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528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x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讲座

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

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第一部分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核心内容的界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使学生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上,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根本保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

其间虽曾经历了数次分裂又再统一的曲折过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总体上是向前推进的,而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以及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毕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也是由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共同组成的。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

中国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结成了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

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史教学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能为学习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奠定基础,进而理解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努力实现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历史进程,进一步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

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进而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

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继续。

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才能维护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代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当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在一切权利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地联合和团结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各民族间平等互助、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崭新民族关系的建立,将中华民族带入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年代。

学好这一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提高振兴中华的理想和志向,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因此,这方面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最新的研究与知识的更新拓展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

许多年来,学者们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视角出发,探讨与这一主题有关的诸多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张传玺的《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载《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费孝通主编的《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黄爱萍、王俊义编的《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陈连开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费孝通主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翁独健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影响较大的是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

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具有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特点。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亦即从中华民族文化现实状况来看,具有多样性与同一性两大特征。

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教学研究,也有很多成果,不少的历史教师对这一专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的问题:

(1)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2)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了解各少数民族在祖国历史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

(4)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

(5)正确评价民族关系中的历史人物,等等。

围绕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提出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认识。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课程标准在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的导言部分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根据课标的要求,在初中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要具体展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历史发展趋势,充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与共同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都对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作出过贡献。

要通过对祖国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遗产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整体利益,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信念。

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要体现出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与共同发展,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二、教学内容的线索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线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约在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些部落联盟逐渐融合成为“华夏”族,亦称“诸夏”。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

当时的“中国”一词,主要是指王畿地区而言,也就是指中原地区的统治中心。

“中国”周边的氏族、部落等则被视为“蛮”“夷”“戎”“狄”。

到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相互兼并,黄河中下游的一些诸侯国也以“中国”自居,这反映出“中国”的称呼已由周室的王畿扩大到华夏诸国。

而到了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泛指中原地区了。

随着各地区的开发,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密切交往,“中国”一词则发展为通指华夏诸国所在的中原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以及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中原地区周边的很多少数民族,逐步被强大的诸侯国所并(如在今河北省北部的令支、孤竹、山戎等族为燕国所并,在今山西及河北西部的赤狄、白狄、长狄等族为晋国所并,在今山东境内的莱夷等族为齐国所并,江汉、江淮流域的淮夷等族,分别为楚、吴、越所并),这样,“中国”概念的疆域不断拓展。

随着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产生了“定于一”的大一统思想,全国统一的条件渐趋成熟。

2.秦的统一是中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是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由此出现了重要的转折。

秦朝是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建立后又北击匈奴,南伐百越,西征西南夷,并设置郡县,进行有效的管辖,使秦朝的疆域北起大漠,南至南海,东临东海,西达今甘肃、四川、云南一带。

至此,“中国”一词已代表整个秦王朝所统治的地区。

在统一王朝的治理下,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

3.汉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继秦之后的汉朝,是促进和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

西汉时,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使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帕米尔以西的广大西域地区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松花江至黑龙江下游地区、漠北及贝加尔湖地区、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都臣服于汉。

汉朝还增设郡县,统辖四周各民族。

今天中国的疆界,大多已包括在当时中原王朝及边境各族的活动地区之内。

在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汉朝之名也逐渐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族,汉族这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由此形成。

正是在汉朝时期,中国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包括众多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和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紧密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于分裂局面,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已。

但正是在这一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十分活跃。

边地各族与中原王朝之间保持着牢固的政治、经济联系,例如,曹魏、两晋、北魏等时期都继续保持着对西域的统治,进一步促进了西域和祖国内地的紧密联系。

魏晋时期,南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分别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这些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沿袭了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突出的事例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行汉化措施。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各族人民在杂居的过程中相互交往,民族之间的隔阂渐趋消解,并呈现出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隋唐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大趋势。

而继后的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唐代得到空前的发展与巩固。

唐朝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关系。

唐太宗统治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的君长。

唐代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例是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亦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佳话。

6.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力量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一次陷于分裂割据局面。

这一时期虽然是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随后,赵匡胤完成了中国内部地区的统一,但国内仍有几个与北宋并存的政权,主要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后来,女真人建立金。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与两宋王朝的对峙与交战中,也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与交流,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而结束各民族之间的分裂局面,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元明时期的再统一是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的再次统一,是由蒙古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元朝完成的。

在元朝的统治下,统一多民族国家比隋唐时期又再向前推进了一步。

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并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管辖。

如在西藏设立主管军政事务的机构,使西藏地区正式列入中原王朝的行政区划,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流求,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元朝的疆域超越了汉唐时期,大体上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

元朝的民族成分,已包括了现今中国绝大多数的民族。

尽管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但在统一王朝下的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则更加密切。

明朝建立后,继承和维护了元代开拓的统一局面。

但大漠南北始终在鞑靼、瓦剌贵族的统治之下,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南扰,明朝修筑了万里长城。

