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595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docx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

专升本重点文章复习指导

大学语文议论文重点复习指导  

《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

季氏》。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掌握本文中心:

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

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俄莩而不知发。

《大同》

1、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儒家学说经典著作之一。

2、概括本文主旨,理解文中叙述的“大同”世界和“小康世界”的不同特征:

主旨:

论述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的不同特征,表达了孔子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间接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小康社会,天下是一家的私有物。

3、理解本文以正反对比、两相对照的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4、排比句式增强气势:

5、翻译重点句:

(1)孔子的叹息,大概是感慨鲁国吧

(2)孔丘我虽然没赶上,但是心里却十分向往

(3)大道在天下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人们都能选贤任能,讲求诚信,和睦相处。

(4)所以人们不仅关爱他自己的亲人,不仅抚养他自己的孩子,而且能够使天下的老人都有善终,使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使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

(意动用法)

(5)因此奸邪之心闭塞而不会萌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不会出现。

所以,人们只需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必用门闩插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同。

(6)用它来使君臣的关系正常,使父子的关系淳厚,是兄弟的关系和睦,是夫妻的关系融洽。

(使动用法)

(7)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情,用礼来成全人民讲信用的事,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

以仁爱为法则,讲求礼让,出示给百姓看的是常规。

6、解释加点词:

(1)参加

(2)同“鳏”,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子的人

(3)职务;出嫁

(4)财物;丢弃

(5)隐藏,消失,一家之私;

(6)护城河;指赖以防守的工事

(7)作:

兴起、发生

(8)祸害;安

《陈情表》

  1、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2、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

3、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作者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说明自己辞不赴命是为了尽孝,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这种论证方法称得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5、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以四字句为主,大量使用对偶句,显得整齐和谐,而又有不少散句,使得骈散相间,长短错落,有错综变化,跌宕起伏的效果。

6、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日薄西山:

太阳迫近西山,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气息奄奄:

气息微弱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

  7、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离我而去了。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外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内无照应门户的僮仆。

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

(3)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所以我的一点小小的心意就是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福分浅薄;儿孙、后代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缠绕;草褥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鄙人,自谦的说法;凭借;担任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只;迫近;微弱的样子

《答司马谏议书》

  1、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

王安石变法,遭保守派反对,司马光就曾一再写信给王,要求恢复旧制。

王安石针对;指责,写信作答,驳斥了保守派的指责,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

  3、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

驳论点

4、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

先确立对方无可反驳的立论原则:

名实相符;接着从对方来信中概括出五大罪名,树立标靶;然后辨明名实,以变法事实与对方强加的罪名对照,说明名不副实,从而驳倒对方的谬论。

  5、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

  6、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现在详细说明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怨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在变法之前就料到会这样的。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士大夫们多以不关心国家大事、符合流俗、讨众人的欢心作为处世的良策。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喧扰;表动作的对象,指自己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看待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施行、推行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相与、一起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斥,抨击;佞的假借字

(6)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施恩泽,名词作动词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做事,动词

《秋水》(节选)

  1、本文选自《庄子。

秋水》。

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2、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

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3、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4、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面向东而看。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听说了上百条道理,就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了,说的就是我啊。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意动用法):

况且我曾听说认为孔子的学问不够多而伯夷的义行不够重的。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要是没有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嘲笑了

(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不就像小米粒处在大粮仓中一样吗?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水边、岸边;通“辨”,分辨

  

(2)望洋向若而叹曰:

仰望

  (3)拘于虚也:

通“墟”,处所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赞美、夸耀

  (5)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尽、遍布

(6)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从前、当初

《谏逐客书》

  1、本文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

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推出逐客之害,两相对照,是非清晰,文章论辩有力。

4、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使动用法,使……到来

  

(2)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攻占、占领;安定、太平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从”通“纵”,合纵;面向西

(4)强公室,杜私门:

杜绝、堵塞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用来……的东西,“说”通“悦”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用来……的方法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借;给予

《五代史伶官传序》

  1、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五代史。

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3、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4、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由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成败皆自于人”。

(历史事实论据)

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进一步阐发中心论点。

(理论论据)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

其,表示祈使、命令语气。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使动用法)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身遭杀害,国家灭亡,被天下人所嘲笑(被动句)

