上想把人塑造成脸面观上的

第一类人,但塔在更大的程度上只成为一种人格理想,而其实际作用却是造就了接受或固守这一价值体系的人在实际社会中成为

第二类人,并造成了中国人在价值观上强烈排斥

第三、四类人(如小人和伪君子)。

由于中国人情关系结构上的影响,中国人对价值层次上的认同回到行为层次上后却转向了

第四类人,以次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

第十章] 现代化:

社会变迁中的中国人一、中国社会的变迁1.从传统到现代2.从东方到西方3.从乡村到城市4.从计划到市场5.从家庭到组织6.从现实大虚拟7.文化、政治、经济、观念、心理等不一致

二、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关系1、同志、朋友、陌生人与杀熟;熟人的安全感给中国的已经发生了人口流动的社会制造了杀熟的机会;相信熟人,但不依赖熟人。

2、独生子女,亲属关系缩小与社交圈扩大3、代沟、延续还是断裂4、个体化与依赖性5、利益的趋势倾向三、互联网

 社会关系以及相关心理与行为之向度的改变1、互联网中的中国人于虚拟社会2、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心理的影响3、身体不在唱、匿名性下的心理与行为4、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其交往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