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251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同步测试.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

A. 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B. 借鉴国际惯例

C. 改革开放的需要                                                  

D. 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

2.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

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王玉明教授,1950年生,江西九江人,1967年高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到北大荒插队落户,1977年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上厦门大学,1981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 《义务教育法》保障其顺利接受小学教育           

B.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成为其人生转折点

C. “教育大革命”为其成才提供了机遇                  

D. 中美关系正常化促成其成为教授

4.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 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5.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 扫盲工作                    

B. 普及义务教育                    

C. 加强中等教育                    

D. 发展高等教育

6.对下列一组同一主题图片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B. 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C. 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D. 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7.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6年两次修订。

这表明( )

A.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

9.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

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

“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

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 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 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 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 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0.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11.(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

“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   )

A. 基础相当薄弱                  

B. 照搬苏联经验                  

C. 强调政治导向                  

D. 发展急于求成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3.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

A. 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 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14.此图摄于1993年11月,为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的“旁听生”,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以什么为武器,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梦想的实现(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5.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③④②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

16.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

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949一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最及构成情况(单位:

所)

年份

合计

综合大学

工业大学

农业院校

林业院校

医药院校

师范院校

语文院校

财经院校

政法院校

体育院校

艺术院校

其他院校

1949

205

49

28

18

-

22

12

11

11

7

2

18

27

1950

193

50

27

17

-

16

12

6

12

3

2

18

20

1951

206

47

36

15

-

27

30

8

19

1

1

18

4

1952

201

22

43

25

3

31

33

8

12

3

2

15

4

1953

181

14

38

26

3

29

33

8

6

4

4

15

1

1954

188

14

40

26

3

28

39

8

5

4

6

14

1

1955

194

14

42

26

3

28

42

8

5

5

6

14

1

1956

227

15

48

28

3

37

55

8

5

5

6

16

1

1957

229

17

44

28

3

37

58

8

5

5

6

17

1

教据来源: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实施教育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17.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中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此前我们曾留下过多少不同的“第一课”。

不同的第一课折射出不同时代观、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

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

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

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

材料二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

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

“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是:

我们热爱毛主席。

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

热爱共产党。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

我是中国人。

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肓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

(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

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            

                                                   ——邓小平

材料四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

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

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和教育(66%)。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

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技和教育(66.6%)。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岳麓版必修Ⅲ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邓小平对教育的认识有何发展?

(3)材料四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之所以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

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2.【答案】C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相关内容,邓小平主持工作后,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三个面向”的口号,因此①②③正确。

④属于“左”倾错误,与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无关。

【点评】建国后教育虽然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教育发展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

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科技的发展需要教育。

80年代出台了《义务教育法》,90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答案】B

【解析】【分析】1977年恢复高考使其走上了成才之路。

《义务教育法》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故A项错误;“教育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冲击,不可能为其成才提供机遇,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他成为教授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故D项错误。

故答案选B。

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就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描述,所以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科教兴国战略而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目的而非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选项D错在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评】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

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5.【答案】B

【解析】【分析】“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

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希望工程”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普及义务教育。

故选B。

【点评】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奠基;文革时期——挫折;新时期——复兴。

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6.【答案】D

【解析】【分析】图片反映的是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结果从长远来看,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为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因此ABC表述正确,D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点评】文革”十年中,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红卫兵大串联、“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等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7.【答案】D

【解析】【分析】从成立的院校名称可以看出主要是为工业化服务的,而调整的时间是1952年,这对即将到来的“一五计划”起到培养专门人才的作用。

【点评】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初期的教育

8.【答案】C

【解析】【分析】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正确;

A仅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

B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不能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内容: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可知,这是重视基础教育的重大举措,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不大。

9.【答案】A

【解析】【分析】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所以应选A。

【点评】依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国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断完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证明了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

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D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11.【答案】A

【解析】【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国初期的教育既没有强调政治导向,也没有急于求成,建国初期的教育是借助苏联经验而不是照搬苏联经验,材料只是强调建国初期的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点评】建国初期教育主要侧重点在于基层教育的推广,加大文教范围,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础。

12.【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主要强调教育要公平。

而“三个面向”思想是教育的现代化主张,可排除;“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九年义务教育法》和希望工程有助于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故正确答案为D项。

【点评】结合教育实际,思考当前教育事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13.【答案】D

【解析】【分析】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但不是主要的;B项也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排除C;D项,社会主义制度逐渐的建立,充分显示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改变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教育,结合背景知识思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

14.【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之一,义务教育有法可依。

以图画材料题的方式出现,从图画中可汲取小孩十分渴望读书的信息,他可用《义务教育法》为武器来保卫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ACD三个选项都不足以保证小孩当时最大愿望的实现。

故答案选B。

15.【答案】C

【解析】【分析】①项为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所题;②项是1949年《共同纲领》中的规定;③项是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的;④项为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内容。

故选C。

【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在《共同纲领》中就有明显的体现。

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1977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

在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力的不断的提升,重视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大。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培养新政权所需人才。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施民主政治的需要。

封建伦理根深蒂固,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提过国民素质水平,推动教育普及。

(2)趋势:

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

原因:

建国初期国家把高校纳入国计划体制:

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自模式的影响;满足各级教育对师览的需求。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教育的发展。

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新中国的教育变化等方面来分析概括。

⑴从材料“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的传播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⑵根据表格可以看出,综合大学不断减少,而单科特别是工科学校不断增加;文科院校减少,而师范院校增加。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可从国家计划、一五计划、苏联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故答案为

(1)背景:

中华民国成立,培养新政权所需人才。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施民主政治的需要。

封建伦理根深蒂固,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提过国民素质水平,推动教育普及。

(2)趋势:

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增加。

原因:

建国初期国家把高校纳入国计划体制:

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自模式的影响;满足各级教育对师览的需求。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情况,试题综合性强,解题时既需要紧扣史料信息,也需要联系所学相关史实,综合分析最后归纳出答案。

17.【答案】

(1)“苏式标准(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