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799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升本语文重点文章复习Word下载.docx

  5、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以四字句为主,大量使用对偶句,显得整齐和谐,而又有不少散句,使得骈散相间,长短错落,有错综变化,跌宕起伏的效果。

  6、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日薄西山:

太阳迫近西山,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气息奄奄:

气息微弱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

  7、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离我而去了。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外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内无照应门户的僮仆。

(3)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所以我的一点小小的心意就是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人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福分浅薄;

儿孙、后代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缠绕;

草褥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鄙人,自谦的说法;

凭借;

担任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只;

迫近;

微弱的样子

《答司马谏议书》

  1、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

王安石变法,遭保守派反对,司马光就曾一再写信给王,要求恢复旧制。

王安石针对;

指责,写信作答,驳斥了保守派的指责,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

  3、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

驳论点

  4、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

先确立对方无可反驳的立论原则:

名实相符;

接着从对方来信中概括出五大罪名,树立标靶;

然后辨明名实,以变法事实与对方强加的罪名对照,说明名不副实,从而驳倒对方的谬论。

  5、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

  6、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现在详细说明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怨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在变法之前就料到会这样的。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士大夫们多以不关心国家大事、符合流俗、讨众人的欢心作为处世的良策。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喧扰;

表动作的对象,指自己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看待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施行、推行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相与、一起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斥,抨击;

佞的假借字

  (6)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施恩泽,名词作动词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做事,动词

谈时间〉

1、梁实秋,现代著名散文家,代表文集〈雅舍小品〉。

本文是议论性随笔

2、归纳本文主旨,体味作者关于时间的多重思索:

主旨,对时间的感慨和多重思考,时间虽然极为可贵,但却也常常为人劫夺

 3、理解本文旁征博引的写作手法和典雅平和的语言风格

 4、理解本文一些重要引语的含义与作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易逝难留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选择与安排》

 1、作者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2、理解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主要观点:

作者认为在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了材料后,如何选择和安排。

强调形式技巧的重要性,具体指出了人们在选材和安排结构上容易出现的毛病,也阐述了正确的方法和要求。

 3、理解本文广征博引、取用精当的特点。

 4、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类比推理是将两个特征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要说明的道理。

一般用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比较陌生的事物,以比较具体的道理来说明比较抽象的道理。

本文,作者把用兵打仗与写作类比,指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选择与安排的重要性。

《论学问》

  1、作者培根,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

  2、理解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

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

治学的目的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增长才识最为重要。

治学方法有三种: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阅读与会谈、笔记相结合;

把治学与弥补自己的精神缺陷结合

  3、理解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

  4、理解本文用比喻和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的特点:

《季氏将伐颛臾》

  1、本文选自《论语?

季氏》。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2、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3、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4、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以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展开批驳,破中有立。

具体来说,第一段:

第一轮师生对话,指出季氏行为违背"

礼"

的原则(驳论;

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实论据--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

反诘句--何以伐为?

第二段:

第二轮师生对话,指出冉有、季路违背不合"

名人名言论据--"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句--"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反诘句--是谁之过与?

第三段:

第三轮师生对话,提出"

为政以德"

的政治主张。

(立论;

现实事实论据)

  5、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

  6、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

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

一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做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和龟玉的看管人,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龟玉在匣中被毁,都是看管人的失职,而季氏动武,颛臾被攻,则是季氏家臣冉有、季路的失职。

  7、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强调语气,增强说理力度。

  8、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能够施展才力的,就接受这个职务,不能施展才力的,就该辞职让位。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盲人站立不稳不能去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把他扶起来,那么还要护理人干什么用呢?

  (3)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

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

想要"

而一定要替自己找借口的行为。

  (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乃尔是过与?

难道不、恐怕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之为,让他当

  (3)是社稷之臣也:

  (4)是谁之过与?

过错、责任

  (5)不患寡而患不均:

担心、害怕

《寡人之于国也》

  1、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

  2、掌握本文中心:

围绕为何"

民不加多"

与如何使"

民加多"

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3、理解和掌握"

不违农时"

至"

王道之始也"

和"

五亩之宅"

未之有也"

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

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

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4、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

本文第三部分:

孟子围绕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阐明自己的王道主张。

具体阐明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排比句),根本措施(排比句),排比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5、理解本文"

五十步笑百步"

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在战场上逃跑五十步停下来与逃跑一百步停下来没有质的区别,比喻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起鼓来,双方的兵器交接上了,一方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啊。

  (3)颁(通假字)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须发花白的老人不用身背头顶地在道路上奔波劳累了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这样还不能实现王道,这是从来没有的。

  (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再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里来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灾荒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拖着兵器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斧头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种植

  (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重视

  (8)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教导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通假字)有饿莩而不知发:

约束、制止;

涂通途;

开仓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年成;

这样;

于之,到这里。

《秋水》(节选)

  1、本文选自《庄子。

秋水》。

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2、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

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

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3、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4、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面向东而看。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听说了上百条道理,就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了,说的就是我啊。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意动用法):

况且我曾听说认为孔子的学问不够多而伯夷的义行不够重的。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要是没有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嘲笑了

  (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不就像小米粒处在大粮仓中一样吗?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水边、岸边;

通"

辨"