(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通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累积而成的,而聪明勇敢的人,也常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多困扰。

(被动句)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原、推究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祷告

  (3)请其矢,盛以锦囊:

请出、取出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捆绑;绳索;用木匣子装(名词作动词)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全,所有的;没有人

《论毅力》

1、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

新民说》。

2、 了解本文的背景:

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四年,借以鼓励身处逆境中的同人,要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3、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4、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

第二段:

人生必遇顺逆两境,事无大小必有阻力。

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正反对比论证;层递手法的运用,说明没有毅力不会成功,毅力不强不会成功,只有毅力至强者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段,顺逆两境之间可以转化,有毅力,可能变逆境为顺境(正反对比论证;层递手法,从反面说明没有至强的毅力就不能取得成功;比喻论证)

比喻句:

譬若操舟……

  6、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天下古今着许许多多或成或败的事情,其发展道路,是如此的众多而不相同啊。

  

(2)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这种阻力虽然有时大有时小,然而总之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3)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错综复杂的情况以后,就会有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的那一天

  (4)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顺境与逆境又常常相互穿插而交替地呈现

  (5)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他心里认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就是很容易很容易的,等到骤然尝试到那件事,而阻力突然来临,就没精打采地丧失了勇气

(6)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它以艰苦忍耐的毅力,顶着逆风逆水冲过去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非常羡慕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概括地推究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有时;交相错杂

  (4)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区分,区别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天数,此处指规律

《灯下漫笔》

  1、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艺性论文。

2、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

剖析中国历史,揭示中国历史的实质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号召青年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

剖析中国文明,揭示“所谓的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号召青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

(中心论点)

文章两部分相互独立又有机相连。

在奴性的民族心理下塑造了吃人的文明。

密切关联,互为因果。

都贯穿了鲁迅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结尾都以青年的使命为号召。

3、理解作者对民族心理的剖析和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掌握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透视民众的病态心理(奴性心理),进而触及产生这种病态人生的社会背景──“极易变成奴隶”的时代。

引出对中国历史的反省与批判——中国的历史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

第三样时代指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4、理解作者对中国文明实质的揭露和对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牢记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吃人的文明,黑暗的现实。

号召青年人起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5、理解本文行文中高度的理论概括和形象化说明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6、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比喻:

将中国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把中国比作安排人肉筵宴的厨房

排比:

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

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

反语:

“古人的良法美意”     “皇恩浩荡”      “天下太平”

《论快乐》

  1、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2、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

阐述“快乐”的角度:

多角度阐释:

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快”乐,无法永远

           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快乐是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望

           快乐的属性——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

           由快乐的属性引申——人生可以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保持乐观,超越痛苦。

  3、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的写作特点。

  4、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

钱氏比喻,饶富特色,形象生动。

(本体、喻体关系微妙,远而契合;文化层面的比喻;比喻往往含有讽刺意味),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简明具体。

 

大学语文记叙文重点复习指导一

《冯谖客孟尝君》

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2、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

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帮助孟尝君巩固在他薛地的地位,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因而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3、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

冯谖有着机智豪爽、深谋远虑和临机而断的性格。

4、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这是先抑。

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

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这种手法避免了平铺直叙,造成文章的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姿态横生。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通假)孟尝君:

贫困穷顿无法生存,托人请求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意动)之也,食(名词作动词)以草具:

身边之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3)食(名词作动词)之,比门下之客:

给他吃,和门下一般食客同样款待

(4)孟尝君客(意动)我:

孟尝君把我当客人看

(5)左右曰: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左右的人说:

“就是那个歌唱‘长铗归来’的人”

(6)窃以为君市义:

我私下用债款为您买来了“义”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举;拜访

(2)驱而之薛:

往、到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意动,感到奇怪;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责同债,债务;以,拿;何市,市何,宾语前置,买什么;反同返,返回。

(5)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买义;才

(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同返,返回;坚决

《报刘一丈书》

1、作者宗臣,明代“后七子”之一。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

2、了解本文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的写作目的。

3、理解本文“干谒者”、“权者”、“门者”的形象特征:

