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1776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六校学年高二下学期山东学情联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21年“山东学情”高二阶段性联合考试(人教版)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共15个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

“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基因。

……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

A.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B.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C.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D.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2.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艺术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

这种变化反映出(  )

A.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B.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C.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3.《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

“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

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

”这段话说明(  )

A.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B.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

C.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D.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

4.有学者指出:

“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

”这说明(  )

A.日耳曼民族复兴了古罗马时期的文化B.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

C.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得益于罗马文明D.罗马人惊叹于西欧中世纪繁荣的文明

5.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

请你为如表中三件文物选择一个展厅名(  )

序号

文物名称

文物简介

1

环球航行纪念章

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

2

尼日利亚的“马尼拉钱币”

16世纪早期主要在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

3

复式显微镜

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

A.血与火的年代B.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C.文明的碰撞和融合D.现实与浪漫的碰撞

6、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

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A、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B、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C、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元D、使中国社会日益走向近代化

7、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欧洲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如普鲁士出版了《民族历史评论》。

影响欧洲历史学研究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B、18世纪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

C、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关注D、德意志统一引起欧洲史学界关注

8、塔哈·候赛因说:

“外国学校从来不会真正地符合埃及人民的心愿,从本质上看,它们绝不会教育埃及去热爱埃及,或保护埃及的民主。

埃及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自己办的学校,对外国学校的过分依赖对埃及的发展无济于事”。

这从本质上说明塔哈·候赛因()

A、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B、认为发达的教育是埃及独立的保障

C、意识到外国教育存在极大弊端D、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

9、“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地全球治理其他领域资源的参与;另一方面,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全球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

”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10.《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

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

周公曰:

“何疾也?

”曰:

“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为也。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

周公曰:

“何迟也?

”曰:

“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据此推知,当时

A.分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统治策略影响诸侯国的发展D.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感增强

11.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

“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12.下表是三则选自汉代的引文,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忤,咸曰‘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

《汉书·酷吏传》

“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盐铁论·复古篇》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昌言·理乱篇》

A.执行“推恩令”的必然性B.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

C.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D.放纵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

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南朝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D.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活跃

14.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

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15.下列各项中,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相吻合的一项是

历史叙述

历史结论

A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残杀非常频繁

出现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

B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均已具备

书法艺术日益通俗化

C

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唐代诗歌繁荣

D

魏晋时期战争非常频繁

促使火药发明并应用于军事

A.AB.BC.CD.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个大题,16题13分,17题14分,18题15分,19题13分,共55分

16.(13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材料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

1

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

2③

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材料一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

(3分)

 

材料二

 

图1图2图3

图1:

秦朝“书同文字”木方:

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

图2:

日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

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

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

图3:

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

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

他发明的命名方法沿用至今。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述3组图文资料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

(6分)

 

材料三从多元文化建构来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

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

---引自张造群:

《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3)依据材料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家博物馆曾展出大英博物馆(该馆建于1753年)的100件世界文物,各具代表性的文物引起大家的关注,其中包括体现中华文明的九件珍贵文物。

材料一

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下)》目录(摘编)

章节

标题

代表性文物举例

第十五部分

现代世界的入口(公元1375年至公元1550年)

印加黄金美洲驼(黄金雕像,来自秘鲁)、明代纸币(纸币,来自中国)

第十六部分

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公元1450年至公元1650年)

双头蛇(马赛克装饰小塑像,来自墨西哥)、柿右卫门瓷象(陶瓷雕像,来自日本)

……

……

……

第十八部分

探索与剥削(公元1750年至公元1820年)

阿坎鼓(制于西非,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澳大利亚树皮盾牌(来自澳大利亚)

第十九部分

批量生产,大众宣传(公元1780年至公元1914年)

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来自英格兰)、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炻瓷镶银茶具,来自英国)

……

……

……

材料二:

关于大英博物馆的价值或影响的不同见解。

普罗克特认为:

“大英博物馆有着浓重的殖民主义思想体系”;

乐晓君在《大英博物馆—藏品中的人类发展史》中谈到:

“大英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在讲述人类文明发展的故事”;

谢小琴在《现代性视野下大英博物馆》中讲:

“博物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帝国的实力是大英博物馆发展的基础”。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下)》目录进行阶段性划分,并结合“标题”和所学说明理由。