,分辨

  

(2)望洋向若而叹曰:

仰望

  (3)拘于虚也:

墟"

,处所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赞美、夸耀

  (5)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尽、遍布

  (6)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从前、当初

《谏逐客书》

  1、本文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

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推出逐客之害,两相对照,是非清晰,文章论辩有力。

  4、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自"

臣闻地广者粟多"

此所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使动用法,使......到来

  

(2)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攻占、占领;

安定、太平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

从"

纵"

,合纵;

面向西

  (4)强公室,杜私门:

杜绝、堵塞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用来......的东西,"

说"

悦"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用来......的方法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借;

给予

 《五代史伶官传序》

  1、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五代史。

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3、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4、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由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

成败皆自于人"

(历史事实论据)

提出"

忧劳可以兴国"

,"

逸豫可以亡身"

的观点,进一步阐发中心论点。

(理论论据)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

其,表示祈使、命令语气。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身遭杀害,国家灭亡,被天下人所嘲笑(被动句)

  (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通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累积而成的,而聪明勇敢的人,也常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多困扰。

(被动句)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原、推究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祷告

  (3)请其矢,盛以锦囊:

请出、取出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捆绑;

绳索;

用木匣子装(名词作动词)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全,所有的;

没有人

《张中丞传后叙》

1、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2、理解"

后叙"

的含义:

后序"

除具备"

序"

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

3、本文的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中,安史叛军12万大军攻睢阳,攻势强大,张巡、许远率兵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一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张巡传》。

韩愈又补充了《张巡传》的缺漏之处,写下了这篇《后叙》。

4、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以驳论的论证方法为两位英雄辩诬

5、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6、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

7、理解并翻译下列几段文字:

(1)自"

守一城,捍天下"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

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

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

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2)自"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公有言,云敢不死"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

双庙"

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

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

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

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

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

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

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

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

他说:

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

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

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

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

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

又威逼南霁云投降。

南霁云没有回答。

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

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

南霁云笑着回答说:

我原想要有所作为。

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

于是他就没有屉服。

8、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

(2)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许远的不怕死也就是很明了的了。

(3)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拉绳子而把它拉断,绳子必定会有断开的地方。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

(5)此矢所以志也。

这支箭是用来作为标记的。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晓、理解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状语后置句):

说了......的话

(3)以此诟远。

辱骂、责备

(4)弃城而逆遁:

预先

(5)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议论、考虑

(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名词作状语)滋之师。

逐渐趋向覆没;

一天比一天增加

(7)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夸大失实的邪说

(8)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将近

《种树郭橐驼传》

1、作者柳宗元,中唐著名作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

2、掌握全篇主旨:

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

长人者好烦其令"

的社会弊病,表达了作者"

养民"

治国的思想。

3、掌握本文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说明道理的特点:

文章由种树之道谈到治国之道,采用了类比手法;

阐述种树的道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4、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

甚善,名我固当。

很好,给我起的名字很恰当。

  

(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从树木生长的规律,来充分适应它的习性

  (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在种植的时候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种好后放置在一旁就像丢弃了一样

  (4)故不我若也:

所以比不上我

  (5)长人者好烦其令:

当官的人喜欢频繁发布政令

  (6)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你说的道理移到为官治理百姓上来,可以吗?

  (7)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好像非常爱护百姓,而最终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硕茂,早实以蕃: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

繁殖;

天性,自然规律

  (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抓

  (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勉励

  (5)木之性日以离矣:

丧失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养育;

喂养、喂饱

  (7)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

中断;

慰劳

  (8)故病且怠:

困苦;

疲劳

《香市》

1、茅盾,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研究会"

成员。

本文是一篇记事散文。

2、理解全文的主题,掌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香市变迁反映中国社会变化的表现方法。

本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

香市"

昔盛今衰的变化,即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发展繁荣。

3、掌握本文今昔对比和铺垫反衬手法的运用

作者将今昔两个香市的场面摆在一起,两相对比,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先声色俱到地描绘了往昔香市的场面,景象欢腾热闹;

然后倒转笔锋,描写禁而复开的香市的凄凉景象。

这样既给予读者极为深刻的印象,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昔日香市热闹场景一段的描写层次,并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层(第3-4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香市的盛况,着重从"

吃"

玩"

两个方面落笔,记叙了昔日香市的杂耍百戏之多、吃物之多、看物之多和喧闹的骚音,极写从前香市的热闹情景。

(铺垫衬托,衬托出后来香市重开的没落)(场面描写,作者从视觉、感觉、听觉等多层次、多角度来描写往昔"

桃源"

时期香市的盛况。

作者声色俱到地描绘了往昔香市的场面,景象欢腾热闹;

两相对比,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5、理解文中"

公安分局"

蚕种改良所"

的暗示意义:

比如第6自然段中,"

象征国民党军阀的反动统治无处不在,"

则象征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香市的场地被瓜分,正暗示了香市衰败的缘由:

国内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导致江南农村经济凋敝、破产的根本原因。

《爱尔克的灯光》

1、作者巴金,现代著名作家。

本文是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

2、理解作者由"

长宜子孙"

所引发的人生道路思考:

故居照壁上的"

四个字引发了巴金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

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

财富并不'

长宜子孙'

,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