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742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docx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

大米企业食品安全培训材料

第一部分食品生产经营的一般规定

(主要讲解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33条规定,参照GB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第33条共2款,第1款11项,第2款1项。

全部内容如下:

第三十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三)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七)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饮具和容器;

(八)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容器、售货工具和设备;

(九)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十)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非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应当符合前款第六项的规定。

下面对第1款进行讲解。

(1)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3选址及厂区环境

3.1选址

3.1.1厂区不应选择对食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

如某地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宜食用性存在明显的不利影响,且无法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应避免在该地址建厂。

3.1.2厂区不应选择有害废弃物以及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能有效清除的地址。

3.1.3厂区不宜择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3.1.4厂区周围不宜有虫害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3.2厂区环境

3.2.1应考虑环境给食品生产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其降至最低水平。

3.2.2厂区应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并有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3.2.3厂区内的道路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者其他硬质材料;空地应采取必要措施,如铺设水泥、地砖或铺设草坪等方式,保持环境清洁,防止正常天气下扬尘和积水等现象的发生。

3.2.4厂区绿化应与生产车间保持适当距离,植被应定期维护,以防止虫害的孳生。

3.2.5厂区应有适当的排水系统。

3.2.6宿舍、食堂、职工娱乐设施等生活区应与生产区保持适当距离或分隔。

4厂房和车间

4.1设计和布局

4.1.1厂房和车间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食品卫生操作要求,避免食品生产中发生交叉污染。

4.1.2厂房和车间的设计应根据生产工艺合理布局,预防和降低产品受污染的风险。

4.1.3厂房和车间应根据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生产特性以及生产过程对清洁程度的要求合理划分作业区,并采取有效分离或分隔。

如:

通常可划分为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或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等。

一般作业区应与其他作业区域分隔。

4.1.4厂房内设置的检验室应与生产区域分隔。

4.1.5厂房的面积和空间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便于设备安置、清洁消毒、物料存储及人员操作。

4.2建筑内部结构与材料

4.2.1内部结构

建筑内部结构应易于维护、清洁或消毒。

应采用适当的耐用材料建造。

4.2.2顶棚

4.2.2.1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与生产需求相适应、易于观察清洁状况的材料建造;若直接在屋顶内层喷涂涂料作为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的涂料。

4.2.2.2顶棚应易于清洁、消毒,在结构上不利于冷凝水垂直滴下,防止虫害和霉菌孳生。

4.2.2.3蒸汽、水、电等配件管路应避免设置于暴露食品的上方;如确需设置,应有能防止灰尘散落及水滴掉落的装置或措施。

4.2.3墙壁

4.2.3.1墙面、隔断应使用无毒、无味的防渗透材料建造,在操作高度范围内的墙面应光滑、不易积累污垢且易于清洁;若使用涂料,应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

4.2.3.2墙壁、隔断和地面交界处应结构合理、易于清洁,能有效避免污垢积存。

例如设置漫弯形交界面等。

4.2.4门窗

4.2.4.1门窗应闭合严密。

门的表面应平滑、防吸附、不渗透,并易于清洁、消毒。

应使用不透水、坚固、不变形的材料制成。

4.2.4.2清洁作业区和准清洁作业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门应能及时关闭。

4.2.4.3窗户玻璃应使用不易碎材料。

若使用普通玻璃,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玻璃破碎后对原料、包装材料及食品造成污染。

4.2.4.4窗户如设置窗台,其结构应能避免灰尘积存且易于清洁。

可开启的窗户应装有易于清洁的防虫害窗纱。

4.2.5地面

4.2.5.1地面应使用无毒、无味、不渗透、耐腐蚀的材料建造。

地面的结构应有利于排污和清洗的需要。

4.2.5.2地面应平坦防滑、无裂缝、并易于清洁、消毒,并有适当的措施防止积水。

大米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中对大米生产场所的要求:

企业应建在无有害气体、烟尘、灰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地区。

大米生产企业厂房设计合理,能满足生产流程的要求。

企业不同性质的场所能满足各自的生产要求。

厂房具有足够空间,以利于设备、物料的贮存与运输、卫生清理和人员通行。

厂区道路应采用便于清洗的混凝土,沥青及其他硬质材料铺设,防止积水和尘土飞扬。

厂房与设施必须严格防止鼠、蝇及其他害虫的侵入和隐匿。

生产区域(原料库、成品库、加工车间等)应与生活区分开。

(2)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5设施与设备

5.1设施

5.1.1供水设施

5.1.1.1应能保证水质、水压、水量及其他要求符合生产需要。

5.1.1.2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对加工用水水质有特殊要求的食品应符合相应规定。

间接冷却水、锅炉用水等食品生产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生产需要。

5.1.1.3食品加工用水与其他不与食品接触的用水(如间接冷却水、污水或废水等)应以完全分离的管路输送,避免交叉污染。

各管路系统应明确标识以便区分。

5.1.1.4自备水源及供水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供水设施中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还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5.1.2排水设施

5.1.2.1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造应保证排水畅通、便于清洁维护;应适应食品生产的需要,保证食品及生产、清洁用水不受污染。

5.1.2.2排水系统入口应安装带水封的地漏等装置,以防止固体废弃物进入及浊气逸出。

5.1.2.3排水系统出口应有适当措施以降低虫害风险。

5.1.2.4室内排水的流向应由清洁程度要求高的区域流向清洁程度要求低的区域,且应有防止逆流的设计。

5.1.2.5污水在排放前应经适当方式处理,以符合国家污水排放的相关规定。

5.1.3清洁消毒设施

应配备足够的食品、工器具和设备的专用清洁设施,必要时应配备适宜的消毒设施。

应采取措施避免清洁、消毒工器具带来的交叉污染。

5.1.4废弃物存放设施

应配备设计合理、防止渗漏、易于清洁的存放废弃物的专用设施;车间内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容器应标识清晰。

必要时应在适当地点设置废弃物临时存放设施,并依废弃物特性分类存放。

5.1.5个人卫生设施

5.1.5.1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必要时特定的作业区入口处可按需要设置更衣室。

更衣室应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置。

5.1.5.2生产车间入口及车间内必要处,应按需设置换鞋(穿戴鞋套)设施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

如设置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其规格尺寸应能满足消毒需要。

5.1.5.3应根据需要设置卫生间,卫生间的结构、设施与内部材质应易于保持清洁;卫生间内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洗手设施。

卫生间不得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

5.1.5.4应在清洁作业区入口设置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如有需要,应在作业区内适当位置加设洗手和(或)消毒设施;与消毒设施配套的水龙头其开关应为非手动式。

5.1.5.5洗手设施的水龙头数量应与同班次食品加工人员数量相匹配,必要时应设置冷热水混合器。

洗手池应采用光滑、不透水、易清洁的材质制成,其设计及构造应易于清洁消毒。

应在临近洗手设施的显著位置标示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

5.1.5.6根据对食品加工人员清洁程度的要求,必要时应可设置风淋室、淋浴室等设施。

5.1.6通风设施

5.1.6.1应具有适宜的自然通风或人工通风措施;必要时应通过自然通风或机械设施有效控制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通风设施应避免空气从清洁度要求低的作业区域流向清洁度要求高的作业区域。

5.1.6.2应合理设置进气口位置,进气口与排气口和户外垃圾存放装置等污染源保持适宜的距离和角度。

进、排气口应装有防止虫害侵入的网罩等设施。

通风排气设施应易于清洁、维修或更换。

5.1.6.3若生产过程需要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处理,应加装空气过滤装置并定期清洁。

5.1.6.4根据生产需要,必要时应安装除尘设施。

5.1.7照明设施

5.1.7.1厂房内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光泽和亮度应能满足生产和操作需要;光源应使食品呈现真实的颜色。