在长城附近的多民族聚集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成为防御工程的同时,又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到明朝后期,后金崛起于东北,边境各族又进入分裂割据状态。

8.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军入关后,进而统一全国,再次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使全国各民族和地区完全置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领导之下。

清朝的疆域,是汉唐以来传统疆域的继承和发展,而在清朝前期,中国的历史疆域最后确定下来。

当时中国的疆域,西至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管辖和治理,如在西北设立伊犁将军并建立新疆行省,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以及设置台湾府等,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在康乾时期,西北地区曾发生民族分裂的叛乱,清朝统治者果断地发兵平定了分裂势力,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既出现过大一统的全国性王朝,也出现过地方割据的分裂政权。

总体来看,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割据只是支流。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清王朝覆灭的2100年间,国家整体上基本是统一的,其时间长达1600余年,而分裂割据的时间有500余年(其间有400年实际上是国内民族对立和战争时期。

除去这400年,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分裂割据时期只有100余年)。

正是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统一始终成为历史前进的主流;而分裂之后,往往会出现更加高度的统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则更加密切。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所以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取决于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

(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2)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是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3)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思想基础;

(4)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

三、教学的重点

如前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而其中的教学重点有如下:

1.从秦的统一直到清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2.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上中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3.历史上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对壮大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4.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出很多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永载史册。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他们作出的历史贡献,感悟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教学的难点

在有关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教学中,教学的难点有历史知识方面的,也有历史认识方面的。

前者主要涉及:

(1)如何简要地讲清一些少数民族的起源;

(2)准确地介绍少数民族的特点及习俗;

(3)如何阐释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矛盾等。

后者主要的问题有:

(1)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2)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

(3)如何正确评价民族战争中的历史人物。

五、教学的指导思想

对于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领域的教学,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从历史和现实这两个角度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课程标准提出要“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自秦的统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开始正式确立,此后这一国家形态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特征,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国社会也很早就形成了“多民族”和“大一统”的国家观,并且长期不断浸润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部分。

中国古代国家的这一特点,对于保持国家长期的统一局面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课程标准提出要“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这就揭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首要的就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念,体现国家民族政策的精神。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要特别认识到国家问题和民族问题无小事,一定要以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以严谨的、负责的态度来讲述历史上的国家问题和民族问题,以历史的、全面的观点来解释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关系。

六、教学的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上,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讲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时期都有自身的历史进程和重要的史事,但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的前后联系,即注意各个历史时期的联接与贯通,而不要分散地、孤立地讲述历史,以使学生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能够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历史的总体趋势和基本特征。

例如,东汉后期出现了割据分裂的局面,而三国的鼎立使得局部统一的局面出现,这就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要重点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史事,将这方面的历史作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突出出来,诸如秦的统一、汉武帝的“大一统”、唐朝的强盛、元朝的统一、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以使学生了解这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的具体表现,具体地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3.要突出中国古代史上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史事,这既包括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如魏晋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清代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分裂祖国势力的斗争等;也包括一些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如北魏孝文帝、唐太宗、康熙帝、郑成功等。

4.要强调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交往、交流史始终贯穿于历史的进程中,即使是在民族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也没有中断过,因此,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依存、共同进步是民族关系史上的主流。

5.要讲清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历史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祖国境内所有的民族共同缔造的,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

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对于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等,要特别注意讲清楚。

(二)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要将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探究有关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问题。

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有关这方面的史事,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与信息(如文献材料、图像材料、影视材料等),尤其是有关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材料;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究,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在知识和认识上得到提升。

第三部分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教学中,有一些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历史观念的认识等问题,需要教师有完整的理解和正确的阐释,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中国疆域的问题

中国的疆域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有一定的变化,这在历史教科书中通过历史地图有所呈现。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识图、辩图,还应注意指导学生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疆域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

尤其是要使学生认识到:

(1)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族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包括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

(2)要特别关注历史上强大的中央政权所管辖的疆域,如秦朝、汉朝、唐朝、元朝、清朝等,要了解这些时期中国疆域的四至,因为这些朝代是中国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天中国的疆域就是历史演进的结果。

(3)历史上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还是在政权分立的时期,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成员。

(4)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属于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政权,他们生活和控制的区域都是中国疆域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以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二)民族交融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厘清。

在以往的历史表述中,将民族之间的相处与交汇,常常是用“融合”这一概念,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但在这次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不再使用“融合”一词,而是用“交往”“交流”“交融”等词,如在历史教科书中就在叙述魏晋南北朝时采用“民族大交融”的提法。

这是因为从词义上讲,“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所以若将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统称为“融合”,就不能客观地表现出多民族国家的问题。

而“交融”一词有相互融合之意,更符合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依存的历史实际。

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大汉族主义观念的表述。

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各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