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558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对两个战场的评价

一、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二、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

基本经验

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冰以此为标志,全世界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战胜外来势力,特别是结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说明弱国可以打败强国,是以弱取胜的典型战例;但不能说抗日战争结束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因为美帝国主义还在支持台湾势力并占据着台湾,英国,葡萄牙还分别占据着香港与澳门,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只能说明是中国人民取得了一场反对外来列强的胜利.是一次民族战争的胜利.

3.抗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必须团结与强盛,否则,就要受到外来势力的欺负.这也是我们目前谋求发展的动力与原因.

原因:

第一,国土大,引诱日军深入以后,日军力量被分散,后勤供应线拉长,越来越吃力,单这一条就可注定日本必败。

第二,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经验越来越丰富,战斗力越来越强,而巨大的兵员储备(人口),也是让日本陷入泥潭的因素之一。

第三,美军的全面参战,是加速日本失败的原因之一。

就这场战争而言,打到1941年的时候,日本失败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了,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当时日本的后勤供应已经出了问题。

基本经验: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

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为什么幻灭?

第三条道路”也称“中间道路”。

指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一部分民主人士曾经所持的政治主张。

他们幻想在国民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之外,另找所谓“第三条道路”。

实际上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解放战争后,在蒋介石的迫害和破坏下,民主党派中的民盟的“在蒋介石的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最后幻想也破灭,于是民盟于1948年1月在民盟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是“行不通”的,宣告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标志着民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随后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所以解放战争后期民主党派丢掉“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和派别结成的联盟.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和国际的统一战线..二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建立各阶级联盟的理论和政策.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武装斗争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建设特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此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方针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是: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是: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具体形式是:

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及分红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最后发展到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

什么是和平赎买政策?

为什么实行这个政策?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原因:

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

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资本家分配利润的办法是“四马分肥”,“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比较

1、大革命时期:

(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含义:

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政策(主要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5)土地革命路线:

①内容: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

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6)作用(意义):

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抗日战争时期(双减双交)

(1)背景:

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

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

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义):

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1)背景: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原因:

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②革命形势的要求。

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3)区域:

解放区

(4)政策内容: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

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

(6)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7)作用(意义):

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

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3)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4)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不同:

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小,国民党同样需要和共产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相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相同: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2)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

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3)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4)都取得了革命成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失误而最终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究其本质仍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推翻的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也没有废除,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促成知识分子世界观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基于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政治关系变动的感悟。

五四运动引出了中国革命的路向变化,社会变革中新的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的酝酿诞生,显示了政治关系面临重大变动的征兆。

第二,基于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体力量的新认知。

五四运动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作用,标志着无产阶级以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知识分子从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精神激励下看到了革命的新曙光。

第三,基于知识分子受时代潮流的感召。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知识分子陷入思想困境之际,向中国知识分子展现了前进的指路明灯。

五四运动促成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转变是群体升华现象,这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的一个趋势,也即是说,它不是某个人的个别现象,也不是某些人的少数现象。

所谓群体现象,就是指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五四运动中世界观的群体性转变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知识分子。

一是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有着民主革命阅历的知识分子为典型,他们世界观转变的特征是抛弃原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世界观,转向接受新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一是以毛泽东、瞿秋白、邓中夏等初出茅庐的年轻知识分子为典型,他们世界观转变的特征是在初次形成世界观过程中,比较各种新思想,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世界观的基础。

这两种知识分子代表的世界观群体性转变表明,近代中国在五四运动后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个别人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社会客观的需要,具有历史必然性。

因此,在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对于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变革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功能

(一)、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在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但那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绍。

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使用的思想武器还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等。

他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大都还是西方文明。

五四运动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

此时,《新青年》公开发表宣言,宣称“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此后,有不少报刊对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陆续翻译出版。

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先进的中国人才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二)、先进知识分子使中国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

这也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

于是,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正因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特别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必须牢牢把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

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是有现实意义的。

(三)、先进知识分子唤起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

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

极大地唤醒了中国的民族意识,对外来压迫和侵略开始觉醒。

中国就象熟睡的猛狮被唤醒了,长期生活在压迫之下的中国功能阶层,从意识形态上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灵魂深处受到了震撼,并开始新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四)、先进知识分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连带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以扩大,其他教育改革也开始实行,一般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学术研究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五四运动的结果,学校里越来越多地讲授现代知识,工业方面的职业训练开始与民族工业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

学生和教员建立了更多、更强有力的组织,他们的社会和学术活动也有了显著增加。

西方的哲学和逻辑被介绍进来,社会科学和新的史学编纂方法很快得到传播,现代经济学、政治科学和社会学开始在中国生根。

在“五四”期间和随后的一个短时期里,自然科学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大多数重要的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会都是在1915年以后的10年间创立的,在生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气象学、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广泛得到引入和采用。

四、结语

总之,五四运动的倾向几乎决定了以后几十年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历史表明,那些违逆这股潮流而动的政治领导人和派系招致了自身的垮台,而那些“弄潮儿”尽管有种种曲折和闪避,但最终占取了上风。

争取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的不懈努力,虽然后来遭到来自强调服从组织活动思潮的阻挡,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这场革命中的地位是巨大的,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赞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