5.1.7.2如需在暴露食品和原料的正上方安装照明设施,应使用安全型照明设施或采取防护措施。

5.1.8仓储设施

5.1.8.1应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的数量、贮存要求相适应的仓储设施。

5.1.8.2仓库应以无毒、坚固的材料建成;仓库地面应平整,便于通风换气。

仓库的设计应能易于维护和清洁,防止虫害藏匿,并应有防止虫害侵入的装置。

5.1.8.3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有明确标识,防止交叉污染。

必要时仓库应设有温、湿度控制设施。

5.1.8.4贮存物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距离,以利于空气流通及物品搬运。

5.1.8.5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润滑剂、燃料等物质应分别安全包装,明确标识,并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

5.1.9温控设施

5.1.9.1应根据食品生产的特点,配备适宜的加热、冷却、冷冻等设施,以及用于监测温度的设施。

5.1.9.2根据生产需要,可设置控制室温的设施。

5.2设备

5.2.1生产设备

5.2.1.1一般要求

应配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并按工艺流程有序排列,避免引起交叉污染。

5.2.1.2材质

5.2.1.2.1与原料、半成品、成品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使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易脱落的材料制作,并应易于清洁和保养。

5.2.1.2.2设备、工器具等与食品接触的表面应使用光滑、无吸收性、易于清洁保养和消毒的材料制成,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不会与食品、清洁剂和消毒剂发生反应,并应保持完好无损。

5.2.1.3设计

5.2.1.3.1所有生产设备应从设计和结构上避免零件、金属碎屑、润滑油、或其他污染因素混入食品,并应易于清洁消毒、易于检查和维护。

5.2.1.3.2设备应不留空隙地固定在墙壁或地板上,或在安装时与地面和墙壁间保留足够空间,以便清洁和维护。

5.2.2监控设备

用于监测、控制、记录的设备,如压力表、温度计、记录仪等,应定期校准、维护。

5.2.3设备的保养和维修

应建立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修,及时记录。

6卫生管理

6.1卫生管理制度

6.1.1应制定食品加工人员和食品生产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

6.1.2应根据食品的特点以及生产、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建立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显著意义的关键控制环节的监控制度,良好实施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1.3应制定针对生产环境、食品加工人员、设备及设施等的卫生监控制度,确立内部监控的范围、对象和频率。

记录并存档监控结果,定期对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1.4应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清洁消毒用具管理制度。

清洁消毒前后的设备和工器具应分开放置妥善保管,避免交叉污染。

6.2厂房及设施卫生管理

6.2.1厂房内各项设施应保持清洁,出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新;厂房地面、屋顶、天花板及墙壁有破损时,应及时修补。

6.2.2生产、包装、贮存等设备及工器具、生产用管道、裸露食品接触表面等应定期清洁消毒。

6.3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与卫生要求

6.3.1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

6.3.1.1应建立并执行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6.3.1.2食品加工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上岗前应接受卫生培训。

6.3.1.3食品加工人员如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或有明显皮肤损伤未愈合的,应当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6.3.2食品加工人员卫生要求

6.3.2.1进入食品生产场所前应整理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

6.3.2.2进入作业区域应规范穿着洁净的工作服,并按要求洗手、消毒;头发应藏于工作帽内或使用发网约束。

6.3.2.3进入作业区域不应配戴饰物、手表,不应化妆、染指甲、喷洒香水;不得携带或存放与食品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

6.3.2.4使用卫生间、接触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或从事与食品生产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再次从事接触食品、食品工器具、食品设备等与食品生产相关的活动前应洗手消毒。

6.3.3来访者

非食品加工人员不得进入食品生产场所,特殊情况下进入时应遵守和食品加工人员同样的卫生要求。

6.4虫害控制

6.4.1应保持建筑物完好、环境整洁,防止虫害侵入及孳生。

6.4.2应制定和执行虫害控制措施,并定期检查。

生产车间及仓库应采取有效措施(如纱帘、纱网、防鼠板、防蝇灯、风幕等),防止鼠类昆虫等侵入。

若发现有虫鼠害痕迹时,应追查来源,消除隐患。

6.4.3应准确绘制虫害控制平面图,标明捕鼠器、粘鼠板、灭蝇灯、室外诱饵投放点、生化信息素捕杀装置等放置的位置。

6.4.4厂区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

6.4.5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制剂进行处理时,不应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应有的品质、不应污染食品接触表面、设备、工器具及包装材料。

