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186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4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经济改革主题

经济改革主题

1.(2015·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8)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革命者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实践。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后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俄先后进行了哪些尝试?

(2分)

(2)20世纪3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请简述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3分)

(3)20世纪50年代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谓描绘的未来社会中国共产党进行积极而成功的探索,也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请各举一例?

(2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又做出怎样的新抉择?

(1分)

(4)结合上述问题,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分)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

【解析】

(1)此题问尝试,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回答即可。

(2)此题问表现,注意应该集中于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3)第一小问举例,结合中国50年代的成就和挫折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抉择,结合90年代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回答即可。

_

(4)此题问认识,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可。

【答案】

(1)尝试: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2分)

(2)表现: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3分)

(3)成功: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任答一点即给1分);

挫折: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任答一点即给1分);

抉择: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分)

(4)认识: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创新理论(2分)

2.(2015·安徽皖北协作区一模·36)(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匈奴主力,取得对匈奴战争的最大胜利,举国上下为此大振。

不过,在经济上,中央财政却出现了“用度不足”的危险情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开始推出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等多个领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这一类的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于是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

”……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在考察近170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时,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将各个政治流派的主张对立起来,譬如保守派这样,洋务派那样,维新派这样,革命派那样,国民党这样,共产党那样,似乎他们从来是经纬对立,界限分明。

可是……我翻阅研究各派主张,发现在一些根本性的立场上,相近之处远远大于相异之处。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经济改革的条件及其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小变”与“全变”的含义及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17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个政治流派主张的相似之处。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8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改革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条件,主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战争等方面考虑作答;第二小问作用,主要是经济上增加国家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人民的剥削加重了。

(2)第一小问,“小变”主要指洋务运动单独学习西方科技,“全变”指的是全面学习西方;第二小问影响,主要是对分析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评价,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作答。

(3)第一小问相似之处,主要从改革的目的和作用等方面考虑;第二小问改革的地位,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改革内容、作用等回答即可。

_

【答案】

(1)条件:

政治上,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文景之治”留下巨大的、可供攫取的民间财富。

(或商人集团崛起,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性产业);思想上,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军事上,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对凝聚民心起了作用。

(任答3点得6分)

作用:

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与民争利、物价上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4分)

(2)“小变”:

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全变”:

既变革政治制度,又引进先进技术。

(4分)

影响: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中国近代化开始,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没有实现民族独立;(4分)明治维新使日本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但也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4分)

(3)相似:

维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原则;抵御外敌,强盛国家的强国原则;发展国营事业、节制民间资本的国有经济优先原则。

(6分。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地位:

改革贯穿古今中外社会发展进程,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分。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2015·江苏徐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6)(10分)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分)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重农抑商”政策;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模式,结合材料一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可以判断出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可以理解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头白不出门;第三小问观念,依据材料一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可知是重农轻商的观念。

(2)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中“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可知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第二小问条件,依据材料二中“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可知有利的条件是外资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总结出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_

(3)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三中两组片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现象;第二小问目标,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1)模式: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1分)

特点: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1分,任答一点即可)

观念:

重农抑商。

(1分)

(2)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分)

条件: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刺激;洋务运动技术的诱导。

(3分)

(3)变化: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

(2分)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分)

4.(2015·湖南益阳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前服务业已经存在,但是从事服务业的只有极少数专业生产者,或更寻常地它是多数社会成年人的兼职活动。

……工作从手工作坊移向工厂和办公室,于是产生了同样的专业化和分离过程,如更多工作制度化,更多的男女被吸收进全日制的职业中,像教育、甚至医药那种服务业,过去只限于家庭中进行,此时日益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了。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二大不列颠各部门国民收入表(单位:

万英镑)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01

75550

5430

10320

1811

10750

6250

13110

1821

7600

9300

12200

1831

7950

11710

13340

1841

7990

15550

19690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三英国1938年至1984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表

产业

1938年

1948年

1984年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第一产业

94.9

5.3

112.3

5.6

34

1.69

第二产业

871.6

49.1

973.9

48.9

721.5

33.2

第三产业

909.8

45.6

904.8

45.5

1415

65.2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材料四1944年英国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根据法令的规定,年龄从5岁到16岁的孩子接受全日制教育。

目前英国有38000所中小学,1100多万孩子入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从公共基金得到免费教育。

1948年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建立。

……英国居民从国民保健系统取得的医疗一般都是免费的,包括就诊、药品和住院。

……1984年卫生保健部门的就业人数134.2万人,占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员总数的6.2%,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英国的商业部门包括国内和国外贸易,还有旅馆、餐饮和修理部门。