(6分)

(2)从材料二对大英博物馆评价的三个观点中任选其一加以论证。

(8分)

(要求:

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15分)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而社会观念的演变与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信息,写出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结论(2条),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依据。

(8分)

材料二唐代的夷夏观念

唐代前期

唐代后期

李唐皇室……于所谓夷夏观念,本甚薄弱,故建国之后,虽四征不服,既服之后,则视如一国,不加猜防。

唐初每定异族,即于其地置羁縻府州,以其酋长任都督刺史,予以高度之自治权。

甚至委异族以中央要职,与汉人比肩于朝。

……太宗既平东突厥,其酋长任职中央,五品以上者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唐人对异族文化,渐有歧视之慈。

唐人衣著已恢复旧风,改尚宽长。

……白居易《时世妆》: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周朝太史)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堆髻为北戎装束,赭面为吐蕃习俗,而白居易以其非华风,至以被发伊川(比喻受异族影响,以至礼仪消亡)喻之,则其对胡风之厌恶,可想见之。

——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

(2)结合唐朝“夷夏观念”的演变,说明社会观念演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8分)

19(14分)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件大事,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

……(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

“今拒曹公,深为得计。

战卒有几?

”瑜曰:

“三万人。

”备曰:

“恨少。

”瑜曰:

“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关)羽、(张)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

“孤不羞走!

——《江表传》

材料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诸葛亮谓刘备曰: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孙权)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资治通鉴》

(1)指出三则材料对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作用的叙述有何不同?

据此说明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10分)

(2)依据上述材料,确定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事实。

(3分)

 

山东学情2021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

历史学科答案(统编版)

1.D解析:

A与材料无关,排除;B是西方基督教的思想,排除;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不强调延续性,故C排除。

2.A解析:

材料反映出佛教的释迦牟尼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开放,排除B;儒学仍是主流,排除C;材料未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

3.D解析:

材料提到,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故A项排除。

材料也未涉及民主政治,故B项排除。

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排除。

4.B解析:

古罗马文明属于古典文明。

据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根据材料“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诸日耳曼民族”,可知该地原是罗马人生活的地方,表明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使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已经无法认知,故选B项;根据材料“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日耳曼民族摧毁了古罗马文明,排除A项;西欧封建社会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而不是继承其文明,故排除C项;1800年不属于中世纪时期,故排除D项。

5.C解析:

文物1和2指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与文物3一起体现了各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碰撞,C正确;材料不光是新航路开辟,排除B;A指的是早期殖民扩张,排除;D与材料无关。

6、答案C。

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各地的瓷器···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并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角度看,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

A表述不是社会史观,B项中激烈碰撞说法错误(B项属于文明史观),D近代化不符合材料主旨。

7、答案C。

法国大革命尤其是拿破仑对外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各国历史学家相继研究民族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独立;经典力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与民族史无关,排除A;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以启迪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与民族史无关;据材料中“普鲁士”可知,当时德意志还没有实现统一,排除D。

8、答案D。

“外国学校···绝不会教育埃及学生热爱埃及”联系所学,外国学校的教育是对埃及进行的文化殖民手段,故候赛因要求发展民族教育体现出其要求摆脱外国对埃及的文化殖民。

主张埃及人应该办自己的学校是表层信息,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发展程度与埃及独立的关系,排除B。

材料并没有批判外国教育。

9、答案D。

材料反映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保护的遗产具有普世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运用全球其他领域的资源,故这体现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需要国际合作不等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排除A。

材料主要谈论的是保护,而不是其价值,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性思维,排除C。

10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为也”可知,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简化繁杂礼仪,吸收齐地习俗,为周文明注入新鲜血液,这种做法减少动荡,为民众接受,鲁与之做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故选择C。

A项不符合西周时期;B项西周时期尚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不符合材料表达的意思

11答案D 【解析】“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说明整体上是一致的,中间是分散的,故D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B项是行省制的特点;官僚政治的弊端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故C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

通过阅读表格中的引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等,可以印证西汉政府在经济上抑制豪强地主,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B项正确;豪强地主在经济上的强大,不能印证执行“推恩令”的必然性,A项错误;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与材料内容矛盾,C项错误;三则引文不能印证汉代政府放纵土地兼并,D项错误。