除虫灭害工作应有相应的记录。

6.4.6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造成污染;不慎污染时,应及时将被污染的设备、工具彻底清洁,消除污染。

6.5废弃物管理

6.5.1应制定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

废弃物应定期清除;易腐败的废弃物应尽快清除;必要时应及时清除废弃物。

6.5.2车间外废弃物放置场所应与食品加工场所隔离防止污染;应防止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溢出;应防止虫害孳生。

6.6工作服管理

6.6.1进入作业区域应穿着工作服。

6.6.2应根据食品的特点及生产工艺的要求配备专用工作服,如衣、裤、鞋靴、帽和发网等,必要时还可配备口罩、围裙、套袖、手套等。

6.6.3应制定工作服的清洗保洁制度,必要时应及时更换;生产中应注意保持工作服干净完好。

6.6.4工作服的设计、选材和制作应适应不同作业区的要求,降低交叉污染食品的风险;应合理选择工作服口袋的位置、使用的连接扣件等,降低内容物或扣件掉落污染食品的风险。

生产大米必备的生产设备:

1.筛选清理设备(溜筛,振动筛,高速除稗筛等);2.比重去石机;3.磁选设备(磁栏,永磁滚筒等);4.砻谷机;5.碾米机;6.米筛(白米溜筛,平面回转筛等);7.包装设备;8.其他必要的辅助设备(斗式提升机等)。

(三)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13管理制度和人员

13.1应配备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13.2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与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水平和食品的种类特性相适应,应根据生产实际和实施经验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3.3管理人员应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能够判断潜在的危险,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确保有效管理。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10食品的贮存和运输

10.1根据食品的特点和卫生需要选择适宜的贮存和运输条件,必要时应配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

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或有异味的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10.2应建立和执行适当的仓储制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10.3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器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降低食品污染的风险。

10.4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直射、雨淋、显著的温湿度变化和剧烈撞击等,防止食品受到不良影响。

(七)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饮具和容器;

(八)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容器、售货工具和设备;

(九)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十)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非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应当符合前款第六项的规定。

(本款主要是针对非生产、销售、餐饮单位从事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要求。

第六项是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第二部分食品安全法的其他要求

第四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职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加强食品检验工作,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当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

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

(12培训

12.1应建立食品生产相关岗位的培训制度,对食品加工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12.2应通过培训促进各岗位从业人员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识和责任,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

12.3应根据食品生产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年度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做好培训记录。

12.4当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更新时,应及时开展培训。

12.5应定期审核和修订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并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

第四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四)运输和交付控制。

(8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8.1产品污染风险控制

8.1.1应通过危害分析方法明确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关键环节,并设立食品安全关键环节的控制措施。

在关键环节所在区域,应配备相关的文件以落实控制措施,如配料(投料)表、岗位操作规程等。

8.1.2鼓励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对生产过程进行食品安全控制。

8.2生物污染的控制

8.2.1清洁和消毒

8.2.1.1应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8.2.1.2清洁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使用的洗涤、消毒剂;清洁消毒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记录。

8.2.1.3应确保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2.2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

8.2.2.1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环节进行微生物监控;必要时应建立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8.2.2.2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应包括:

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和整改措施等,具体可参照附录A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制定。

8.2.2.3微生物监控应包括致病菌监控和指示菌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结果应能反映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水平

8.3化学污染的控制

8.3.1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适当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

8.3.2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按照GB2760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

8.3.3不得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8.3.4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若需润滑,应当使用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安全要求的其他油脂。

8.3.5建立清洁剂、消毒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制度。

除清洁消毒必需和工艺需要,不应在生产场所使用和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化学制剂。

8.3.6食品添加剂、清洁剂、消毒剂等均应采用适宜的容器妥善保存,且应明显标示、分类贮存;领用时应准确计量、作好使用记录。

8.3.7应当关注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情况,鼓励采取有效措施。

8.4物理污染的控制

8.4.1应建立防止异物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

8.4.2应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食品受到玻璃、金属、塑胶等异物污染的风险。

8.4.3应采取设置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有效措施降低金属或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