干谒者奴颜婢膝;权者虚伪贪婪;门者狐假虎威

4、掌握本文在揭露“干谒者”奴颜婢膝的丑态和“权者”虚伪贪婪嘴脸时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我就更加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报答您了

(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至于不能被上司下僚所信任的毛病,在我身上表现的尤为严重

(3)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早晚用鞭子赶着马,恭候在权贵的门前

(4)袖金以私(作动词)之:

衣袖里藏着钱,偷偷地送给他

(5)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使动)之:

看门人又得到那人送的钱,就起来放他进门

(6)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被动句),仆则愈益不顾也:

因此常常不被长官所喜欢,我却更加不顾及。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至更辱馈遗……:

谦逊用此,承蒙、劳驾;馈遗:

赠送物品

(2)书中情意甚殷:

深切、恳切

(3)上下相孚:

融洽、信任

(4)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立刻、马上

(5)恶气袭衣裾:

熏染

(6)闻鸡鸣,即起盥栉:

洗脸梳头

(7)官人幸顾我:

照顾

(8)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稍微、偶尔

(9)间道经其门:

间或、偶尔

(10)斯则仆之褊哉:

地方狭小,引申为气量狭窄,这里自谦,指不愿巴结权贵

《马伶传》

1、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侯方域。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3、理解本文的借鉴意义:

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

4、理解“见昆山犹之见分宜”的讽刺意义:

昆山指当朝宰相顾秉谦,分宜指奸相严嵩,讽刺顾秉谦与严嵩是一丘之貉。

5、掌握本文运用的倒叙手法:

本文记叙的事件有:

马伶与李伶第一次较量;马伶的三年学艺;马伶与李伶第二次较量。

马伶战胜李伶的原因是全文的重点,作者把马伶三年学艺放在文章最后叙述,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这样写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并且以事实为铺垫,使马伶获胜的原因更为充分,令人信服。

6、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戏班因为演技高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座中的看客于是看着西边的戏台而连声赞叹,有的大声喊叫拿酒来,有的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边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边

(3)马伶耻(意动)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已出于李伶之下为耻,已经卸掉戏装跑掉了

(4)李伶忽失声,匍匐前(名词作动词)称弟子:

李伶忽然大惊失声,匍匐上前,口称弟子

(5)子又安从(宾语前置)授之而掩其上哉:

你又是从哪里学来而超过李伶的呢?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问桃叶渡,游雨花台:

探访

(2)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停止;出名

(3)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超过

(4)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同类

 

《往事》(——之十四)

1、作者冰心,“五四”以来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理解全文赞美大海的品格,号召年轻人做“海化”青年的中心思想。

3、掌握本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和拟人化的修辞方法:

本文的主旨是赞美大海,但文章的开头却两次说到大海的“单调”,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开头说海的单调是为下文突出海的丰富多彩的品格服务的。

作者对大海女神的描绘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赋予大海以感情和生命,又以大海的形象象征了人的品格。

这种拟人化的象征手法,使作品完成了从“海性”到“人格”的过渡。

《背影》

1、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研究会”成员,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2、理解作者所选取的独特视角,体会文章所表现的真挚动人的父子深情:

文章选取了“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别开生面。

父亲不辞辛劳翻越站台为儿子买桔子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真情,也是儿子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

3、分析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理解白描手法与侧面烘托在文中的运用:

作者对父亲为儿子送行的一般过程写的比较简略,对父亲翻越站台为儿子买桔子的过程则写的十分细致。

为了突出父亲的形象,作者首先作了铺垫,突出了父亲翻越站台为儿子买桔子的不易,更能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深挚。

白描手法描写父亲形象,先是语言白描,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然后是肖像描写,勾勒父亲的外形轮廓,其后是行为描写,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通过白描手法,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侧面烘托:

通过儿子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体现出父爱的真挚力量。

4、掌握文章的结构线索,说明文章四次出现的“背影”各自的表现作用:

文章以“背影”为结构线索,背影在文中四次出现。

开篇点题,说明难以忘怀“背影”,引起读者的关注;

中间对“背影”正面描写,先后两次,表现背影所凝结的父子深情;

结尾写到泪光中的“背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