13答案D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在江南活跃起来,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而北方谷帛等实物货币仍然比较流行,商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D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排除A;北朝多用实物交换,说明其商品经济发展有限,排除B;根据题干可知,南方经济发展情况较北方好,但北方是国家经济重心,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

14答案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唐代缩短了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材料的主旨的内容是均田制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授田的对象不包括地主,不会促进地主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主要授田对象为官僚集团,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

根据所学,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残杀非常频繁,这种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当时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故A项正确;“通俗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商品的繁荣与诗歌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火药是在唐朝末期发明开始应用于军事的,排除D。

16.(13分)参考答案

(1)①法家;②儒家;③道家。

(3分)

(2)图1:

秦朝统一规范文字字形;促进政令的传达和执行,有利于文化交流。

(2分)图2:

公元前4世纪以后,汉字从中国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参照汉字创造本国文字,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分)

图3:

近代中国学者将汉字偏旁与化学元素西文名读音相结合创出新字;丰富汉字的字形和内涵,促进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2分)

(说明:

每组图文史实与影响各1分,史实要表述完整,概括为现象不得分,如统一文字,文化对东亚的影响,西学东渐等)

(3)价值: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和世界文明新秩序;给世界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帮助国人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4分)

(说明:

以上四点,每点1分)

17.参考答案(14分)

(1)阶段及理由(6分):

第一阶段:

第十五、十六部分;(1分)14至17世纪,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联为一个整体,世界开始向近代转型。

(2分)

第二阶段:

第十八、十九部分;(1分)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历史进入工业社会。

(2分)(说明:

关于第二阶段,如考生又细分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发展阶段亦可)

(2)观点论证(8分):

(题目是评述改为论证吗?

评述答案需修改)

观点1:

大英博物馆很多文物是殖民侵略的产物。

(1分)

论证: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土地,屠杀印第安人,抢掠财物,第十六部分中的代表性文物来自墨西哥的双头蛇;随着美洲印第安人大量被屠杀或因病死亡,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运黑奴到美洲,制于西非、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阿坎鼓能反映这一史实。

中国文物是英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见证。

(6分)可见,大英博物馆部分文物反映殖民侵略。

(1分)

观点2:

大英博物馆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1分)

论证: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联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各区域间的商品、物种的交流与传播,来自秘鲁的黄金雕像、印加黄金美洲驼,体现了世界洲际间的交流。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交通、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恰恰体现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展出的中国文物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6分)总之,每件文物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1分)

观点3:

国家的实力是大英博物馆发展的基础。

(1分)

论证:

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此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海军实力增强,海外有广阔的殖民地,并获得了大量财富,为博物馆建立奠定了基础。

英国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实力增强,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恰恰是工业革命后,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体现。

(6分)总之,大英博物馆的建立及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体现了英国国家实力。

(1分)

(说明:

论证从几个层次或者部分进行回答,每项2分,但是得分不得超过6分,逻辑不清楚,酌情扣1-2分。

18(15分)

(1)示例(任意两条,言之成理即可。

每条4分,共8分。

①结论:

官话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

依据:

各朝代、政权都将都城一带的方言确定为正统语言。

②结论:

语言的演进与政局的变化密切相关。

依据:

统一时期有统一的“官话”,语言融合步伐加快;分裂时期(如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语言不统一。

③结论:

语言的地域分布与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依据:

汉代南北发展差异较大,形成南北两派方言;魏晋以后南方发展加快,南方方言的地位提高。

④结论:

语言的演进与人口流动、民族交融相关。

依据:

汉代官话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魏晋以来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北方方言向南方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

⑤结论:

语言的演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依据:

古代早期各地方言多样化,随后逐渐融合,统一趋势明显。

(2)(7分)角度一可结合唐朝前期统治政策等方面说明其“夷夏观念”较为开放的原因。

如唐朝前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巩固统治,稳定边疆秩序,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唐代对外贸易兴盛,统治者对外思想较为开放,使得唐朝前期夷夏观念较为开放。

表述合理,可得3分。

角度二可结合唐朝中期以后社会环境的转变说明其“夷夏观念”转变的原因。

如唐朝中期以后异族文化的发展,对中原传统的文化和习俗产生冲击;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造成社会动荡,人们逐渐对异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