1948年,商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是235.4万人,到1984年增加到334.2万人,增加了近一百万人,就业人数1984年比1948年增加了42%。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起,英国的无形贸易都是顺差,无形贸易的构成包括旅游收入、运输费用、保险收入、贷款利息、投资利润及侨民汇款等项劳务收入。

英国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经常由这些部门开始。

但英国的经济危机程度,与同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较轻。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指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1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利弊。

(7分)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经济改革主题

【解析】

(1)第一阶段,由材料一可以得出工业革命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由材料一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就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由材料二可以得出国民收入的比重迅速增加,主要原因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阶段特征角度考虑;第二阶段,由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看出第二个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前,由材料三所给数据可以看出,第二阶段特点是第三产业徘徊不前,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步落后的角度来回答;第三阶段,由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得出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特点由材料三可以得出,从业人员超过第一二产业总和,原因从材料四所涉及的社会福利方面,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角度考虑。

(2)根据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利弊两个方面考虑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工业革命兴起后。

(1分)特点是就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所占国民收入比重快速增加。

(2分)主要原因:

一是君主立宪制建立与发展,政治稳定;二是工业革命推进,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三是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3分)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前。

(1分)特点是第三产业徘徊不前。

(2分)主要原因一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家不愿更新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提高生产技术,把资本主要投资国外;二是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依靠殖民地利润而忽视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3分)

第三阶段是1948年后(或科技革命后)。

(1分)特点是就业人数超过第一、二产业人数的总和,成为国家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

(2分)主要原因:

一是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重视教育,建立医疗保健制度等;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三是科技革命后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3分)

(2)利:

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2分)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分)

弊:

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国家福利政策的支撑,而国家福利的大力推行又往往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5.(2015·陕西宝鸡二模·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

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人民网《全球工业化模式》

材料二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三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据材料一,从工业化动力和工业化道路两方面总结英美工业化模式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不同?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苏联客观上带来了什么?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

并分析中苏问题的共同原因。

(8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9分)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改革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工业化动力方面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中“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动力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可知英美工业化动力是市场自发推进,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中《斯大林模式》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工业化道路方面的不同,英美方面结合必修二中《工业革命》分析即可,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中《斯大林模式》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这句话分析即可。

_

(3)第一小问问题,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60年代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的背景分析即可,中国方面结合必修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大跃进的历史影响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共同原因,结合苏、中两国在60年代所实施的经济政策的弊端分析即可。

(4)第一小问趋势,结合图表中中国粮食产量的曲线走向同苏联粮食产量的曲线走向进行比较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中国方面结合必修二《改革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析即可,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分析即可。

【答案】

(1)工业化动力:

英美:

市场自发推进,苏联:

国家主导开展五年计划。

工业化道路:

英美:

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两次工业革命。

苏联:

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6分)

(2)带来:

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使苏联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2分)

(3)问题:

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产量下降;(2分)苏联——出现农业危机。

(2分)

原因: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领导人改革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4分)

(4)趋势:

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3分)

原因:

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3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3分)

6.(2015·四川资阳三模·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熙宁五年(1072)市易法正式颁行。

“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

……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

”“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

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ī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

”“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

——据《宋会要辑稿》、《历代名臣奏议》等

材料二在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中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说: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

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

1958年6月,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1952年—1964年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

1954—1960年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据凤凰网《赫鲁晓夫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

(1)据材料一概括市易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施行带来的影响。

(6分)

(2)将材料二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并拟定一个标题。

(3分)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

(6分)

(3)指出材料三中“第二次结合”的含义,(2分)并列举符合该“结合”的政治史实(限于1956年)。

(3分)

(4)据材料三,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解读。

(6分)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赫鲁晓夫改革;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和“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可知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控市场稳定物价;第二小问影响,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方面据材料一“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可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据材料一““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和“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对稳定物价,规范商业有一定作用,消极方面据材料一“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ī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可知市易官吏滥用权利趁机敛财,据材料一“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可知政府与民争利影响私营商业发展和人民生活。

_

(2)第一小问图示,要求图示或者表格化,需要抓住信息对象和项目,据材料二可知第一项三个时间节点,即1830年、1860年和1900年,第二项三个国家,即英国、中国和美国,第三项“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图示可以是纵向柱状图和横向柱状图,按材料信息绘制即可;第二小问标题,据材料二和第一小问可知材料主题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产品占世界产量份额(%)的变化”,也可以将时间加入,即1830—1900年;第三小问影响因素考查调动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二时间1830年、1860年和1900年和材料二主题“英美中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变化”可知该时期为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据材料二数据变化可知影响因素涉及英美产品份额的增长和中国产品份额的下降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考角度涉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经济方面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美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