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357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检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

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

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耐人寻味的是,今古文经学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

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秦初,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可是,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经学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

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

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今文经学研究的日渐走向繁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

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并压倒今文经学。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值得一提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在西汉时期,受政府支持,属于官学。

古文经则是“在野巨儒”的私学。

古文经学也要想争为官学,以期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对等的地位,从而打破今文经学家垄断学术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这自然为今文经学家所不容。

在这里,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

东汉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经占据优势。

宋代,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学一反古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的古文经学告衰。

明代,经学进一步衰落。

清代前期,古文经学复兴,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而达到全盛时期。

嘉庆、道光年间,古文经学进入尾声,今文经学却又兴起。

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他们吸取了汉代今文经学派主张改制的思想,极力提倡今文经学。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1、下列对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是始兴于汉代的一场派系斗争,它在儒学内部进行,长达两千多年,终止于清王朝的覆灭。

B、今古文经学之争表面上看,主要表现为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

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

C、今文经学把经书说的神乎其神,解经时专门喜欢讲谶纬灾异,生硬地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用神学迷信羁绊人们,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

D、今古文经学之争发展到汉代,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里的延伸,这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

2、下列理解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经学”,就是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儒家经典深奥,经师们在讲授时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传授,使得人们对经书的理解各有不同。

B、“文”就是记载经典的文字,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靠经师口授相传,他们记载经书所用的文字,就是今文,之前的都是古文。

C、今文经学在汉代属于官学,古文经学是私学,到了宋代,一反古文经学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的“宋学”取代了正统的古文经学。

D、到了清代,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极力主张今文经学,他们吸取了其改制的思想,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古文经学之争旷日持久,如果只是学术流派之争,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但作为政治斗争,就值得我们对这段两千多年的历史进行反思,可见历史上的其他学术流派的争论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政治因素。

B、虽然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不断完善古文经学,使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但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中,两种学派也是不断相互借鉴吸收的。

C、秦始皇当年大搞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才促成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诞生,所以说,是秦始皇造就了今文经学。

D、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进程中,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成的变化时起时伏,特别是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

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

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

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

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

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

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

“离婚!

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

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

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

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

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

——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

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

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

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

想到这儿,她竞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

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

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

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

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

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土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

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

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

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

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

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

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

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

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

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

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

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

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⑪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

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⑫屋门推开了,啊!

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

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

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

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

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⑬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

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B.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5.此文中的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简要叙述。

(5分)

6.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

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

“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遂荐于玄宗。

召见金銮殿,论时事。

因奏颂一篇。

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

赐黄金,诏放归。

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汝何人,敢无礼?

”白供状不书姓名,曰: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宰惊愧,拜谢曰:

“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

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8.下列对文中所涉及划线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有取字的习惯。

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字,一般用于自称,表示谦虚。

B.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等。

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D.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

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

李白经贺知章的推荐,后担任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

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5分)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谈笑间,。

(《念奴娇·赤壁怀古》)

(2)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登高》)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2.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90后昆曲演员蒋珂期待着传统艺术不断没落的现状能被彻底改变,但她并不求全责备而是把目光转向自己,笃定静心地练习,希望有一天能以一己之身撑起传统的一片小天地。

②台湾作家尉天聪说:

“写下台湾艺术最好的时期就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画卷,说《回首我们的时代》是‘战后台湾的一部人文精神史’是持之有故的。

③东非高原一到雨季就容易天气突变,在白天可能上一秒是阳光明媚微风和煦,下一秒就天阴地沉风雨如晦,给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④70岁的老人谷正平计算着当地有困难的村民该理发的日子,时间到了,他就自带理发箱亲自上门为他们义务理发。

七旬老人还对他们雪中送炭总是引人感慨。

⑤发展经济就是要方法具体、目标明确,哪一个发展阶段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有具体的计划说明,盲人瞎马的根本不可能把经济搞上去。

⑥每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也意示着检验在学海中徜徉了三年的一众莘莘学子学识的最后关头到了,大家脑海里都绷紧了那根弦,生怕稍一疏忽,所有的努力就付诸东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文化心理学蕴涵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若隐若现,有如雾中之花,迷雾重重中若想拨云见日,就必须拥有一套好的研究方法。

B.中国的历史是一幅漫漫长卷,有过恢宏灿烂的华章,也有过百余年的山河破碎、丧权辱国。

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正是从这苦难中拉开帷幕的。

C.黄苏向来稳重少言,今天,父母前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他兴奋喜悦,还当众唱了一首歌,这可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D.特朗普不管能否兑现他的承诺,陷于困境中的美国民众都需要这样的强心剂,需要这样振奋人心的口号。

14.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

“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刘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

“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D.75岁高龄的前院长说:

“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1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阅读经典是接受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多的人,会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因此,一个气质好的人,一定是热衷阅读经典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去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完全转变。

因此,阅读对社会而言,是转变风气的唯一条件。

一个气质好的人,不一定是热衷阅读经典的人。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海桐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提到,有人曾轻轻地说“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这句话让她一直避免参加手工活动,长大后一直不会折纸手工。

生活中,有时候人家的一句话会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激励我们奋斗;或束缚我们的手脚,让我们无法舒展。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感受,以“一句话的影响”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检测题参考答案:

1、C(不属于对“今古文经之争”的理解,只是今文经学的做法。

2、D(A、因果关系错误;B、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属于偷换概念,或张冠李戴;C、“取代了正统的古文经学”错误。

3、B(A、推断以偏概全了;C、不构成因果关系;D、“乾嘉学派的出现”只是古文经学复兴全盛的原因,强加给对哲学思想影响)

4.B(‚妻子在家强势‛,原文无依据。

5.

(1)愤怒:

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

“离婚,马上离婚”。

(2)伤心和委屈:

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3)担心:

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

(4)感到幸运:

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

(5)甜美温暖:

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每点1分。

6.

(1)情节方面: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

(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

(2)人物描写方面:

“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

(3)情感表达方面:

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7.A

8.A

9.D

附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

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

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

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

“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

”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

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

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

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

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

后来他恳求回乡。

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

“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

”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

“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

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

”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

“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

”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

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

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

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

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

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10.略

11.略

12.A(求全责备:

指对人事苛求完美。

持之有故:

指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依据。

风雨如晦:

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局势动荡或者社会黑暗,这里用错对象。

雪中送炭: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盲人瞎马:

盲人骑在瞎马上,形容情势极度危机,这里望文生义。

莘莘学子:

众多的读书人,与前 面的“一众”造成重复。

13.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项,成分残缺,“丧权辱国”后没有中心词;C项,成分赘余,“破天荒”和“第一次”重复;D项,语序不当,“不管”放到句首。

14.D

15.

每个人都去阅读经典,不一定会使社会风气完全转变

阅读不是转变社会风气的唯一条件

16.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